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27-28页。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通过用字母表示数来渗透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加法的意义。
(2)加法的计算。
(3)解决加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原型:例题1及相关加法算式引出的新算式。
3.探究的问题:(1)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2)是否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其位置,和不变?
(3)通过前面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解答并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教师引导,这是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加法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与解决
(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为促进学生理解,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一验证一归纳”的过程。)
1、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列出算式:40+56=56
+40。引导学生用数学术语表述这个算式。加数40加上加数56,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2、形成猜想
首先教师引发猜想: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想到什么?是否别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其位置,和不变呢?
3、举例验证
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不同的加法算式以验证,并叙述。
如:50+40=40+50 1000+100=100+1000 ……
4、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然后教师揭示以上发现的这个规律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其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可以这样启发: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
让学生用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表示两个加数,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引导得出a+b=b+a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进而引导学生比较用字母和用语言文字表示的加法交换律,体会用字母更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训练与应用
1.课本做一做。试做,交流想法。
2.练习五1-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与提高
结合学习内容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对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3—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了四则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学会了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
2、原型:需要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探究的问题:
(1)例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整理归纳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口算。
27÷3×7 3×6÷9 45+8-23 35-24+12
……
说一说你是怎要算的?
2、关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了解哪些?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出示主题图
提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能口答的指生口答。
出示例1
学生解决。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探究乘除混合运算顺序
出示例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全班交流
解决。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整理运算顺序
提问:比较例1、例2两个算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小结: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训练与应用
1、P5做一做1、2。
学生完成,订正时指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根据生活经验,编两道类似例1、例2的实际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3、P8练习一2、3。
完成,集体订正。
(四)小结与提高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