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6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No.6。2010 (第12卷第6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cge (V01.12.No.6) i仑拓宽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的重要性 李云端 (丹东党校,辽宁丹东1 18000) [摘要】 公民参与政治是社会民主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拓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供 给,对于完善公民表情达意的制度机制,促进我国多元化种益的整合,弥补有限理性的弊端,推进决策民主化,维护 我国政治稳定,促进行政决策的有效实施等多方面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民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10)o6—Oo42— 2 一个国家的普通公民是否有权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去影 公共权力,会产生对普遍下的具体操作和操纵。正如阿 响决策,享有参与政治权利的公民在实际政治活动中能 尔蒙德所说的:“一项普遍得以贯彻到什么程度,通常取 否对决策具有持续性的重要影响,是衡量这一国家民主 决于官僚对它的解释,以及取决于他们实施该项的兴致 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 和效率”。一方面,不是一个超脱于社会各方利益之上 尺度。 的没有自身利益的组织。其特殊的地位又决定了它在进行 一、公民政治参与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行政决策的同时必然对自身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有所考虑。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个人或团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 与市场决策过程中的“经济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相对应, 或间接地影响决策和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这一种参 在行政决策过程中,“行政经济人”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对自身 与,从主体上看是十分广泛的,既包括全体的公民,也包括公 利益的维护。这可能导致利益实现发生偏向而无法达到公 民群体和公民团体,真正体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共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具体的行政决策必然在短期内导 公民参与的性质包括合法的参与和非法参与,合法的参 致社会部分团体利益获益、部分团体利益受损。公民参与的 与以认同现有政治制度为前提,其参与活动遵循现有的 不充分可能使行政决策受到特定利益集团的引导而片面草 与法律规定。在我国主要体现在公民参与选举、参与立法、 率行事或对决策后果估计不足,影响整个社会利益分配的平 参与决策、参与监督四个方面;非法的参与指不认可现有国 衡。公民参与从各自的切身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多元化利益 家政治制度,其形式多以非法暴力为主,如政治、政治暗 的表达可以有效地遏制这两种对部分利益的维护,提供利益 杀等。 整合的基础。公民通过有效的参与机制从各自的切身利益 公民有序参与的渠道,即公民参与的路径和制度供给。 出发,所形成的多元化利益的表达可以有效地遏制这两种对 公众参与决策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之分,直接参与方 特定群体利益的过分维护,提供利益整合的基础。 式主要有投票表决、信访、参加听证会等;间接参与方式主要 第二,是弥补有限理性需要 有接受决策前调研、通过媒体和人民代表表达意见等。这些 有限理性包括两层含义:信息的不完备和思考能力的有 不同的参与方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决策背景、条件和 限性。 问题。 占有信息的有限性,是指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有限 二、拓宽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重要性 的,因为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没有一个个体行动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 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化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与 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 信息,针对众多的社会公共问题,需要尽快找到有效的 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 解决方案,时间不允许去充分了解事件的原因、背景、细 业”,并将“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 节,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信息的获取更是不充分的。公众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拓宽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完善 或集团组织的意图、利益并非直接显现出来,而是具有一定 公民参与机制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的隐蔽性,要识别公众、组织的动机和意图,分析各集团 第一,是促进对多元化利益的整合的必然要求 之间的关系也是困难的。即使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也 决策作为政治决策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对社会利 未必能够获得完备的信息。从另一方面讲,信息的获取也不 益的权威性分配。作为行政决策的主体,由于被赋予的 是免费的,而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在信息的收集、筛选、加 I收稿日期】2010 ZO1—11 [作者简介】李云端(1982一)。女,丹东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师。 42 第l2卷第6期 2010年6月 李云端:论拓宽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的重要性 Jun.2Ol0 V01.12.N仉6 工过程中,无不耗费时同、金钱。对于而言,信息重要 有效的途径,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序。首先,政治 的,但如果付出的代价高于预期收益,或相对收益较小, 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妥地矫正的行动和公民 人员就会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在现实中由于 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矛盾。通过政治参与,公民可以表达自 信息的不完备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屡见不鲜。人员既没 己对公共财富和价值分配的意愿和选择,并向施加压 有足够的动力去获取完备的信息,电不可能获取完备的信 力,使其行为不至于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发生矛盾,从而左 息,它们只是依据一定的信息进行决策。公民参与实际上给 右的;其次,政治参与能够培育公民民主政治意识。 提供了一种明确的信息,告诉哪些问题已成为公共 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 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公民参与对社会公共问题的提出 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依赖感,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提高 和确认有助于公众意见的直接、精确地表达,可以减少信息 了对政治的归属感,并具备了宽容的精神。因此,当政 扭曲,降低搜寻、辨别公共问题的成本,如时问、金 府顺应,而且当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同国家保持一体感 钱耗费等。公共的生成过程应该关注信息的作用, 时,其政治是稳定的。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任何一种 在决策过程中,方案的产生、论证也离不开公众参与。 给定政体的稳定都依赖于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 公共方案的提出、论证、讨论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与 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稳定依赖制度化和参与之间的比 公众的互动过程。公众,包括公民个人及社会组织有能力就 率”。所以,当政治参与提高时,要想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制 决策对象提出自己的见解、方案供决策者参考,必要时 度的复杂性、自治性、适应性和内聚力也必须随之提高。换 与之协商。这时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可以减少信息 句话说,如果一个社会要想维系高水平的政治稳定,政治参 被扭曲的可能,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与的扩大必须伴随着更强大的、更复杂的和更自治的政治制 从决策者角度考虑,能否进行正确的决策,要受到决策 度的成长。 人的技能、价值观、对目标了解的程度、应具备的有关知识的 第五,促进行政决策的有效的实施的前提条件 深度以及所需资料的完备程度的影响。传统上将人假定为 一方面,公民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 全知全能的人,将组织也假定为全知全能的组织,将电 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使决策能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意 假定为全知全能的公共组织,这是不对的。任何由人构成的 志,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对政 组织因为理性有限都有其局限性,作为公共组织的也不 策的认同和理解;另一方面,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公民参与 冽外。这种股设不仅误导了本身,而且也使民众对 决策满足了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心理需要,增强了他们的政 决策有过高的期望。有限理性使决策有其不可逾越的 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等。公众也是公共运行的主 局限性。从这个角度理解,建立公民参与决策的有效机 体,公共的执行常常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即公众 制,使公民参与进来,防止决策人员不按照决策程序,一拍脑 之间的密切合作。公民参与增强了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基础, 袋就决策的现象。因此,建立良好的公民参与决策的机 有序的公民参与机制的建立与阻力降至较小的程度,同时降 制能通过讨论阻止草率的出台。 低了决策宣传和实施的成本,有助于行政决策的有效实施。 第三,是决策民主化的客观要求 可见,公民参与决策,可以使公共更易于被社会公 建立决策的公民参与机制,使公民有序参与决策, 众接受和认同。这种认同感可以增进公众对的信任,减 满足其向系统表达自己意愿愿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少推进执行的成本投入。公民参与决策也可以大 促使决策的民主化。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体现在参与范 大提高的执行效力。公民参与使社会公众对合法 围和参与程度上。在范围上要求不仅包括传统的决策主体 性确认不疑,对的信任感大大提高,从而以积极、正面的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包括对认定和解决问题有专业造 态度推动的执行,提高的执行效力,有助于目 诣的专家,而且也包括直接相关与不直接相关的公众。直接 标的顺利达成。◇ 相关的公众指的是其利益与决策客体、决策活动密切相关的 群体,他们参与决策活动可以表达他们的呼声和利益要求, 参考文献 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直接相关的公众指的是并非与 1 傅小随.《中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分析》[M].国家 决策活动有直接利益利害关系的群体,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特 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2月 定或不特定相对人之外的更大范围的公众群体,他们参与决 2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 策活动是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的驱动,表现出他们对行政事 版社,2000年 务的关注,他们的参与可以监督决策活动的公正性、公平性 3李学余.“共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与正义性的更恰当实现公民参与机制的建设为公共行政的 [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l6卷 价值取向由“本位”走向“社会本位”创造了条件,打破 第6期 责权关系失衡的局面,使对行政决策的监督落实在各种 4杜乾,闫娟.“公民参与一公共的基石”[J].《广 具体参与途径中。在程度上要求公民参与在决策的问题识 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10月,第14卷第5期 别与确定、情报收集、方案设计论证即决策的前三个环节中 5金正一,朴贞花.“公民参与制定的制约因素探 尽量充分地发挥应有的角色,并且较为鲜明地反映到方案决 讨”[J].《东方论坛》,2004年第5期 策结果中。 [责任编辑:李丹] 第四,是维护我国政治稳定的需要 良好的公民参与机制是公民表达自己利益需求和意愿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