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青海乔木林碳储量分析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青海乔木林碳储量分析

来源:测品娱乐
第46卷第2期2017年04月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

西部林业科学

VoL46 No. 2Apr. 2017

doi : 10. 173/j. cnki. xblykxl972. 2017. 02. 001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青海乔木林碳储量分析~

唐才富、张莉2,罗艳、汪晖、祁承德2,辛文荣3,赵丰钰2,孟延山3

(1.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100871; 2.青海省林业厅,青海西宁810007; 3.青海省林业勘察设计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以青海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基础,结合样地调查资料、解析木资料等,综合应用模型模拟、尺度扩展

GIS等方法,分析青海省乔木林碳储量现状。结果表明,(1) 2009年青海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约为28.55X

106Mg,平均碳密度约为44. 24Mg/hm2; (2)青海省乔木林碳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占青海乔木林碳库总量的 .83%,碳密度同样以天然林为高(46. 19Mg/hm2); (3)有林地中纯林碳储量最高,占乔木林碳库总量的84.28%;碳密度则以混交林为最高,达60. 20Mg/hm2; (4)青海省四大乔木树种(组)(云杉、圆柏、桦木和 杨树)的碳储量占全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98. 07%,碳密度方面居前5的树种(组)为云杉(74. 03Mg/hm2)、桦木(55.76Mg/hm2)、油松 39.24 (Mg/hm2)、栎类(37.49Mg/hm2)、圆柏(29.61Mg/hm2); (5)青海省乔木

林主要以中幼林为主,占总面积的63. 19%,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

关键词:青海;乔木林;碳储量;碳密度;生物量模型;森林资源

中图分类号: 718. 55

S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246 (2017) 02-0001-07

Analysis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based on Forest Inventory Data

in Qinghai Province

TANG Cai-fu1, ZHANG Li2, LUO Yan1, WANG Hui1, QI Cheng-de2,

XIN Wen-rong3, ZHAO Feng-yu2 , MENG Yan-shan3

(1. Shan Shui Conservation Center, Beijing 100871 , P. R. China; 2. Forestry Depart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Qinghai 810007, P. R. China;

3. Qinghai Forestry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Xining Qinghai 810007, P. R.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data from forest inventory, sample survey and stem analysis, carbon storage of arbor forest including tree layer,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 were analyzed with methods such as biomass model, up-scaling and GIS. The results were as the fellows : (1) In 2009,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density in forest vegetation of Qinghai were 28. 55xl〇6Mg and 44. 24 Mg/hm2 respectively; (2) The forest vegetation carbon mainly distributed in natural forest, total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of which accounted for . 83% of total vegetation carbon pool in tree forest of Qinghai Province. Carbon density of natural fores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plantation; (3) In all land use types, carbon storage of pure forest is the highest (84. 28% ) , while carbon density of mixed forest is the highest (60. 20 Mg/hm2) ; (4) Carbon storage of tree species such as Picea asperata, Sabina chinensis, Betula and Populus are accounted 98. 07% of total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in tree forest of Qinghai Province. The top five carbon density species are Picea asperata (74.03 Mg/hm2), Betula (55. 76 Mg/hm2) , Pinus tabuliformis (39. 24Mg/hm2) , Quercus (37. 49Mg/hm2) and Sabina chinensis (29. 61 Mg/hm2 ) ; (5) The arbor forests in Qinghai province are mainly composed of young forest with high growth rate, which accounted for 63. 19% of total arbor forests in Qinghai. The arbor forests in Qinghai are in the rapid growth stage.Key words : Qinghai Province; arbor forest; carbon storage; carbon density; biomass model; forest resources *

*

收稿日期:2016-09-19

基金项目:青海省林业厅项目(QHGH2〇l3_001)。

第一作者简介:唐才富(19-),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碳汇和社区林业方面的研究。E-mail:tangcaifu@sina. com

2

西部林业科学2017 年

气候变化是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为重大、最 为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 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在过去50年里,中国的平 均气温升高幅度达到了 1. 1°C,速度高于全球或北 半球同期的速度,青藏高原的变化尤其明显[1]。 青海省气象部门监测研究显示:从1961年到2008 年的47年间,青海省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 率为每10年

源规划设计调查(即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结 合样地调查资料、解析木资料等数据,综合应用模 型模拟、生长曲线拟合、尺度扩展和GIS等方法, 分析青海省乔木林碳储量现状,为进一步预测青海 省未来的固碳潜力奠定基础。

0. 35°C,明显高于全球每10年1数据与方法

0. 13°C m和全国每10年0. 25°C的升温水平[3]。青 1.1研究区概况

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分布有众多 生态功能区,被称为“中华水塔”。与此同时,青 海也是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大省之一,有全国面积 第一位的湿地,特别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大面积高 寒湿地,还有全国面积第四位的沙化土地。其气候 及生态环境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资 源开发利用,而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平衡起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不仅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的通量和碳库方面扮 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反馈作 用:森林碳循环的改变,可能使森林成为大气中 匸〇2的源或汇,造成大气中co2*度的升高或降 低,从而进一步加强或削弱全球变暖趋势[4]。青 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候变化的敏 感区域,准确评估该区域森林的碳储量,可以为青 海省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此 外,随着气候变化与国际谈判进程的推进,林业碳 汇问题进一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5]。而 发展森林碳汇是青海林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作为限 制开发的生态区,青海省依赖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发 展面临严峻挑战。在

“低碳”模式成为全球经济

发展大势所趋的现实背景下,发展碳汇林业一方面 通过特定市场(协议)交易,使森林、湿地等资 源保护者获取传统收益外的经济收入,有利于调动 基层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碳汇项目的 核心在于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碳汇项目有利于国家 生态保护战略的实施,从而实现对青藏高原脆弱的 生态系统总体性的保护。但是以上这些目的的实现 都必须建立在正确量化森林碳储量的基础上,通过 量化森林碳储量还可以为评价不同类型森林在不同 气候带的固碳能力、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 用变化及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总 之,森林碳储量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都 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研究以青海省森林资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燕山运动奠定 地形复杂多样,高山、丘陵、河谷、盆地交错分布,

平均海拔3 000m以上,属典型高原性气候。年 均气温-3. 7 ~6. (TC,年日照2 340-3 550h,年降水 量16. 7~776. 1mm (大部分400mm以下),年蒸发 量1118.4 ~ 3 536.2mm (大部分 1 500mm 以上); 植被地域上跨青藏高原、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3个 植被区,具有高寒和旱生的特点,以寒温性常绿针 叶林为主[6]。1.2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青海省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 据为基础,结合了 141个样本的解析木数据、

134

个样本的实测乔木生物量数据和162个灌木生物量 调查数据,以及参考文献中的草本层生物量和 《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以下简称

“指南”)中的含碳系数值作为补充。

青海省林地主要位于东部和南部水热资源相对 较好的区域,森林以天然起源为主。乔木林分布面 积较小,仅占林地总面积的8. 53%,但由于通常 具有较高的蓄积量,所以其碳密度贡献率比较高。 主要的乔木树种(组)是圆柏(Sa6iraac/iiraCTwis)、

(_Picea asperata)、枠木(枠属 Beft/ia)和杨 树(杨属其分布面积分另lj占乔木林总面 积的 45. 39%、25. 79%、13. 02% 和 12. 27%,合 计96. 47% ;而其蓄积量占乔木林总蓄积量的比例 分别为 23. 17% %、49. 77%、14. 19% 和 10. 46%, 合计97. 59%。总体上,根据森林碳储量评估的基

本要求以及评估方法、模型参数的具体差异,结合 青海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档案资料,按青海省森 林类型数量和地域分布,将全省森林资源档案中统 计的乔木林归纳为9类代表类型进行碳储量评估,

即:云杉、圆柏、杨树、桦木、油松(i/wTOis)Pi肌s

—wi-

、栎

类(栎属(feerczw)、其它硬阔树种、

其它软阔树种和经济树种。

第2期1.3研究方法

唐才富等: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青海乔木林碳储量分析

3

1.3. 1

个经验性的平均值,且该值受到研究区立地条件等 因素的影响[18~25],为了更准确地评估青海省森林 主要立木生物量,本研究利用收集的生物量数据, 根据公式①建立了不同树种(组)的立木生物量 模型(表1),在此基础上,利用公式②计算了各 小班的生物量。疋=a ,其中,F为模型生物量(kg),

乔木层生物量测算

大量森林乔木层实测生物量与蓄积量的关系研 究证明,不同的林型中二者均存在良好的回归关 系[74],因此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是估算区域尺 度乔木林生物量的重要途径之一&16]。根据不同 树种(组)的蓄积量和生物量数据,国内研究者 建立了大量的回归关系模型。然而,物种组成、年 龄结构以及环境因子等,都会影响森林碳储量和碳 密度[&18]。目前建立的模型其相关参数仅仅是一

D为胸径(cm), //为树高(m)。

■小班优势种模型生物量生物量=i =.E小班蓄积量X =小班优势种模型材种 1②,其中,m为小班个数。

1青海省优势树种(组)生物量计算公式

Tab. 1 Biomass-estimating equation of dominant tree species in Qinghai Province

树种(组)部位 模型 R2 来源及建模树种

实测,建模树种为青海云杉、青扦Acea 地上 IT上=0. 104(Z)2/〇G 837 0.961 28

云杉

―、紫果云杉八/>批声'ea、川西云杉

Picea asperata地下Wt=0.743(W±)°-8600. 8499P. likiangensis 和冷杉 Abies fabri

W±=0. 699 ( D2H)°-6090. 330地上实测,建模树种为祁连圆柏S. przewaMh、大果 圆柏

Sabina chinensis 地下圆柏S. 等疋下=0. 306(妒上V.0290. 95010

疋上=0.006 (Z)2//)1.1410. 95010地上油松

实测,建模树种为油松

Pinus tabuliformis地下疋下=0.060 (妒上广2830. 9785

W±=0. 032(D2H)°-972210. 957地上栎类

栋属桦木

禅属

杨树

实测,建模树种为辽东栎爾'咖实测,建

地下地上地下地上地下/ /

疋下=0.286 (妒上广196

0. 9990. 9360. 9920. 9900. 992

62197

实测,建模树种为山杨

W±=0. m(D2H)0161疋下=0.549 (妒上)。.879疋上=0.045 (£»2//)0—906疋下=0.617 (妒上)〇—811

同栎类同杨树

B. platyphylla

桦和白桦

杨属 Populus

其它硬阔树种 其它软阔树种 经济树种

全林按全国平均值23. 70

Mg • hnT2

指南

注:『为模型生物量(kg), D为胸径(cm), //为树高(m)

1.3.2林下层生物量估算

林下层包括灌木层和草本层。数据采用实测资 料和文献资料结合,采用单位面积生物量法进行估 算。具体而言,以优势树种(组)为基础,根据 收集到的不同来源的生物量数据及其标注的样本 数,以样本数作为权重,估算出乔木林下的灌木

层、草本层的平均生物量(表2、表3)。例如, 云杉林下灌木层生物量,第一个来源的灌木层生物 量为A,样本数为《1;第二个来源的灌木层生物 量为氏,样本数为%;第三个来源的灌木层生物 量为民,样本数为%,则用于估算平均生物量 (S)的计算公式为:S= (Ax'+^x^+^x

云杉圆柏油松桦木杨树栎类

2

青海省乔木林灌木层生物量

Tab. 2Biomass of shrub layer in arbor forest

of Qinghai Province

树种(组)

/Mghm

2. 1.792. 541.663. 521.85

生物量 • ~2

样本数1918710102

来源实测;[26~28]实测;[28~29]实测;

[27-28,30-32]实测;[30]实测;

[27 -28,30][32]同杨树同栎类

n3 ) / ( nl +n2+n3 )③0

其它软阔树种其它硬阔树种

4

西部林业科学2017 年

3

青海省乔木林草本层生物量

Tab. 3 Biomass of grass layer in arbor forest

of Qinghai Province

树种(组)云杉圆柏油松量高达25. xl06Mg,占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 .83%;人工林植被碳储量为2.90xl06Mg,仅占 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10. 17% (表5)。从有林地 的树种组成上看,乔木林中分布面积最广的纯林的 植被碳储量最高,达24. 06xl06Mg,占乔木林植被 碳储量的84. 28%;混交林分布面积小于纯林,其 碳储量为2.87 xlO6 Mg;疏林地碳储量最低,为 /Mg • hm~2

0.911.031.72生物量

来源

[26~28];“指南”[28~29];“指南”[27~28,30 ~32];“指南”桦木1.47[30];“指南”杨树1.99[27~28,30];“ 指南”栎类

1.26

[32]

其它软阔树种同杨树

其它硬阔树种

同栎类

注:对于源数据枯落物层和草本层无法分开的情况,其中草本层按 “指南”的缺省值(针叶林2. 145 5,阔叶林1.114)计算。

1.3.3含碳系数

森林组成树种的含碳率是研究森林碳贮量与碳

通量的关键因子,国内外研究者大多采用0.5作为 所有森林类型的平均含碳率,该数据获得了和 科研机构如IPCC的认可[33]。然而,作为生物有机 体,树木的化学组成受遗传因素、选择压力以及环 境的影响,决定木材含碳率的木质素、纤维素、抽 出物等[34]在不同树种、不同的生境条件下可能存在 差异,森林碳储量的准确估算应该分森林类型采用 不同的含碳率转换系数。鉴于此,本研究以“指 南”为基础,选取来自青海或者最邻近地区的含碳 系数作为该类植物的含碳系数,并结合实测的含碳 系数[35],进行青海省乔木林的碳储量估算(表4)。

4含碳系数计算用值

Tab. 4

Carbon content rate in carbon storage estimation of Qinghai Province

优势树种(组)含碳系数

优势树种(组)含碳系数

云杉

0. 460 6其它硬阔树种0. 490 1圆柏

0. 466 1其它软阔树种0. 450 2

油松

0.518 4经济树种

0. 470 0栎类

0. 479 8灌木

0. 467 2白桦

0. 505 5草本

0. 327 0杨树

0. 450 22

结果与分析

2.1青海不同林分起源及树种组成的碳储量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青海省乔木林植被碳总量为

28.55xl06Mg。乔木林以天然林为主,其植被碳储

1.62xl06Mg (表6)。

5

青海省乔木林不同起源植被碳储量

Tab. 5 Carbon storage of arbor forest in different

origins of Qinghai Province

起源面积hm

植被碳

/1〇4 2

总量/106Mg比例/%

/Mg碳密度

• hm~2

总计.5328.5510044. 24天然林55.5125..8346. 19人工林

9. 01

2. 90

10. 17

32. 22

6青海省乔木林不同地类植被碳储量

Tab. 6

Carbon storage of arbor forest in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of Qinghai Province

植被碳地类面积hm

/1〇4 2

总量比例/106Mg/%

/Mg碳密度

• hm~2

总计

.5328. 5510044. 24有林地小计

55. 0826. 9394.3348.纯林50.3124. 0684. 2847. 82混交林

4.762. 8710.0460. 20疏林地

9.45

1.62

5. 67

17. 12

碳密度方面,青海乔木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 44. 24Mg/hm2,其中天然林的平均碳密度较高,为 46. 19Mg/hm2;人工林较低,仅 32.22Mg/hm2 (表

5)。从地类看,混交林的平均碳密度最高,为

60.20M#

hm2;疏林地最低,仅 17.12Mg/hm2 (表6)。

2.2青海不同树种(组)碳储量特征

乔木林中,占据总面积96. 47%青海省四大主 要乔木树种(组)(圆柏、云杉、桦木和杨树)其

碳储量同样位居青海省乔木林碳储量的前4位,它 们的总计碳储量占青海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 98.07%;其中云杉的碳储量最高,达12.32xlO6

Mg,占青海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43. 15%;其次

是圆柏(8.67xl06Mg),占青海省乔木林植被碳储

量的30. 37%

;碳储量最少的树种(组)为其它软

阔树种,仅〇.〇2xl06Mg,占青海省乔木林植被碳 储量的0.06% (表7)。

第2期

唐才富等: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青海乔木林碳储量分析

5

表7

青海省乔木林不同树种(组)的植被碳储量

Tab. 7 Carbon storage of different species (groups) inarbor forest of Qinghai Province

树种(组)名-碳储i面积

总量/l〇6_MR比例/%

/l〇4hm2小计28.55100. 00.52云杉12.3243. 1516.:圓柏8.6730. 3729.29桦木4. 6916. 428.40杨树2.328. 137.92油松

0. 260. 930.67其它硬阔树种0. 190. 650. 93凝济树种0. 060.210.54栎类

0.020. 070.06萁它软阔树种

0. 02

0. 06

0.08

I•

经济其它其它杨树圆柏栎类油松桦木云杉 树种硬阔软阔

图1青海省乔木林不同树种(组)的植被碳密度

Fig. 1 Carbon density of different species (groups) in arbor forest of Qinghai Province

碳密度方面,云杉最高(74.03Mg/hm2),其

次是桦木<55.76Mg/hm2)

;

油松和栎类虽然碳储

量37.49Mg/hm2,不裔4但碳密度较高,分别为39.24叫/1皿2和3 分别位居碳密度的第和第4位; 圆柏虽然碳储量高,但其碳密度为29. 61Mg/hm2, 仅11. 14Mg/hn;i排在第5位;碳密度最低的是经济树种,仅

2。

2.3青海乔木树种(组)年龄结构及碳储量特征

賣海省主要乔木树种(组)_前的年龄结构 特征罵示:(1)乔木林主要以中、幼林为:萁 中幼龄林占总面积的23. 49% ,中龄林占39. 70% ;(2)各树种(组)中,除圓柏、桦木和杨树外, 均以中龄林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分布面积最广的圆 柏以幼龄林为主;(3)各龄组的薺积量_样以中 幼林为惠(A,总蓄积量的45. 43够),其中仅中龄 林就占了 3* 24 .5397%; (4)不同树种(组:)的蓄积 量差异明显:,处f中龄林的树种(组)占有翼:要 比童,其中_柏和云杉分别高达45. 29®和 38. 14% (图 2,表 8)。

图2青海省主要乔木树种(组)不同龄组蓄积量和面积

Fig. 2 Accumulation and area of main tree species (groups)

in Qinghai Province

表8

青海省乔木林主要树种(组)当前年龄结构和碳密度

Tab. 8 Current age structure and carbon density of ~##

treemain

species (mmgroups)

in Qinghai Province

蓄积量

碳密度

~

(组)名 ^一 比例Z

% /m3 • hm-2 /Mg • hm-2

20. 17 32. 4719. 74 中龄林龄林

19. 00

50.56 24.71 圆柏

近熟林熟林4. 12

50. 73 28.73 成熟林林2. 11

102. 83 31.53 过龄龄林

0. 36 220. 97 56. 38 幼熟林林0. 48 40. 86 35. 36 中熟林熟林

3.48 65.53 42.24 桦木

近龄林林2.03 74. 93.93成龄熟林

4.87 96.99 48.04过熟林林2. 112.9448.40 幼熟林龄林

25.61 10. 97 中熟林0.02 28

034.28 16. 74 栎类

近熟林熟林

78.42 33.35成龄林林0. 02 84.20 47.04 过熟林0. 熟林

93.38 54. 87中熟林0.01

. 02 02

林0. 02

49.25 17.97 其它软

近龄龄林

林0.05

47.4821.67阔树种

成熟84.56 27.40 过熟林0.01

熟林林

0.04

55.7735. 88 中龄林林31.7513.48 其它硬近龄熟林林

.7632. 58 阔树种

成熟01.45

熟林过55.99 37. 35 龄林0.00 . 00 88. 39 50. 98 幼龄0.00

熟中熟0.26 36. 6814. 88 35. 15 16. 84 杨树

近熟2. 99 成 3.92 60. 39 21.过4.50 90.59 30.51 幼0.71

112.41 35.28中0.00

57.37 7.97 72.06 15.39 油松

近0. 32 成0. 27 129. 9137.95 过0. 28 121. 19 41.61幼0. 17129. 5949.51 中2. 56 69.6146. 40 近12.42 122. 32 56. 47 云杉

成4.55 169. 93 71. 14 过

2.72 209. 86 84.823.75

251.02

95.52

6

西部林业科学

乔木林主要树种(组)当前不同龄组碳密度

2017 年

度上要高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2)统计内 容不同。本研究估算了林下层的碳储量,其它研究

多数未考虑;(3)采用的预测模型不同。本研究 基于青海省实测的乔木生物量数据建立了生物量估 算模型进行青海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估算;其它研 究则是基于全国尺度的模型参数进行生物量估算建 模;(4)含碳系数的影响。其它研究或采用固定 的含碳系数(0.45或0.5),或采用的普适于全国 的含碳系数(基于不同优势树种的纤维素、半纤 特征显示:(1)随着林分逐渐成熟,其碳密度呈

增加趋势;(2)树种(组)不同增加速度有所不 同,同一树种(组)不同年龄段增加的速度也有

所不同(表8)。

总而言之,青海省乔木林目前处于快速生长阶 段,未来的固碳潜力巨大。

3结论与讨论

基于青海省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

可(1得)出青海省乔木林植被碳储28.55xl06Mg量的主要特征为:青海省乔木林植被总量为,平 均碳密度约为44.24Mg/hm2;

(2)

青海省森林植

被碳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占青海省乔木林碳库总 量的. 83%,碳密度同样也是天然林远高于人工 林。有林地中,纯林的植被碳储量最高,疏林地碳 储量最小。碳密度最高的区域为混交林,最低的是 疏林地;(3)就树种(组)而言,4个主要的乔 木树种(组)中,云杉、圆柏、桦木和杨树的碳 储量占全省总量的50. 82% ;云杉和桦木的碳密度 高于其它树种(组);(4)就年龄结构而言,青海 省的乔木林主要以中幼林为主,正处于快速生长阶 段。

青海省乔木林碳储量虽然仅占我国乔木林总碳 储量的0.43% [36]。然而,青海省的乔木林主要以 中幼林为主,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通过经营管理 活动,将进一步提高其固碳潜力。总之,由于其所 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其年龄结构特点,青海省乔 木林植被碳库的变化可能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 意义。

28.55xl06Mg本研究显示,青海省乔木林植被碳总量为 ,平均碳密度约为44.24Mg/hm2。碳 储量高于目前已发表的对青海省森林碳储量估计的8. 14xl06 ~ 12. 9xl06Mg[21,37〜43],导致差异可能的 原因是:(1)统计面积的影响。不同研究所统计 的青海省森林面积差异较大,其变化范围为xl04~.53 xl04hm222. 61 ,这种变化受统计时段、数

据来源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而造成碳储量估算结果 的巨大差异。本次研究采用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 调查数据,其它研究多利用2009年前的森林资源 连续清查资料,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采用小班区划调 查的方法,分别山头地块查清总体范围内的森林资 源,并利用抽样调查控制总体的蓄积量[44]。在精

维素以及木质素含量进行估算而得),未考虑不同 气候条件对含碳系数。而本研究主要使用了本地实 测数据并结合了邻近区域的实测数据,能较好地反 映青海省乔木林的含碳系数。参考文献:

[1 ]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 告(I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

究进展,2006,3(1) :3-8.

[2]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si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任国玉,徐铭志,初子莹,等.近54年中国地面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 :717-727.

[4]

刘国华,傅伯杰.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71-78.

[5]

李怒云,宋维明.气候变化与中国林业碳汇政究综述[J

].林业经济,2006(5) :130-137.

[6]

董旭.青海省森林资源评价[J].安黴农业科

2009,37(12) :5727-5728,5751.

[7]

Fang J,Chen A, Peng C,et al.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 [J]. Sci­ence,2001 ,292:2320-2322.

[8]

方精云,陈安平.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其意义[J

].植物学报,2001,43 :967-973.

[9] Hall G, Wiser S, Allen K,et al. Strategies to estimate national forest carbon stocks from inventory data [ J ]. GlobalChange Biology ,2001,7 :3-403.

[10] Jenkins J,Birdsey R,Pan T. Biomass and NPP estima­tion for the mid-Atlantic region(USA) using plot-level forest in­ventory data[ 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1,11 : 1174-1193.

[11 ] Shvidenko A, Nilsson S. Dynamics of Russian forests and the carbon budget in 1961-1998: An assessment based on long-term forest inventory data [ J ]. Climatic Change,2002,55 (l):5-37.

[12] Pan Y,Luo T,Birdsey K,et al. New estimates of car­bon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 in China,s forest : Effect of age class and method on inventory-based carbon estimation [ J ]. Cli­

第2期

唐才富等: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青海乔木林碳储量分析

7

matic Change,2004,67(2-3) :211-236.

[13] Glenday J. Carbon storage and emissions offset poten­tial in an East African tropical rainforest [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6,235 :72-83.

[14] Hu H,Wang G.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the South Carolina Piedmont between 1936 and 2005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 ,255 :1400-1408.

[15]

卫星影像数据与随机协同模拟尺度转换方法的森林碳制图 及营养元素积累量[].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12(1) :23- 28.

[30]朱兴武,石青梅,李永良,等.青海大通宝库林区乔 灌木生物量的初步研究[].青海农林科技,1993 (1) : 15 -

J

J

20.

[31 ]吴刚,冯宗炜.中国油松林群落特征及生物量的研 究[11].生态学报,1994,14(4):415-422.

[32]

张茂震,王广兴,周国模,等.基于森林资源清查、 王百群,吴金水,吴振海.子午岭次生林区植被

有机碳的储量[].西北植物学报,2004,24 ( 10): 1870­J

[■1].生态学报,2009,29(6):2919-2928.

[16]

李海奎,赵鹏祥,雷渊才,等.基于森林清查资料乔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的比较[J].林业科学,2012,48 (5): 44-52.[17]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全球碳平衡的贡献[】].生态学报,2000,20(5):733-740.[18] 郭超,周志勇,康峰峰,等.太岳山森林碳储量随种组成的变化规律[J].生态学杂志,2014,33 (8) :2012- 2018.[19] 穆天民.贺兰山区青海云杉森林群落的生物[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2(1) :34-45.

[20]

朱兴武,肖瑜,蔡文成.山杨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初步研究[J

].青海农林科技,1988(2):30-34.

[21]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和净生产量[J

].生态学报,1996,16(5) :497-508.

[22 ]王金叶,车克钧,傅辉恩,等.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 物量的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1998,18(4):319-323.

[23]罗天祥,李文华,罗辑,等.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 生物生产量的比较研究[J

].生态学报,1999,19(6) :823- 831.

[24 ]黄从德,,杨万勤,等.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 储量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08,19(8):14-1650.

[25 ]聂昊,王绍强,周蕾,等.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江西 和浙江森林植被固碳潜力[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 (10) :2581-2588,

[26]

王金叶,车克钧,蒋志荣.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碳衡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0,15(1) :9-14.

[27]

高国雄,李文忠,周心澄,等.青海大通退耕还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J

].干旱地农业研究,2007,25 (1): 21-25.

[28]

陈锋,汪有奎,杨正国,等.祁连山森林草原可燃种类数量及特征初步分析[J

].甘肃科技,2008,24(14) : 171 -174.

[29] 常学向,车克钧,宋彩福,等.祁连圆柏群落生物量

1876.

[33]

Houghton J, Jenkins G,Ephraums J. Climate Change [M ]. 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4] Thomas S,Malczewski G. Wood carbon content species in Eastern China : interspecific variability and the impor­

tance

of the volatile frac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85(3) :659-662.[35] 罗艳,唐才富,辛文荣,等.青海省云杉属(P*cea

圆 柏属(

SMma)乔木含碳率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4, 23(11) : 17-1768.

[36]

李海奎,雷渊才,曾伟生.基于森林清查资料国森林植被碳储量[J

].林业科学,2011,47(7) :7-12.

[37]

王效科,冯宗炜,欧阳志云.中国森林生态系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 13-16.

[38 ]卢航,刘康,吴金鸿.青海省近20年森林植被碳储 量变化及其现状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 (10) :1333-1338,

[39 ]罗天祥,李文华,冷允法,等.青藏高原自然植被总 生物量的估算与净初级生产量的潜在分布[J

].地理研究, 1998,17(4) :337-344,

[40]

赵敏.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估[D

].北京:中国科学院,2004.

[41]

肖兴威.中国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D尔 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

[42 ]吴庆标,王效科,段晓男,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

被 固碳现状和潜力[J

].生态学报,2〇

〇8,28(2) ,517-524.[43 ]李世东,胡淑萍,唐小明.中国生态报告2012-森林 植被碳储量动态变化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4]曾伟生,周佑明.森林资源一类和二类调查存在的

主要问题与对策[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4) :8- 11.

of 对树量的的的

量统

].

平地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