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 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 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 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 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 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 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 以实现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 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 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 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的 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 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四、教学中植入“文学昧”。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情画意的 乐园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 课程教育研究 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 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 的精彩。 五、教学中引入“生活昧”,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 力的乐园 是学心学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 教育。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 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 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满激 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 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 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 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 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 “人才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一种文化氛围里熏 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 陶出来的。”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深思。课 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 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对课堂需要是不断变化的,教 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 师要时时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把魅力、人文、人情、文学、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 时尚、生活等“五味俱全”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 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 碰撞的场所,成为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乐园。成为心灵放飞 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 的天空,真正使他们在课堂上凸显个性,张扬本真,自主创 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 新,从而获得成功。 很学作动能但学那笔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陈永清 (河北省文安县辛庄小学065800) 【摘要】课堂 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 景和学习氛围,使 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 堂真正成为学生赏 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关键词】小 数学教学课堂参与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103—02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化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教师教是为了学生能 好地学。当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创设学习情境后, 生已经有了参与的积极性,但是此时还需发挥教师的引导 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强化动手实践能力、动口表达能力、 眼观察能力。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没有必要强调学生的实践 力,笔者认为当教师创设情境时,教学模式得到了更新, 是学生如果随意参与、嬉笑参与,教学并没有效果,即使 生参与其中,但是只是被动地看教师在情境中自说自画, 么也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比如教学“长方体特征”一课时, 者如此创设情境:教师拿出教具,几个空的包装盒,请学 对他们进行分类,并且要求学生给予分类的理由。小学生 维发散,分类自然是五花八门。教师在他们分类的基础之 请他们找出这些包装盒,尽管进行了分类但是某些方面 然有自己的特征。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一定会拿着每 盒子细心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能得出盒子都有一 面是长方形。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他们都是长方形呢, 不是因为具备共同的特征才被称为长方形呢?”,学生会拿 盒子彼此沟通,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 且还可以在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引发出长方体和正方 的相关特征。对于教学而言,也许这就可以完成一个教学 节。但是就学生接受能力而言,他们只是暂时地了解了一 新的知识,如果这时不趁热打铁,也许很快就会忘记。教 就可以请学生利用橡皮泥,四人一个小组制作一个正方体 个长方体。对于学生而言,完成这个题目并不具有难度, 对于课堂而言,会耗时过长,所以在学生在自己动手完成 过程中。教师可以时不时强调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生就会在动手的同时留意是否具备这些特征。题Il完成,f 识也很好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的总结概括能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得到了培养。学 ,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的知识认知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过程。一方面教 师要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 培养。如何才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呢?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积极 参与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参与过程 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多教师都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是 学生的参与度并未提升,这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没有实 现。 依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情境创设,能有效地提高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奥苏泊尔曾经明确指出:学生能否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 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 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首要对学生学情进行有效分 析,要对学生的知识认知有个清醒的认识。具体到数学课程,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的系统,知识点之间都有紧密的联 系,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_方面它是 后期学习深化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的学习基 础。所以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创设情境方能真 正吸引学生的参与。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 时,可以做个“降格处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 们的成就感,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讲究一些策略。 所谓降格处理,就是把新知识的难度下降,让学生对新 的知识有似曾相识之感。学生乍一看,仿佛学过,但是仔细 琢磨却又有不同,所以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教育心理 学点明,既熟悉又陌生的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大,学生一 一、方面会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提升,同时又巩固了旧的知识, 所以学生乐意进行这样的学习。数学学习中完全陌生的知识 内容本来就少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有条件实现降格处理, 进而利用学生的参与完成知识迁移,在复.-j旧知识的基础之 -上完成新知识讲授。 、・1 03・ 课程教育研究 教学方法 生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具备主人翁意识,因为他们很好地参 对于班级集体教学而言,情境设置应该最为广泛地符合 与到了教学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 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但是作为老师,既要照顾全体还应该 学生既长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兼顾个体,在保证全体同学共同进步的基础之上,还要尊重 三、适当设置矛盾和冲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 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中来尊重每一个学生 度 的实际情况,这对于教师而言并非难事。比如题目的设计, 现在的社会变化迅速,充满了诱惑,因为时代的发展, 既有最基础的,又有具有难度的,让每个学生都有题目可作, 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成就实现切入点。 学生的兴趣点在增多的同时也在减少,一般的东西很难再调 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专门的 总之,提高学生地参与程度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探究。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学生出现认知冲突的时候他们 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既能调动学生的学 的求知欲望最为强烈。所以笔者在创设情境中经常会根据教 习积极性,又能很好地营造学习氛围,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 学内容设置一些冲突和矛盾,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各方面素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这一命题还具有一定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地设置教学冲突来完成教学, 的新意,还有很大的空白值得探究。 参考文献: 那么教学效果会非常好。问题一层层地抛出,每个问题之下 都有一个认知的冲突,学生始终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 [1】肖成全,等;有效教学f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习过程之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李志成,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M】;苏州大学出 四、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特 版社:2003 点来设计不同的情境,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对比” 为童话引路 《上天的蚂蚁》教学案例 徐莹 (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322200)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104—02 生:“巨人多么想到天上去看看啊!他抬头仰望、脖子都 仰酸了,也望不到树尖。” 《上天的蚂蚁》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有一棵树高得 插入云霄,一位白胡子爷爷告诉一个巨人,这是一棵通天树, 巨人虽然很想去天上看看,可他看到树太高了,没有信心爬 上去,白胡子爷爷一直鼓励他,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而一 只小小的蚂蚁却自信地认为自己只要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 定能爬到天上。这个故事,通过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 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告诉孩子们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 的理想,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 前的精神。文章短小紧凑,情节通过对话展开,浅显易懂, 故事性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直观对比。激发兴趣。 一一生:巨人身材那么“魁伟”,也望不到树尖,这通天树真 高。 师:谁来用词语形容一下“通天树” 生:“顶天立地”、“高耸入云”。 这片段的教学目的是体现困难之大,上天之难。记得李 海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 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只有这样词语才会在学生的心 中变得丰厚起来。”在教学中,教师扣住“通天树”一词,画 图感知,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说句子,拓展说词, 片段一: 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让词语教学灵动起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它就是——蚂蚁! 有效走进文本,贴近儿童的世界,体悟感情,放飞思维。 站在蚂蚁面前,你有什么感觉?很小很小的蚂蚁平常都干些 二、对话对比,创意补白 什么事情呢?可这只蚂蚁却要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大事情,它 片段三: 想——上天。(板书:蚂蚁上天) (1)创设情境,表演对话: 师:它想去天上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猜 老爷爷鼓励巨人说:“你长得那么壮,上天一定没问题 、一猜? 的。”可巨人害怕地说:“好高哟,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 的 ” 生:它想躺在白云里睡大觉。 生:它想看看全世界。增长见识 师:是啊,故事中的谁也想上天呢?(贴巨人图) 师:看到巨人,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他?(身材魁伟、 身强力壮) 师:观察黑板上巨人和蚂蚁的对比图,咱们来看看,巨 人和蚂蚁相比,谁更有实力上天?为什么?结果怎么样呢? 请你读读这个故事吧! 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仔细地观察,急 不可耐地说,如饥似渴地读。这不难看出,通过图片的直观 对比,已经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把他们引 老爷爷看见蚂蚁,劝告它:“小蚂蚁,身材魁伟的巨人都 跑掉了,你还是放弃吧!”小蚂蚁勇敢地说,(引读)“只要我 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导到最佳学习境界。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师:孩子们,我们完全可以想到,在这条上天的路上, 如乐之者”。只要善于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肯定明显。 会有多少困难等待小蚂蚁?想想,小蚂蚁会遇到哪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巨人和蚂蚁的图片,让孩子 它会怎么做呢? 产生视觉对比冲击后,问:巨人和蚂蚁相比,谁更有实力上 生:大风把他刮下树来摔死! 天?一石激起千尺浪,孩子眉飞色舞地讨论起来,这激起了 小蚂蚁勇敢地说,(引读)“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 孩子对朗读童话的渴望,焕发出了学习热情,有了强烈的学 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习动机,为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做好了铺垫。因此.只要 生:大雨会淋湿他,太阳会烤着他,他还是一步一步不 教师抓住孩子的饥渴点,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都调 停地爬,他坚定地说——“只l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 动起来了,他们才能积极投入到童话中去。 定能爬到天上!” 片段二: 巨人看见了,说:“好高哟,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小蚂蚁坚定地说(引读)“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 能爬到天上!” 飘浮的云儿看见了,说:“树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 你能爬上去吗?”小蚂蚁充满自信地说。(引读)“只要我一 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师画“通天树”简笔画,故事的哪些地方看出这棵通天 树特高呢! ・(2)分角色朗读巨人和蚂蚁对话 师:的确危险重重,就像“唐僧取经”有三个高徒,还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呢?更何况是小蚂蚁呢?那么我们也写一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