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测品娱乐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在剖析当前影响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当代教育,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灵活多样的创新办法,就谈不上推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 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而言的,首先同义于创造,从无到有;其次同义于革新,即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再次,含有开拓、探索、进取、更新等意思。创新教育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新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的的教育。它不是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的技巧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创造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特殊能力。对大学生来讲,它包括产生新的设想的创造性思维及能力。也是培养大学生对原有的知识及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成果,开拓新领域的能力。

二、 影响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目前,创新教育已经形成共识,并在各大专院校推行实施。但有的学校,在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实施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1. 教育观念方面:(1)重知识、轻方法、轻能力。即在教学中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获得知识的方法,对如何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重视不够;(2)重应试轻应用。即学生的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对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不够;(3)重占有轻创新。学生习惯于把所学知识储存在记忆里,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占有者和所有者,而不注意创造和创新;(4)重确定轻反思。即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接受前人传授下来的确定知识,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思考能力。

2. 课程体系方面:(1)忽视课程的创新价值。现行大学开设的课程大都成了传授知识的载体和工具,只起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体作用,其创造价值部分有所忽略;(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在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在大学课程结构较单一,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选修课、综合课等现象,了学生能力的培养;(3)课程内容有的过时陈旧,脱离了当前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而创新恰恰来自实际生活和客观现实的需要,现行学校的课程内容在这方面明显滞后。

3. 教学和成绩评价方面:目前大学教育多为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偏重于课堂讲授,“填鸭式”、“满堂灌”,缺乏启发、讨论和探索,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绩评价上大都把考试分数作为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学生,造成重分数轻能力,重成绩轻素质的倾向,缺乏激励创新活力。

三、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

针对上述影响创新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创新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它更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育中应成为探索问题、发现新知识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主体活动的组者、指导者。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探索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能力就越能得以培养。因此,教师应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一切教育措施、手段、方法都要尽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置疑性原则。有置疑,才会有创新。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中不能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思维操作作业和技能操作作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定的疑惑状态,探索和思考问题,使其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3.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各种手段,各个环节应充分体现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 研究表明:“情绪的适应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最强大的内在动力源泉 。”可见,激发创造性情感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智力水平,选取创造性、创新性的内容,以确立创造性的操作要求。

4.实践性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要多交给学生一些探讨性和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和创造性的时间和空间。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成为创新者、创造者,以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除遵循和坚持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外,应注意处理和解决好以下问题。

1、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创造教育观。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教师必须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创新观念,才能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创造观认为:现成的理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人类创造智慧只能存在于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中,而不可能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之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学会只有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知识都是暂时的、相对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有许多东西需要人们去探索。懂得创造和超越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广泛学习,勤于观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创新和创造都需要广博的知识。“学愈博,则思愈远”。知识愈渊博,功底愈深厚,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就容易产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学习,特别是新知悉,新东西的学习,使学生多了解和掌握一些不同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知识,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思考,洞悉事物,任何创造,创新往往从观察开始,一个有创新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挖掘学生的想象潜力,鼓励学生大胆奇思妙想,创新求异,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更为活跃,更为绚丽多彩,以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

3、提倡质疑,鼓励超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疑是思之源,悬是思之本。”创造教学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是让学生学会创造、创新、敢想、敢思、敢问、敢于标新立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质疑,大胆超越,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使其创新能力和多元化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养创新兴趣,启发创新意识,增长创新才能。“需要、动机、兴趣、意向是进行创

造的前提。”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达尔文曾说:“我的成功是因我有强烈的多方面的兴趣。”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新的世纪,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当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以及新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激发起跃跃欲试的探求心理和创新意识,自觉投身创新教育、创新活动,从中增长创新能力、创新才干。

5、注意实践,强化锻炼,提高技能。学校作为将自然人培养为社会人的重要基地,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固然重要,但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实践、锻炼,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的成长大有益处。学校和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大环境、大课堂中与社会和实际广泛接触,打开眼界,拓宽视野,磨练意志,增长见识,从中激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欲望,投身创新活动,提高创新技能,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探索、改革、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 2.《人民教育》(j).20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