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道家和道教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

论道家和道教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

来源:测品娱乐
第35卷第1期云梦学刊Vol.35袁No.12014年1月JournalofYunmengJan.2014论道家和道教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彭柏林1左一2渊1.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工作处袁湖南岳阳414006曰2.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袁湖南长沙410081冤摘要院道家从道是万物之宗的本体论出发袁倡导野损有余而补不足冶的慈善伦理观袁强调野无为冶而善袁并把从事慈善活动看作是野体道冶和野入道冶的重要途径遥道教认为天下财物乃野中和之有冶袁应当周穷救急袁提出野承负说冶袁宣扬善恶报应观袁把积善行德看作是修行修仙的重要途径袁并提出了野致太平冶的慈善伦理理想遥道家和道教的慈善伦理思想虽有区别袁但也存在着相通之处袁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袁批判地继承和弘扬道家和道教的慈善伦理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遥关键词院道家曰道教曰慈善伦理中图分类号院B82-06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6365渊2014冤01-0062-05所谓公益慈善伦理袁是指在公益慈善活动中基此三者袁不可致诘袁故混而为一遥其上不皦袁其下不于调整各方面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道德意识尧道德昧袁绳绳不可名袁复归于无物遥是谓无状之状袁无物心理和道德行为的总和遥在道家和道教的经典著作之象袁是谓惚恍遥迎之不见其首袁随之不见其后遥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遥挖掘和批判地吸收道家和道教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对构建常道渊叶老子曰名可名曳第十四章袁非常名冤叶老子遥无名曳第一章说袁天地之始院野曰道可道有名袁万物袁非当代中国慈善伦理袁促进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之母遥冶在老子看来袁道即是野无冶袁野天下万物生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遥有袁有生于无冶遥野道生一袁一生二袁二生三袁三生万一物遥万物负阴而抱阳袁冲气以为和遥冶渊叶老子曳第四道家形成于春秋时期袁其创始人是老子袁著有十二章冤在阐释了野道冶的概念以后袁叶老子曳以天道叶来规范人道袁援人道入天道袁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子老子曳这本著作中曳遥道家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主要集中在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院叶老境界遥老子认为袁天道是天尧地尧人的共同法则遥野道大袁天大袁地大袁人亦大遥域中有四大袁而人居其一叶老子渊一曳第二十五章说冤野损有余而补不足院野有物混成冶的公益慈善伦理观袁先天地生遥寂遥焉遥人法地袁地法天袁天法道袁道法自然遥冶渊叶老子曳第兮袁寥兮浴而不改袁周行而不殆袁可以为天下二十五章冤此处的野自然冶袁并不是专指自然界袁而是母遥吾不知其名袁字之曰道遥冶野道冶袁原义为具有一指自然而然袁与野人为冶相对遥以道为法则袁也就是合定指向的道路袁叶尔雅窑释宫曳院野一达谓之道路遥冶乎自然袁顺从人与万物的自然本性袁不要以人为的叶造作来扭曲事物的本性遥由此出发袁老子提出了野损经由之途说文曳云院野袁也就是有了所必须遵循的规律的意思道袁所行道也遥冶道又引伸为人物所必遥有余而补不足冶的公益慈善伦理观遥叶老子曳第七十七章说院野天之道袁其犹张弓与钥高者抑之袁下者举越了事物的具体形态的一般性质野在老子这里袁道不再是某种具体的事物袁是对于万物本袁而是超之曰有余者损之袁不足者补之遥天之道袁损有余而补质或本原的哲学抽象遥冶[1]老子认为袁道是先天地而不足曰人之道则不然袁损不足以奉有余遥孰能有余存在的袁是浑沌未分的袁是世界的本原遥它野视之不以奉天下钥唯有道者遥冶叶老子曳的这一野损有余而补见袁名曰夷曰听之不闻袁名曰希曰搏之不得袁名曰微遥不足冶的公益慈善伦理观经过进一步的引申与升收稿日期院2013-12-16基金项目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野当代中国志愿服务伦理研究冶渊13YJA720013冤尧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野先秦诸子百家公益伦理思想研究冶渊2010YBA111冤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野先秦公益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冶渊1011152B冤阶段性成果遥作者简介院彭柏林渊1965-冤袁男袁湖南平江人袁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工作处教授袁哲学博士袁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遥.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1期彭柏林左一院论道家和道教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63华袁便成为后人力行公益慈善的道德基础遥后来庄子继承叶老子曳的这一思想袁在叶庄子窑在宥曳中提出了野富而使人分之冶的观点遥仅讲渊野二道冤野冶袁无为而且讲冶而善的慈善伦理原则野德冶遥野德冶与野道冶不同而又与遥叶老子曳不野体与部分的关系道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遥德者袁遥得也野道冶遥与叶野老子德冶是体和用曳第五十一章尧整说院野道生之袁德畜之袁物形之袁势成之遥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遥冶野德冶是各个具体事物从野道冶那里所获得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袁是从万物的总原理中所分出的具体的特殊的野理冶遥自然天道使万物出生袁自然天德使万物发育尧繁衍袁它们养育了万物袁使万物得以以一定的形态尧禀性而存在尧成长袁千姿百态袁各有特性遥所以袁万物没有不尊崇野道冶而珍贵野德冶的遥叶老子曳第五十一章说院野道之尊袁德之贵袁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遥冶野道冶之所以被尊崇袁野然的德冶之所以被重视遥叶老子曳第三十七章说袁并没有谁来强迫院野道常无为而无不袁它是自然而为遥冶野无为冶是道之常袁是野道冶作为宇则的基本规定袁就是野生而不有袁为而不恃袁长而不宰冶渊叶老子曳五十一章冤因此袁道能野善贷且成冶袁野无为而无不为冶遥老子这里讲的野无为冶袁并不是说什么事都不要做袁而是指要顺其自然袁无意于为袁没有自己的目的和追求袁老子称此是道之野玄德冶袁实际上是对自然界的无意志尧无目的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概括遥老子认为袁道的这种德性应为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所效法袁而人能野无为冶袁就是法野道冶而有所得袁他称之为野常德冶遥就人类道德生活的整体性与个体性尧客观性与主观性来看袁野道冶是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袁野德冶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尧修养和德性遥根据野无为冶与野有为冶渊在伦理意义上冤的对立袁老子把德分为野上德冶和野下德冶遥叶老子曳第三十八章说院野上德不德袁是以有德遥下德不失德袁是以无德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袁下德为之而有以为遥冶野上德冶正体现了野无为冶的原则袁它不自恃有德袁所以有德曰野下德冶则体现了野有为冶袁它处处表现自己有德袁唯恐失去得到的野善名冶袁这样的人后其身而身先野德冶袁只是形式上的袁外其身而身存袁实即无德遥袁非以其无私耶叶老子曳认为野圣钥故能成其私冶渊叶老子曳七十七章冤袁要求人们效法天道袁顺应自然袁不偏私尧不占有尧不尚奢华袁多予少取袁在社会生活中广行善事袁特别是要矜老恤孤袁怜悯贫病曰在作出慈善之举时袁不要执著于此袁不要有因此而自我炫耀的意识袁而应像圣人一样为而不恃袁功成而不居袁随时随地作出善行而不自夸尧不自矜持遥叶老子曳第八十一章说院野既以为人己愈有袁既以与人己愈多遥冶这就是说袁只有一心为他人着想袁不断地给予他人袁自己才能增长德性袁从而与道相合遥和野入道渊三冶冤的重要途径把从事公益慈善伦理活动看作是遥从野尊道贵德冶的思想出发野体道袁冶世界的本原叶老子曳一方面提出善恶报应观袁世间万事万物赖以产生的根据袁认为野道冶不仅是袁而且还能赏善罚恶袁使善人得福尧恶人遭殃袁主张野善者吾善之袁不善者吾亦善之冶渊叶老子曳第四十九章冤遥在道家看来袁野积功累仁袁祚流百世冶尧野施恩布德袁时代荣昌冶曰野人行善恶袁各有罪福袁如影之随形袁响之应声冶等等遥[2]事实上袁这种善恶报应观不过是对上古时期提出的善恶观念的继承和发扬遥在上古的许多文化典籍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和阐述遥如院叶易传窑坤窑文言曳说院野积善之家袁必有余庆曰积不善之家袁必有余殃遥冶叶尚书窑商书窑伊训篇曳说院野另一方面提出了惟上帝无常袁作善降之百祥野为道日损冶袁的体作不善降之百殃野道冶功夫袁把从遥冶事慈善伦理活动看作是野体道冶和野入道冶的重要途径遥叶老子曳四十八章说院野为学日益袁为道日损袁损之又损袁以至于无为袁无为而无不为遥冶为了体道和入道袁道家不仅要求进行身心训练袁而且要求把行善积德作为野长生之本冶遥道家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袁人生的命运掌握在每一个人自己手上遥若要长寿乃至体道悟道袁必须以善为本袁唯善是从遥只有以他人的生命和利益为重袁解除他人的疾苦袁才能有利于自己从崇尚生命价值的视角出发袁把争名夺利尧损害他人生命的行为看作是极不道德的行为遥主张扶危济困尧见义勇为袁救人性命于水火袁只有广积德行袁济物救世袁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拯救遥二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袁以道家的经典叶老子曳和融合了先秦儒渊又名叶道德经曳冤尧叶尧道庄子尧阴阳诸思想的曳渊道教称为叶太平经叶南华经曳等曳冤为主要经典袁并吸取了战国时期的方仙之术以及西汉的天人感应观念和谶纬神学等内容遥在道教的诸多经典中也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济世助人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袁概而言之袁主要体现在以下.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云梦学刊2014年几个方面院卷六十七说渊一冤周穷救急的公益慈善伦理理念院野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袁以共养人也遥叶太平经遥曳此家但遇得其聚处袁比若仓中之鼠袁常独足食袁此大仓之粟袁本非独鼠有也袁少内之钱财袁本非独以给一人也曰其有不足者袁悉当从其取也袁愚人无知袁以为终古独当有之袁不知乃万户之委输袁皆当得衣食于是也遥冶[3]在叶太平经曳看来袁天下财物属于整个人间所拥有袁让它们能够转相流通袁上下往来袁天职在于饥寒而死野周穷救急冶袁冶遥不仅是如果野野天地之间大不仁人积财亿万袁不肯救穷周急冶[4]袁使人不除也冶[5]袁而且野一样渊袁二道教也宣扬冤善恶报应的公益慈善伦理赏罚观遥罪野善有善报袁恶有恶报冶遥遥道教认与佛教为袁有很多神明专门监管人的行为善恶袁根据人们所犯过恶之大小尧多少来决定其所受的刑罚灾祸袁根据其所作善功之大小尧多少给予相应的福报遥不过袁与佛教主张的各人自作自受的因果善恶报应不同袁道教在善恶报应方面主张一种野承负说冶袁认为任何人的善恶行为不仅会对自身祸福产生影响袁而且对后世子孙的祸福也产生影响袁祖先的善恶不仅自受其咎袁而且子孙也要承受其善恶报应遥叶太平经曳说院野承者为前袁负者为后曰承者袁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袁小小失之袁不自知袁用日积久袁相聚为多袁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袁连传被其灾袁故前为承袁后为负也遥负者袁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袁比连不平袁前后更相负袁故名之为负遥负者袁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遥病更相承负也袁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遥冶[6]在道教看来袁野力行善反得恶者袁是承负先人之过袁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遥其行恶反得善者袁是先人深有积畜大功袁来流及此人也遥能行大功万万倍之袁先人虽有余殃袁不能及此人也遥因复过去袁流其后世袁成承五祖冶[7]身遭报应遥这就是说袁而且对后世子孙也产生影响袁任何人的善恶行为不仅会在自曰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遥如果自身能行大善袁积大德袁就可避免祖先的余殃袁并为后代子孙造福曰如果从恶不改袁神灵将依据人的行为袁赏善罚恶袁毫厘不爽遥因此袁人应当行善积德袁这样可免余孽遥成书于北宋末年的叶太上感应篇曳袁以道司命神野的因果观念太上君冶规诫的方式袁指出人要长生多福袁宣扬野善有善报袁必须行善积德尧恶有恶报袁倡冶导野积德累功袁慈心于物曰矜孤恤寡袁敬老怀幼曰悯人之凶袁乐人之善曰济人之急袁救人之危曰施恩不求报袁与人不追悔冶等袁谆谆告诫人们不要野非义而动袁背礼而行冶袁不应野以恶为良袁忍作残害袁阴贼善良冶遥们笃行善事叶太上感应篇袁野曳人皆敬之认为袁野善恶之报袁天道佑之袁如影随形袁福禄随之袁冶如果人袁众邪远之袁神灵卫之袁所作必成袁神仙可冀冶曰若犯有恶行袁司命神定野依人所犯轻重袁以夺人算袁算减则贫耗冶袁野多逢忧患袁人皆恶之袁刑祸随之袁吉庆避之袁恶星灾之袁算尽则死冶遥道教另一劝善书叶文昌帝君阴骘文曳也明确要求道众防非止恶袁广行善事袁野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袁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冶袁野家富提携亲戚袁岁饥赈济邻朋冶袁野剪碍道之荆榛袁除当途之瓦石冶袁野修数百年崎岖之路袁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冶袁施医施药袁戒杀放生袁代育弃婴袁等等袁以此积累功德袁这样就会有百神呵护袁对自己以及子孙均有福德和善报遥径遥东晋著名道士葛洪认为渊三冤把力行公益慈善看作修行修仙的重要途袁成仙之品位与行善之多少有着直接联系袁人如果要成为野地仙冶袁必须连续完成三百件善事曰要想成为野天仙冶袁则必须连续成就一千二百件善事袁且其间不能有任何恶行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遥比如在修行野天仙冶的过程中袁如果已经做了一千一百九十九件善行袁然后做了一件恶行袁野则尽失前善袁乃复更起善数耳冶遥葛洪在野叶乐人之吉必欲积善立功抱朴子窑内篇曳袁愍人之苦袁慈心于物中说长生成仙除了内炼丹术外袁赒人之急袁恕己及人袁救人之穷袁仁逮昆虫噎噎如袁袁此乃为有德袁受福于天袁所作必成袁求仙可冀也冶袁要求所有金丹道教信奉者在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时做到野乐人之吉袁愍人之苦冶袁周急救穷袁见到别人受损失如同自己受损失袁见到别人有所得如同自己得到一样袁推己及人袁自觉去为袁求仙而行善遥在葛洪看来袁对于长生修仙来说袁积善行德比内炼丹术更为重要袁如果野积善未满袁虽服仙药袁亦无益也冶曰相反袁如果不服仙药但行好事袁野虽未便得仙袁亦可无卒死之祸矣冶遥叶晋真人语录曳说院野若要真行袁须要修仁蕴德遥济贫拔苦袁见人患难袁常怀拯救之心袁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曰所为之事袁先人后己袁与万物无私袁乃真行也遥冶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叶人之父净明宗教录袁见他人之母曳说院野凡得净明法者袁如我父母遥矜老恤孤袁务在济物袁怜贫悯袁见他病袁如病危急袁若在己身遥冶著名道教祖师吕洞宾要求修道者博施济众袁扶危济困袁多方面地救助他人袁野或行一善事袁以济人之困穷曰或出一善言袁以.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1期彭柏林左一院论道家和道教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65解人之怨结曰或施一臂力袁以扶人之阽危冶渊叶吕祖全书曳卷二十八冤遥其他道家学者袁如成玄英尧司马承祯等人在修行崇道中袁希冀人们在尘世积功累德袁行善乐施以感动太上袁死后升入神仙之列遥另外袁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袁道教还倡导野阴功密惠冶袁即是说袁做了救助或拯救他人的好人好事秘而不宣袁尽量不让受助或被救者知道袁如此所积善功方为真善功遥也主要体现在渊四冤野致太平叶太平经冶的公益慈善伦理理想曳中遥叶太平经曳作为早期的道遥这一思想教经典袁在野三一为宗冶的理论前提下袁构筑了一个以太平世界为核心的济世度人的理论框架遥所谓野近现代道教研究的高人之一三一冶袁据陈撄先生渊也是道教中人冤的解释袁著作颇多袁是说叶太平袁为经曳袁修身以精尧炁尧神浑而为一袁治国以天尧地尧人三者合而为一遥野天尧地尧人三者合一袁精义在于耶致太平爷袁实现太平世界遥所谓野太平冶袁太就是大袁积大行如天袁就是太曰平袁就是平均袁没有什么奸私袁和而言之袁可以说太平世界就是伟大如天的平均世界遥冶[8]为了实现太平世界袁叶太平经曳不仅对下层民众尧奴婢尧少数民族渊夷狄冤尧贫穷者尧女子等在古代中国社会里站在边缘弱者位置的群众袁清楚地表示同情与支持的慈善伦理立场袁而且对下层贫穷民众受到豪族者的经济剥削和困迫也经常表露非常痛恨的立场袁倡导周穷救急尧不让穷困者因饥寒而死的慈善伦理理念遥三道家和道教的慈善伦理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遥道家慈善伦理思想在本质上属于自然主义慈善伦理观袁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从野道冶出发来阐发慈善伦理袁将慈善伦理归结为野道冶的内在要求遥正是从野道冶出发袁道家提出了野损有余而补不足冶的慈善伦理观遥道教的慈善伦理思想则具有神秘主义的性质袁它主要是从野天职冶和野得道成仙冶的角度来阐述公益慈善伦理思想的遥在道教看来袁野周穷救急冶是野途径天职遥冶所在袁力行公益慈善活动是修行成仙的重要尽管道家和道教在公益慈善伦理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袁但两者又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袁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袁野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善恶选择和善恶行为袁并衍为中土根深蒂固的慈善伦理传统遥冶[9]不仅道家的野损有余补不足冶的公益慈善伦理观成为后人力行公益慈善的道德基础袁而且道教作为一种民间宗教尧民间信仰而兴起袁一开始便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遥与处于官方主流地位的儒家公益慈善伦理思想相比袁道教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在主要流传于民间的善书中得到了较好的以及更多的记载遥野特别是经过近千年来的历史荡涤袁明清之际的善书大都将早自东汉时期反映简单零散的宗教道德观念的特点袁改变成了一种以道教修生养息尧善待生命的基本理念为主要线索袁同时将儒家纲常伦理观念与佛教的善恶报应思想糅合在一起的思想体系遥冶[10]道家和道教都奉行野贵己重生冶的价值观袁对野圣生袁冶以生死为人生第一件大事持一种虔敬尊重的态度袁遥高度礼赞生命的神这种野贵己重生冶的价值观袁不仅使道家可以野较多接触社会现实袁深观社会矛盾袁了解民间疾苦袁从而有可能成为时代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的承担者冶[11]着一种开放性及实用主义的爱己及人的社会关怀袁而且还包含遥正是在这种野贵己重生冶价值观的基础上袁道教发展了一套神仙长生的神仙学袁并将救穷周急与修行修仙紧密结合在一起袁把济世救人视作修行修仙的重要途径遥虽然这种思想是建立在以个人主体性为本的责任性基础上的袁但无疑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公益慈善热情袁对后来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遥道家和道教慈善伦理思想都宣扬野善有善报袁恶有恶报冶的公益慈善伦理赏罚观遥尽管这种善恶报应的公益慈善伦理赏罚观缺乏科学的根据袁也带有鲜明的功利主义性质袁但在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封建社会袁对注重现实利益尧希求福寿的中国人来说袁具有特殊的意义袁不仅促使道教信众抑制恶念恶行尧力行善事义举袁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大多数成员救穷救急的慈善活动遥野这种求善报的基本思想袁随着明清时期善书的盛行袁不仅成为中国民间思想的一种主流袁而且成为民间慈善活动发展的基本动力遥冶[12]做好事尧修阴功袁其慈善活动的思想渊源即可上溯野在民间社会袁人们暗暗地于此遥冶[1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袁道家所主张的野无为冶而善的公益慈善伦理原则对现代的公益慈善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遥一者袁公益慈善事业应当排斥权力的干预袁因为干预可能改变公益慈善的性质并背离捐献者的意愿袁从而阻碍公益慈善的健康发.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66云梦学刊2014年展遥对当代中国而言袁尽管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传统现代社会仍然是值得借鉴和继承的遥批判地继承和习俗使公益慈善事业需要借助的直接支持袁但弘扬这些思想袁对促进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扶持公益慈善事业袁并让其沿着非性或民展和慈善伦理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遥间性方向发展已显得十分必要遥二者袁公益慈善活动应当奉行无偿利他尧扶危济困的原则袁不能带有参考文献院任何功利性的目的遥因为慈善并不是私人之间狭隘[1][8]陆玉林.中国道家[M].北京院宗教文化出版社袁1996院39袁207.的恩赐与感恩袁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社会化的[2][9][13]周秋光袁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院人民出版社袁自愿互助行为袁野不图回报冶是现代公益慈善应当奉2006院39袁30~40袁42.[3][4][5][6][7]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院中华书局袁1960院行的基本道德规范遥247袁247袁242袁70袁22.总的来说袁尽管道家和道教的公益慈善伦理思[10][12]余日昌.中华传统美德丛书要要要慈善卷[M].南京院南京大学想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因素袁但其所倡导的出版社袁2008院66袁67.野[11]萧萐夫.吹沙二集[M].成都院巴蜀书社袁1998院165.善伦理观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损有余而补不足冶尧野无为冶而善尧野周穷救急袁而且在冶等慈[责任编辑尧校对杨年保]RESEARCHONTHETHOUGHTSOFTHEPUBLICCHARITYETHICSOFTAOISTSCHOOLANDTAOISMPENGBo-linZUOYi(Hu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Yueyang414006,China)Abstract:TaoistschoolprotestsLossratherthanfillingthegapsandpoeticjusticebasedonrespectandvaluemorality,andcallsforGongfuofunderstandingDaotodecreasedailyforthepursuitofDao,regardingthecharityactivitiesastheimportantapproachtounderstandingDaoandbecameaTaoist.ThethoughtsofthepubliccharityethicsofTaoistschoolandTaoismmainlyrepresents:thepropertyinworldbelongstoeveryone,soitshouldbeusedtosupportthepoorandtreatedemergency;dowellandhavewell,doevilandhaveevil;performinggoodnessistheimportantapproachtopracticeTaoistrulesandbecomingimmortality;thesocialideaofpeacemaking.BecausethethoughtsofthepubliccharityethicsofTaoistschoolandTaoismpossessesveryimportantrealisticmeaning,whichcriticalinheritsandcarriesforwardtheideaofperforminggoodnessofTaoistschoolandTaoism,soithasdeepinfluencesinhistory.Keywords:Taoistschool;Taoism;thethoughtsofthepubliccharityethic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