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廉吏的自律诗

古代廉吏的自律诗

来源:测品娱乐


古代廉吏的自律诗

古代廉吏的自律诗

中国古代廉吏如海,留下了颇多自律诗。所谓自律诗,其实就是诗化的座右铭。这些作品,或摆放案头,或书于墙壁、床帐,自勉、自责、自诫、自儆,起到警钟常鸣的作用。这些自律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防微杜渐。

宋代乡贡杜浚之为了防贪保廉,以《书警》一诗自警、自励。诗中说:“静看如山祸,差之一念间。”“百年修不足,一朝容易残。”有“小朱子”(指朱熹)之称的清代进士王懋竑,官至上书房行走。他在《书座右二章》中写道:“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生平操持力,不敌一念非。”诗句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穴溃一堤、一念毁一生的哲理。清代另有一名叫朱经的,书有《责己》一诗,“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指出了既成黑难复白的道理。

二、自省自责。

清代进士钱陈群,雍正间任右通政,督顺天学府。他在视学时主动要求接待从简,并在卧室床帐上书《题帐》一诗自警:“不宿常如枕有警,屏私直似镜无尘。”宋代邵雍辞官隐居苏门山,作有《仁者吟》一诗,诗中道:“与其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清吏朱经在《责己》中,分析了责己难于责人的现象:“责人不肯恕,责己每自匿。”他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经常检讨缺点、过失,砥砺品行、志节:“一日省一愆,三月未盈百。”“赴善登崇山,寡过扫尘积。”“愿言砥廉隅,此身敢虚掷!”更难能可贵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的三年中,曾于天竺山取得两块山石赏玩,为此,诗人写诗自责:“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三、诫贪淡名。

唐代有个叫子兰的,昭宗间曾任文章供奉,所写《诫贪》一诗,是他终生的明鉴。诗中写出了贪得无厌必自亡的道理:“多求待心足,未足旋倾覆。”明代进士于谦曾任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巡抚,为政清廉。有诗自鉴:“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苟图身富贵,脧剥民脂膏。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清未刘孟扬先后任河北磁县、永年等三县知事,任内两袖清风,颇有政声。他作有一首《戒贪铭》,此诗明白如话,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居官为民、淡泊名利的可贵精神:“财富人所羡,但须问来源。来源果正当,虽多不为贪。来源不正当,清夜当自渐。人皆笑我痴,虽痴亦自适。不痴何所得,痴又何所失。居官本为民,贪求非吾志。钱多终非福,人格足矜持。富贵等浮云,虚荣难几日?人生数十年,所争在没世。”

四、廉洁奉公。

宋代名吏包拯在端州郡斋壁上题有一首自律诗,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拯立政的要诀、立身的准则、远大的志向、坚贞的操守,在诗中一览无余。宋未进士蔡志学,在泰和(今属江西省)任满调离时,于赣江边的水府庙题诗言志:“平生事可对人说,囊无一分关节钱。寄语江神明著眼,好分风力送归船。”无独有偶,宋代杨长孺调离广东经略之任时,“有俸钱七千缗,尽以代下户输租”,作诗曰:“两年枉了鬓霜华,照管南人没一些。七百万缗都不要,脂膏留放小民家。”清代进士王煦,在任孟津知县时,政绩显著,离任时乡民送来路费及米、面、羊、酒等礼物,他一概不收,乡民泣而不去,遂吟《绝句三首》而示心迹。诗曰:“一钱也是里民脂,作赆群来只力辞。”晋代吴隐之赴广州任刺史路过石门贪泉(今广东南海县西北)时,人言饮此泉水将变得贪婪。吴隐之坦然喝了贪泉之水,吟诗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

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果然,他在广州任职期间“清操愈厉”,离开广州时家无余资,囊空如洗。

五、耐得贫寒。

明代胡寿安先后任信阳、新昌、新繁等县知县,清慎自持,不事奢侈,自种蔬菜以供日用,人呼“菜知县”。他穿的是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睡的是纸帐子,并在纸帐上留下《题纸帐》一诗以警己:“紫丝步障最奢华,卧雪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梦到梅花。”宋代湖州太守王炎在任中宁可清贫,不愿浊富,生日这一天不事张扬,独坐府中,作《留贫诗》以戒己:“卒岁一布裘,终朝一饘粥。此外何所求,吾生无不足。”明代吴中(今江苏省吴县)巡抚刘应麒在告老还乡前于官署中写下《题暑中诗》以明志:“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青天一柱香。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宋吏杜浚之在《书警》一诗中写道:“食李弗言苦,食梅弗嫌酸。不为身所累,且从心所安。”“虽处四壁立,如享万钟宽。静坐明月窟,濯足清风滩。”宋亡后,杜浚之矫行晦迹,寄食西峰僧寺以终。清代进士郑履端,在电白(今广东省西南部沿海)一带政声素著,他的《自勉》诗也同样脍炙人口。诗中写道:“十载官箴懔素餐,本来面目改偏难。任他水尽山穷处,牢抱冰心耐风寒。”

古代廉吏的诫妻教子诗

中国古代廉吏,无不注重诫妻教子,共守清白。其中,以诗为体以言志的,不在少数。

一、诫妻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职任左拾遗。诗人新婚不久,即写下《赠内》一诗,与妻共勉。诗中引用四个“贫贱不能移”的爱情故事,希望夫妻朴素一生,清白传世。诗中写道:“蔬菜足充

饥,何必膏梁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元代进士吕思诚,官至中书左丞。他在外做官,而家中却一贫如洗。他有一首《寄内》诗:“自从马上苦思卿,一个穷家两手擎。少米无柴休懊恼,大男小女好看成。恩深夫妇情何极,道合君臣义更明。早晚太平遂归计,连环共饮话离情。”

无独有偶。明代进士张弼,曾任南安(今江西省大余)知府,律己爱民,治绩甚著。他的《寄内》诗是这样写的:“四儿六岁五儿三,莫把肥甘习口馋。清白传家无我愧,诗书事业要人担。三餐淡饭何须酒,一箸黄虀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

二、教子类。

宋孝宗时的一代名相陈俊卿,年老时没有给子女留下金银财宝、高屋广厦,而是留下一纸《示二子》:“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遗汝子孙清白在,不须厦屋太渠渠。”

宋代进士陆游,官居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归家乡。七十七岁时,次子子龙去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任司理参军,陆游遂写下《送子龙赴吉州掾》一诗,谆谆告诫儿子:“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出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

明代正郎官张文渊作有《四绝句》以示子孙后人:“低低壁落傞傞柱,小小厅堂窄窄门。广厦广庭非不爱,欲留约束与儿孙。”“老去不嫌粳米粥,饥来常吃菜混饨。好饭好羹非不爱,欲留淡泊与儿孙。”“来音去信常关念,嫁女婚男不出村。远眷远亲非不爱,欲留近便与儿孙。”“凿开石窦通泉脉,插种梅花入瓦盆。深紫深红非不爱,欲留清白与子孙。”

清代更有一位生性善良而深明大义的老母亲徐氏,其夫耿鸣世官至当朝侍御。在其子去南方做官时,徐氏写下《寄子诗》寄与儿子:“家内平安报尔知,田园岁入有余资。丝毫不用南中物,好作清官答圣时。”

名胜古迹中的劝廉联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名胜古迹众多。漫步在这些名山胜水之中,一方面可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另一方面也从中感悟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说起文化,名胜古迹里最直观的文化现象恐怕就是那些浩如烟海的楹联了。或说天道地,或评古论今,其中也不乏一些劝说为政者廉政为民的佳联巧对。这些劝廉联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开门见山,直接说理。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并于清嘉庆三年重修的乾清宫,清康熙帝前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乾清宫的楹联是:“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艰。”

清康熙第十三子允祥,死后葬于河北省涞水县,他的墓地因其封号被称为怡贤亲王墓,又名十三王爷坟。其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忠敬诚直;勤慎廉明。”

江苏皋署俞曲园有这样两幅楹联,一幅为:“读律即读书,愿凡事从天理讲求,勿以聪明矜独见;在官如在客,念平生所私心向往,肯将温饱负初衷。”另一幅为:“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平反,已苦下情迟上达;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省,莫将私意入公门。”

浙江海宁县谯楼有联:“宽一分,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广州黄浦军校旧址有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二、树立楷模,以人说理。

浙江杭州西湖岳王庙有联曰:“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安徽合肥包公祠有联曰:“理冤岳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广西柳州有一座柳候祠,是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祠中有联:“洁廉为心,忠信为仗,文章在册,功德在民。”

唐代鲁山县令元德秀,世称元鲁山。建于江苏南京小苍山的随园有联赞他:“廉吏可为,鲁山四面墙垣少;达人知足,陶令归来岁月多。”

三、见景抒情,以事说理。

湖南洞庭湖畔岳阳楼上有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另有一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昔人心。”

陕西风翔县东湖一览亭上有联:“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中国古代的颂廉斥贪联

中国是文明古国,利用对联这种形式颂廉斥贪,古今有之。

一、颂廉联。

四川道教圣地青城山有一副郑板桥所撰对联,该联只有八个字:“心清水浊,山矮人高。”上联表明自己为官清廉,心地纯洁,不与混浊官场同流合污;下联警示自己置身高处,不让世俗浮云遮住眼睛。

明代李廷机官至礼部尚书,他撰有既可自警又可警人的一幅对联:“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大意是说,一个人的人品使他的官职受到社会敬重,而不是他的官职使他受到社会敬重;他的官德应比他的才学高,而不能让他的才学比官德高。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黄浦军校,在军校大门上悬挂一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该联一语点破办学宗旨,被学员奉为警策。后来一些人投靠反动势力,背叛了先生精神,人们在愤慨之余,将此联改为:“升官发财,莫走别路;贪生怕死,请入此门。”

桂林抚署有一联:“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主国计所关。”教育官吏少说多做,严以律己;要识大局,以民为本,以国为重。

清代陕西旬邑县唐家村有一个叫做唐诠的大商人,嘉庆年间捐了个“盐运使”的官衔,在他的庄园里有这样一幅对联:“勤以补拙,俭以养廉,处身世须留心二字;书能破愚,诗能益智,愿儿孙常砺身三余。”

清代许多衙署时兴这样一幅对联:“为政戒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上联说,贪财固然是贪,贪图名声,沽名钓誉,也是贪;所以切莫只图浮华虚名而忘了从政的根本。下联说,只要求别人,只要求百姓勤俭,不算是俭;要保持品行方正,要有节操。

清代某府尹要求下属努力办事,逐送一上联:“肯干一事,便了一事”,下属们则警示上司不要贪财,回赠下联为:“若要半文,不值半文。”

清代某地戏台悬有一联:“耀武扬威,得意须防失意日;粉白黛绿,上台终有下台时。”联语字面上是讲戏台演戏,然而言外之意讲的却是社会人生大舞台,成为当时流传官场的警示语。

二、斥贪联。

清末某县署门前悬挂一联“眼前皆赤子,头上有青天”,摆出一幅“父母官”的口吻,几任县官都没有更换。后因一任县官为政不得人心,行人逐将此联念做“眼前皆赤地,头上有黑天。”

清光绪年间有一朝廷大员到地方为官,因其贪婪至极,搜刮百姓,地方上怨声载道。此官调走时,人撰对联斥之:“早去一天天有眼,再留此地地无皮。”

清代有个县官到任之初为了标榜自己清廉,在县衙正堂“正大光明”匾下挂了一幅对联:“得一文天诛地灭,徇一情男盗女娼。”然而此虽然联语信誓旦旦,但徇私枉法比历任都甚。有人提醒他不要忘了堂上的誓联,他却大言不惭地说:“一字未忘,表明的正是‘不只得一文’,‘不只徇一情’。”真是无耻之极。

清初吴绮在任湖洲知府期间是个肯为民办事的官,但他不拘小节,经常聚集一些文朋诗友、四方名流,整日谈文论诗、大宴小酌,时人称为“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的“三风太守”,后因此丢官。大诗人吴伟业以好友的身份给吴绮写了一幅赠联:“官如春梦短,客比乱山多。”

登山录联有感

祖国名山多,山上亭阁多,亭上楹联多。笔者就曾于亭阁之上录到这样几则楹联:一则是在杭州南高峰,联曰:“两脚不离大地,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楼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一则是在湖南衡山云雾岭,联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则是在广东鼎湖山半山亭,联曰:“到此处才行一半,望诸君莫废半途。”

这几则楹联,好就好在不是就景说景,而是触景生情;妙就妙在不是就情抒情,而是以情论理。乍一听联中是在说登山,实际上却蕴含着人生的大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作为,需要的就是登山者的那种精神,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方向明确;既要目光远大,又要矢志不移。不务实不行,不务虚也不行;没冲劲不行,没后劲也不行。这些道理,如果在平日听来,泛泛而无味;而在登山时去体会,则入眼入脑入心。

登山之余悟得人生真谛,得到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两大满足,实为一大幸事。

吟石灰诗有想

我国明朝爱国将领于谦有一首咏物诗《石灰吟》,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于谦十七岁时的诗作。诗人借石灰自喻,表述了诗人经受考验,陶冶清白品格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吟罢石灰诗,仔细想来,当今干部的选拔培养不正恰似诗中所述烧制石灰的过程吗?

“千锤万凿出深山”,说的是石灰石的开采。而人才的发现,亦需要有胆识,有气魄,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需要公以选才,无私无畏。只有经过“千锤万凿”,才能取得真材实料。

“烈火焚烧若等闲”,说的是石灰石煅烧成石灰的过程。烧制石灰需要高温,干部的培养亦需要下真功夫。尤其是在政治方面,不能有丝毫松懈。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比发现更为重要。

“粉骨碎身全不惜”,说的是生石灰遇水粉碎变成熟石灰的过程。干部也需要投入到实践中去,在艰苦面前考验品格,在困难面前磨炼意志,在风口浪尖上锻炼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舍得失,才能争取得。

“要留清白在人间”,说的是熟石灰最终成为洁白坚硬的碳酸钙的化学变化。干部的成长也是如此,必须勇敢地接受风风雨雨的考验,认真地和群众相结合,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认准目标,奋斗不息,努力使自己成为符合干部四化要求的合格人才。

遵循于谦咏吟的烧制石灰之路,去选拔、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吧。

古代廉吏拒礼术

研究一下中国古代廉吏的拒礼之术,对于今天以党风带民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很有益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谢而退之。

汉代学家司马迁,38岁时在武帝朝中做太史令,主持编写《史记》。一天,大将军李

广利派人送来一对罕见的白璧。司马迁的女儿见了,爱不释手。司马迁对女儿说:“白璧贵在无瑕,人也是如此。我身为庸碌小臣,不敢以白璧自比,然而收下它们,操守上的瑕斑就会增多了。”于是,司马迁写了谢帖,让女儿把白璧包好,交来人带回。

二、严词拒之。

东汉东莱郡太守杨震曾举存王密为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路经昌邑县,王密捧出十斤黄金酬谢恩师,杨震连连摆手拒绝。王密轻声说:“我送这点东西,是为表示感激之情。况且现在是夜晚,无外人知道。”杨震严肃地说:“你送金子与我,即使无外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啊!”说得王密羞愧难言,只好将金子收回。

三、悬堂警之。

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平日洁身俭行,有个下属看他生活过于清苦,拿来几条鱼请羊续品尝。羊续推辞不下,干脆将鱼高悬庭堂之上。鲜鱼晒成了鱼干,再也没有人敢给太守送东西的了。

四、事后回之。

唐开元四年,监察御史杜暹受朝廷之命前往西突厥巡察,西突厥设宴款待,席间拿出很多金子作为见面礼赠与杜暹。为了边远地区人民的情谊,杜暹不得已暂接受了赠金。夜深人静时,杜暹命人悄悄将赠金埋在自己所住帐蓬的幕帐下。几天后杜暹离开西突厥,行至半路,用公文通知突厥人将埋藏在幕帐下的金子收回。

五、当众斥之。

清代乾隆年间,有人于夜间给当朝宰相刘统勋送礼,刘统勋当即令家人将其逐出门外。

次日,又将此人召至议政室,当众喝斥:“昏夜叩门,贤者不来。你有什么话可以当着大家的面说个明白,即使老夫有什么过失也可当众指出。”那个送礼者羞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六、交公却之。

明代何乔新在福建任副使时,一位管理外贸的去世,家产无人继承,当地就将他的家产分送本省几位要员。何乔新严辞不收,后实在难以推辞,就将那份财产收下后送交国库。

七、檄文喻之。

明代都察院右佥御吏海瑞,是有名的清官。在他巡抚应天十府时,为拒绝别人送礼,发出了《禁馈送告示》,晓喻各级,刹住了送礼之风。

孔子的从政观

孔子不仅是一位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由于时代所限,他的从政观自然也被打上了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烙印。剔除这些瑕疵,其从政观对我们今人也有一些可值借鉴之处。

一、德以服众

在《论语》之第二篇 《为政篇》中,记述了孔子的一句名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这里,孔子用天上星辰环绕北极星的例子,说明德以服众的道理。在《宪问》中,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以马喻人,阐述了德的重要。在《里仁》中,孔子还有“德不孤,必有邻”的论述,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二、身正正人

在《颜渊》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孔子答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子路》中,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两段话,闪耀着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光辉。

三、直言无邪

在《学而》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对那种花言巧语、阿谀谄媚的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在《为政》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对团结与原则的关系作了富有哲理的对比分析。

四、举贤用贤

用人的标准是为政者的必修课。当哀公问曰:“何为服?”时,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意思是说,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在的人之上,百姓便服从你;如果把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便不服从你。在《颜渊》中,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五、有过能改

在《卫灵公》中,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在《学而》中,孔子曰:“过则勿惮改。”这两段话,明确指出了有过能改是为政者的美德。

浅析中国古代县衙建筑装修对的警戒作用

中国古代县衙的建筑装修有一定规则,既显示出封建衙门特有的威严繁华的气派,又呈现出对廉洁爱民的警戒作用。

一、照壁。县衙大门后的照壁背面,画有形如麒麟的贪婪之兽。该兽能吞下金银财宝,但它仍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此画意在警戒,不要做贪得无厌的贪官。

二、戒石。县衙二门之后立一牌坊,上书“公生明”三个大字,名曰“戒石坊”。戒石背面刻有“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小字,以戒县令以民为本,秉公办事。

三、大堂门匾。大堂门楣正中挂有金字匾额,有以其作用命名,置堂额为正堂、正厅、公厅或公堂;有以其施政宗旨命名,称作忠爱堂、亲民堂、平政堂等。

四、大堂堂匾。大堂堂匾一般书有“明镜高悬”四个烫金大字,以启县令要做清官,要敢于为民做主。

五、宅门门匾。大堂之后二堂之前的宅门背面,有一长条匾额,书有“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警示县令施政办案必须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

六、二堂门匾。二堂门匾多为慎思堂、退省堂、退思堂,以示县令此堂为退思补过之所,对所理政务要及时回顾反省,如有缺错要及时弥补纠正。

古代官吏的为官经

我国古代官吏的为官经,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科学研究仍有教益和启发。作者认为,我国古代官吏的为官经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纳言,二是善用人。

一、广纳言。

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下篇》云:“为政,通下情为急。”而下情的通晓,途径之一就是广纳言。汉代醒宽《盐铁论·刺议》中说:“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是说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头脑智慧,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视听闭塞,自己独断专行的遭到孤立。明代张居正《论时政疏》中说:“明主不恶危切之言以立名”,意思是说,明君之明在于能听令人忧惧的言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为人上宰相书一首》中吟道:“不弃狂夫之言者,然后嘉谟可闻也”,意思是说,无知妄为之人的言论也能虚心听取,那么良计善策也就可以听到了。他在另一首《采诗官》中吟道:“言者无罪闻者戒,下流上通上下泰”,意思是说,说话的人没有罪过,听者可以从中受到警戒,下情上达,彼此相通,就会相安无事。

二、善用人。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中说:“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意思是说,有贤人但不知道,这是第一种不吉祥;知道有贤人但不能使用,这是第二种不吉祥;能使用贤人但不予信任,这是第三种不吉祥。《三国志·吴志·钟离牧传》注引《会稽典录》中说:“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说的也是知人善任的重要性。《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说,君子不根据一个人说的话好听就提拔他,也不因一个人犯过错误就舍弃他说的正确的话。用人之长,在古人论著中多有表述。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七》云:“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宋代何垣《西畴老人言》云:“使人当用其所长则略其所短,则无弃才。”《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云:“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关于用人之道,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讲:“君贵明,不贵察;臣贵正,不贵权。”宋代陈亮《论开诫

之道》讲:“与其位,勿夺其职;任以事,勿间以言。”《韩非子·用人》中讲:“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