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副校长教案
第一课时:为了祖国的明天
王汉齐
教学目标:
1、 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需要社会的广泛广泛关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提供一个良好、净化的社会环境。
2、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
3、 青少年通过了解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一、 引言
近年来未成年人发最率呈上升趋势,且显现低龄化,90年代末期于80年代后期相比,犯罪年龄平均降低0.8岁,这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
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据统计,某地区1998年以来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41.7%,其中刚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13.5%。犯罪方式团伙化。据统计,6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
据统计,我国每100名罪犯中,有10名是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而在广东,近几年抓获的形式犯罪嫌疑人中,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比率超过20%,据广东省少年犯管教所统计,近年来该所在押犯已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2倍多,达到2800人左右。未成年人犯罪正呈现出上升的势头。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但是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社会的一大困扰。为了祖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关心青少年成长,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吧,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二、 青少年犯罪特点
1、 犯罪年龄低龄化
2、 犯罪类型多元化
3、 犯罪手段成人化
4、 犯罪方式团伙化
5、 贪婪性、疯狂性、反复性、多样性
三、 青少年犯罪原因
A、 是心理失衡
1、 消费需求失衡
2、 交友不慎
3、 迷恋金钱、色情、盲目寻求刺激,性需求严重失衡。
B、 是家庭教育失误
1、 亲情过剩,放任不管
2、 管教严酷
3、 父母自身素质差
C、 是学校教育失当
1、 片面追求“升学率”,将差生或放任不管或推向社会
2、 素质教育不全,尤其是法制教育不力
3、 疏导教育不够,教师只管成绩不问其他
D、 是社会管理失控
1、 不法分子引诱
2、 不正之风困扰
四、 易产生青少年犯罪五种家庭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法制日报消息,就现阶段我国家庭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来看,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残缺性家庭
第二种类型是盲目溺爱、放纵型家庭
第三种类型是“严管”型家庭
第四种类型是父母有不良恶习的家庭
第五种类型是贪欲型家庭
五、 做个学法、知法、守法的公民
(可以通过阅读报纸和上网了解相关的法制知识)
法制画报、法制日报、中国网等
六、 启示
1、 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遵规的好学生
2、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情操、谨慎交友,学会自我保护,远离犯罪
3、 遇见不法侵害要敢于斗争,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允许的情况下要及时请老师和机关协助
七、 观首部预防青少年犯罪电影——《为了明天》
附影片介绍:中国首部预防青少年犯罪电影《为了明天》
影片在充分展现党三代领导核心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全面介绍我国青少年成长的环境,通过模拟再现若干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提示当前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智能化的趋势,通过著名专家学者和领导访谈,分析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代购加大、家庭残缺、交友不慎、鉴别能力低和心理偏差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以及青少年犯罪者既是侵害行为人也是受害人的双重危害性;影片以启发、交往的手法向青少年普及和灌输应知应会的法律常识,培养他们从小崇尚法制、遵纪守法的观念和习惯,明白小错不改、大祸之源,以强凌弱、害人害己,缺乏警觉、遭受残害,行为偏差、迷途难返等道理。使青少年观众们受到警示,树立自尊、自爱、自律、自警、自醒的精神,使家长与社会各界得到启迪,树立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推进全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