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7期课程研究
探讨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赵华
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黄都中学,贵州遵义5309
摘 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课程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能够解决地理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评价等问题,是地理学科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核心素养成为了地理教学过程中主要研究和培养的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具备相应的品格和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经调查发现,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受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影响,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不太明显。为此,本文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实施进行了探究分析。
一、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
地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需要先明确核心素养才能完成下一步的教学工作,这也是对地理学科开展研究的前提条件。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不足,对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专业能力尚有欠缺等。问题根源在于教师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内容组成和培养策略方面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影响了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
(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技术落后
在当今环境下提高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全面提升培养质量和效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形成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实际上,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利用率比较低,知识的单向传输仍然比较普遍,没有为学生创造轻松和动态的学习环境,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核心素养。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一)开展趣味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在初中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重视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在切实参与、真实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会学地理、会用地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为此,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可以开展课外活动,以组为单位,在激发学生自主实践参与的基础上,培养地理实践素养,增强学习能力,使其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感悟、体验人地关系。例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地理内容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天气含义,熟记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能够从天气预报结果图上说出某地天气的重要性。那么,在引领学生预习的时候,可以摆脱书面预习的方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上网、观看天气预报等,自制天气符号卡片,认识不同的天气符号,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学生具体实践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这些天气符号,说一说其符号的含义是什么?然后以组为单位,让学生模仿节目主持人播放天气预报。通过趣味活动的开展,促使初中地理教学更具趣味性,在真实参与、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有效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地理,享受学习地理的过程。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解教学目标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已处在,能够度去思考问题,分析某些地理成因。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提出了要求。但是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不是高中核心素养的基础,初中地理核心素
养的培养首先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此,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生初次接触地理这门学科,在学习内驱力上,他们是新鲜的、充满好奇的,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对某些地理成因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需要靠感知、经验去理解、内化。例如,“世界的气候”一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课标定位在“运用”“说出”这两个行为动词上,但如何运用,又如何让学生能够实现“说出”的行为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同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细化并分解教学目标。笔者将该教学目标设定为:感知世界气候的不同,通过合作探究、读图分析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在这一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中,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调整评价机制,注重个性化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调整评价机制,不能把成绩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要从不同角度合理评价学生。因此,教师要实时记录和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客观分析和及时弥补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融入人地关系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人地协调观则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其既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也要求学生能了解错误人地关系的问题,提出正确人地关系建立的实施方法。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人地关系系统,这为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多只重视基本情况的介绍,学习的深度不够,而在人地协调观的理念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询问“为什么”,以让学生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因此,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0):152-153.
[2]郑晓娟.加强初中地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41):31.
233
“形式运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