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高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本套试卷共分为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客观题,共计50分,请把答案涂在答题板上;第II卷为主观题,共计50分,请把答案直接写在答题板上。
第I卷(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有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
分,共计50分)
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对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B.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有机的结合起来 D.使得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优胜劣汰”
2.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3.恩格斯在谈到古代雅典社会时曾说:“现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所赖以建立的阶级对立,已经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被保护民和公民之间的对立。”他评论的是
A.梭伦改革的作用 B.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作用 C.伯利克里改革的作用 D.马其顿王国征服的作用 4.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以富庶,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林则徐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②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③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 ④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 D.实现了选贤任能
6.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 D.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形成
7.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粹主义 D.民生主义 8.“1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参加者 B.时间 C.领导人 D.地点
9.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C.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0.君主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11.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近代中国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是 A.《资政新篇》 B.《共同纲领》 C.《中华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 12.与英国相比,法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呈现的鲜明特点是 A.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B.政局稳定,和平发展 C.政局动荡,进程艰难 D.制定,政党选举
13.电视连续剧《红日》根据吴强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反映1947年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对区发动全面进攻,华东野战军在苏北和山东区与74师展开一场殊死搏杀,在山东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终于攻下了孟良崮,消灭了74师。该战役发生在战争的
A.全面进攻时期 B.战略时期
C.国共战略决战时期 D.重点进攻时期 14.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军政权 C.行政权 D.财政权
15.1937年9月的《群众周刊》曾刊登了上海市各界救亡协会的一则贺电:“贵军受命抗敌,立奏奇功,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捷报传来,万众欢腾。”“立奏奇功”指的是 A. 平型关战役 B. 淞沪会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16.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王权强化
18.日本强迫清开重庆为商埠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①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 ②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③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 ④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党领导的边区在工作报告中说,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党的印刷厂替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A.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C. 边区由国民直接管辖 D.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 20.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吸取农民教训,休养生息 C.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主义集权 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 21.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的性质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是因为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领导,而非单独领导 B.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C.它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不是单纯地反对资本主义 D.无产阶级只是主力,还没有真正成为领导阶级
22.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23.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C.“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4.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t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25.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名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中国党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 D.只依靠抗战
第II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利克里说“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
材料三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荣耀的公职”包括哪些? (3分)
(2)材料二中苏格拉底批评了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什么做法? (2分)这表明苏格拉底已认识到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局限性?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理解。(4分)
(4)结合1787年的内容,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6分)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材料二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虢滔滔,心潮逐浪高。(作者为词末句批注:1927年,大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 《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 请回答:(1)这两首词都创作于中国哪一时期?(2分)
(2)作者创作材料一时,中国党与关系怎样?“谁主沉浮”反映了作者当时思考中国的什么问题?(4分) (3)作者创作材料二时,国共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心潮逐浪高”的原因是什么?(4分)
(4)从“谁主沉浮”和“心潮逐浪高”两句,你能体验到作者当时具有怎样的情怀?你应当学习作者什么精神?(5分)
28.(18分)选拔官吏,招揽人才是关乎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大事,古代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变化明显呈现出几个阶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与分封制相适应…..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很大的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职务,世代为官……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依据材料说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是何时被废止的?(4分)
(2)汉至唐在选官标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8分)
(3)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根据材料指出哪些属于对科举制的评价?(2分)你认为科举制得到肯定的原因是什么?(4分)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历史(文科)期中考试参
26.(17分):
(1)“荣耀的公职”:在公民大会任职成员;五百人议事会成员; 陪审法庭法官。(3分) (2)抽签选举法。(2分)掌握在大众手中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容易造成权力的误用和滥用。(2分) (3)美国的民主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美国民主实践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4分)(4)联邦是各州的,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定的性,缓和了和地方的矛盾;(2分)参议员每州 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缓和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2分)黑人奴隶按照3/5计算,缓和了南方州和北方州的矛盾。(2分)
(4)(5分)情怀:心系前途和国家命运。精神: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28.(18分)(1)选官制度:根据出身高低,世代为官。(世卿世禄制)(2分)废止:战国时期的变法中,逐渐取消贵族。(2分)(2) 标准上的变化: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东汉后期至魏晋注重门第出身;唐代以才能(考试成绩)为标准。(4分)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4分)(3)评价:孙中山先生肯定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分)原因:科举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体现择优录取的原则。起到了一定的选拔人才的作用,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现代人才的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