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在区分一般集中与市场集中两种现象的基础上,主要讨论测量市场集中度的方法、分析影响市场集中的主要因素以及市场集中与利润率的关系等问题。
第一节 一般集中和市场集中
在经济领域,集中是指国民经济和部分产业中少数大企业占有了较大部分资源的现象,通常可以分为一般集中和市场集中.
一、一般集中
一般集中度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的企业所占比重的指标。例如最大的50家企业职工人数占全制造业职工人数的比重,最大的100家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资产或销售额的比重等等。从已有数据看,一般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时间区间、不同的资源种类、不同的企业范围、不同的企业数量计算出来的变动趋势存在较大差异.
表3—1 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占同年GDP的比重(%)
年份 2001 2002 57.9 2003 66.2 2004 73.5 2005 77.6 2006 85.2 比例(%) 55.7 一般集中意味着少数大企业的部分高级管理者对整个社会经济事务拥有较高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能引起两方面的忧虑:一是经济上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引发社会对市场有效性的忧虑。需要指出的是,一般集中度并不必然与市场集中度相关,也就是说较高的一般集中度并不意味着市场竞争性的缺失。二是这种状况可能与民主政治的理念相冲突。在民主国家,名义上实行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度。实际上通过资助竞选、游说立法、俘获管制,每个人的政治影响力可能与个人财富以及个人控制的财富有关。因此即使没有经济上的理由,政治上可能也需要降低一般集中度,减少寡头政治的危险。Comanor(1967)就认为一般集中度仅仅反映了人们对个利集中本能的恐惧,因此主要是社会学、政治学研究的问题.①
① 转引自Peter Asch. Industial Organiza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83. pp.179. 原文见Comanor, W.S., (1967), “Market Structur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81, No.4 (November), pp.639-657.
0
二、市场集中度
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的组织特征,从实用的目的看特指那些决定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卖者之间、在位卖者与潜在卖者之间关系的那些特征。换句话说,市场结构特指那些对市场竞争性质和价格行为产生战略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②
经典理论往往使用企业数量来刻画市场结构。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可能意味着垄断,少数一些企业可能意味着寡头,许多企业接近于完全竞争。实际上,企业数量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度量竞争状态的指标。包含几百个企业的产业可能被少数几个企业所主导,相对于只有几个势均力敌企业的产业,这个产业可能具有更强的垄断性。如果假设企业规模分布信息较好地反映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或者势力,那么综合反映企业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信息的集中度数据就能够描述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或者操纵程度.
市场是由买卖双方组成的,相应地市场集中度包括买方集中度和卖方集中度.由于买方集中仅限于某些特殊产业,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卖方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描述特定市场中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结构。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销售规模处于前几名的最大汽车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某种市场占有率内企业的数目等等。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集中程度的指标,它与市场垄断力的形成密切相关。
市场集中度直接对市场的竞争状态产生作用,而一般集中度则以市场集中度为媒介间接地对市场的竞争状态产生作用的。因此早期产业组织理论更重视对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不过后来者发现,即使市场集中度不变,企业多角化、系列化经营提高一般集中度时,往往会对市场竞争状态产生影响。例如当企业通过系列化来控制原料、流通渠道时,或企业通过多种经营进行搭配销售和排他性的互惠交易时,都会间接地对该市场的竞争条件产生不利影响。这种一般集中度的间接的、累积的影响是不能完全忽视的。因此,当代产业组织理论也开始重视一般集中度的研究。
第二节 市场集中度的测定指标
② Joe S. Ba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68. pp7.
1
在不同产业或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同一产业内部,企业数量以及企业的相对规模并不相同。集中度概念假设企业数量以及企业的相对规模信息能够反映市场力量的集中程度,因而试图以一种简单的形式综合这两种信息.
一、判断市场集中度指标优劣的标准
只有恰当反映市场力量的集中度指标才是良好的集中度指标。经济分析史上人们曾经提出、使用了许多方法测量市场集中程度。
豪和泰德曼(Hall and Tideman)提出了六个判断标准:第一,一维指标;第二,于产业规模;第三,符合转移原则(较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向较大企业转移,将提高集中程度);第四,如果所有企业都被分成k个大小相同的部分则集中指标将降低1/k;第五,如果市场有n个大小相同的企业则集中指数是n的减函数;第六,集中指数在0和1之间。③
罕拉和凯(Hannah and Kay)提出了七个标准:第一,提高i个最大企业的总份额将提高集中程度;第二,转移原则成立;第三,低于某些规模的新企业进入将降低集中程度;第四,兼并会提高集中程度;第五,消费者随机地更换品牌将降低集中程度;第六,新企业的规模越小,其对集中程度的影响也将变小;第七,企业成长中的随机因素将提高集中程度。④
当然,经济学家对这些标准的必要性以及正确性存在一定的分歧。最后还要注意,大多数市场集中度指标记录了某个时点上企业规模分布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它们都是静态指标。一些批评者认为,如果高集中的产业中主导企业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那么静态的高集中程度并不意味着缺乏竞争。好在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份额与排序高度相关,从总体上不能拒绝静态集中指标.例如格诺萨奇(Grossach)发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统计上,企业排序的变化程度与H指数高度相关。⑤
二、市场集中度指标
在产业经济学中,市场集中程度与企业数量、资源份额(包括运输量、产出、员工数量、资本、增加值、控制的技术等)的非均等程度两个基本因素密切相关。
① M. Hall and N. Tideman, “Measures of Concentr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67(62): pp.162-68.
④ L. Hannah and J.A.Kay, “The Concentration of Mergers to Concentration Growth: a Reply to Professor Hart”,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1(29): pp305-313.
⑤ I.M. Grossack, “Towards an Integrati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Measures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of Statistics, 1975(37): pp.301-308.
2
这些因素都被看作决定竞争的主要因素.
(一)综合反映企业数量和资源份额非均等的指标 1.绝对集中度指标
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职工总量的比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CRXi/Xii1i1nN
其中,CRn表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一般来说,n在4到8之间,最常见的是CR4,测量市场或产业中最大的4个企业的资源份额),Xi为按照资源份额大小排列的第i位企业的生产额或销售额、资产额、职工人数,N为市场上卖方企业数目(计量买方集中度时指买方的数目),
Xi1ni表示前n位企业的生产
额、销售额、资产额或职工人数之和.CRn接近于0意味着最大的n个企业仅供应了市场很小的部分。相反地,CRn接近于1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度。
实际操作中测量绝对集中度比较容易,而且这一指标又能较好地反映产业内生产集中的状况,显示市场的垄断和竞争的程度,因此绝对集中度作为市场集中度指标使用得非常广泛。但是,绝对集中度指标仅仅反映了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单凭这一指标还难以把握产业内全部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例如两个产业的两个4厂商集中度都是0.9,各自4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如下表所示。产业A和产业B具有相同的CR4,意味着集中度相同。实际上,产业A中存在一个主导企业,其市场份额达到0。8;而产业B中各企业规模相当。在此,四厂商集中度没有揭示最大4个企业中是否有一个或几个企业主导了整个产业。通过提供更多其它的CRn例如CR1、CR2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不过这个办法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最理想的还是用一个指标来表示集中程度。
表3-2 两个产业中最大4个企业的市场份额 产业A 产业B 企业1 0.8 0。25 企业2 0。05 0。23 企业3 0。03 0.22 企业4 0。02 0.20
最早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进行分类研究的是贝恩教
3
授,他将集中类型分成6个等级,并依据这种分类对当时美国产业的集中程度进行了测定,见表3-3.
表3—3 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及实例(美国)
类型 I.极高寡占型 A B II.高集中寡占型 C4 〉75% >75% 6575% III。中(上)集中寡占型 50-65% 75-85% IV.中(下)集中寡占型 35—45—很多 使用肉类制品、壁纸、杀虫剂 较多 粗钢、钢琴、轴承 —C8 〉85% 该产业的企业总数 20家以内 20—40家 20—200家 列入该类型的产业 轿车、电解铜、氧化铝 卷烟、电灯、石膏制品、平板玻璃 轮胎、洋酒、变压器、洗衣机 50% 75% 很多 面粉、男式鞋、女式鞋、水果和蔬菜罐头、涂料 V。低集中寡占型 30-35% 40-45% VI.原子型 〈30% 极多,不存在集中 妇女服装、纺织、木制品中的大多数
对产业集中程度的测定与把握,是制定有关公共,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的基础。由于具体国情不同,各国有关部门和学者对本国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类型划分的具体标准也不尽相同。例如日本著名产业组织论学者越后和典教授,根据贝恩的分类方法和日本产业分类的实际情况,将日本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类型分成五类
⑥
,分类标准如下:
A型(极高寡占产业): CR1>70% B型(高寡占产业):CR3〉80%,CR5=100% 其中:Ba型:CR1〉50% Bb型:Ba型以外的情况 C型(中寡占产业):CR10≥80% 其中:Ca型:CR1≥35%
① 转引自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137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
Cb型:Ca型以外的情况 D型(准中寡占产业):CR10>50% E型(低集中产业):CRl0〈50%
根据上述分类标准对日本17个部门156个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进行的分类。156个产业包括了日本工业中的大部分主要产业。其中,属于E型的仅21个产业,加上D型也不过57个产业,可见日本工业中的绝大多数产业属于寡占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而集中度低的产业最多的部门是纤维制品和木材、木制品工业.
2.H。H.I即H指数,也称赫希曼—赫菲德尔指数(A。O。 Hirschman—O.C。 Herfindahl Index),其公式为:
其中:X代表市场总规模,Xi代表i企业的规模,Si=Xi/X表示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为该产业内的企业数。实际应用中,人们常用10000乘以份额平方和来便利地表达H指数。例如美国司法部1984年公布的水平合并指南规定:对于HHI高于1800的市场,有可能对使指数提高50—100个点的合并进行干预;对于HHI在1000-1800之间的市场,一项合并若使指数提高100点,就要进行调查;对于HHI低于100的市场,不会对合并进行干预。
当市场由一家企业独占,即X1=X时,H=1.当所有的企业规模相同,即X1=X2=X3=…=Xn=X/n时,H=1/n.产业内企业的规模越是接近,且企业数越多,H指数就越接近于零.而且,H指数对规模较大的前几家企业(通常称为上位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特别敏感。因此H指数在市场集中度的研究中,作为—个能综合反映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的指标而被广泛应用.
3.E.I即E指数,又称熵、埃思塔罗比指数(Entropy Index)。其公式为:
市场的集中程度越是接近垄断和寡占,E指数就越大.反之,越是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E指数就越小。
借用信息理论的观点,Entropy指数可以测量某种特定市场结构的不确定性程
5
度.例如,如果市场只有一个企业,E等于0,意味着某个随机的消费者是否购买这个垄断者产品或服务的不确定性是最小的;相反地,如果所有的市场份额都相等,不确定性是最大的,En•1•lognlogn。当企业份额的分布可以按照不同的企n业规模、不同的产业或者不同的国家归并为几个不同的企业组时,E指数可以分解为几个部分,较为方便地测量组内或者组间的Entropy.这是E指数相对于其它集中度测量指标的优点。
E指数实际是一种简单形式的HK指数.罕拉和凯认为,对于企业份额的任何严格凸且对称的函数都能够满足他们提出的7项公理,因此他们建议采用一些简单的凸函数,从而形成了HK指数的一般形式:HK()(si)i1n1/(1) 。⑦这种形式符合阿
德尔曼(Adelman)的要求,即集中程度的变化相当于p个等规模企业的产业转变
⑧成q个等规模企业的产业。遗憾的是,没有什么标准去确定θ.θ的大小不影响“p、
q”的大小,却决定了大企业对集中指数的影响,决定集中指数变动的范围。
表3—4利用多个产业集中指标描述了我国制造业平均集中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平均集中程度偏低。⑨
表3-4 1995年中国与主要国家制造业平均集中度率比较(按销售额计算的产业比例) C4 C8 HHI E >80 3。4 8.1 >3000 2。9 〉3。0 5。4 (80,60) 6.5 9。6 (3000,2000) 2.9 (3,2.5) 20。3 (60。40) 11 17。9 (2000,1000) 9.2 (2。5,2) 29.4 (40,20) 19.4 34。7 (1000,500) 10。4 (2,1) 38。4 <20 49.7 29.7 <500 74。6 (1,0) 6。5 表3-5 1995年中国与主要国家制造业平均集中度率比较(按销售额计算)
年份 产业数 平均C4 中国 1995 521 27。4 美国 1963 417 38.3 美国 1992 456 40.3 日本 1963 512 37。5 法国 1963 204 42.4 英国 1963 214 58.2 西德 1963 200 53.6 ⑦ L. Hannah and J.A.Kay., “The Concentration of Mergers to Concentration Growth: a Reply to Professor Hart”,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1(29): pp.305-13.
⑧ M.A. Adelman, “Comment on the “H” Concentration Measure as a Numbers Equivalent”,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9(l.1): pp99-101.
③ 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1)。
6
销售额加权C4 20。1 40。9 40。2 35.4
33。1 58.4 42。8 4.R.I亦称罗森布拉斯指数(Rosenbluth Index),用公式表示为:
Si含义同前。与H指数相反,这个指数能敏感反映相对规模较小的下位企业群的变化。
5.CCI通常也称为包括性集中指数(Comprehensive Concentration Index),用公式表示为:
(二)单纯使用市场份额非均等指标 1.相对集中度指标
相对集中度是反映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常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表示.
洛伦茨曲线发明的是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见图3-1。在图中横轴表示的是从最小企业开始的企业数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占市场销售总额的百分比.洛伦茨曲线反映产业内全部企业的市场规模分布情况。当某一特定的市场上所有企业的规模完全相同时,洛伦茨曲线与图中的均等分布线重合.当企业的规模不完全相同时,洛伦茨曲线是均等分布线下方的一条曲线:曲线越偏离对角线,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度越大.
7
图3-1
基尼系数是建立在洛伦茨曲线基础上的一个相对集中度指标.基尼系数等于均等分布线和洛沦茨曲线之间的面积(阴影部分表示),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即:
基尼系数在0与1之间变动。当基尼系数等于零时,即意味着所有企业规模完全相等。反之,当基尼系数越大时,意味着阴影部分的面积越大。企业规模分布越不均匀。
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表示的相对集中度指标,可以反映某—特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但是,这种相对集中度指标也有其局限性。当两条不同形状的洛伦茨曲线所围的面积大小相等时,基尼系数相同。因此,基尼系数并不代表其—特定市场中唯一的企业规模分布,此外还要注意.洛伦茨曲线以及相应的基尼系数作为相对集中度的指标,所反映的是特定市场中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匀程度,是相对集中度的量度而不是绝对集中的量度。例如,2家各自拥有50%市场占有率企业组成的市场,会与100家各白拥有l%市场占有率企业组成的市场具有同样的洛伦茨曲线(与均等分布线重合),它们的基尼系数都为零。然而.这两种情况下的市场结构显然是不同的。
8
2.相对熵:R菲德尔指数。
HIHI,其中HI为赫菲德尔指数,HImax是最大的赫HImaxlog2n3.剩余:REDHImaxHI,其中HI为赫菲德尔指数. (三)单纯测量企业数量的指标
人们可能想到用企业数量作为竞争程度的一个粗糙指标。实际上很少这样作,有些学者用企业数量的倒数1/n作为最小的集中程度(Cmin)。这种观点假设企业数量与集中程度存在非线性关系,1/n与集中程度逆向运动。
(四)反映共谋潜力
1.绝对集中度差分:MCR8。米勒(Miller)等提出边际卖方集中度或者边际集中度概念,代表第五到第企业的累积份额。隐藏的假设是,MCR8越大,共谋发生的机会少,共谋的效果差。⑩
2.相对集中度差分:MCR8/C4。如果C4不同,那么相同的MCR8的影响会有较大的差异.随着C4升高MCR8也升高时,MCR8/C4也可以看作与共谋潜力反方向变化。然而,现实中C4往往会影响MCR8:当C4很高和很低(意味着不同的集中程度)时MCR8都会比较低,从而损害了MCR8/C4的意义。在下面这种情况下,MCR8/C4不是一个合适的指标。
表3—6 边际集中度示例
C4 C8 MCR8 10 20 10 20 40 20 1 30 60 30 1 40 80 40 1 50 100 50 1
表3-7 多种市场集中度指标计算示例
分布 A B C 企业份额 40,30,15,5 CR3 CR4 H 85 95 91 E Relative E 。84 Variance of log 。562 2.091 。343 HK0.5 HK1.5 HK2 4.441 6。437 3。694 3。724 4。128 3。236 3.509 3。759 3。077 .285 1。352 60 100 40 .67 70 100 30 。43 80 100 20 。25 90 100 10 。11 100 100 0 0 MCR8/ C4 1 39,29,14,9,4,1,1,1,82 1,1 45,30,15,10 90 .285 1.577 .685 。1 100 .365 1。235 ⑩ R.A. Miller, “Marginal Concentration Ratios as Market Structure Variabl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1(8): pp2-293.
9
D 40,60,25,5 95 100 .315 1。224 。817 .654 3。59 3。2 3.175 面对多种多样的市场集中指标,一些学者曾经调查了各种集中指数在统计上的关系。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足,这些市场集中指数的相关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市场集中度实证研究不能取代理论分析。特别是非均等指标如σ2,经常与真实的集中度相矛盾。因此,由于资料的难以计算理想的市场集中指标时,使用简单的指标如n厂商集中度可能也可以产生类似的结果.
三、测量市场集中度的程序
测量市场集中度还有一些技术性障碍,具体体现在测量操作程序中: (一)限定市场(或产业)的范围。
首先是产品的定义。在理论上,一般将需求交叉弹性高的商品群定义为同一市场或产业。从需求方的视角看,生产相近产品(并不必然要求相同,只要交叉弹性足够大)的一群企业就是一个市场。困难在于构建基于交叉弹性的集中指标。即使我们知道了交叉弹性,还是没有简单的标准去划分产品替代链条上的一个市场。国民统计一般按照供给特性来进行产业归属:采用相同技术流程或者相同原材料的一群企业。因为采用相同技术流程和相同原材料的企业,可以容易地生产其他企业的产品,进而影响其它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因此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供给方法划分的产业与需求方法划分的产业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消费者眼中一些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都是相近的替代品,然而它们的技术流程和原材料显著不同。这些困难使得布朗拉(brunner)等建议采用其它办法去界定市场和产业.11布朗拉主张保留产业和市场的区别:供给方法应用于前者、需求方法应用于后者。尽管这样并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不过避免了使用产业数据得出有关市场势力的结论。总之,如果市场和产业的差异较大,使用未经调整的、国民统计提供的集中指标可能严重误导市场关系。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对国民经济统计数据进行调整。
其次考虑市场的地理范围,即市场是全国的,还是区域性的或者地方性的市场?是否要考虑进出口因素,即考虑包括进入本国市场的外国企业的产品等.区域市场很重要时国内销售数据可能高估企业规模,进口很多时可能低估企业规模。开放经济体中基于国内的集中度指标可能夸大了实际的集中程度。例如假设在A国,某个企
11 E. Brunner., Studies in Pricing,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75. p.10.
10
业占据了国内总产量的90%,其他n-1个企业分享剩余的10%产量。前述任何集中度指标都显示该国该产业的高集中度,例如4厂商集中度可能接近于1。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国际贸易,假设该国这n个企业主要从事出口生产,国内消费主要来自进口,那么该国该市场实际的集中度将急剧下降。主导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可能远低于90%,外国企业可能是该国市场上的实际支配者。为了充分考虑开放市场,可以使用经过贸易修正的集中度。例如Cn=(Qn-Xn)/[Q+(X—M)],其中Cn是最大n家企业经过贸易修正的集中度,Qn是最大n个企业的营业收入,Xn是这n个企业的出口额,Q、X、M分别是该产业国内总营业收入、国内总出口、国内总进口。下表显示了英国在不考虑和考虑国际贸易因素后,5个最大企业的绝对集中度12.
表3—8 不考虑和考虑国际贸易因素后市场集中度的对比(%)
市场集中度 不考虑国际贸易 考虑国际贸易 1970 49.0 41。3 1973 50.9 40.9 1977 48.9 38。1 1979 48.5 36。5 1981 50.9 37.6 1983 50.1 35.9 此外,还有产品与企业的关系.市场集中指标通常隐含着这样的假设: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清晰的对应关系,并且企业在他们各自的国家边界内营运。实际上,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例如多工厂和多产品企业就难以准确地归属到某个市场。产业与市场并不必然是一致的。公开的资料没有详细地报告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情况,各个部门可能生产不同的产品.这样,集中度指标就难以揭示隐藏在集团公司中的支配地位。
(二)确定具体的资源变量。
企业和市场的规模是衡量集中度的基础。企业规模有多种不同计量基础,例如销售收入、总资产、员工数量等等.尽管不同的计量基础测量出来的集中指标可能高度相关,不同的计量基础仍然可能测量出不同的产业集中序列.因此选择良好的计量基础仍然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销售收入。计算集中度时常提到销售收入。缺点是忽略了企业内部的交易活动。在某些情况下尤其对纵向一体化企业,单纯的销售收入数据可能低估企业对市场的真实影响,降低了集中度的可靠性。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办法根据纵向一体化修正销售
12 P. R Ferguson, Industrial Economics: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88. pp. 37-39.
11
收入。不过可以肯定,在纵向一体化差异很大的产业,销售收入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员工人数。员工人数也比较常用。企业规模可能与劳动密集程度有关,大企业倾向于资本密集,小企业倾向于劳动密集,因此员工人数可能引起更大的偏差:低估大企业高估小企业从而系统性地低估了集中程度。不同产业大小企业间劳动密集程度的变化并不相同,不存在各产业通用的办法修正这种偏差。
资产也是常用的计量基础。除了与员工数量类似的缺点以外,资产衡量依赖于会计规则。
增加值。一些学者建议使用增加值。增加值等于销售收入与外购成本之差。企业的利润率以及原材料价值可能会影响增加值。
好在布莱尔(Blair)发现,各种资源规模测量指标经常紧密相关。13斯密斯 (Smyth) 等指出,员工人数不适合用来预测,员工人数和销售数据不适合用来估计。14
(三)确定具体的测定集中度的统计方法。
讨论集中指标数学性质的文献至今没有找到理想的市场集中指标。从经济角度看,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只有当集中影响到企业行为时市场集中才是重要的,因此最好的集中指标要与企业行为息息相关。而商业活动如此复杂,不可能有一个集中指标在任何情况下都优于其它指标。例如,产业行为被5个最大企业所主导,他们忽略其它小型竞争者,密切关注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个产业,相比H指数考虑所有企业,5厂商集中度更贴近真实的商业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小企业对产业行为发挥重要影响,n厂商集中度就不能准确描绘产业结构。类似地,可以调整θ以适应不同的企业规模是HK(θ)指数的优点,然而 掌握θ的灵活性需要艺术。
具体采用哪种测定集中度的统计方法,应根据实际研究的需要来确定。由于各种衡量市场集中指标的性质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应尽可能综合地采用绝对集中度指标、相对集中度指标和H。I指数等进行测定,以正确反映产业集中的状况.
第三节 影响市场集中的主要因素
13 J.M. Blair, Economic Concentration: Structure, Behavior and Polic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tch,
1972.
14 D.J. Smyth, W.J. Boyes and D.E. Pessan, “ The Measurement of Firm Siz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5(17): pp.111-113.
12
谢勒(Scherer)发现在一些国家产业集中度具有很强的相似性。15在6个国家的酿酒、烟草、纺织、涂料、石油精炼、制鞋、玻璃瓶、水泥、普通钢、润滑轴承、冰箱、蓄电池等12个产业中,烟草、玻璃瓶等产业的集中度普遍较高,制鞋、涂料、纺织等产业的集中度一般较低。下表中所有对角线上的系数都大于零,而且15个系数中12个系数的统计显著性超过了0。95。这种现象说明,尽管存在国别、市场规模、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共同的、客观因素决定着产业集中程度,使得各国之间的产业集中程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表3—9 六国十二产业三厂商集中度相关系数[1970年] 美国 加拿大 英联邦 瑞典 法国 西德
美国 1.00 加拿大 0.73 1.00 英联邦 0.48 0.59 1.00 瑞典 0.44 0.50 0.90 1.00 法国 0.74 0.76 0.77 0.62 1.00 西德 0.77 0.62 0.79 0.73 0.81 1.00 一、影响市场集中的主要因素
一个产业市场集中程度的高低,是由该产业的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的相对关系决定的。因此,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扩大的动因,是决定市场集中度动向的主要因素。
企业规模扩大的最基本的动因是企业对规模经济性的追求。任何卖者(企业)在竞争的强制作用下,都力求把自己的企业规模扩展到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达到最小的水平,即最优规模的水平。这样,每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都在追求规模经济:然而每个产业的市场容量又不是无限的.有限的市场容量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向结合在一起,就会造成生产的集中和企业数目的减少。在不同的产业里,由于利用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存在着差异,因此各自产业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性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企业规模,即所谓的最小最优规模也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产业的市场容量较小,而产业的最小最优规模水平却比较大,那么在这个产业中就容易形成垄断或寡占.
但是,据贝恩对美国20个产业所作的调查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的产业前4位最大规模的企业的平均规模并不在最小最优规模上。日本学者植草益的研究也表明
15 F.M.Scherer,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hicago: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1980. p.70.
13
日本多数寡占产业的企业规模大大超出最小最优规模的水平。这表明,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不是规模经济性,还有其他因素.
这些影响市场集中的因素中,既有促进集中的因素,也有集中的因素,主要有:
1.垄断动机的影响。企业有力争垄断地位,以获取垄断利润的动机。因此,企业总是力图采取减少竞争对手,扩大和巩固本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产业内的竞争的行为.其做法包括掠夺性的降价行动、性的交易协议和默契的共谋之类的强制性行为以及水平合并、控股等手段.同时,企业为形成产品差别化和设置进入壁垒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也对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卖者集中具有很大影响。前者如企业的广告、宣传活动以及对流通过程的控制等,后者则包括企业的专利和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进入阻止价格的设定以及与金融界的稳固关系等等。这样,为了强化垄断地位以获取超额利润,只要企业规模的扩大,不会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产生规模的不经济性,企业就会充分运用上述各种手段,把企业规模扩大到最小最优规模以上。而且,有时既使企业规模的巨大化会导致规模的不经济性,但只要能强化垄断地位从而带来超额利润,企业也会通过合并和其他手段,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规模。
2.国家与法制因素的影响。在影响市场集中度各种与法制因素中,有些有利于促进集中,而有些则成为集中的因素。比如反托拉斯法是一种体现国家维护竞争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垄断和集中的一种因素。此外,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中小企业法,也在-定程度上有利于过度集中。与此相反,各种产业合理化一般有利于集中。专利法是维护技术垄断的法律,专利法有利于巩固企业的已有的优势,促成技术上的进入壁垒。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及外资的法律等是外国竞争者的法律.此外,的订货、税制等方面的优惠以及生产许可证制度等也会成为促进集中的因素。
3.市场变化的影响。市场容量的变化会使市场集中程度发生变化.一般认为,市场扩大容易降低集中度。这是因为伴随着经济成长的市场的扩大,—方面抵消了由于企业合并和大企业规模膨胀而形成的集中趋势,另一方面又为产业内规模较小的企业的成长和新的企业的进入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可能使市场的集中程度降低。与此相反,当市场停滞或市场规模下降时,市场集中度往往容易提高.因为这时一些中
14
小企业很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挤垮,而大企业则常在市场停滞时加强其对中小企业的兼并活动。
下表综合了部分实证分析结果16,√表示该分析中包含这个变量,﹡表示显著性通过5%检验。
表3-10 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部分实证研究结果
研究者 Plant scale economy √*+ AveragPlantIndustre firm s per y size size firm √*+ √*+ √*— Initial capital requirement √*+ √+ √*+ Advertising sales ratio IndustrR2 y growth √— .55 .81 。 .91 .71 。72 .65 .85 .49 Saving1961 √*+ √—(1958)+(1963) √*+ √*+ Comanor & √*+ wilson1967 Pashigian 1969 Greer1971 Guth1971 Sawyer1971 √*+ √*+ √*+ √*+ √*+ Ornstein et 1973 Porter1974 Strichland & weiss1976 Lyons1980 √*+ √*+ √*+ √*+ √*+ √*— .47 。85 Hart & √*+ clark1980
二、影响市场集中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现实中改变产业集中程度的原因很多,总体来看类似于产业集中的因素:机会或者运气,技术原因或者基本条件包括市场规模、规模经济、稀缺资源、市场增长速度等,包括反垄断法、专利执照关税配额、并购、管制等,企业战略包括兼并、性行为、产品差异化等。
一般来说,并不存在适合所有产业的产业集中演变趋势。成熟产业的集中度比较稳定,而新兴产业的集中度变化较大。一种较为常见的产业集中变动趋势表现为,产业成长阶段,产业基础技术、主导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存在大量、多样化的竞争性
16 B.Curry and K.D.Georg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 survey”,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3(31): pp.3-56.
15
企业,产业集中度较低;在产业成熟阶段早期,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形成少数一些主导企业;随后产业集中度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
企业可能主动采取策略性行为影响市场集中状况。企业兼并策略在短期内会提高集中度而在长期中对集中度的影响可能不太显著.企业还可以采取掠夺性定价、战斗品牌、渠道闭锁(Foreclosure)、品牌扩散等行为建立策略性进入壁垒,提高市场集中度.这些人为的策略性行为,不仅可以配合市场集中的自然力量,还可以单独发挥作用,形成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
随机因素也会提高产业集中度。谢勒(Scherer)曾经在电脑上模拟了运气对16个产业集中的影响.17各产业第1年有50家企业,每家企业规模相等,各自的市场份额为2%,4厂商集中度等于8%。假设以后每年各企业的增长率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增长率等于6%,标准差为16%,则100年后4厂商集中度如下表所示:
表3-11 企业随机性增长条件下产业集中度模拟
第1年 第20年 19。5 20。3 18。8 20。9 23.5 21.3 20。4 第40年 29.3 21。4 28.9 26。7 33.2 26。6 27.4 第60年 36。3 28.1 44.6 31.8 43。8 29.7 33.8 第80年 40.7 37。5 43.1 41.9 60.4 35.8 42.1 第100年 44.9 41。6 47。1 41 60。5 51.2 46.7 第1个产业 8 第2个产业 8 第3个产业 8 第4个产业 8 第5个产业 8 第6个产业 8 平均
表3—12 市场集中度变化因素部分实证研究结果18
研究者 产业增长 & √*- √*- √*- √+ √*— 最优工厂规模变化 √*+ √*+ 产品差异 √*+ 广告强度 初始CR √*- 产业规模 企业数Best B2 量变化 8 Evely little1960 Nelson1960 Weiss1963 Shepherd19 Shepherd1966 George1967 √*— 17 Frederick M. Scherer,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hicago: Rand Mcnally Co.,
1980. p.126.
18 B.Curry and K.D.Georg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 survey”,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3(31): pp.3-56.
16
Kamerschen1968 √— Sawyer1971 Shepherd1972 Mueller hamm1974 √*- √- √*+ √ √*+ √*+ √*+ √- √*+ √+ √*+ √*- √— √*— √— √*- √*- √*- .23 。32 。1 。48 .36 .12 .34 。44 。36 .4 Duchesneau1974 √+ & √*- Aaronovitch & sawyer1975 Gratton kemp1977 Wright1978 Mueller hamm1980 Hart clarke1980 Caves porter1980 & √— √— & √- & √*- & √- √*— √*- √- √*— √- √*- √*- √- √*— 。15 总的来看,大多数模型包含初始的集中程度,且在大多数模型中显著,说明它的解释力最强。实证结果表明,初始的集中程度越高,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越小,下降的可能性越大。当然纯粹从统计的角度看确实如此,由于集中度数值的,只能在0到100之间,5厂商集中度为95的产业,集中度上升的空间只有5,下降的空间却很大。相反地,集中度只有10的产业,上升空间远大于下降空间.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使用非线性方程形式,如帕西金(Pashigian)。从经济角度也可以解释初始集中程度的影响:一方面高集中产业内企业难以从其他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固化的产业结构诱使领先企业多元化经营,进入集中程度较低的产业,从而提高了这些产业的集中度;此外,如果高集中度意味着高的价格加成,也将鼓励小企业不断扩大企业规模。19
理论上讲,在规模快速扩张的产业,大企业难以充分利用所有的扩张机会,小企业规模扩张的机会反而较大,而且快速扩张吸引新企业加入,这样小企业的数量增加,集中程度下降。然而实证研究结果却并不完全一致。
规模经济可以解释不同产业集中程度的差异,相应地规模经济的变化也可以部分解释产业集中程度的变化.然而回归结果可能不太理想。第一,实证研究中时间跨度往往较短,多为5—10年,工厂规模经济的变化可能不大,从而影响回归模型中
19 B.P. Pashigian, “The Effect of Market Size on Concentr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69(10): pp.291-314.
17
系数的显著性。第二,多工厂规模经济扰动因素较多。在多工厂规模经济的情形中,研究者常用企业的工厂数量代表多工厂规模。不过,一些与规模经济不相关的因素也影响工厂数量。例如试图垄断市场的企业可能会并购其它企业,该企业工厂数量增加的原因并不是追求多工厂规模经济。相比之下,案例研究更能够捕捉技术变化的影响.在化工、金属、交通设备等产业,技术发展提高了最优的工厂数量。
产品款式变化、产业差异化和广告支出三个相互关联指标也可能有助于解释集中程度变化。韦斯(Weiss)发现,区分了产品的耐用程度和产品差异之后,主要依靠款式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竞争的产业,集中程度提高的可能性最大。20不过,相比于同质产品产业,小企业采用差异化产品容易进入某个细分市场,从而降低了集中程度.实证研究中产品差异对集中程度的影响可能来自这样一种情况:营销推广很重要时,大企业具有较大的优势,阻止了小企业对市场的侵蚀。
这些产业集中度变动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市场集中程度变化的大样本实证研究要求每个产业收集资料的起止时间大体相同。这样就引起了两个问题:一是排除掉的企业可能是那些技术进步快、产品更新快的产业,二是符合条件的产业仅占全社会的一小部分.
产业集中程度变化回归模型可能存在严重的变量识别问题。科夫斯和波特(Caves and Porter)使用滞后的解释变量,9个方程中最高的R2只有0.15,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前述貌似可靠的实证结果可能存在严重的识别问题。当然,R2低的原因也可能在于大量随机因素即非系统性因素导致产业集中变化,还可能在于测量指标不合适以及数据可得性。21
使用大量的、跨产业数据并不能扩大我们对产业集中变化因素的认识.案例研究以及详细的原因分析例如反事实方法,效果可能更好。
第四节 市场集中与利润率
1951年贝恩开创性地进行了有关行业集中度与赢利能力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在美国42个4位数行业中,8厂商集中度大于70%的产业,其税后利润占股东权
20 J.F. Weiss, “Factors in Changing Concentra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3(45): pp.70-77. ① R.E. Caves and M.E. Porter, “The Dynamics of Changing Seller Concentrat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0(24): pp.1-15.
18
益的比例平均为11。8%,高于集中度较低产业的平均水平7。5%.22韦斯(Weiss)归纳了46项相关研究(36项在美国和加拿大,3项在英国,7项在日本)。他发现,无论如何度量赢利能力,从统计上讲集中度都是赢利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在“正常”时期如1953-1967年支持了这些预测,在加速通货膨胀时期或紧随其后的年份中,集中度和赢利能力的这种关系被大大削弱甚至可能完全消失。23
理论上往往或明或暗地假设,集中度和赢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线性的而且是连续的,即随着集中度的增加赢利能力逐步提高.但是贝恩开创性的研究表明,集中度和赢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即当8厂商集中度大于70%时,赢利能力
24一般要高得多,并且集中度与赢利能力的关系也更显著。罗德斯和克利弗(Rhoades
and Cleaver)分析了1967年美国352个制造业数据,发现C4〈50%时集中度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C4>50%时平均利润率会急剧上升,C4超过80%后利润率继续上升的速度就缓慢了。25德姆塞茨认为,在市场集中度为10%—50%的区间内,利润率不仅不随着集中度的提高而上升,有时反而会有所下降,只有当集中度超过50%以后,才存在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这就是说,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是有条件的,即要求市场集中度达到一定的水平。26盖特曼等(Geithman)发现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临界值。他们认为原因在于共谋的能力取决于很多因素,这些因素随产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7表3-13罗列了中国部分产业的集中度与利润率资料.28
然而,有的学者对贝恩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实证研究中引入额外的变量特别是进入壁垒之后,集中度作为一个直接的赢利能力决定因素,其作用已经稍有减弱;
22J.S.Bain,“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iton: American Manufacturing, 1936-1940”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1(65): pp. 293-324.
③ L.Weiss, “The Concentration-Profit Relationship and Antitrust”, in H.J. Goldschimdt etc,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the New Learning, Boston,1974.
④J.S.Bain, “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iton: American Manufacturing, 1936-1940”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1(65): pp. 293-324.
⑤ S.A. Rhoades and J.M. Cleaver, “The Nature of the Concentration Price/Cost Margin Relationship for 352 Manufacturing,1967”, Southern Economics Journal, 1973(40): pp.90-102.
① H.Demsetz, “Industry Structure, Market Rivalry and Public Polic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3(16): pp. 1-9.
② F.E.Geithman etc., “Concentration, Price and Critical Ratio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1(63): pp.346-53.
③ 陈志广:《是垄断还是效率》,载《管理世界》,2004(12)。
19
如果考虑到模型中变量的相互影响,它的作用就更不明显了。布罗曾(Brozen)从两个方面批评了贝恩关于市场集中与利润率高度相关的观点:一是贝恩研究的产业可能处于非均衡状态.布罗曾指出,贝恩认为高利润率的产业后来利润率下降,而低利润率的产业后利润率上升。在贝恩1951年最初研究的42个产业中,布罗曾发现高集中组和较不集中组间的4。3%的利润差异到50年代中期已降低到仅为1。1%。二是布罗曾指出,贝恩在他的一些研究工作中所使用的主导企业的利润率(而不是整个产业的利润率)可能歪曲了其研究结果。29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证明市场集中与利润率存在某种正相关关系。但是对这种关系的具体形式尤其是理论解释却存在巨大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是垄断作祟,即不同的市场集中度形成不同的垄断势力。高集中的市场上,大企业容易有效地进行共谋,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贝恩认为,实际上存在大量的、具有不同程度寡头竞争的市场。寡头竞争产业不同的集中程度和集中类型导致不同的市场行为和企业绩效。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寡头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集中度的高低而变化,集中度越高相互作用越明显.寡头市场上卖方集中度越高,卖方采取联合利润最大化价格和产量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地,寡头市场上卖方集中度越低,卖方的竞争性越强、偏离联合利润最大化价格和产量的可能性就越大。较高的集中度不仅有利于寡头们形成公开的或者默契的共谋协议,而且降低了采取竞争性行为的威胁(一个企业的竞争性行为提高自身市场份额的同时,明显地降低了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容易招致对手的报复)。理论上容易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集中度直接决定着市场势力的大小。考虑有n个相同企业的一般古诺模型,可以得到L=H/E,其中L、H、E分别是勒纳指数、赫菲德尔指数、产业的价格弹性,结论是:给定市场结构,那么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势力越大。
另一种观点认为,高集中度市场上的企业高利润率不是滥用市场势力的结果.在集中度—利润率因果关系中,集中度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相比于低效率的企业,高效率的企业在市场上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赢得较高利润的同时提高了市场集中度。高利润不仅不是高集中的结果,反而是高集中度的原因,体现了市场竞争的真谛。理论上也发现,如果容许具有固定成本的企业自由进入,那么垄断竞争长期均衡时每个企业的经济利润等于零,此时产业的企业数目随着市场势力(价格超过
④ Yale Brozen, “Bain's Concentration and Rates of Return Revisited”,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1(14): pp. 351-369
20
边际成本的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即市场势力与产业集中度反方向变化。
表3—13 1995年中国部分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
市场集中度可能还会影响非价格竞争.例如菲利普斯(Louis Phlips)发现,在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可以清楚地发现工资与集中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他还发现集中程度不利于研发(除非技术环境适宜),研发强度的增长率在越过某个集中度门槛后趋于下降。30
案例 中国钢铁业的集中度
30 Louis Phlips, Effects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 Cross-Section Analysis for the Common Market,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71. p.5.
21
我国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2006年我国累计生产粗钢41878.20万吨,同比增长18.48%,预计2007年仍将保持平稳增长趋势,粗钢产量将达到4。6亿吨,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接近40%.但我国不是世界“钢铁强国”,与国际钢铁产业存在多方面的差距,其中较低的产业集中度是导致组织结构松散、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竞争力,增加了产业宏观和协调发展的难度。
国际钢铁市场的竞争,已逐渐演化为具有产品和技术优势的超大型联合企业之间的垄断竞争。2001年,法国于齐诺尔、卢森堡阿尔贝德和西班牙阿塞雷利亚3家企业联合建立阿赛洛公司, 新公司炼钢产能达到46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日本钢铁工业也推出重组计划,五大钢铁公司将形成两大集团:日本第二大钢铁公司NKK和日本第三大钢铁公司川崎钢铁公司业务合并计划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合并后其粗钢产能将达3400万吨;日本第一大钢铁公司新日铁也与神户制钢和住友金属达成全面合作的协议。2006年7月26日,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米塔尔集团宣布通过收购控制了世界第二大钢铁公司阿赛洛集团近92%的股权。双方合并后将组成年产钢1.16亿吨、年营业额达600亿欧元、员工数超过32万的超级钢铁巨头,占有全球钢铁市场份额的10%.
表3-14 2003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家粗钢产量及产业集中度比较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是显著较低的。表3-15比较了2003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家粗钢产量及产业集中度31。提高产业集中度成为我国钢铁行业
31 张爱华:《中国钢铁工业集中度比较分析》,载《冶金经济与管理》,2005(2)。
22
由“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的关键因素。然而事实上,中国钢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集中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还在持续下降.图3-2描绘了 1992—2004年我国钢铁业生产集中度变动趋势32.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外资抢滩中国钢铁业的步伐,加大了未来整合中国钢铁业、自主创新的掌控能力。阿赛洛以18亿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商务资源入住莱钢集团,米塔尔成功收购华菱管线36。67%股权.目前米塔尔正在洽购包钢集团49%的股份;韩国浦项拟在增加不锈钢产能的基础上再建1000万吨的钢厂;日本JFE和广钢合资40万吨热镀锌项目已投产,并拟进一步投资扩张产能。
图3—2 1992-2004年我国钢铁业生产集中度33
讨论题:
1.导致中国钢铁业低集中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中国钢铁业集中度变化趋势如何?
3.改变中国钢铁业集中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本 章 小 结
●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要素和产出向大企业转移的现象称为集中。按照比较的
基准,可以把集中分为一般集中和市场集中.前者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比较的基准,后者以某个特定的产业作为基准。
●
市场集中既是过去一段时间企业行为、市场绩效的结果和反映,也是当前企
业实施战略行为的背景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前的市场绩效。分析市场集
32 徐康宁、韩剑:《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6(2)。 33 徐康宁、韩剑:《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6(2)。
23
中现象,有助于理解企业竞争战略、制定竞争。
●
理论上提出了很多测量产业集中程度的指标,但是迄今为止没有找到一个理
想的集中度量指标,最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主要有n厂商集中度和赫菲德尔指数。实践中最好使用多个集中度指标,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
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技术上、经济上、社会上也及统计上的
诸多因素。从历史数据上观察,一般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的变动趋势并不是一贯的、连续的。各国不同产业、不同时期存在一定的差异。
●
市场集中度与企业行为、市场绩效存在着广泛地联系。统计上市场集中度与
利润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经济学家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存在巨大差异,由此也带来了公共上的模糊、摇摆。
关 键 词
一般集中(0verall concentration);市场集中(market concentration);产业集中(industrial concentration);市场范围(market scope);n厂商集中度(CRn);赫菲德尔指数(H。I);市场势力(market power);集中度-利润率假说(concentration rate-profit rate hypothsis)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一般集中与市场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2.辨析市场集中度与产业集中度的区别和联系. 3.使用多种集中度指标,试计算某产业集中度。
4.试列举一些高集中度产业、中等集中度产业和低集中度产业。
5.列举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市场集中度的某一产业,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6.以某一行业为例,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业集中度的变动趋势及主要原因. 7.简述市场集中与市场势力之间的关系。 8.试讨论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