1、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理解)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完成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其主要形式是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
(1)背景: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强大,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因此纷纷要求变法。
(2)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3)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县”这一地方机构最早开始设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4)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经过商鞅变法,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发展了封建经济(最根本最主要的作用),②战斗力加强,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③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启示:①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使学生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是促进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商鞅最终被诬告遭受车裂而死,商鞍变法失败了吗?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鞍最终虽被处死,但秦国的变法并没有废除,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秦国经过商鞍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①商鞅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③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你所在的县,远离国都,为了推行变法,人们都在传言商鞅派了一个能干的县令。这种事可信吗?为什么?(不可信。因为法令规定: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
2、通过秦兼并六国的史实和秦始皇加强集权的史实,说明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运用)
1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1)、经过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3)、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适当,也是秦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2、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秦加强集权的措施:
第一、政治:创立一套封建主义的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2、在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意义: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第二、经济:1、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2、统一度量衡。 作用: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第三、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作用: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四、思想:“焚书坑儒”。 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第五、巩固、开发边疆: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
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统一的意义:
A.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
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B.它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秦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或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②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③秦始皇为加强集权,建立了一套主义集权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南疆,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⑤同时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秦始皇建立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利用哪家的思想? 法家思想
2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运用)
A.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集权;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
B.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的财政收入;兴修水利,亲治黄河,推行进步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c.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集权;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西汉最高学府)。 D.军事上:起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发动三次大战役,打败了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E.民族交往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加强汉朝和西域各民族间的联
系,客观上打通了“丝绸之路”——东西交通要道。
汉武帝时,西汉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评价汉武帝: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开拓创新,不
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使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过: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国力耗损。
◆“秦皇汉武”对儒家思想各采取什么措施,各产生什么影响? ①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压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兴教育,使儒家思想开始正式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4、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理解)
(1)汉通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域的天马、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的发展。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即今地区)正式归属政权管辖的开始。从此,今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路线:长安(起点) → 河西走廊 → 今地区 → 西亚 → 欧洲(终点)
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地位: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3
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条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成为中西交通交通的重要渠道。
你认为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A、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进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B、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的精神至今仍在。
C、保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搞好旅游开发,促进我国西部开发建设。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5、陈胜、吴广(识记)
原因:秦朝实行统治、沉重的徭役赋税、严刑酷法,使民不聊生。
过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但由于秦军的强大,失败。
意义: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他们的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注意:它并没有直接推翻秦朝的统治。直接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6、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识记)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 曹操 袁绍
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 孙、刘联军
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
4
局面形成。(注意: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好: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②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7、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理解)
背景:439年,北魏同样了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内容:A、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同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
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启发: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