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湖南省衡南县洪山镇双林中学 肖晓雪
以同志为总的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规律性的新认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体现为以教师为本,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不仅要落实到学生发展上,而且也要落实到教师发展上。
如何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一个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如何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是一年来我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四个行为要求:学习、开放、合作、研究,即必须不断学习、必须拥有开放民主的心态和工作方法、必须具有合作的意识、必须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学校需要为教师达成以上四个行为要求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同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 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 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 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 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 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 生爱学
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 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 性。
(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师工 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 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 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 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 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 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
(3)教师要 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教师应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 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 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 而是最有价值的。 (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 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 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 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 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 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 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 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
新课程改革还促进教师角色发生新变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由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 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 的飞跃与突变。在信息社会,教师不能将知识的传 授作为惟一任务,而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 取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2)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教学 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 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 教与学应是民主的,
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对 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 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3)由学生成绩的评定者转 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学生发展方向的指引者。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高尚 品德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 自信,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对学生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进一步的体察。
(4)由“教书 匠”转为自觉学习者和研究者。终身学习是21世纪 的生存概念,教书育人者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要求跟 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楷 模。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 得复杂,教师要学会判断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 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与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 行动研究等的意识和能力。
我校教师师资程度虽然差距较大,但也不乏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不乏在课改浪潮中摸爬滚打的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教师们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的一些关于教学和管理中的个人化的,未被分享的经验,它包含教师们对教学独特的认识、行为模式或技能,也包含教师们对各种事务的理解和应对策略,因此是宝贵的校本教研的资源。其次我校年轻教师居多,由于共事多年,教师间气氛和谐,沟通无处不在。
为此,学校拟定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教研组为平台,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以学校发生的、教师亲历的真实问题为中心,以案例和课例为主要载体,以沟通,分享为主要方式,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积极推进教师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教研团队,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一、以人为本,既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开展参与式教研,教师不是被动接受,以听为准,而是主动参与,共同研究。学校要求教研课要提早一周将教案发给本组老师,以便老师了解查找材料,教研会上能根据课标要求,参照教参,制订三维目标,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设计出有效教学的方案,听课后要求教师能就教学中的亮点,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需要探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反思和点评,人人“有话可说”,人人都有收获。 (二)开展专题式教研,既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讨论。如目前我校每学期举行学科单项检测,学校要求教研组配合这项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如何提高计算正确率?”“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主题的讨论。组织教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其次,教研组每学期会向教师收集教学中的焦点问题,整理后组织讨论,如“如何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如何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如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等。
(三)开展对比式教研,既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教师进行教学。同一节的内容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如本学期语文组三年级4位老师执教15分钟阅读评讲。而后大家对比研讨探究。“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
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开展区域式教研。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在线教研,也可在教育博客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寻求同伴互助。
二、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发展需求,提供教师发展的支架
(一)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优势,进行中青年教师结对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悉心培养。比如为每一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安排了一位指导教师。从备课、听课、评课等方面传、帮、带,周密的设计,分步落实,促进了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通过上教研课、说课、教材分析等形式,让每个教师都有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从而让年轻教师尽快脱颖而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还需要在平时的活动中落实,以组内“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互助组”为载体,使青年教师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给青年教师更多成长空间。师徒结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互助组”活动等使青年教师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二)利用因特网,优秀期刊,特级教师观摩会等渠道,实现“专家引领”。我们认为:专家型教师有这样的基本特点:有自己对教育独特的理解和认识,能够站在理论的、哲学的高度来看待教育问题,能够抓住教育问题与教育要素之间的各种联系,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且敏锐地确定出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每一个问题解决策略后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理念支撑,并能够使问题解决确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组就推荐老师们参与“吴宪中特级老师、黄爱华特级老师“的在线研究,推荐专人参加邱学华老师的专题讲座。经常组织老师外出学习,参与培训,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以人为本,要正确处理教师专业发展与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促进教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走身心健康之路 。 以师为本,打造精良的教师群体,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所在。学校应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温馨、和谐的专业成长环境,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样的环境,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更应重在软件建设上。学校领导要以不同的尺子衡量每一个教师,鼓励教师在恪守职业道德前提下的个性发展、扬长避短,使教职工同心同德,乐在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复杂而漫长的劳动过程,除了对所教学生成绩可以相对评比之外,其大部分工作成果存在隐含性,而且学生的培养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性和连续性。学校领导要学会对教师的“赏识管理”,激发教师内在的动力,注重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和师生关系改善,防止要求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注重教师成长过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身的成长阶段和尚需努力的方向。学校还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让每个教师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增强教师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
总之,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业务基础坚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浓郁、整体结构合理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才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