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微格教案 初中语文 《石壕吏》【范本模板】

微格教案 初中语文 《石壕吏》【范本模板】

来源:测品娱乐


微格教学教案

年 月 日

年级:八年级上册 科目:语文 课题:石壕吏 主讲人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陈霞

培训 技能 导入技能、诵读技能、讲解技能 教学 目标 时间 分配 分析诗歌内容,学生能提高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内容分析,学生能了解战争中人民的苦况,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授课行为 (讲解、提问的内容) 技能 要素 学习行为 (预想的回答) 教学媒体 板书内容 1.导入 (1分钟) 0—1分钟 在上两次课中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和春望,相信大家对杜甫已经不陌生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另一首写于安史之乱的诗歌--石壕吏。这首诗是杜甫“三吏\"、“三别\"组诗中著名的一首,是他经过石壕这个地方的时候根据眼前所见而作的。 板书 说明 石壕吏 (2.5分钟)1-3.5分钟 2。教学过程(了解诗文内容) (7分钟) 1—8分钟 下面我们先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诗歌讲述了什么故事?诗歌的主体部分是哪里? …… 在同学们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些字的读音大家不太熟悉,我们一起来弄清楚,也请大家把读音标注在课文上。 逾、邺、戍、妪、咽 好了,我们回到刚才的两个问题上,诗歌讲述了什么故事?它的主体部分是哪里? 诵读 提问 肯定 板书 生:官吏强捉人服役的故事。 听妇前致词那一段 (幻灯片:问题和字读音) 强捉人 (1分钟)3。5—4。5分钟 提问 (幻灯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诗歌开头就明确说明了官吏晚上来捉人,老翁只能逃走保命,逾是越过的意思。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们捉不到人,就向老妇怒呼、逼问,而老妇也只能哭诉自己的苦。老妇的苦,苦在哪里呢?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1。5分钟)4。5—6分钟 理解 说明 板书 诗句、重点词解释) 吏呼怒、 妇啼苦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老妇的三个儿子在邺城防守,戍是防守的意思,一个捎信回家了,另外两个最近才战死,新是最近的意思。活着的人只能苟且活着,死了的就永远逝去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里面更是没有人,只剩下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 前面这几句倾诉了老妇心中的什么苦呢? (2分钟)6—8分钟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还有小孙子在,老妇的儿媳才没有离去。但是平时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裙在这里泛指衣服。 在这里我们又能看出老妇心中的什么苦呢??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气力已经衰退了,但她也请求跟着官吏赶快去服役,还能赶得上去做早饭,犹表示还能够的意思。到了这时老妇心里已经准备好去服役了,一个犹字尽诉无奈,所以这里的苦是无奈之苦。 最后,夜已深,说话的声音慢慢消失,诗人只听到了微微的断续的哭声.到天亮的时候,诗人独自跟老翁道别。这里并没有写谁在泣幽咽,但根据情节,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低声哭的人是谁? 尾句一个独字,证明了老妇已经被捉走服役,只剩下老翁一人了。 这首诗我们从头到尾讲了一遍,知道这是一个官吏强捉人的故事,也听了老妇诉苦,那么从诗的内容中,我们能体会到些什么?诗人描述这个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石壕吏中有很多场景、动作、神态都因诗的体裁问题而被省略,把被省略的东西还原起来写成一个完整故事,不少于600字.(可参考课后练习第二题提示) (幻灯片:说明 诗句、重点提问 生:丧子、孤单 词解释) 板书 丧子之苦 说明 提问 生:贫穷、窘板书 迫 强化 (幻灯片:诗句、重点词解释) 贫困之苦 无奈之苦 4.总结 (1分钟) 8—9分钟 生:老翁或者他儿媳 生:官吏残暴,人民受压迫。(幻灯片:诗人借这首诗句、重点启发 诗来表达对词解释) 人民的深切 同情和对残暴统治阶级的揭露. 5.布置作业 (1分钟) 9—10分钟 (幻灯片)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吏捉人 吏呼怒 妇啼苦{ 闻幽咽 独别老翁

{丧子之苦 贫困之苦 无奈之苦 教学反思:

我讲的课文是《石壕吏》,是一个十分钟的教学片段,教学目标一是分析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提高对此诗的理解;二是通过分析,让学生能了解到战争下人民的苦况,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课后,老师与同学们对我的教学片段进行分析以及作出指导,而我也对这个教学片段作出以下的反思.

首先,我在这个教学片段上我讲课的条理性,对时间的分配、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步骤都掌握得比较好,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清楚明确;在板书设计上规范,突出重点,也发挥了板书的引导、启发作用;在教态方面,声音洪亮,节奏明确,与学生有眼神的接触交流.以上是我做得比较好的方面,下面就是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式。

一是导入技能方面,我选择的是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导入,并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写于安史之乱的诗歌,是杜甫“三吏”组诗中著名的一首。导入是相对简短的,虽然与流程衔接得很自然流畅,但在知识性上还是有所欠缺的,例如是对时代背景没有作一个解说,也没有介绍“三吏”组诗的知识。如果课上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给学生补上一些文学常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存.

二是讲解技能方面,在这个片段中,我主要使用了说明和提问的方法来分析诗歌内容,在过程中,我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了三个层面去解读,但是在每一个层面分析过后,我都没有对诗句进行回顾而直接往下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诗句中的某些重点词,我只进行了分析讲解,而讲解之后没有让学生回顾文中的注释,这两个地方是讲解时忽略了的部分.这首诗是要求背诵的,所以应该通过数次的回顾,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整体印象,协助学生通过内容理解去背诵诗文,让背诵脱开任务式背诵的框架。

还有两个小问题是教态和板书方面,在教学片段中,虽然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偏向悲情的,但我讲解的语句缺乏了一种亲和力,容易让学生感到生硬、严肃,而且我的活动范围也是围绕着讲台,并没有到台下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交流,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在板书方面,板书是经过了设计,具有逻辑性和辅助的作用,但是基于诗歌内容上,我的板书欠缺了诗歌最后四句的内容梗概,所要标注的“幽咽”、“独别”背后的意味也没有通过板书表现出来,这也是在以后的板书设计上要多加考虑完整性的问题。

所谓教学相长,总的来说,在这个十分钟的教学片段里我的得益还是挺多的,除了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之外,我还能了解到,对诗歌的解读需要基于背景、内容、感情、学生学力等方面,要从多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理解,这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诗歌、诗人,深刻地明确诗歌所表达的深意,从而令学生对此方面内容提起兴趣,能主动去探究、研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