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提出了当前生态园林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再配以合理的植物配置,才能充分发挥园林设计的生态功能。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原则;植物配置 当前全球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现代园林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去设计现代园林,才能充分发挥园林设计产生的生态功能,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生态园林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森林滥伐,绿地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沙化严重,土地丧失,大量农田、牧区失去生产力;水污染惊人,淡水紧缺;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污染,酸雨肆虐,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臭氧层耗竭,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冲击。
1.2现代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园林设计空前繁荣,但存在种种问题。一是有些人急功近利,把园林植物作为城市的装饰品,为迎合“新潮流”经常更换园林植物,大兴“形象工程”,盲目追求外来植物,对外来入侵植物没有足够重视,造成某些植物生态入侵。中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又如,前些年,为了城市绿化能立竿见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树名木进城大潮。然而,大树移植效果不佳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二是设计手法上,存在盲目抄袭西方园林设计形式,或者全盘抄袭传统园林设计形式,缺乏创新意识。有些城市绿地过于追求图案美,而忽略了生态群落的稳定。三是园林设计还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生态园林”的概念还比较抽象或模糊,许多还停留在理论研究与思想探讨阶段。四是目前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给生态设计提供足够支持,生态设计还不能完全成为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段。
1.3生态园林设计的必要性
生态园林设计的绿地不仅有生态、景观的效果,兼有休憩、文化教育的功能。此外,生态园林同样也是一种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绿地资源,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生态园林设计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 2.1可持续发展理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性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94年我国批准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的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2.2生态园林设计原则
生态园林是将生态学原理和研究成果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并注重植物群落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营造。生态园林设计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园林设计。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才能充分发挥园林设计的生态功能。生态园林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原则。
2.2.1生态效益原则
生态园林设计要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目的,充分发挥植物配置在维持碳氧、调节温度、调节湿度、净化空气、杀死病菌、净化水体、土壤、通风、防风、减低噪音等生态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并进行园林审美的构思。园林设计要广泛利用生态学先进技术,同时农业、工业、交通、水利、矿山等自然开发工程都要与园林设计相结合,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它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应根据不同绿地的功能和用途,选择不同的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进行造景。如在厂区附近,可选择一些能吸收有害气体的树种,像对SO2抗性强的旱柳、女贞,对氟化氢抗性强的美人蕉、大叶黄杨、槐树,对氯气抗性强的黄杨、女贞等;在高速公路附近,可选择一些减尘、滞尘的植物,如女贞、刺槐等;在居住区、商业街、机场附近,则可以选择一些吸声量多、减噪能力强的植物。
2.2.2地方性原则
生态园林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量力而行”,根据城市环境具有的多样复杂、胁迫深刻、系统脆弱等特点,尊重传统历史文脉与地域乡土知识,考虑土壤、环境和功能等多种综合因素,使用当地植物材料。要对具体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利用城市多变的特殊小气候环境,遵循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多挖掘当地的优良树种,因地制宜设计园林绿地,保持园林绿地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
以福州为例,福州素有榕城的美誉,皆因福州大街小巷遍布着千姿百态的榕树。在此区域进行生态园林设计时,可以多考虑榕树或榕属或其它乡土植物,既可以打造城市的个性,又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原则。
2.2.3多样性原则
生态园林设计中要注重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如果植物种群单一,在景观上是单调的,在生态上是贫乏的。具体来说一方面园林物种配置要以本土和天然为主,以地带性植被等作为园林绿化的主体,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等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多样性,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等小动物来栖息。另一方面要增加园林景观斑块类型,以此来增加生物多样性,如观赏型植物群、生产型植物群落、保健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湿地植物群落等。
一般认为,在一个系统较为复杂、稳定的群落当中,各种群落对各种资源利用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因而,在生态园林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在植树造林当中造纯林,应当设计营造一些较为复杂的针阔混交林。以福建南平为例,福建南平林业资源丰富,但在今年的暴雨侵袭下,屡屡发生洪灾和泥石流灾害。经调研,该地区因年年伐木过度,新生林带又主要以一两种乔木组成,造成山林呈现纯林或是群落系统简单,进而产生蝴蝶效应。
2.2.4互利共生原则
生物的互利共生是一种很重要的生物间相互关系。互利共生指的是不同物种的个体生活在一起,相互间都收益的一种生态关系。互利共生原则要求在园林设
计时尽量将一些能对彼此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的物种配植在一起,尽量避免把一些不利于一起生长发育的植物配置在一起,以此构成各种不同的群落外貌和各种合理的群落结构,突出体现生态园林的形态特征。
譬如说,豆科、兰科、杜鹃花科等植物,都能以一些真菌共生,而研究表明,山茶花配植在白玉兰树下,垂丝海棠在桂花丛中,香樟树下均花叶茂盛。而有些植物分泌物对其他植物生长不利或其它原因避免在一起生长,如黑胡桃不能与松树、苹果一起,桃树与茶树不能间种,松树不能与接骨木一起等等。
2.2.5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原则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园林设计中各物种生态位构成不同,园林结构外貌就不同,所形成的景观效果不同,所产生的生态功能也不同。生态园林设计应充分考虑各物种生态位,充分利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攀缘植物、附生植物在生态位上的差异进行合理搭配,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樊国盛等.园林理论与实践[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07. [2]黄莉群.生态园林[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