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1—2900 CN 43一l347/TD 采矿技术第11卷第4期 2011年7月 July 2011 Mining Technology,Vo1.1 1,No.4 用砼柱置换原生矿柱的研究 杨秀明 (贵州开磷集团矿肥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开阳县550302) 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某个地下矿山应用人工砼柱置换原生矿柱进行了分析,通过 计算,确定人工砼矿柱的尺寸,并对矿柱置换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保障 安全和经济效益前提下,用砼矿柱置换矿石矿柱,不但可充分回收矿产资源,而且可获得 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盘区房柱法;砼矿柱;原生矿柱;矿石回收率;经济效益 矿产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开发利 单,断层较少,一般以Jr,Jr,东向为主,局部呈北东、东 用上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开采之后,这些矿产资源 将不复存在。因此,在资源开采经济条件可以承受、 开采技术可以解决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回收率,成为 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西向。矿体倾角一般小于20。,围岩稳固性较好,矿 体厚度为1.5~3.5 In。 采矿方法为锚杆护顶盘区房柱法。凿岩设备为 7655气腿式凿岩机,铲装、运输设备为自行式无轨 l 简 介 矿层属滨海、浅海相沉积磷块岩矿床,构造简 设备。盘区走向长为600—800 m,矿房净跨度为l0 m,沿走向和倾向均匀留设4 m×4 m矿柱,设计损 失率为28.7%,见图1。 B A L 图1盘区房柱采矿法 2砼柱设计 在回采空区面积扩大后,顶板压力增大,使某一 菱 蓑 蔫 是在最薄弱环节首先破坏,从而影响到相邻矿柱载 26 采矿技术 荷增加,呈连锁反应,其结果导致整个矿柱破坏。 A——侧压系数,A= /(1一 )=0.3889,/x为 上覆岩层泊松比。 取a等效=15 m, =1544.7 kPa [ ]=1548.4 kPa,此时,按式(1)求得矿房的极限跨度a=30 m。 在设计开采区域内,要使空区处于良好的稳定 状态,从而达到保证作业安全和保护地表安全的目 的,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矿房跨度不超过极限 值,矿柱尺寸大于其极限强度所要求的规格;解决矿 房跨度和矿柱尺寸的合理配合问题。 2.1极限跨度的确定 2.1.2用函数估价法确定矿房极限跨度 函数估价法就是将生产实际选用的跨度作为岩 石性质的函数参数,来表达岩体力学性质的方法。 开采条件和类似条件的矿房极限跨度见表1。 表1 开采条件和类似条件矿房极限跨度 2.1.1按顶板拉应力条件计算极限跨度 一般认为,开采空间的跨度越大,矿房顶板 部位出现的拉应力越大;当拉应力达到其强度极限 时,顶板开始断裂破坏。在顶板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开采空间允许达到的最大跨度,即为开采空间的极 限跨度。 影响开采空间极限跨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岩 体性质、开采深度、上覆岩层作用在顶板暴露面积上 的重力、矿体倾角、顶板暴露时间、开采空间几何尺 寸、构造等因素。采深愈大,上覆岩层作用在顶板暴 露面积上的重力愈大;顶板暴露倾角愈缓,顶板暴露 面的暴露时间愈长;岩层愈松软,极限跨度愈小。当 矿房长度大于2—3倍矿房跨度时,开采空间的上覆 岩层重力主要沿两端部的支承岩体向下传递;当矿 房长度小于2~3倍矿房跨度时,开采空问的上覆岩 层重力将沿开采空间四周的支承岩体向下传递,此 情况下的开采空间极限跨度比前者大。当顶板暴露 面积为正方形时,开采空间极限跨度最大。 本设计区域使用的房柱采矿法,其矿房长、宽尺 寸基本接近,采深大于矿房跨度的3倍以上,矿体倾 角小于30。,且本方案大部份用于缓薄矿体的开采, 条件适宜布置人工砼柱,以置换开采留下的原生矿 柱,达到充分回收矿产资源的目的。 按矿房长、宽尺寸相等计算矿房的极限跨度。 设矿房长、宽尺寸均为a,采用斯列萨列夫公式 计算本方案条件下的等效跨度: 。等效=a/2 (1) 将(1)式代入以下的经验公式(2)计算矿房顶 板拉应力 。调整a等效值并进行计算,当计算 结果等于或约等于本矿段顶板白云岩自然条件下的 许用拉应力[ :1548.4 kPa(抗拉强度)时,选定 的g等效的值,然后再将选定的a等效值代入(1)式确 定a值,即为矿房的极限跨度。 =yHa等效/(4.5+0.8a等效)一ATH (2) 式中: 开采深度,m; ——上覆岩层容重,2.7 t/m ; 按下式转为基准条件下的矿房跨度: oL =0c { H (eos# + Asi )/kiHi(co ,+Asin/3j)} (3) 式中: 开采深度; ——上覆岩层容重,2.7 t/m‘ ; 而——载荷系数,因H/L(开采空间短边尺寸) >2,故取 =0.5; ——矿体倾角; ——上覆岩层泊松比, =0.28; ——矿房的极限跨度(编号矿体为调查 值); A——侧压系数,A=/z/(1一 )=0.3889; m——大于1的系数,苏联里夫金教授测得 m=2。 对于第1种情况(采高2 m),得出: =16 m, 『2=18.05 m,O/ =17.54 m,基准条件下的平均极 限跨度 =(16+18.05+17.54)/3=17.2 m。设 计区域矿房极限跨度Od =14.7 m。 对于第2种情况(采高3.5 n1),得出:o/ .= l6.3 m, f2=18 1TI,lgl d=16.3 m,基准条件下的平 均极限跨度OL =(16.3+18+16.3)/3=16.87 m。 设计区域矿房极限跨度 :16.87 m。 按上述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差异较大。其原 杨秀明: 用砼柱置换原生矿柱的研究 27 因在于受环境因素、时间因素及岩体本身所表现的 设砼柱边长为a,按问排距(中心距)均为l0+ 性质不确定性、各向异性、构造等因素和各种偶然因 素的影响,运用顶板许用拉应力条件计算出的结果, 可靠性不高,难以正确反映现场的真实情况和满足 实际工程的应用需要。本设计区域和矿段内,及其 a呈规则布置计算。因设计区域矿体倾角小于30。, 按下式计算: 5。≥(SdyHkn)/(R K,) (4) 式中:5 ——矿柱横断面积,S =n ,m ; 5 ——砼柱支撑的顶板面积,S =(10+n) , 9 它矿段类似条件矿体的开采已进行多年,其运用的 相关参数均由生产实际进行了检验,具有很高的可 靠程度。函数估价法是运用理论和实践方法求出极 m——; 上覆岩层平均容重,2.7 t/m ; 限跨度的函数式,然后由经过生产实际检验的类似 条件矿体的矿房极限跨度求算设计区域矿体矿房的 极限跨度。此方法的实质就是工程类比法,类似条 件越接近,参与类比的实例越多,结果的可靠性越 高。因此,为使结果有较高的可靠性,尽可能满足实 际工程应用需要,本方案采用函数估价法确定矿房 极限跨度。 2.2矿房尺寸的确定 矿房长、宽尺寸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开采空间形 状及上述计算确定的矿房极限跨度,运用岩体力学 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提高人工矿柱支撑顶板的面 积,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同时,必须以确保施工作 业安全和对地表保护为前提。 按上述计算结果和顶板暴露面为正方形时矿房 极限跨度最大的岩体力学理论,结合生产经验,确定 矿房形状为正方形,矿房跨度取10 m,即矿房长、宽 尺寸均为10+a m(a为砼柱边长)。 2.3砼柱设计 根据岩石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正方形矿柱强 度最大,随着矿柱长度增加,矿柱强度相应减小,当 长宽比为3时,矿柱强度只有正方形矿柱强度的1/2 至1/3。因此,本设计中人工矿柱按正方形设计。 同时,矿柱的宽、高比对矿柱强度的影响很大,比值 增大,矿柱的强度随之增大,其关系是:R =K R (尺 为矿柱抗压强度, ,.为矿柱材料立方体试件单 轴抗压强度, 为矿柱宽高比系数,当矿柱宽度 >矿柱高度 时,K B /h)。当K >1时,由于顶 底板围岩矿柱的横向膨胀,使矿柱实际上处于 三向应力之下,此时 值对矿柱强度的影响很明 显。据实验研究,宽高比>4—7时,矿柱将能承受 实际上可能施加的最大荷载而不发生破坏,此时的 矿柱可以认为是具有“无限强度”的矿柱。 由于矿柱的荷载及强度与很多因素有关,情况 复杂,在工程计算中,一般均按“面积承载理论”作 为确定矿柱荷载的基本依据。 矿体平均埋深,m; ——荷载系数,k=0.5; n——安全系数,设计矿柱为人工砼,设计区域 地表不允许较大程度的沉陷,故取 n=2; R ——矿柱材料立方体试件单轴抗压强度,设 计人工砼柱为C20砼,即R :20 MPa; ——矿柱形状系数。 第1种情况:砼柱高度,即采高为2 111。按砼柱 长、宽均为3 m试算,因a>h,K, a/h=1.5,由(4) 试计算得s。≥l6.73 m ,即aI>4.1 m,不合要求;按 砼柱长、宽均为3.5 m试算,得5 ≥l5.46 m ,即 a>13.9 nfl,不合要求;按砼柱长、宽均为4 m试算, 得:5 ≥14.55 m ,即aI>3.8 rn,符合要求。 第2种情:砼柱高度,即采高为3.5 rn。按砼柱 长、宽均为4 rn试算,因a>h,Kr a/h=1.。14,由 (1)式计算得:S ≥25.53 m ,即a>15 m,不合要求; 按砼柱长、宽均为4.5 m试算,因a>h,Kr a/h= 1.29,由(1)式计算得:.s ≥24.2 m ,即a≥4.9 m, 不合要求;按砼柱长、宽均为5 in试算,因a>h, 一a/h=1.43,由(1)式计算得:S ≥23.36 m ,即 at>4.83 m,合符要求。 按上述计算结果,人工砼柱的布置如图2所示。 3效益比较 本矿区C20砼平均造价300 m 。按一比一 置换计算,即1 rn 砼置换1 m 原生矿柱,折算后为 0.351 m 砼/t矿。以砼300 m 、矿柱回收成本 50元/t计,矿柱置换总成本为155.3 t,与目前超 过300 t原矿售价比较,即使加上100 Yr./t管理 和销售费用,仍有相当的利润空间。 4 结束语 按照以上计算和确定的有关参数,结合现场实 (下转第5O页) 50 采矿技术 2011,11(4) 参考文献: [1]高祥.应用MineSight软件优化露天矿山开采规划与设计 [J].矿冶,2000,9(2):10—14. [2]李国平.德兴铜矿铜厂矿区东部境界优化的探讨[J].铜业工 程,2005,(3):28—29. [5]周紫辉.浅谈采矿系统软件MineSisht在露天境界设计中的应 用[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6,(4):1—5. [6]侯景儒,等.实用地质统计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2011—06—10) [3]邱纯英,吴筱萍.MineSiight软件在地质模型建立与储量计算 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31(7):l5—18. [4]鲁绍佐.德兴富家坞铜钼矿特征及相关分析[J].铜业工程, 20o9,(2):7—9. ..-◆-◆-..◆-.- ◆_.-◆-.-+。◆-.-◆ ◆-.-◆‘◆ ◆作者简介:王 华(1973一),男,江西会昌人,工程硕士,工 程师,主要从事采矿技术管理工作,Email:wanghwua@126. com _.-◆・◆_.-◆-◆。● (上接第27页) 矿房中心线 矿房中心线 卜●● J隧 L 一 厂] 底 国 域 化 是 究 合 备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