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_郑国

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_郑国

来源:测品娱乐
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

郑  国   王  慧

【摘要】 就中国城市开发区在开发区产业、开发区与城市及区域发展、开发区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开发区管理、开发区发展评价与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认为开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开发区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问题、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口与社会问题应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关键词】城市;开发区;研究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OF CHINESE URBANDEVELOPMENT ZONESZHENG Guo; WANG Hui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udies on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zones (UDZ) in the as-pects of industries,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UDZand the urban and region, the spatial planning andland use, administr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It presents thatthe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DZ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opu-lation and social problems will be the research pri-ority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ity; development zone; review

城市开发区是指以城市为依托,实行特殊的经济与管理的特定地区。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以城市为依托,具有自己的“母城”;(2)实行特殊的经济与管理;(3)具有明确的地域范围[1]。以1984年第一批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为起点,中国城市开发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不断深入,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包括国家和地方不同级别的,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类别的城市开发区大家族。

1  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总述1.1  研究主体

中国国内学者由于在资料占有、考察调研等方面占据便利优势,因而一直是城市开发区研究的主力。这其中既有来自于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的“学院派”研究者,也有一大批来自于开发区建设第一线的“实践派”研究者,两派研究各有千秋。

“实践派”研究者大多采取比较微观的视角,一般注目于某个具体的开发区,主要论域集中在开发区的、、管理和发展战略方面。其工作较为具体、细致、扎实,但有时缺乏从个别到普遍、从现象到规律的升华。“学院派”研究者视角较为宏观,主要论域包括开发区发展评价、产业、规划、与城市和区域的关系、土地利用、管理和发展战略等方面,比较注重大尺度空间和高层次管理理论方面的问题,力求把握城市开发区发展的内在机理并建立具有广泛意义的通用模型,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

作为中国改革的前沿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中国境内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区域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中国的城市开发区也受到不少海外研究者的关注。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相比,海外派研究者大多将深圳等经济特区与各类城市开发区统一纳入Special Economic Zone概念之下,不

[2-10]太严格区分“开发区”与“特区”;在他们的

51

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郑  国   王  慧【文章编号】1002-1329(2005)08-0051-08【中图分类号】TU984.13【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

郑国(1977-),男,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生。

王慧(1965-),女,西北大学副教授,德国科隆大学,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3-1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40271046)。

研究中更多地将中国的开发区(特区)问题放在全球背景下,与一些全球性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如全球化、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发展中国家的工

11-16]

业化与城市化等)联系在一起讨论[7,;此外,

在同样的研究论域,海外研究的视线焦点与国内研究有所不同,因而能够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观察视角与分析思维。

研究综述

Research Summaries

1.2  研究成果及其演进过程

本文检索了2003年6月底以前出版的关于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的专著43部、博士学位论文15篇、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中文文献551篇和相关的英、德语文献60多部(篇),并对其中的中文文献按照发表的时间、关键词条、研究对象等进行了归纳和整理(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城市开发区的研究有一个积累和演进的过程,伴随着开发区建设实践的深入、开发区发展进程的推进以及开发区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关研究不仅在数量上逐年增多,内容和主题相应地在发生变化,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

1990年之前是中国城市开发区的起步探索阶段,仅有沿海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此时的研究重点主要是通过对国外城市开发区发展经验的介绍,结合当时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围绕城市开发区的

52

VOL.29 NO.8 AUG.20052005年 第29卷 第8期代后期陆续到期,开发区的优势明显弱化;亚洲金融危机、美国“9.11”事件、中国加入WTO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影响,使开发区引进外资为主、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推行遇到压力;“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的出台,及投资开发的整体格局出现转变;开发区中较早的企业受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的影响已开始面临着利润下滑和停转产问题等等因素使开发区“孤岛经济”的脆弱性和风险性暴露了出来,各地开发区都因而面临着重新定位、调整战略的问题。开发区研究也相应地进入到更深入的层次,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方向、“二次创业”、创新、以及开发区与所依托城市和区域的关系等关键性问题逐渐成为了新的研究重点。开发区的综合评价、开发区的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深广度也相应地拓展。

2  主要论域及论点

2.1  关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研究

开发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首要的就是产业发展。各类城市开发区在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在产业发展上则存在着各自的侧重: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所采取的战略选择,其目的是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面对世界新技术挑战所采取的战略选择,其目的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实现中国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17]。

由于起初的产业定位不同,因而各类城市开发区的产业发展轨迹也有所不同,但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方面,却有着相当大程度的共性。研究者们对此问题的主要观点为:(1)从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新的产业发展方向;(2)加强开发区产业与当地经济的紧密结合;(3)培育特色产业;(4)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大力发展高新

[22]、技术产业[18-21]。此外,以王缉慈(1999)匡致[23]为代表的研究者一致认为形成有竞争远(2000)

和发展方向展开。

1990年代前半期,是中国城市开发区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形成了中国城市开发区的基本格局,而且还一度出现“开发区热”。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基本上集中于城市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另外还有一些针对“开发区热”的反思性文章。地理学家与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多集中于开发区的开发战略、区位布局、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等问题,这些研究内容充分反映了开发区建设初期阶段的中心工作内容,也体现了一直以来地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关注开发区问题的视角特点。

从1990年代后半期至21世纪的来临,开发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面对着许多新的问题:开发区所享受的特殊优惠于1990年

力的产业集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方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应通过引导,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

2.2  关于开发区与城市及区域发展关系

的研究

2.2.1  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开发区在经济发展和空间方面同城市有

着紧密联系,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开发区与城江三角洲地区开发区城市化发展过程后指出:无市发展的联系,关系到开发区建设的成败。姚超

论其初衷如何,中国城市开发区客观上已经成为(1992)[24]、陈文晖(1997)[25]、王霞(1997)[26]等

当代中国卓有成效而又极富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之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王慧(2003)则一。这种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圈层式扩展或沿交从进化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开发区在不同发展阶段通线扩展的模式迥异,对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关系:(1)在成型期,是开发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38]。极化效应的主导期,开发区对母城更多的是依赖2.2.3  开发区与区域发展

和索取,开发区与本地经济的关联效应和技术转分析城市开发区对区域发展影响的一般理论移效应并不明显;(2)在成长期,开发区已经存在包括增长极理论、孵化器理论等,王缉慈(1998)着发展层次上的“位势梯度”,对母城开始产生较综合上述两种理论,得出城市开发区对区域发展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3)在成熟期阶段,开发区的主要影响机理为:区内和区外的产业联系;区对母城全面反哺,开发区与母城之间的互动及深内就业人口、工资和服务业的增加;本地税收的层次的功能整合全面展开,引发都市区范围内的增加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增加;新企业的衍生、集空间重构;(4)在后成熟期阶段,开发区的“特区”聚和扩散;跨省市分支机构的发展;区内外企业属性将淡化,但综合性优势依然存在,在都市区家的成长;区内外产业文化的变迁;区内外产业层面依然发挥主导与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同一区结构的升级[39]。

域内各开发区之间 “一体化”、“网络化”趋势将关于开发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海外研越来越强烈,开发区个体的特色化(专业化)和究与国内研究的视线焦点有所不同。海外研究在群体内的协作化将成为发展趋势[27]。

注意到“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强调和关注“负德国最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之一W.Taubmann面效应”,其中开发区(特区)发展过程中的不平(1993)则将1980年代以来以经济特区和各类开等竞争问题及其加剧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效应

发区为主要形式的城市建设看作为继封建皇朝时是最受关注的问题[2,40-45]。而不太受国内学者重

期、殖民地时期、社会主义时期(1949-1980)之视的开发区人口、就业、移民问题,却为一些海后的又一个中国城市发展时期[9]。开发区对城市外学者所注目,在研究中着墨颇多[4,16,44,46]。

形态与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也引起了一些海外区域对城市开发区的发展也具有显著的影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浦东新区作为最受海外研响。夏文元(1997)等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剖析:究者瞩目的中国城市开发区,其建设发展对于上开发区发展规模、速度、效益等都与其所处区域海市的深刻影响则从不同的侧面被海外研究者广的经济发展状况保持对应关系,而其发展方向、泛关注讨论[7,28-35]。

主导产业的选择也受区域经济发展框架的制约,2.2.2  开发区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因而开发区建设应融入整个区域发展中去,在区在开发区发展的初期阶段,开发区的规划和域经济总体框架下进行开发区功能定位、产业定建设都是以工业化功能开发目标最大化为原则,位、层次定位、发展定位[47]。皮黔生(1999)从在城市化功能方面考虑很少。根据陈昭峰(1998)地理、功能、经济、制度、心理等诸方面,系统和王文滋(1999)的研究,这是与当时开发区发地提出了开发区的“孤岛”理论,在此基础上强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他们从供给和需求两方调指出: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走出孤面论述了我国城市开发区城市化功能的不足:在岛,融入区域经济的主旋律[48]。张荣(1997)和供给方面,城市化功能在投入规模、管理职能、经周国华(2002)等还分别以成都市和长株潭城市营机制和规划水平上都难适应开发区高速增长的群开发区为个案,提出了区域开发区群体发展的要求;在需求方面,有效需求的不足是我国城市原则: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目标相适应;总体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的最大制约因素,这是因规模适度;合理分工,突出特色;与区域城镇群

为开发区选址上毗邻母城,在其发展初期很多功体规划及所依托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 [49,

50]。能都依赖于母城,开发区“人气”严重不足,使

其城市化功能开发处于两难困境中[36,37]。

2.3  关于开发区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问

但是随着城市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生题研究

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开发区聚集,这必然引起开2.3.1  开发区区位研究

发区的城市化。而且开发区经济已经高位运行,区位是地理学进行空间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也必须通过城市化功能开发,才能达到经济增长一,研究和认识城市开发区的区位,对于合理选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张弘(2001)深入分析了长

择和配置开发区的资源和提高资源的组合效益具

53

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郑  国   王  慧研究综述

Research Summaries

[51]、有重要意义。魏心镇和王缉慈(1993)李小建[52]、[53]、[54]、(1997)顾朝林(1998)郑京淑(2000)[55]

陈益升(2002)等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城

初步论述了“边缘城市”对我国城市开发区建设的借鉴意义。张弘(2001)在剖析开发区既有规划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将开发区规划纳入到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中去[59]。2.3.3  开发区土地利用研究

开发区土地合理开发与利用问题,是开发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也一直为研究者所

[60][61]

关注。刘卫东(1995)、龙花楼(1999)、蒙[62]、[63-65]、吉军(1999)何书金(1999-2001)张晓[66]等都深入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特平(2002)

市开发区的区位布局进行了研究。总体而言,城市开发区的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环境、资本和市场等。但相对而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选择更侧重于交通状况、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等条件;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选择更侧重于智力密集、环境质量、信息资源、产业基础和创业氛围等条件。

由于区位具有空间层次的差别,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区位要素作用的强度会有所不同。因此,地理学者对开发区区位的研究也是分层次的。何

[1]、[56]、[26]兴刚(1993)陈建明(1998)王霞(1997)[57]

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和王兴平(2003)

点、问题及其形成机理,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开发区土地合理利用的方法措施。何书金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开发区闲置土地划分为五种类型,然后运用参差原理,通过逐步分析,计算分析出国家级开发区闲置土地的数量分布与利用潜力,为开发区闲置土地面积大小的确定和利用潜力的评价提供了一个理论与方法参考。龙花楼则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定义了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并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结构和功能。蒙吉军指出规划机制、市场机制和机制是中国城市开发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三重”机制,并对这些机制在开发区土地优化配置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张晓平则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开发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合理机制和方法。

面对城市开发区的区位进行了研究。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城市开发区的区位分异体现在沿海与内地上,它与资本、市场、制度和区域等关联

54

VOL.29 NO.8 AUG.20052005年 第29卷 第8期度最大,可以说宏观区位是一种国家尺度的空间区位,反映了中国城市开发区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成本,与国家发展战略有很大关系;在中观层面,中国城市开发区的区位分异主要体现在其所依托的城市的规模等级上,它与技术和劳动力因素紧密相关;在微观层次上,中国城市开发区的区位分异体现在其在都市区中的位置,它和土地开发成本和与城市的交易成本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受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2.3.2  开发区规划研究

从物质要素组成来看,城市开发区具备城市的各个组成要素,如工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公共绿地等,因而规划界普遍认为开发区的规划,本质上是城市规划。

但事实上城市开发区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只是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潜在的城市。因而,从理论上讲,完全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开发区的规划又往往会抹杀了开发区的个性特点,城市开发区规划应有与其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独特理念和方法。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和探索。王霞(1997)认为城市开发区是城市一种特殊次结构形态,在开发区规划时,不仅要把它们视为城市的特殊分区,还应把它视为连续整体有机空间[26],她同时还提出了适宜于城市开发区的规划原则,即系统原则、人文主义原则、开放原则、可持续原则和活性原则。“边缘城市(edge city)”代表了198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郊区开发的新趋势,基于我国城市开发区与“边

[58]

缘城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赵鹏军等(2000)

2.4  关于开发区管理的研究

开发区的特殊管理是保障开发区异速发展的重要机制,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研究与推广,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对这些经验与问题的归纳、总结与理论研究,对于我国开发区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正在进行的机构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朱永新(2001)系统分析与总结了中国城市开发区管理的成就、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区已初步构筑了一套适应开发开放的精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运行机制和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行政管理,但其管理尚存在着管理机构职能定位不够规范,外部管理层次多,管理机构缺乏权威性,管理手段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应该与国际惯例接轨,科学界定在开发区中的管理职能,设置合理的开发区外部与内部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快开发区组织管理中的法制化管理步伐,并形成现代化信息管理体系,同时建立与加强开发区管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67]。

鲍克(2002)系统地提出了开发区“超自主”理论。“超自主”是指开发区管理的设计具有极强的自主安排特点,其行为特点是

交易过程高速度、宏观环境下的保护伞、载体生先行,即一次创业是形态开发为主,二次创业应产销售的大循环、高信任和自我加强等。这种体以功能开发为主[78];熊军(2001)认为城市开发制能量很大,是保证高速发展、学习和规则区“二次创业”实质上是开发区在更高层次上参创新的必要条件。他指出:开发区未来的管理体与全球产业循环[79]。

制一方面要满足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要与国际接对于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措施,不同学者轨,即应满足可预测、理性、透明、参与和公平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刘福垣(1999)等现代的一般要求,同时还须保持交易速度发展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为主”的定位,提出快、综合成本低、服务水平高、载体提升和可持了“新三为主”策略:即以高科技项目为主、以续能力强等开发区特征[68]。

吸引公司大企业为主、以出口高增加值产品开发区的特殊同样也是海外研究所关注为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1999)提出三的问题,但海外研究的视线焦点与国内研究有所个战略:一是新城区战略,二是三个并重战略,即不同:国内研究多注目于其中的微观,重点二三产业并重、内外资并重、内外销并重,三是探讨如何通过更佳的设计,以保障和促创新战略。周向红和熊军(1999)提出“四进开发区的发展;而海外研究更关注的是开发区个转变”:一是从过去主要依靠优惠向主要对于国家宏观的冲击影响效应,将依靠自身环境优势的转变,二是由短期开发战略开发区问题上升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向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三是由注重数量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改革”、“一国两扩张向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转变,四是由各自孤制”、“集权的弱化”等意识形态问题的高度

立发展向区域内综合开发转变[80]。皮黔生(2001)[4-7,10,33,43,69,70]。

提出 “三参与”战略,即“加快参与世界范围内稀缺资源的争夺和市场份额的占有”、“主动参与2.5  关于开发区评价和发展方向的研究

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所有制的改革”、“积极参

2.5.1  开发区发展评价研究

与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

[48]。目前关于中国城市开发区的评价主要包括经济评价、影响评价、投资环境评价和持续性评价3  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的展望等几方面[71-76]。评价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微观评价法,通常用一两个综合性指标进行评3.1  既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价,该方法能够从某—角度上,如经济效益方面(1)思维过于单一,缺乏综合与融会。大多评价开发区的发展状况,但无法评价开发区发展数研究都是“就开发区论开发区”,将开发区与整的整体效果。更多的一类是宏观综合评价法,这个城市和区域联系在一起研究的不多,缺乏融会类评价首先是构建一个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利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系统研究。不少人对于开发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判区的理解和认识仍停留在“产业园”“、工业区”层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相面,对开发区作为新时期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对而言,这种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对开发区进行评重要催化带动机制和重要的综合影响力及其功能价和对多个开发区进行比较分析,但实践中存在潜力认识不足。

两个局限,一是由于统计数据的,评价的指(2)理论研究薄弱,前瞻性不强。总体而言,标体系很难与评价目的完全吻合;二是所用指标对开发区问题的既有研究是以和的介绍体系中静态指标多,动态指标少,因而不能反映及过程与现象的描述居多,而相应的理论研究偏出开发区的发展速度。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少。理论的建树是基于对规律的认识和升华,由至今尚未有得到大家公认的可通用的评价方案。于开发区属于新生事物,自身的变化与发展很2.5.2  开发区发展方向及“二次创业”研究

快,其中的机制与规律在短时间内的确难以认识1996年以后,中国城市开发区发展的内外条和把握,因而大多研究只是停留于归纳和总结,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开发区针对自身发展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科学研究应有的指导性、预状态及新的发展形势,相继提出了“二次创业”的见性、前瞻性,这也就导致对开发区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

发展道路认识上的模糊,用于指导开发区规划的对于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实质,不同学者理论与方法也因而匮乏。

有着不同的理解:朱仲羽(1998)认为“二次创(3)在研究的技术方法上,大多数研究采用业”的实质是市场深化[77];汪长根(1998)认为了比较简单粗略的归纳和描述手法,在数据获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基本内涵是功能开发的先试与

取、信息处理、流程设计、结果表达等方面不太

55

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郑  国   王  慧研究综述

Research Summaries

注重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应用,使得许多研究论著显得单调、呆板,可读性不强。

济、社会与环境生态系统平衡,如何促进城市开发区与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就成为急需着力的研究方向,这对于完整意义上的开发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4)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的人口与社会问题。总体上看,以往的有关研究大都集中于开发区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即“经济维”的研究,而对“社会维”的研究鲜有涉及,有大量的课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比如开发区发展过程中人口聚集的特点及怎样去因势利导?能否说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人口城市化是近期中国城市化的主流模式之一?开发区社区的特点及如何去进行有效的社区服务和管理?

此外,目前所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国家级开发区的,而对于省市级开发区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我国省级开发区有100多个,地市级的有上千个,它们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这些开发区在、产业定位、发展目标等方面和国家级开发区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专门针对这些开发区的研究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何兴刚.城市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3.

2  Bahrenberg G,Krieter M et al.Arbeiten zur Chinaforschug[Z].

Bremen: Bremer Beitr(in German),1993.

3  Cheng J and Macpherson S (eds.).Development in

Southern China: report 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including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M].New York: Routledge,1996.

4  Davis D et al (eds.). Urban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5  Hellwege C.Sonderwirtschaftszonen in der VR China[M].

China Aktuell,1996:S.530-539 (in German).6  Hsing Y T.Making capitalism in China:the Taiwan

conne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7  Park J D.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of China and their

impacts o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M]. GreenwoodPublishing Group,1997.

8  Schryen R.Hong Kong und Shenzhen.Entwicklungen,

Verflechtungen und Abh

hie und Raumplannug.

3.2  有待深化和拓展的研究方向

(1)开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开发区的功能设计与定位使得开发区产业具有外向度高、高新技术比重高的突出特点,这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但同时也是开发区经济的风险性与脆弱性所在。外围经济环境的波动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短促和区位自由灵活等特点,使开发区经济发展始终具有潜在的危机。开发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在区内形成一个始终具有活力的产业群体,因而,开发区经济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产业群体发展的内在机制与规律方面。目前热门的“企业集群”理论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对开发区产业群体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在这方面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化。除此之外,生态学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内在机制与规

56

VOL.29 NO.8 AUG.20052005年 第29卷 第8期律的认识具有启发意义(例如关于生态系统活性、抗性、稳定性、代谢与演替等机制的阐释)。但如何演绎和发展这些既有理论,使其对开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具有更直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还有许多的研究工作要做。

(2)开发区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问题。划定小片区域,通过实施优惠性经济和特殊管理优先保障和促进这一区域的发展,以期最终通过“窗口效应”、“示范效应”、“辐射效应”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是设立城市开发区的基本构想。这一理念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增长极理论”,但增长极理论在世界各地实施应用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从1970年代末以来对增长极理论的批评与反思越来越多。这无疑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开发区问题具有直接的借鉴与警示意义,也为我们提出了几个亟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课题:开发区与所在城市及区域相互作用的机制、过程、趋势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站在区域整体的高度,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内评估判断开发区发展的影响效应?如何协调处理开发区发展与区域整体发展的关系?

(3)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受特定的发展阶段所影响,有关城市开发区的既有研究几乎都是注目于开发区的“发展”问题,而很少关注开发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但作为一种高强度的区域开发活动,开发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界的能流、物流等的交换日益频繁和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负荷的增加,生态环境问题会进一步凸现。因此,如何优化城市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如何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促进开发区经

10 Wei G.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29 Halfmann K.M

in China[M].New Jersey:World Scientific Pub.Co.,Inc.1999.

11 Cartier T.Globalizing South China[M].London:Blackwell

Publishers.2001.

glichleitenChina,diechinesischenSonderwirtschaftszonen,12 Eng I.The rise of manufacturing towns : externally

Taiwan, Südkorea, Japan, Singapur und Vietnam[Z].driv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n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Universit

River Delta of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and Regional Research,1997,21:554-568.13 Lewis W A.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M].Washington, DC: Institution Press.1997.14 Logan J (ed.). The new Chinese cities: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reform[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2001.15 Marcotullia P J.Globalization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ppner F. Shanghai auf dem Weg zu einen

the Asia-Pacific region:a review[J].Urban Studies,2000:regionalen und internationalen Wirtschaftszentrum[Z]? China37(1).

Aktuell,S.1996:493-505.

16 Sit V F S,Yang C.Foreign-investment-induced exo-

33 Wu F. The (post-) socialist entrepreneurial city as a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China[J].Urbanstate project: Shanghai’s re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Studies,1997,34(4):647-677.

[J]. Urban Studies,2003,40(9):1673-1698.17 陈益升,等.中国两类开发区:比较研究(II)[J].中

34 Wu F. The global and local dimensions of place-making:

国科技产业,2002(8):54-56.

remaking Shanghai as a world city[J].Urban Studies,18 费洪平,戴公兴.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与管理[M].

2000,37:1359-1377.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35 Yeung Y M,Sung Y W (eds.).Shanghai: transformation

19 杨新年.论开发区[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1.and modernization under China’s open door policy[M].20 郭俊华,杨新年.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6.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改革,199936  陈昭锋.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J].

(4):76-81.

城市开发,1998(4):19-21.

21 郭俊华,等.加快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

37 王文滋.再论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化功能开发

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4):[J]. 城市开发,1999(1):33-35.

42-44.

38 张弘.开发区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22 王缉慈,王可.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根植性——兼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1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的发展[J].地理研究,(6):65-69.

1999(4):357-362

39 王缉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

23 匡致远.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聚群导向发

析构架[J].中国工业经济,1998(3):54-57.展[J]. 学术研究,2000(10):40-43.

40 Fan C C. Uneven development and beyond: regional

24 姚超.试论经济开发区与老城区的依托关系[J].沿

development theory in post-Mao China[J]. International海经贸,1992(4):30-33.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7,21(4):25 陈文晖,吴耀.论开发区与城市在空间上的协调发

620-639.

展——以陕西省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41 Fujita M,Hu D.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

版),1997(3):64-69.

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26 王霞.东南沿海城市开发区空间区位及形态构成研

[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3-37.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1997.

42 Johnston M F.Beyond regional analysis: manufacturing

27 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

zones, urban employment and spatial inequality in China应[J].城市规划,2003(3):20-25.

[J]. The China Quarterly,1999,131:1-21.28 Gaubatz P.China’s urban transformation: patterns

43 Louven E. Industriepolitik in der VR China[J]. Geographische

and processes of morphological change in Beijing,Rundschau,1986,38,S.124-128 (in German).Shanghai and Guangzhou[J]. Urban Studies,1999,3644 Scharping T,Schulze W.Labor and income development in

(9):1495-1521.

the Pearl River Delta: a migration survey of Foshan

57

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郑  国   王  慧研究综述

Research Summaries

and Shenzhen[A].In: Scharping T (ed.).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migration in China:The impact of economicreforms[C].Hamburg: Institut für Asienkunde.1997.45 Zhang J,Kristensen G.The paradox of unequal regional

investment and equal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637-655.

46 Schultz W.Arbeitsmigration in China 1985-1995:

Strukturen, Handlungsmuster und Probleme unter besondererBerücksichtigung der Zuwanderung in Groβst

dtischen

Immobilienwesens der neunziger Jahre[Z].Studien zumPolitischen denken China,2002,10, Münster.70 Lin G C S.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in a transitional socialist

economy: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J].Urban Studies,2001,38(3): 383-406.

71 高红.我国开发区的评价理论与方法[D].同济大学

博士论文,1997.

72 窦江涛,綦良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评

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1(1): 9-11.73 黄宁燕,梁战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状况及趋势[J].科学学研究,1999(2):79-88.74 王绍飞.我国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3):142-144.75 何伟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实力的综合评

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8):66-68.

76 刘荣增.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态势评价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1):28-29.

77 朱仲羽.刘伯高开发区“二次创业”探讨[J].铁道

师院学报,1998(3):18-21.

78 汪长根.试论开发区第二次创业的几个基本问题[J].

江南论坛,1998(6):30-31.

79 熊军,胡涛.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全球化视角[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489-492.

80 刘建华.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定位和方向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8

VOL.29 NO.8 AUG.20052005年 第29卷 第8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