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来源:测品娱乐
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作者: 焦明连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6期

焦明连

(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

摘要: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教育发展的新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两课”教学,利用网络技术,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心理教育,健全党团组织,努力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野,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55-03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人,我们不仅要注重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要大力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和民族振兴的希望。目前,奋发进取、追求真知、乐于奉献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信念坚定、信心增强、积极向上是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确有一些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诚信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社会责任感不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新规律,努力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野,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理念

尊重个人尊严和个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应具有人性化,重点是对每个人的爱和尊重。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求实的态度,与时并进,积极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以人为本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二是提高服务意识,以平等的态度充分尊重学生。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单纯的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对象,纠正学生思想和道德上的偏差,教育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把人本思想贯穿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尊重和鼓励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教室和学生宿舍,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大学生循循善诱、和风细雨的交流和谈心,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生活诉求,做到胸有成竹,把工作做细做实,使学生真正成为人格健全、心理素质强,能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改革“两课”教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两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理论素养、提高政治素质、塑造人文精神和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两课”教学存在国家重视与学生轻视、教学改革与效果不佳、模式创新与实践脱离的矛盾。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着种种偏差与困惑,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了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认识,对社会变革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正确对待等。针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应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革“两课”教育内容,强化社会实践育人。认真研究情况,把握特点,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新方法、新经验,把“两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学习“两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解决和回答学生不断产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大“两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使他们精通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立志献身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求精、管用”为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两课”教学效果切实提高。

三、利用网络技术,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崭新空间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文化活动乃至社会生存方式带来重大影响的同时,也悄悄地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可以获得最新最权威的教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通过网络可以和大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和教育者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缩小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这就为摸清大学生的思想并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提供了一条捷径;通过网络还可以开设党课团课辅导。但网络技术也是双刃剑,对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应及时给大学生们真正有说服力的答案。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抵制消极网络信息的侵蚀,从而逐步提高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到“五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水平。一是要讲政治,坚定信念:以高度的政治觉悟,鲜明的政治态度以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去辨别事物的是非曲直、真假美丑。二是要讲事业,敬业爱岗:对自己的工作要恪尽职守,尽职尽责,这样才能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崭新的精神风貌和高度的责任感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三是要讲人格,塑造形象:正人先正己,教人先教己,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从严要求、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和教育学生。四是要讲艺术,提高实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着力提高自身说话的艺术、激励的艺术、沟通的艺术和管理的艺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五是要讲学习,开拓创新:要努力掌握更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技能,不断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增强改革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开拓,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五、注重心理教育,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目前,有不少大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三重压力。偏远地区的生源进入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多,今年某大学在“劝其退学、延长修业年限”的八十多个学生中有六十多个来自偏远地区。高中时期的“优秀生”在大学里成了班级的“后进生”,强烈的反差和自尊心使他们极易产生心里问题。据不完全调查,由于大学招生收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达15%以上,其中特别困难的学生占到5%,他们不得不依靠打工、家教来支撑学业的完成,长期背负的经济压力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就业困难始终是高校和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引进和培养心理咨询导

师,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跟踪和辅导,力争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特别关注学习、经济、就业中的“三困”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进行“一对一”帮扶,要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要通过各种渠道给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实际帮扶和深入细致的心理教育,帮助“三困”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健全人格。

六、健全党团组织,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

高校党团组织体系完整、覆盖面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因此,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要坚持高校的核心领导地位,不断增强“阵地”意识,建立健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负其职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注重党团组织作用的发挥,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教育,培养大学生团结进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弘扬和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二要发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学生不断进取、追求进步,使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思维发散、价值多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多管齐下,既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又要发挥好共青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既要大力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又要集中各种力量,多层次、多平台、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道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面临新的机遇、冲击和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变化,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精神,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确保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靠人。

参考文献:

[1]郭现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简论[J].教育探索,2010,(9 ).

[2]周杰.构筑教师共同体“立德树人”教育理想的思路[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

[3]陈新新,刘琳.高校教师应具备五种素质[J].人力资源管理,2012,(9 ).

[4]闫冰,李健“. 卓越计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初探[J].文教资料,2012,(1 ).

[5]焦明连.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祖国:教育版,2012,(10).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2012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资助课题(DS2012018)

作者简介:焦明连(1963-),男,河南商丘人,教授,从事高校党建思政教育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