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成败。所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更详细的要求。具体来讲,我认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素养。
第一、语言素养。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于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我着重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谈谈课堂上教师的语文素养。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二、文学素养。在这个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做一个只懂得教科书和教参的教师,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导引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广博而又丰腴的文化底蕴是每个语文教师所不可缺少的。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成为杂家,广收并蓄。同时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使之面对学生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授予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人文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同时,为了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教师要广收博采,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观点和信念。再者,教师应有敏锐而又深刻的时代感悟,现实生活、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应是语文教师视野所及。
第三、专业素养。对于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呢,有的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讲究系统的知识体系了,教师也无需要具备那么多知识了,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用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的确,在当今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况且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可以储存在电脑里了,但是电脑永远也不替代人脑。知识是人脑创新的基础。语文不讲究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不等于不教知识了。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话,甚至每个词语,每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学生自己感悟的,有的是教师讲解的,所以教师没有知识是不能胜任的。你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不变的真理。
第四、人格素养。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认识和实践
活动,也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形式之一。”教师的最本质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人格的素养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上。
语文学科专业素养还体现在教师评价语的多样性及有效性。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而言都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教师的一句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课堂上少讽刺、挖苦、简单的评价,多用“你真会动脑筋”、“你很聪明”、“你有自己的想法,非常棒”、“你进步真大”这些语言鼓励学生,再加上教师的微笑,一个满意的眼神,孩子们会觉得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老师发自内心的欣赏、赞许能给孩子们带去很多快乐,也会给课堂增添很多和谐、活跃、欢快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