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荀鹤)(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荀鹤)(含解析)

来源:测品娱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荀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深意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摇曳的“竹影”与潺潺的“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意蕴悠长。

D.此诗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道理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2.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质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关 杜荀鹤

此去青云莫更疑,出人才行足人知。 况当朝野搜贤日,正是孤寒取士时。 仙岛烟霞通鹤信,早春雷雨与龙期。 我今不得同君去,两鬓霜欺桂一枝。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借“青云”“莫更疑”表达对友人的祝愿与鼓励,希望他坚定志向,不要怀疑自己。

B.诗人在第二句中告诫友人,只有入关取士、出人头地,他的才能与品行才能为人所赏识。

C.颔联写友人虽出身寒门,但恰逢朝廷搜罗贤才,这正是取士的好时机。

D.颈联诗人借“通鹤信”期待今后收到友人的音信,“与龙期”暗含着对友人美好的祝福。

4.请谈谈你对本诗最后一联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青山吊李翰林① 杜荀鹤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②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③,来此作吟邻?

[注]①青山:一名青林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李白墓地在此。李翰林:指李白,天宝元年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后因谗言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一生仕途不畅。②道:指道德文章。③耒阳冢:杜甫行船在耒阳县境内遇大水,时任县令以为杜甫已被淹死,在耒阳县北为他建了一座空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经过青山李白的墓地,有感而发,说李白虽死而犹生,后继有人。

B.颔联诗人追思李白之死,赞颂了李白会像青山明月一样千古不朽,朗照后世。

C.颈联写李白将永远活在天地之间,也暗含了对他生前不幸、受到排挤的慨叹。

D.诗人对李白的高风亮节和艺术才华进行了高度评价,而感慨自己的才疏学浅。

6.请简要分析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雪,主要描写了下雪之前的情景,条理清晰。 B.颔联通过飞禽无影、竹枝折断从侧面烘托了雪之大、雪之厚。 C.颈联写景由高到低,写出了雪后大地白茫茫一片的情景。 D.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功力。

8.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的三篇课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末自长沙游桂岭留献所知 杜荀鹤

家隔重湖归未期,更堪南去别深知。 前程笑到山多处,上马愁逢岁尽时。 四海内无容足地,一生中有苦心诗。 朱门只见朱门事,独把孤寒问阿谁【注】?

【注】阿:作语气助词,表示询问。阿谁:谁个,谁呢?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在长沙已家隔重湖,归期未卜,又不堪离开好友继续南行;言浅情深,直抒胸臆。

B.“山多处”扣题中“游桂岭”三字,隐喻仕路坎坷、前程渺茫,“笑”字有自我解嘲之意。

C.颈联上句中的“四海”与“四海无闲田”中的“四海”含义相同,表达了对黎民流离失所的同情。

D.杜荀鸻的律诗善于以家常语作工巧对,如本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精巧,用词浅显平易。

10.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入关安陆遇兵寇① 杜荀鹤

家贫无计早离家,离得家来蹇滞多。 已是数程行雨雪,更堪中路阻兵戈。 几州户口看成血,一旦天心却许和。 四面烟尘少无处,不知吾土自如何。

【注】①此诗作于唐僖宗乾符年间。乾符年间,王仙芝、黄巢先后领导军对抗朝廷,兵锋席卷南北,兵火遍及全国。本诗写的是诗人入京途中的感受。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顾离家的原因,用“蹇滞”二字概括了自己身在旅途的状态。

B.颔联写旅途中雨雪交加,指明自己能够承受战乱所带来的痛苦。 C.颈联写兵事所经,伤残已甚,却意外得知朝廷同意招降纳叛。 D.本诗叙事抒情不加雕饰,语言朴实,格律工整,直抒胸臆,情真

意切。

1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怀 杜荀鹤

驱驰歧路共营营,只为人间利与名。 红杏园中终拟醉,白云山下懒归耕。 题桥每念相如志,佩印当期季子【注】荣。 谩道强亲堪倚赖,到头须是有前程。

【注】季子:即战国时的苏秦,季子是他的字。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奇峰突起,直抒胸臆,深沉喟叹,展现了世人为了人间名利而驰驱奔波、忙碌不止的情景。

B.颔联“终拟醉”写出“营营”者对名利目标的渴求,而“懒”字表明他们对“归耕”并不是很热衷。

C.颈联用“题桥志”和“季子荣”的典故,反映“营营”者的扬名、显达心态,也反映了作者的封建人生观。

D.整首诗语言凝练含蓄,内涵丰富隽永,既有世上一心谋求名利的庸碌之辈和自己的对比,也借古讽今,批评官场的不正之风。 14.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整首诗歌对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城有作

杜荀鹤①

上得孤城向晚春,眼前何事不伤神。 遍看原上累累冢,曾是城中汲汲②人。 尽谓黄金堪润屋③,谁思荒骨旋成尘? 一名一宦平生事,不放愁侵易过身。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未授官,乃返乡闲居。②汲汲:努力追求的样子。③黄金堪润屋:典出《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点明了登城的季节,同时一个“孤”字一语双关,既写城之孤,又写人之孤。

B.首联下句从结构上属于承上启下,总领下面六句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情感沉痛。

C.颔联上句写坟冢满原,点明了“伤神”的原因;下句则想象虚写墓中之人曾汲汲追求功名。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豁达与彻悟,应放下对功名的追求,要不然会有愁思侵身。

16.本诗颈联“尽谓黄金堪润屋,谁思荒骨旋成尘?”历来为人称道,请对此联手法进行赏析。 参:

1.A2.①求学需要不受环境影响。“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

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之“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正如诗中明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④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何事居穷道不穷”意思是为什么你处境困窘却依然能潜心研究学问。这是对弟侄乱世之中坚持学习的赞美。“何事”,为什么,“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开篇以“何事”发问,并非表达寄予厚望之意。侄儿“家境贫困”也于文无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的意思是: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刻画了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所以第一点可以概括为: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

颔联“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的意思是: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身处战乱之中,但还坚持修身养性,“常”点明即使身处“干戈地”,仍要坚持修身养性。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

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

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表明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

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意思是: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这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这就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勤奋,惜时。 3.B4.①作者如今已经两鬓斑白,向友人解释了自己因年老而不能同去应考的原因。②表达了自己仕途不顺,不能入关考取功名的遗憾。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只有入关取士、出人头地,他的才能与品行才能为人所赏识”错。这里诗人直抒胸臆,写友人的才行足以让友人闻名于世,说的是友人拥有超众的才华与品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肯定与宽慰。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尾联写诗人不得和友人一起前去的遗憾,并说明原因。“两鬓霜欺桂一枝”中“霜”,使用借喻手法,指白发。此句暗示了诗人两鬓霜之浓重,向友人解释了自己因年老而无法和友人同去应考求仕的原因,表现了诗人的遗憾和失落。

②“桂一枝”使用典故,用以自指,暗示了诗人和晋代的郤诜一样,有着满腹的才华和高远的志向。然而,诗人却无法和友人前往求仕,表达了自己仕途不顺,不能入关考取功名的遗憾,流露出失意落寞人

生空老的意绪。

5.D6.尾联中,诗人盼诗仙、诗圣永以为邻,表达了诗人对两位诗人的敬意与深深缅怀,同时以李杜自比生平境遇,暗含了自己受到排挤的慨叹。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D.“而感慨自己的才疏学浅”错误,这首诗盛赞李白高风亮节及艺术才华,巧妙地引入了杜甫,充分表露出诗人对李杜的真情挚爱,同时以李杜自比生平境遇,并非“感慨自己的才疏学浅”。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尾联的意思是:谁能帮我去湖南耒阳将杜甫之墓移来青山,让两位伟人相邻相伴、彼此唱和。

诗人盼诗仙、诗圣永以为邻,巧妙地引入了杜甫,深化了人们对于二诗人的形象,充分表露出诗人对李杜的真情挚爱与深深缅怀,同时以李杜自比生平境遇,暗含了自己受到排挤的慨叹。

杜荀鹤一生不得志,在黄巢后隐居,久经战乱看遍炎凉,多作悲凄之诗,这首诗便是此类之一。

7.A8.①推己及人。《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本诗中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光着脚丫的樵夫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②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丫心生怜悯,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

同情。

③亲民思想。《大学之道》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同情劳动人民,关心民众疾苦,是亲民的体现。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主要描写了下雪之前的情景”说法错误。本诗主要写了雪之后的情景。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意思是穿着锦衣华服的公子哥们,你们不要再抱怨天寒地冻了,你们没看到,那樵夫衣衫单薄正赤着脚在雪上行走马?这两句诗,是作者的想象,“拥袍公子”“言冷”与“樵夫跣足行”构成鲜明的对比;且“拥袍公子”“言冷”紧扣诗的题目“雪”,照应首联中“寒骨生”的雪寒特征。“拥袍公子”与“樵夫”一着“袍”,一“跣足”,揭示了不同的阶层生活境遇悬殊的社会现实,“休言冷”,表达出诗人对此的不平之感并寄寓了他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从体现儒家思想角度分析,诗人设身处地为贫苦人民着想。所以,诗中首先是表现出“推己及人”的儒家思想。《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所包含的意思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两者所表达思想是一致的。

其次,作者在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丫时,用一句“休言冷”,表达出诗人对此的不平之感并寄寓了他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可以说是心生怜悯,正如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诗人在诗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最后,作者写普通百姓的贫困,寄寓了他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是儒家亲民思想的体现。孟子在《大学之道》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找到并弘扬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光亮的德行,在亲近民众。所以,作为一位儒者,诗人同情劳动人民,关心民众疾苦,表现出儒家亲民的特点。

9.C10.①借代。以“朱门”代指当权的达官贵人,以“孤寒”代指身世寒微的人,表达了诗人出身寒微的悲苦之情。

②对比。“朱门”与“孤寒”两相对比,突出两者地位悬殊,表达了诗人沉沦下僚、仕进无望的担忧。

③反问。“独……阿谁”是反问,表达了诗人问路无门、无处可依的辛酸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表达了对黎民流离失所的同情”错误。结合语境,“四海内无容足地’是表现了作者四海飘零、无处可依的困苦境遇。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朱门只见朱门事,独把孤寒问阿谁”意思是:当权的达官贵人只看到自己的事情,孤独的人又去问自己谁能给他温暖与幸福?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朱门”代指当权的达官贵人,以“孤寒”

代指身世寒微的人,表达了诗人出身寒微的悲苦之情。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朱门”与“孤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朱门”“孤寒”,地位悬殊,表达了诗人沉沦下僚、仕进无望的担忧。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独把孤寒问阿谁?”是反问,诗人反问“谁能给他温暖与幸福”,表达了诗人问路无门、无处可依的辛酸之情。 11.B12.①旅途的困顿之情。旅途雨雪交加,又遇战乱,只能滞留外地。

②对朝廷的失望之情。战乱已使很多州郡血流成河,朝廷居然同意与叛贼讲和。

③对故乡的担忧之情。到处是战乱,百姓居无定所,担心故乡百姓的安全。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的能力。

B.“指明自己能够承受战乱所带来的痛苦”错误。“更堪”是“哪堪”,意思是“不能承受”。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他乡,途中遭遇兵乱而思念家乡的诗歌。 根据诗歌首联后句“离得家来蹇滞多”和“已是数程行雨雪,更堪中路阻兵戈”可知,诗人在旅途中多次遭遇困顿停滞,而诗人途中受困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数程行雨雪”,即风霜雨雪的恶劣天气(天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路阻兵戈”,即战乱(人祸)。天灾人祸不断,诗人只能滞留外地。

诗歌颈联“几州户口看成血,一旦天心却许和”中,诗人用一个转折关联词“却”展现了战乱使很多州郡血流成河的惨状以及朝廷居然同意与叛贼讲和的矛盾现状。正是在这一强烈矛盾对比中,诗人对朝廷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诗歌尾联中,诗人说“四面烟尘少无处,不知吾土自如何”。“四面烟尘少无处”说的就是到处都是战火纷飞的状况,而在这一背景下,诗人尤其担心自己的家乡,即“吾土”。不知道故土的风景是否依旧,更重要的是,不知道故土的人事、百姓是否安好,是否会因战乱而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所以,诗人在诗歌里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担忧之情。 13.D14.含意:休说有权势的亲戚可以倚靠,最终还得要自己去追求前程。

启示:①青年学子成长成才过程,应伴随着正确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并为之矢志不渝;②应该更注重主观努力,依靠自身力量去拼搏,用自信、自强去争取美好前程。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既有世上一心谋求名利的庸碌之辈和自己的对比”说法有误。根据诗歌首联的意思“休说你有权贵亲戚可以依靠,最终还得有自己的事业前程”和杜荀鹤的人生经历——经过多次失败,直到昭宗大顺二年(1)终于考中进士。所以诗歌表达的是对名利的追求。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诗句含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针对第一问,解释时需注意句中“强”的意思是有权有势。

针对第二问,杜荀鹤在庐山隐居十载习业以求干禄仕进,即使下第也并不气馁,其追逐功名情结之浓厚、心态之急迫致使时人笑其“马蹄终日急于名”。他在诗文中也屡屡抒发这样的心迹,“驱驰歧路共营营,只为人间利与名”就是鲜明体现。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其诗中奋进于名场仕途逐名求利,希企谋身荣家的渴望仕宦之情。从中我们虽能体会到诗歌奋进的精神,却也应该注意到,仕宦荣利并非唯一的人生追求,也并非高尚的人生追求。对我们的成长成才而言,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高尚的价值观引领,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高级审美、高尚情操的人。

但我们也应从诗歌最后一句中看到诗人追求自主自立的可取之处。唯有靠内在奋斗、自身力量去拼搏而来的成果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靠攀附他人或巧取豪夺而来的收获,终会应他人的倒台和法律的制裁而化为一场空。

15.B16.①运用对比。黄金润屋和荒骨成尘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追求功名的深沉思考。②巧用典故。化用《礼记》中的语句,表达了对追求功名富贵的世俗观念的否定。③运用反问。表达了对追求功名富贵者的嘲讽之意。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总领下面六句”错,应该是总领下面四句。尾联两句心态有变化,由“伤神”到豁然: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豁达与彻悟,应放下对功名的追求,要不然会有愁思侵身。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赏析颈联的艺术手法,围绕用典、对比、反问等进行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巧用典故。“黄金堪润屋”化用《礼记·大学》的“富润屋,德润身”,说明上层热衷于追求名利财富,表达对世俗观念的否定和批判。 运用对比。“黄金堪润屋”与“荒骨旋成尘”,写上层追求名利财富,与后文中荒骨成尘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上层追名逐利的本质,表达了对世俗观念的否定,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运用反问。“尽谓黄金堪润屋,谁思荒骨旋成尘?”运用反问,加强语气,黄金使得居室华丽生辉,但有谁想过荒野之外的森森白骨呢?表达了对追求功名富贵者的嘲讽揶揄之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