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工业遗产的保护起源于英国,19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强调对工业和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进行保存和研究。1955年,英国学者克里斯在其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工业遗产”这一概念。1978年在瑞典成立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标志着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迈上全球化合作的道路。
20**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通过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作了明确定义: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设施,除此以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
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才逐步兴起,最初主要局限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领域。2019年4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无锡举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形成《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无锡建议》中对我国工业遗产的定义作了明确,是我国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首部宪章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一、XX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 1、XX市工业情况简介
杭州早期工业以手工业为主。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吴越地区就已经开始生产纺织品。唐时,杭州的丝织、造纸、造船等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五代时期,杭州的丝绸织造、雕版印刷以及制瓷、建筑、石雕、酿酒等手工业日益兴盛。南宋是杭州手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丝绸业、养蚕、缫丝、织绸有了分工,已出现脚踏缫丝车和大型人力提花机,杭州还是全国刻书印书中心之一。明朝,杭州的丝绸、棉麻、造船、造纸、印刷、锡箔等手工业仍然兴旺发达。清代,杭
州手工业“五杭”(杭扇、杭线、杭粉、杭烟、杭剪)兴起,但丝织业仍然处于重要地位,民间丝织业主要集中在城东及艮山门外闸弄口一带。 鸦片战争以后,杭州近代工业逐渐兴起。丝绸业和纺织业在杭州发展历史悠久,具有坚实的基础,近代工业也以机器纺织业为开端,并逐渐带动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开办的著名纺织工业有清光绪十五年(18)的通益公纱厂、二十一年(15)的世经缫丝厂、二十二年(16)的余杭塘栖大纶丝厂、二十五年(19)的萧山通惠公纱厂等。至清末,杭州的工业资本总额仅次于上海、广州、天津、武汉,居全国第五位。 初期,杭州的民族工业尤其是轻纺工业发展较快,这也奠定了杭州工业发展的主要基调。十年(1922),都锦生丝织厂创办,丝绸工业从手工生产逐步转向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随着丝绸、纺织工业的兴起,为其服务的机铁工业也得到发展。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杭州的工业遭受严重破坏,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杭州工业取得了巨大而全面的成就,逐步形成机械电子、纺织丝绸、化工医药、轻工食品四大支柱产业,也形成了艮山门到半山的重工业区、望江门外的食品工业区、古荡留下的电子仪表工业区、拱宸桥的轻纺工业区、祥符桥-小河轻化学工业区等。
20世纪80年代开始,杭州城市工业郊区化趋势开始显现,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共同作用下,主城区内工业企业逐步“退二进三”,不少老企业“关、停、并、转”,杭州城市工业地域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到目前为止,除了半山一带还存在着一些重工业外,其余几个区块基本上都已经进行搬迁改造。
企业搬迁对城市整合资源、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和提高土地单位产出效益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搬迁后如何处理这些工业遗产提出了全新要求。在这一形势下,对大量濒临破坏和消亡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开发利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而且也对推进城市结构调整与优化、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构建和谐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再生等有重要意义。 2、XX市工业遗产现状
目前杭州工业遗产的分布为点状、线状、面(区域)状相结合。XX区、XX区两个XX区内以点状分布为主,如杭州肉联厂家属宿舍、浙江矿业公司旧址等;京杭大运河是以前杭州商贸活动的主要联系通道,在运河两侧分布着许多仓库、油库、造船厂等工业企业,他们依托运河,呈线状分布在运河两侧,如杭州大河造船厂、国家厂丝储备杭州仓库、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等;面状分布区域目前主要是半山、石桥一带的重工业区和闸口一带的铁路工程遗产区,其余区域随着工业的外搬,都已消失不存。
经过调查,杭州尚存50余处工业遗产,以纺织工业、丝绸工业、轻工业、机械制造业为主。纺织工业保留工业遗产有杭州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厂医务室、杭州第二棉纺厂旧址、浙江麻纺厂附属用房等;丝绸工业有桑庐、大纶丝厂旧址、杭州新华丝厂、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州纺织机械总厂、国家厂丝储备杭州仓库等;轻工业有华丰造纸厂、浙江杨伦造纸厂等,机械制造业有杭州重型机械厂、杭州大河造船厂、杭州轴承厂等。 3、保护利用情况
随着社会各界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许多工业建筑被列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保护。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杭州通益公纱厂,市级文保单位有国家厂丝储备杭州仓库、新光蚕种场旧址等,历史建筑有杭州第一棉纺厂医务室、XX市土特产有限公司桥西仓库、杭州大河造船厂、浙江杭州石油公司小河油库建筑群、杭州肉联厂家属宿舍、原南星桥采石场办公楼等。一些已经搬迁的工业遗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利用,开辟为博物馆、展示馆、文创场所。如通益公纱厂旧址开辟为杭州扇博物馆,作为杭州手工艺展示场所开放。XX市土特产有限公司桥西仓库改为刀剪剑博物馆对外开放。桑庐由某设计公司租用办公,作为文创场所使用。
除了这些得到利用的工业建筑外,XX市工业遗产还存在三种保存状况。 第一种为工业建筑依然延续原有功能,作为厂房、仓库、宿舍等使用。如浙江杨伦造纸厂建(构)筑物、浙江麻纺厂宿舍、杭州肉联厂宿舍等。 第二种状况为工业遗产已经改变其原有功能,有人使用管理,但尚未得到有效保护,比如工业建筑办公用房改作宿舍,厂房改作仓库等。
第三种为工业企业已经搬迁或停工,工业遗产处于废弃、荒废状态。如杭州重型机械厂、张小泉剪刀厂厂房等。
从现存保护情况分析,虽然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得到了重视,部分建筑也得到了保护、利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其保护现状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的价值认同度低,保护意识不足;不少工业遗产成为城市建设或房地产开发的牺牲品。因此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亟待加强。 二、XX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探索
中国的工业发展史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历史,但其发展历程尤为曲折,与西方工业遗产所经历和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制度环境相对简单不一样。在一百多年时间里面,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遗产也经历过频繁的战争和深刻的,见证了民族的兴衰和政权的更迭,反映了我国整个社会从封建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巨变,反映了工人阶级进行顽强斗争、获得彻底、投身国家建设、推动改革事业的过程。同西方工业遗产相比,中国的工业遗产包含着更加丰富、复杂和特殊的历史内容和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西方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和经验的时候,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径,一条更适合中国发展的路径。
杭州的工业发展历程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杭州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从清末近代工业的产生到初期的初步发展,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停滞不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迅速发展,无不体现了杭州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在保护与利用杭州工业遗产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杭州工业进程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应着重于服务现代化,宣传普及工业科学及技术知识,更应该宣传、展示工人、群众为了工业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不仅要保护工业遗产本身,更要保护其合理的使用方式、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尚且在使用的工业遗产,要延续其使用方式,发挥其原有功能,并在使用时加强保护。对于已经停止使用的工业遗产,要寻求对其合理使用的切入点。结合国内对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的经验,建议从以下一些方面对杭州的工业遗产加以利用:
1、主题博物馆与陈列展览中心
把工业遗产直接改造为博物馆,比在传统博物馆中展出旧有物品更方便、也更生动,能让参观者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时空穿梭的真实感,是向公众展示遗产历史和价值的最佳途径。工业建筑也是展示一个企业文化最好的实物例证。杭州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有通益公纱厂改造为手工艺活态展示馆、XX市土特产有限公司桥西仓库改造为刀剪剑博物馆,目前正在正在建设的有闸口铁路博物馆等。 2、公共休憩空间
把工业遗产改造成景观公园,为群众提供具有独特工业景观的户外活动场所,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工业遗产变为城市公园后,将彻底改变一个地域的空间环境景观效果,激发地区活力。杭州目前正在建设的闸口白塔公园,将浙江省历史上第一条铁路——杭州江墅铁路的闸口火车站铁路机务段与公园建设有机结合,就是这一模式的重要体现。 3、商业购物旅游综合体
杭州通过京杭大运河综合保护工程,不仅古运河重新焕发了生机,运河两岸的工业遗产同样得到了保护、整修,在发展运河旅游过程中,将运河两侧的工业遗产纳入观光旅游中,可以极大的丰富运河游的文化内涵,可以发展集购物、文化、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保护利用模式。 4、文化创意产业园
工业遗产有着适用于开发创意产业的优越条件。近代老工业建筑租金较便宜,又地处市中心,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加上厂房结构开阔、宽敞,可随意分隔组合,重新布局,受到艺术家等创意产业从业者的青睐。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创业等存在能够极大地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将杭州的工业遗产建筑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力发展文创事业,提升杭州文化品位,也是杭州工业遗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杭州已经成功开发的创意产业中心“运河天地”就是以原先杭州长征化工厂及大河造船厂地块改造建设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杭州通益公纱厂是由南浔巨富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王震元等创办,这些资本实业家对推动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不能忘却千千万万的血汗劳工,忽略他们为近代工业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才是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力量。因此我们可以将工业遗产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展示劳动人民为了杭州工业发展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展示他们受资本家剥削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展示他们为了自身所进行了艰苦斗争,展示他们为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的不懈努力。 6、开辟为传统国学教育基地
工业遗产不仅是近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对古代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利用工业遗产规模大、分布面积广、利于改造的特点改为国学、道德讲堂,将近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让人们在近代文明中感受传统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7、廉政教育功能
一个企业要健康、茁壮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干净、清廉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将工业遗产与廉政教育相结合,将其打造成企业廉政教育中心,展示企业廉政文化,为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引导作用。 8、学校教育实验中心
一些机械类工业建筑可作为后期研发的借鉴模型,一些厂房也可以改造成大学的实验中心等。
9、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很多工业企业本身就是老字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比如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因此可以将此类工业建筑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使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结合。 10、社区居民活动中心
对于一些位于居民居住区附近的工业遗产建筑,也可以改造成社区居民活动中
心,使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