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的壮族歌圩变迁研究

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的壮族歌圩变迁研究

来源:测品娱乐
2019年12月第36卷第6期长治学院学报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Dec.熏2019Vol.36熏No.6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的壮族歌圩变迁研究覃金盾1,刘敬柳2

广西百色(1.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摘

广西南宁533000;2.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530022)

壮族传统歌圩发生了巨大变迁,部分传统要: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并通过学术观点认为壮族歌圩正面临着消失的境地。笔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壮语第一手材料进行剖析,探索壮族歌圩的新形社会记忆理论的知识,对传统歌圩和现时呈现出来的壮族社会对歌活动进行对比,式和新生态,意在为学术研究、发展壮族歌圩文化提供一份参考文本。

社会记忆关键词:壮族歌圩;变迁;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9)06-0025-05

引言一、

是歌圩是壮族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代表性的文化形态之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

即壮族传统到来,其呈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歌圩文化发生了变迁,因此部分传统学术观点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撞击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现时的歌圩点已陆续消失,传统的歌圩文化

[1]401面临着濒危境地,亟待保护和传承。对于壮族传统歌圩点的陆续消失,即壮族歌圩发生了时代的变迁,是否说明壮族歌圩文化已处在崩溃的境地,抑或换一种视角来观察,壮族传统歌圩点的消失是否

即壮族歌圩文化具有其合理性、转化性和再生性,

看似走向消亡,其实是以另外的时代呈现形式继续

笔者认为有必存在在壮族社会中。对于上述问题,

要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要做上述探讨和分析,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壮族歌圩的内涵进行系统性地

群众性、社会性和综合解析,即对作为包括传统性、

性的整个文化体系和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进行解构和梳理,同时也要站在唯物主义辩证法发展观的角度去认识歌圩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音乐现象的存在实际。

笔者拟从语言学和社会记忆理论等多方面的

河池、角度,通过分析笔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柳州和百色等地整理的田野调查材料和访谈报告去观察歌圩文化现象的变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为学界进一步探讨壮族歌圩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研究理论依据和参考文本。其中对社会记忆理论的运用将是本文的重点方。

二、从语言学角度解构壮族歌圩的组成要素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可知,全国壮族人口为1692万人,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444.85万人。壮语是壮族人民的重要交际语言,除了壮族之外,与壮族杂居的汉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侗族、水族、仡佬

另外,壮族还跨境分族和苗族等也部分兼用壮语,

谅山、北件、宣光、太原、布在越南北部的高平、老街

和河江等地,因此,除去与壮语同质不同名的布依语[2]外,“据2000年的研究数据统计,壮语的使用人

[3]口将近2000万人。”

是许多时代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4]32产物,它的变化是极其长久的。”反过来说即语言可以反映出当时和现实的许多社会存在,同时又因

[4]29也是思想交流的媒介。”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KY2015ZD115)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壮族山歌生存现状调查研究”收稿日期:2019—08—19

作者简介:覃金盾(1970—),男,广西百色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窑25窑

长治学院学报

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语言的第一手材料窥见某个社会人类共同体或者社团的世界观和他们所要表达

“自我”含义。本文通过总结的某个事物的主体性的

并且对比汉和分析壮语各方言集团对歌圩的叫法,

即可解构出壮族语语境下对壮族歌圩所做的定义,

传统歌圩作为一个动态的文化生态体系所需要的一般组成要素以及核心要素。

的叫法不尽相同,壮语不同的方言区对“歌圩”

笔者根据田野调查材料把各地的主要叫法总结如表1:

表1“歌圩”壮语各方言名称表

壮语方言区域那坡德保、靖西、

壮文hangqdanq

国际音标

汉语字译hangq意为街

市,danq意为野外聚会场所。roengz意为下,doengh意为田坝。

hwnj意为上,gamj意为岩洞。haeuj意为进,gamj意为岩洞。ok意为出,gamj意为岩洞。街haw意为圩、市,fwen意为歌、山歌。

凭祥roengzdoengh龙州、大新、

田阳凌云田林、田东武鸣、都安、大化

hwnjgamjhaeujgamjokgamjhawfwen

无论是danq从表1的材料可见,(野外聚会场

、还haw所)、doengh(田坝)gamj(岩洞)(圩),都表示

可知壮场所,也称为场域①。通过分析壮语的表达,

②族社会长期以来对“聚会作歌”行为的关注焦点在

即进行歌会的场地,于行为场域,这说明了场域是

这点和汉语语境下壮族传统歌圩的重要组成要素,

给予的术语命名“歌圩”如出一辙,都在字面上强调

只不过传统歌圩的场域了场域的重要性和首要性,

都显示在乡村的环境内。

必另外,在一定场域内进行的歌唱活动行为,

定需要相应时间的搭配,壮语对纪年和月份的表述现在普遍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历法农历,也叫作夏历、阴历等,因此,对于壮族传统歌圩时间的流传性和延续性,均可在汉文文献中可见一斑。例如宋人

中描述到: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

以五色“交趾俗上巳日③,男女聚会,各位行列,

结为球,歌而抛之……”

明代的邝露在《赤雅》中记载到:

“峒女于春秋时……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

三月初三;秋歌中秋歌而赴之……春歌正月初一,

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

记载到:八年版的《河池县志》

少年男女于附近圩“壮人并以每岁二、七两月,

市郊原之地,结队冶游,以唱歌做良媒……”

二十三年出版的刘锡蕃④所著的《岭表纪蛮》中写到:

节会亦以岁节之日行“墟会有节会、常会两种,

之,常会则不拘日期……”

以上材料中所记录的古代民间聚众唱歌的歌

但是圩活动所举办的时间虽然跨度可达千年之久,

与今日壮族社会大多数地方举办歌圩活动的时间

大多在春基本是一致的。如今壮族举办歌圩活动,

有的地季的正月到五月间,秋季的八月和九月间,

例如方还与临近民族,主要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二月二、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节期相同。这些节期内举办的歌圩被视为“节日性歌

[1]162,。当然,还有丰富的圩”即刘锡蕃所言的“节会”

存在,笔者在“临时性歌圩”,即不拘日期的“常会”

此不做重点说明。通过对古今壮族传统歌圩时间的梳理可见,歌圩时间的流传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这说明时间也是壮族歌圩的重要组成要素。

除此之外,壮族传统歌圩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

即主观上和客观能和行为程式。歌圩的社会功能,

上做出行为后所期待达成的目的,主要包括交缘、婚配、教育、纪念、祈福、娱乐、竞赛和贸易等,其中

从“对歌中主要是情以交缘最为显著,最为重要,

[5]即包含程序和仪歌”即可反映出来。歌圩的程式,

式在内的标准和格式,是社会成员在歌圩中进行歌唱活动时的一套行为和礼俗准则。笔者总结壮族传

试举例如表2:统情歌对唱已约定俗成的一套程序,

由上表可见,壮族传统歌圩中的歌唱活动是一

对于小农经济时代社个复杂却又有序的行为集合,

会环境下的人们交往而言,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约束和指导意义。因此,功能和程式也都是歌圩中的有机组成要素。

归根结底都是但无论举办歌圩出于何种目的,

以交际为核人作为载体在进行以歌唱为核心形式,

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①场域指的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社会空间,相对性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②该词是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对岭南地区某项典型民俗的记述。

魏晋以后则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③汉代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④亦名刘介(1885~1968),广西永福人。

窑26窑

刘敬柳覃金盾,

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的壮族歌圩变迁研究

表2壮族传统情歌对唱程序表

步骤壮语表述(壮文)汉语翻译内容21dox互打招呼3doxbungq试相探遇4doxdoxsawqcam5doxgyaez初对恋问试询探问虚情况实6doxsoengqnaek深交心7定情倾生爱慕互吐送真信心物98doxdoxmieng盟誓相互互相发誓doxdaengqbyag送嘱咐别难舍难叮嘱分心价值的社会活动,即社会内部各成员之间以歌为

媒介寻求、建立、巩固和维系彼此之间的联系,

甚至扩展到与外部空间的联系。因此,

歌唱和交际共同构成了歌圩的核心要素。另外,

人作为行为的载体,在此笔者毋庸赘言。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叙述可知,

壮族传统歌圩的主要组成要素是人、场域、时间、功能和程式,其核心形式为歌唱,核心价值为交际。笔者将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为图1,例举如下,以供学术界参考:

图1壮族传统歌圩各组成要素关系图

人一般组场时功程成要域间能式素核歌唱心要素交际三、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对比壮族传统歌圩与现时壮族集体歌唱活动

社会记忆理论广泛运用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内,20世纪20年代,由法国社会心理学

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集体记忆”

的概念,并将“记忆”从心理学范畴扩展到人文社会学科的

研究领域内。[6]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

流传的代表性记忆理论共有五种,分别是莫里斯·哈布瓦赫

的“集体记忆”理论、阿拜·瓦尔堡的“社会记忆”

理论、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理论、保罗·康纳顿的

习惯记忆”理论和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

理论。在这些记忆理论中,笔者侧重运用

“集体记忆”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来分析田野所得的材料以及对比壮族传统歌圩与现时壮族集体歌唱活动。

记忆是在社会文化的框架下不断被构建的过

程。因此,“社会框架”成为了构成

“集体记忆”理论的关键概念。“社会框架”是一个符号系统,

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都是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的,

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在交往活动中同质化,

进而影响他们作为个体的感知和由此发出的回忆行为,这就塑造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回忆。[7]“文化记忆”理论的是在“集体记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突破了“集体记忆”理论忽略媒介对构建记忆具有

重要性的弊端,把记忆分成“交流记忆”

和“文化记忆”两部分,即除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头传

递的记忆外,还有通过文本、纪念仪式、

影视、舞台和社交媒体等各种媒介进行传递的记忆“,

通过一代代的社会实践,将过去现代化,

从而达到回忆的认同作用。”

[8]壮族歌圩是壮族社会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这类活动的核心形式是歌唱,因此它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而音乐,“是乐音在时间过程中的意义表现。由

于时间瞬间即逝,音乐的意义永远是记忆。”[9]从中可见,壮族歌圩现时壮族社会集体歌唱活动也都是远是记忆”的,“记忆”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有了这样的共同特征是否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个

关于场域、时间、功能、程式、

核心形式和核心价值转化和蜕变的过程和结果呢,

本文可以通过分析和比较笔者田野调查所得的材料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和阐述。

关于场域的比较: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已经总结了壮族传统歌

圩的部分场域,其中包括danq(野外聚会的场所)

、doengh(田坝)、gamj(岩洞)和haw(圩、街市)等场所,均为乡村环境内的场地或者与乡村密切相关的场所。

对于现时壮族社会集体歌唱活动所呈现出来的场域,笔者总结如下表3:

从表3中可见歌唱活动的场域全部集中在城

市中,包括室外和室内两部分,

室外主要集中在活动区域开阔的公园和广场,室内主要集中在下管的各级文化单位的活动场所内。通过比较可见,壮族传统歌圩和现时集体歌唱活动的场域有很大的不同。除此之外,人们还多利用社交媒介进行对歌,包括利用手机、QQ群和微信群等进行集体对歌

行为,

这些领域虽然都属于虚拟世界,但是都可视为壮族社会集体歌唱活动的新场域,

因为它们都具窑27窑

““永长治学院学报

有一定的相对性。表4云冈石窟游客满意和不满意的项目

旅游项目满意度的综合得分不满意得度分

的综合

景区名胜古迹6.421.8

景区环境卫生4.552.61

景区交通3.422.55

景区导游讲解3.092.01

景区商品及门票价格2.723.94

景区住宿及餐饮2.273.55

景区娱乐项目1.773.48

对于时间的比较、功能和程式的比较: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举办传统歌圩活动,过去主要“节日性歌圩”为主,即举办活动的世间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延续性。场域集中在城市中的集体歌唱活动与“节日性歌圩”比较起来则显得自由开放得多,并且远远超过了传统歌圩中的“临时性歌圩”的频率,几乎是随时都可开展。不仅是时间具有了更多的灵活性,连歌唱活动的功能和程式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这些都可通过笔者整理的访谈笔录窥见一斑,现将部分笔录呈现如下:访谈1:访谈对象:黄广英,男,53岁,壮族,农民,小学未毕业,右江区阳圩镇百背村人,18岁开始唱山歌,进城务工,现大部分时间居住右江区,已在右江区居住了8年,并在森林广场唱了8年山歌。访谈时间:2016年7月3日上午11—12点。访谈地点:百色市右江区森林广场。吟唱(对唱)歌种:阳圩山歌(排歌)。歌唱内容:情歌(传统山歌)、时政歌(现代山歌)等。歌唱时间规律:周末或节日的白天和晚上,以晚上居多。在家里劳作、节日时都唱,进城后周末、节日都唱,节日包括壮族传统节日,例如农历三月三、七月十四等,以及国家法定节日,例如国庆、元旦等都唱。歌手人数:平常有20-30队(一般每队

2-3男、2-3女,共约4-6人),节日时人数会更多。邀约形式:电话邀约、邂逅。歌唱目的:解闷、娱乐,或请人帮录像,窑28窑

刻录光盘,送给山歌爱好者或供路人欣赏,也给自己留下纪念。社会(家庭)认可度:

家人支持,只要歌者能开心。传承愿景:目前年轻人唱的比较少,也有年轻人在唱(学),但他们唱的大部分是现代山歌的内容(歌颂时政、时事)。歌者收获:唱歌能使人快乐,有时或者一些商业演出邀请参加演出还得到一定的经济补贴。访谈2:访谈对象:零氏男,

年龄50岁左右,壮族,农民,小学未毕业,田东县朔良镇人。访谈时间:2016年6月18晚上21

点。

访谈地点:田东县文化广场。

吟唱(对唱)歌种:

嘹歌。歌唱内容:

情歌。歌唱时间规律:大部分在晚上唱,

白天则大多是圩日才唱。

歌手人数:20-50人,节日时人数会更多。邀约形式:电话邀约、

邂逅。歌唱目的:解闷、娱乐,有了唱一天算

一天的心理,在老家务农的时候基本不唱,

在城里却时常唱,唱歌使得心情更加舒畅。社会(家庭)的认可度:

家里人不支持也不反对,配偶对其跟别的女歌伴对唱情

歌持包容的态度。路过的城里人对其唱山

歌大部分是包容的,但偶尔也有投来不屑的眼神甚至有嘲笑的言语。

传承愿景:

目前40岁以下的人群基本都不唱山歌,他们也不希望自己小孩唱山歌,原因是大多数山歌是情歌,他们认为这

会导致小孩早恋。

歌者收获:唱歌能使人快乐。与壮族传统歌圩相比,以上两段访谈内容所呈现出来的壮族民间集体歌唱的时间、功能和程式都发生了变化。时间变得更灵活和自由,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歌唱;程式变得更简易,

邂逅或者电话邀约就可以歌唱;功能变得简单,

不再以交缘、婚配为主要目的,而更多地是为了解闷和打发时间。但是,场域在乡村的壮族传统歌圩所拥有的载体—人,

转移到城镇这个场域后客观上依旧是同一群人,

因此他们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镇所进行集体歌唱行为,其

由核心形式和核心价值共同构成的核心要素都没刘敬柳覃金盾,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的壮族歌圩变迁研究

有发生变化,依然是以歌唱为核心形式,

以交际为核心价值。关于以乡村为场域的壮族传统歌圩和以城镇为场域的壮族民间集体歌唱活动的组成要素的比较,笔者如下表4:

表4乡村壮族传统歌圩与城镇壮族民间集体歌唱活动组

成要素比较表(●表示“变化”,○表示“不变化”

)组成要素变化情况场域时间功能程式核心要素变化荫荫荫荫不变化茵相比于以乡村为场域的壮族传统歌圩,

城镇壮族民间集体歌唱活动中的组成要素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为了交际而进行歌唱这个核心要素始终如一,没有改变,这可视为壮族社会的

“社会框架”,社会成员们在这个符号系统中继续进行交往,

进而塑造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记忆。另外,

虽然城镇壮族集体歌唱活动的诸多组成要素与乡村壮族传统歌

圩不同,但是因为“文化记忆”,人们其实是“通过一代代的社会实践,将过去现代化,

从而达到记忆的认同作用”。这种“认同”其实就是对传统歌圩中的核心要素—歌唱和交际的认同,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以城镇为场域的壮族民间集体歌唱活动是对以乡村为场域的传统歌圩的延续,是壮族传统歌圩

在变迁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现时常态。

五、结语

唯物主义辩证法发展观认为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同时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对于壮族传统歌圩的发展,笔者认为必须要站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去认识,场域、

时间、程式和功能的改变只是乡村壮族传统歌圩呈现出来的一种发展面貌,它可以以其他的新的形式继续存在,“文化记忆”理论认为记忆存在“文化记忆”,即可以通过文本、纪念形式、影视、舞台和社交媒体等各种媒介进

行传递记忆,无论是乡村壮族传统歌圩还是城镇壮

族集体歌唱活动,其核心形式都是歌唱,

而歌唱必定属于音乐活动的范畴,因此

“音乐是乐音在时间过程中的意义表现。由于时间瞬间即逝,

音乐的意义永远是记忆”,因此“记忆”

—即歌唱与交往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因此壮族歌圩文化并没有消失,

消失的只是歌圩组成要素中的“场域”

,即传统乡村歌圩点。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乡村壮族传统歌圩发生了变迁,以新的形式和面貌出现在壮族社会中,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城市壮族民间集体歌唱活动是壮族传统歌圩的延续、延展和发展是有合理性的,

它是壮族社会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的体现,

是在“文化记忆”的基础对本民族社会歌唱文化的重新塑造。

参考文献:1]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2]

张均如,梁敏,等.壮语方言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4.3]

韦景云,覃祥周.壮语基础教程[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3.4]戴庆厦.语言学基础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黄革.瑰丽的壮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230.

6]李宁“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概述[J].新闻研究

索刊,2019,10(9):73.

7](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毕然,郝金华.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0.

8](德)扬·阿斯曼,

金寿福,黄晓晨.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记忆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7.

9]洛秦.城市音乐纪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11.(责任编辑柴广育)

窑29窑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