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2022学年-有答案-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2021-2022学年-有答案-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来源:测品娱乐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7小题,满分51分)

1. 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发明。下列陶瓷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混合 B.成型

C.

晾干 D.烧结

2.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铁丝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火星四射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硫燃烧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燃着的木条在氮气中会继续燃烧

3. 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铈(𝐶𝑒)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铈的原子序数为58

C.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是58

B.铈属于非金属元素

D.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4. 宜昌“富硒茶”是较好的保健饮品,这里的“硒”指的是( ) A.原子

5. 如图操作正确的是( )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试卷第1页,总21页

A. B.

C.

D.

6. 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7. 下列各组物质中,下划线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是( ) A.𝐶𝑎𝐻𝑃𝑂4与𝑃2𝑂5 C.𝐾2𝑀𝑛𝑂4与𝑀𝑛𝑂2

8. 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垃圾集中焚烧,减少城市污染 B.提倡公交出行或骑行,减少尾气排放 C.及时关灯或电子设备,节约能源

D.工厂排放废气标准必须通过环保部门监测

9. 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应填入的是( )

B.𝐾𝐶𝑙𝑂3与𝑁𝑎𝐶𝑙 D.𝑁𝐻4𝐶𝑙与𝑁𝑎𝑁𝑂3

A.原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

试卷第2页,总21页

10. 原子和离子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下列对于同元素原子和离子差别表述错误的是( ) A.原子整体上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

B.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离子中质子数不等于电子数

C.很多离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而原子(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除外)一般不是相对稳定的结构

D.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1. 我国历史悠久,“四大发明”闻名世界,其中“火药”是“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𝑆+2𝐾𝑁𝑂3+3𝐶===𝐾2𝑆+𝑋↑+3𝐶𝑂2↑,其中𝑋的化学式为( ) A.𝑁2

12. 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首次成功交会对接,有力推动了我国空间站建设的进程。空间站里的𝑂2源自电解水,所得𝐻2与𝐶𝑂2反应生成𝐻2𝑂和𝐶𝐻4,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依据如图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𝑁𝑂2

C.𝑁𝑂

D.𝑆𝑂2

A.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13. 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气密性

B.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 C.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D.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移出导管

14. 如表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实验 编号 实验 设计 甲、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乙、探究影响品红扩散快慢比空气中的高 的因素 试卷第3页,总21页

A.实验甲向空气的集气瓶中滴加饱和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B.实验甲的条件除了要控制两个集气瓶大小规格相同、收集气体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澄清石灰水体积(或澄清石灰水滴数)相同

C.实验乙中发现两杯水都变红,是因为品红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实验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且在热水中运动速度更快

15. 如图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B.

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𝑀𝑛𝑂2的情况下产生𝑂2

C.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D.

对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

16. 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运动现象,设计如如实验:根据上述相关实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𝐴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无明显现象,再从烧杯𝐴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溶液立即变红。

实验Ⅱ:另取一个小烧杯𝐵,加入一定量的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𝐴、𝐵烧杯(如

试卷第4页,总21页

图所示),静置一会儿,观察到烧杯𝐴中的溶液逐渐变红,而烧杯𝐵中的溶液未变红。

A.实验Ⅰ过程中经常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B.实验Ⅱ中𝐵烧杯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到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C.为了证明氨分子运动,还需在大烧杯外放置一个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的小烧杯 D.上述实验不能证明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是氨气还是氨水

17. 为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数字化探头放入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𝑋气体为氧气,𝑌为水蒸气,𝑍为二氧化碳气体

B.60秒后水蒸气的气体分数降低的可能原因是停止呼气后水蒸汽有少量冷凝 C.该实验不能得出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

D.该实验说明呼出气体中除了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存在其它气体 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39分)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2)氦气的化学式________。

,该微粒的符号________。

(3)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________。

(4)含有10个电子的阳离子________(写离子符号)。

试卷第5页,总21页

请根据示例写出下列方框中对应的化学符号或符号所表达的含义。

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𝑀𝑜2𝐶)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𝐶𝑂和𝐻2𝑂在120∘𝐶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

(1)反应微观模型中,除钼外还有________种元素,有________种单质分子。

(2)该反应过程中:

①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___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②金原子对________(填“𝐶𝑂”或“𝐻2𝑂”)起吸附催化作用。 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𝐴、𝐵、𝐶、𝐷均为初中常见的物质,已知常温下,𝐴、𝐶均为含有相同的两种元素液态化合物;𝐵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𝐷是一种具有磁性黑色固体,它们之间有如图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𝐴为________,𝐶为________ (写化学式)

(2)反应①、④的化学方程式为:①________;④________。

试卷第6页,总21页

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节约水、爱护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𝑎玻璃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为________;

(2)如图2是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步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步骤①中可加入明矾作絮凝剂 C.步骤④的作用是消毒杀菌

(3)生活中用的活性炭净水器如图3,一般从下面进水,从上面出水的原因________;

(4)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实现硬水软化的简单方法是________。

同学们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图实验:

B.𝑋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D.净化后的水为纯净物

(1)实验一中,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当观察到________时,进行第二次称量,发现指针位置保持不变

(2)实验二中,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解释其原因________。

(3)实验三中,称量镁条和石棉网的质量后,点燃镁条,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反应结束,将所得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次称量,发现质量与第一次称量时相同,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理由是________。

(4)化学家罗蒙诺索夫也为质量守恒定律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曾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𝑚1的金属锡粉。

试卷第7页,总21页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𝑚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𝑚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𝑚4。

(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锡的燃烧是________变化。

(𝑖𝑖)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𝑚3 =________,于是提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

实验室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

(1)根据实验要求和可供选择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𝐷的名称是________;

②组装整套装置时,需选用图中的𝐵、𝐶、𝐸、𝐹、𝐻、𝐾、𝑀、𝑂和________; ③收集氧气的操作如下,其正确顺序为________;

𝑎.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将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𝑏.当气体收集满时,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𝑐.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瓶盖住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

(2)收集完毕后,应先________,再移开酒精灯;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后,_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明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每次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总是远小于21%,他认为误差主要由实验装置造成,于是改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在量筒内加入100𝑚𝐿的水。

③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使瓶内空气体积为250𝑚𝐿。

④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

⑤燃烧结束并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5𝑚𝐿。

试卷第8页,总21页

(1)小明按如甲装置进行实验时,写出红磷燃烧的方程式________。

(2)与装置甲相比,装置乙中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_。

(3)根据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

(4)小明发现,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仍有较大差距,查阅资料发现,引起本实验的误差除装置外,还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下列能代替红磷的有( )。 A.蜡烛 三、计算题

西达本胺是中国原创新药,商品名爱普莎,属于全新作用机制的综合靶向抗肿瘤靶向药物,也是中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使用的原创新药。西达本胺的化学式为𝐶22𝐻19𝐹𝑁4𝑂2,根据西达本胺的化学式请计算: (1)西达本胺由________种元素组成(写数值);

(2)西达本胺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写数值)

(3)若一片西达本胺中含有0.0007𝑔的氮元素,则这片西达本胺的质量是多少?(列式并计算,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某添加剂𝑋可由尿素𝐶𝑂(𝑁𝐻2)2在高温/高压下分解制得。已知6𝑔尿素在高温、高压下分解只生成2.2𝑔 𝐶𝑂2、2.1𝑔 𝐶3𝐻6𝑁6和𝑋,请计算𝑋的化学式。

B.白磷

C.铁丝

D.木炭

试卷第9页,总21页

参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7小题,满分51分) 1. 【答案】 D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𝐴.混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𝐴错误; 𝐵.成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𝐵错误; 𝐶.晾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𝐶错误; 𝐷.烧结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𝐷正确; 故选𝐷。 2. 【答案】 C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 【解析】

𝐴、根据铁丝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𝐵、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𝐶、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𝐷、根据燃着的木条在氮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𝐵、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错误,不符合题意(1)𝐶、硫燃烧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符合题意(2)𝐷、燃着的木条在氮气中不会燃烧,错误,不符合题意(3)故选:𝐶。 3. 【答案】 B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𝐴.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故选项说法正确;

试卷第10页,总21页

𝐵.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铈,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𝐶.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故选项说法正确;

𝐷.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𝐵。 4. 【答案】 C

【考点】 元素的概念 【解析】

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铁、钙、硒”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

解:“富硒茶叶”,这里的硒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硒”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𝐶. 5. 【答案】 B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 量筒的使用 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

𝐴、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𝐵、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𝐶、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𝐷、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𝐴、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𝐵、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可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𝐶、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𝐷、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试管没有倾斜、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 6.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试卷第11页,总21页

氧气的工业制法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解析】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 【解答】

𝐵、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是正确的,因为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选项正确(1)𝐶、混合物中的各成分都保持原来的化学性质,因此化学性质都已改变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2)𝐷、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3)故选:𝐵。 7. 【答案】 A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

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𝐴、𝐶𝑎𝐻𝑃𝑂4,中的𝑃的化合价为+5,𝑃2𝑂5,中的𝑃的化合价为+5,符合题意; 𝐵、𝐾𝐶𝑙𝑂3中的𝐶𝑙的化合价为+5,𝑁𝑎𝐶𝑙中的𝐶𝑙的化合价为−1,不符合题意; 𝐶、𝐾2𝑀𝑛𝑂4,中的化合价为+6,𝑀𝑛𝑂2中的化合价为+4,不符合题意; 𝐷、𝑁𝐻4𝐶𝑙中的化合价为−3,𝑁𝑎𝑁𝑂3中的化合价为+5,不符合题意; 8. 【答案】 A

【考点】

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解析】

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有:使用清洁能源、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 【解答】

𝐵、提倡公交出行或骑行,减少尾气排放,保护了环境,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错误(1)𝐶、及时关灯或电子设备,节约能源,减少了发电时,对环境的污染,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错误(2)𝐷、工厂排放废气标准必须通过环保部门监测,否则会污染环境,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错误。 故选:𝐴。 9. 【答案】 A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试卷第12页,总21页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

根据原子、分子、离子和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解答】

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则其中“▲”应填入的是原子; 故选𝐴。 10. 【答案】 D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解析】

根据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𝐴.原子整体上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故𝐴正确;

𝐵.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离子中质子数不等于电子数,故𝐵正确;

𝐶.很多离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而原子(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除外)一般不是相对稳定的结构,故𝐶正确;

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离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最外层电子不同,所以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𝐷错误; 11. 【答案】 A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𝑋的化学式。 【解答】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则每个𝑋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𝑋的化学式为𝑁2。 12. 【答案】 A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

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分子的构成,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解答。 【解答】

𝐵.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故选项正确(1)𝐶.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故选项正确。

𝐷.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正确(2)故选:𝐴。

试卷第13页,总21页

13. 【答案】 A

【考点】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𝐴.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气密性,故𝐴正确;

𝐵.加热:直接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故𝐵错误;

𝐶.待导管口有均匀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不能有气泡冒出就立即收集,故𝐶错误; 𝐷.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会倒流,可能引起试管炸裂,故𝐷错误; 故选𝐴。 14. 【答案】 C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性质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

𝐴、根据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判断。

𝐵、根据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进行分析判断。

𝐶、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𝐷、根据热水中的品红变红色的速率比冷水中的快,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实验甲向空气的集气瓶中滴加饱和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𝐵、实验甲需控制变量,除了要控制两个集气瓶大小规格相同、收集气体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澄清石灰水体积(或澄清石灰水滴数)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𝐶、实验乙中发现两杯水都变红,不是因为品红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从宏观上是因为品红分散到了水中,从微观上是因为品红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𝐷、热水中的品红变红色的速率比冷水中的快,品红在热水中扩散速度更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即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𝐶。 15. 【答案】 C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试卷第14页,总21页

电解水实验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

𝐴、根据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质量关系分析; 𝐵、根据催化剂对双氧水的分解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

𝐶、根据镁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前后镁元素质量不变分析;

𝐷、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分析判断。 【解答】

𝐴、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𝐵、催化剂会加快过氧化氢反应的速率,不会改变氧气量的多少,加催化剂和不加催化剂放出的氧气量相同,只是反应时间的不同,故错误;

𝐶、镁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前后镁元素质量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𝐷、反应前氯化钾质量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16. 【答案】 D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性质 【解析】

𝐴、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具有刺激性气味考虑;

𝐵、烧杯𝐴中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𝐶、根据酚酞试液变红色,可能是空气中成分使其变红进行分析; 𝐷、根据氨水属于弱碱回答本题。 【解答】

𝐴、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也具有刺激性气味,故𝐴说法正确;

𝐵、烧杯𝐴中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进入到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故𝐵说法正确;

𝐶、酚酞试液变红色,可能是空气中成分使其变红,所以要做一对照实验,证明空气中成分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故𝐶说法正确;

𝐷、氨水属于弱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通过第一个实验: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溶液立即变红,说明是氨水使其变红色,故𝐷说法错误。 17. 【答案】 B

【考点】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

𝐴.根据呼吸作用的原理来分析;

𝐵.根据物质的变化以及图象信息来分析; 𝐶.根据实验数据来分析; 𝐷.根据图象信息来分析。 【解答】

𝐴.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吹入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得到图2,由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和水蒸气增多,氧气减少,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

试卷第15页,总21页

变化的是𝑍,表示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的是𝑋,表示水蒸气体积分数变化的是𝑌,选项说法正确;

𝐵.60秒后水蒸气的气体分数并没有明显降低;而在160秒后降低的可能原因是停止呼气后水蒸汽有少量冷凝,选项说法错误;

𝐶.由题干中的氧气含量的图象数据可知,该实验不能得出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选项说法正确;

𝐷.由图象中的数据可知,呼出的气体中除了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有氮气等其他气体,选项说法正确。 三、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39分) 【答案】 𝐶𝑙− 𝐻𝑒 𝐻2𝑂2 𝑁𝑎+或𝑀𝑔2+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

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

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该微粒的符号𝐶𝑙−;故答案为:𝐶𝑙−;

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氦气表示为𝐻𝑒,故答案为:𝐻𝑒;

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过氧化氢分子;故答案为:𝐻2𝑂2;

含有10个电子的阳离子有:𝑁𝑎+或𝑀𝑔2+等;故答案为:𝑁𝑎+或𝑀𝑔2+;(合理即可) 【答案】

−2𝑁𝑂3,两个二氧化碳分子,氧化汞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

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

(2)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2𝐶𝑂2表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故答案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1)(3)𝐻𝑔𝑂表示氧化汞,故答案为:氧化汞; 【答案】 (1)4,1

(2)①没有,②𝐶𝑂,③𝐶𝑂+𝐻2𝑂===∘==𝐶𝑂2+𝐻2

120𝐶

催化剂试卷第16页,总21页

【考点】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反应微观模型中,除钼外还有4种元素,有1种单质分子。

(2)该反应过程中:

①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催化剂本身不变,所以原子本身更不会有变化,所以没有变化。

②从图可以看出金原子对 𝐶𝑂起吸催化作用。

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𝐶𝑂+𝐻2𝑂===∘==𝐶𝑂2+𝐻2。

120𝐶

催化剂【答案】 𝐻2𝑂2,𝐻2𝑂 2𝐻2𝑂2

𝑀𝑛𝑂2

2𝐻2𝑂+𝑂2↑,3𝐹𝑒+202𝐹𝑒3𝑂4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的综合应用 【解析】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解答】

𝐴为𝐻2𝑂2,𝐶为𝐻2𝑂。 故填:𝐻2𝑂2;𝐻2𝑂。

反应①、④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𝐻2𝑂2故填:2𝐻2𝑂2【答案】 氧气 D

增强吸附的效果 肥皂水,煮沸 【考点】 水的净化 电解水实验 硬水与软水 【解析】

𝑀𝑛𝑂2

𝑀𝑛𝑂2

2𝐻2𝑂+𝑂2↑,3𝐹𝑒+202𝐹𝑒3𝑂4。

2𝐻2𝑂+𝑂2↑;3𝐹𝑒+202𝐹𝑒3𝑂4。

试卷第17页,总21页

(1)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分析回答; (2)𝐴.根据明矾溶于水生成物的特性分析; 𝐵.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 𝐶.根据净化水的方法和步骤分析; 𝐷.根据净化后的水的组成分析; (3)根据吸附的效果分析;

(4)根据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硬水软化的方法分析回答。 【解答】

由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𝑎玻璃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较少是氧气;

𝐴.由于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步骤①中可加入明矾作絮凝剂,故𝐴正确;

𝐵.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𝑋试剂可以是活性炭,故𝐵正确; 𝐶.步骤④的作用是消毒杀菌,故𝐶正确;

𝐷.净化后的水还含有可燃性的杂质,为混合物,故𝐷错误。

生活中用的活性炭净水器如图3,一般从下面进水,从上面出水的原因是:使水与吸附剂充分接触,增强吸附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遇肥皂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遇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实现硬水软化的简单方法是煮沸。 【答案】

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到空气中,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少 反应未在密闭装置内进行,空气质量无法定量 化学,𝑚4−𝑚2+𝑚1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解析】

(1)根据铜的物理状态,判断反应发生,然后称量反应后质量,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分析;

(2)根据反应后生成物回答此题;

(3)根据反应发生的环境状态回答此题;

(4)(𝑖)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属于化学变化;

(𝑖𝑖)根据前后质量的变化,计算反应前后质量,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

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而铜为红色固体,所以当看到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就可以知道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时称量质量就可以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

故答案为: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装置为密闭,所以二氧化碳会逸出到空气中,这样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造成天平不平;

故答案为: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到空气中,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少。

镁在空气点燃,此时装置未密闭,此时空气无法定量,反应前的质量就只有镁和石棉网的重量,而此时测量生成固体的质量为石棉网、镁与吸收的空气的质量,所以造成前后质量不相等;

故答案为:反应未在密闭装置内进行,空气质量无法定量,

试卷第18页,总21页

(𝑖)锡燃烧后生成了新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化学。

(𝑖𝑖)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𝑚2,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𝑚4,因此参加反应的气体的质量为𝑚4−𝑚2,所以若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𝑚3 =𝑚4−𝑚2+𝑚1,就可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故答案为:𝑚4−𝑚2+𝑚1。 【答案】

长颈漏斗,𝐴、𝑁,𝑐𝑎𝑏 将导管移出水面,正放 【考点】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氧气的收集方法 氧气的制取装置 【解析】

(1)①熟记仪器的名称;

②根加热需要用到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还需要水槽; ③根据收集氧气的操作顺序进行解答;

(2)根据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①仪器𝐷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②加热需要用到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还需要水槽,故填:𝐴、𝑁;

③收集氧气的操作如下,其正确顺序为:𝑐、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𝑎.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将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𝑏.当气体收集满时,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故填:𝑐𝑎𝑏;

为防止冷水倒吸、炸裂试管,在收集完毕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移开酒精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装满氧气的集气片应盖上玻璃片后,正放在桌面上;故填:将导管移出水面;正放。 【答案】 4𝑃+5022𝑃2𝑂5

改进后的装置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瓶内空气外逸而而造成实验误差 14% B

【考点】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解析】

(1)根据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进行分析;

(2)根据对比改进行前后的两种探究装置,可发现改进后不需要点燃红磷后再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可很好地避免因装置漏气而对结果带来的偏差进行分析; (3)根据量筒内减少的体积为氧气的体积进行分析; (4)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

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𝑃+5022𝑃2𝑂5;

试卷第19页,总21页

与装置甲相比,装置乙中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改进后的装置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瓶内空气外逸而而造成实验误差。

量筒内减少的体积为氧气的体积,氧气的体积=100𝑚𝐿−65𝑚𝐿=35𝑚𝐿;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50𝑚𝐿×100%=14%。

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三种物质都不能用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白磷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是固体,所以可用白磷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三、计算题 【答案】 五 390

4.9×10−3𝑔。

【考点】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解析】

(1)根据西达本胺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解答。 【解答】

由西达本胺的化学式𝐶22𝐻19𝐹𝑁4𝑂2可知,它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

西达本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2+1×19+19+14×4+16×2=390; 西达本胺的质量为:0.0007𝑔÷(390×100%)≈4.9×10−3𝑔。 【答案】 𝑁𝐻3。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先根据尿素和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尿素中氮、氧、氢的质量,再根据生成2.2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二氧化碳中各元素的质量,根据2.1𝑔𝐶3𝐻6𝑁6求出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把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进行比较即可得出𝑋的组成及原子个数比,从而确定出化学式。 【解答】

6𝑔尿素中碳的质量是6𝑔×

28

1260

14×4

35𝑚𝐿

=1.2𝑔,氧元素的质量为6𝑔×

1660

=1.6𝑔,氮元素的质量

为6𝑔×60=2.8𝑔,氢元素的质量为6𝑔−1.2𝑔−1.6𝑔−2.8𝑔=0.4𝑔;

2.2𝑔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2.2𝑔×44=0.6𝑔,氧元素的质量为2.2𝑔−0.6𝑔=1.6𝑔; 2.1𝑔 𝐶3𝐻6𝑁6中碳元素质量为2.1𝑔×126=0.6𝑔,氢元素质量为2.1𝑔×126=0.1𝑔,氮元素质量为2.1𝑔−0.6𝑔−0.1𝑔=1.4𝑔;

试卷第20页,总21页

36

6

1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𝑋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𝑔−

0.6𝑔−0.6𝑔=0;氧元素的质量为1.6𝑔−1.6𝑔=0;氮元素的质量为2.8𝑔−1.4𝑔=1.4𝑔;氢元素的质量为0.4𝑔−0.1𝑔=0.3𝑔,因此𝑋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1.4𝑔0.3𝑔14

:

1

=1:3,化学式为𝑁𝐻3。

试卷第21页,总2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