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形成的社会经济环境

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形成的社会经济环境

来源:测品娱乐
浅析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形成的社会经济环境

摘 要 生态文明应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优化结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象征,同时它也预示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但随着人类经验的积累,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开始增加,自然环境的破坏已有所显露。因此,人类必须通过自觉的行动与自然生态融合在一起,去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立和谐的生态文明。那么怎样去合理的解决生态面临的问题,正确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我们急需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文明 社会经济环境 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以欧洲为开端正经历工业的变革时期,工业使当时的工业发展起了性的变革,生产力急剧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因工具的改进而加强。但是,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还是在一定的小范围内,对自然的影响还不是十分强烈,当时的生态保护还不是一个全球性话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还不十分的突出。人与自然还是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着工农业的生产,并在生产中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发展经济,促进产业的升级。所以,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在人的主导下还是较生态的。 1 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宽松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内容。19世纪的欧洲正经历着人类科技的大发展时期,工业正在蓬勃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机器的发明使用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不断加深。

但是,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局限在较小的范围,无论是从人口数量还是从科技应用的领域,当时的新技术对自然的开发应用还是有一定的区域性的。尽管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深度,但是还是在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的。

有资料显示,“从1820年到1870年西欧的人口从132888万人发展到187532万人,在近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人口的数量也就增加了544万人。同一时期的东欧地区其人口发展也是较缓慢的,从315万人增加到了52182万人,而东欧的增长率为0.72%和0.99%,甚至在工业不断进步的1931-1950年间,其增长率还在下降,仅为0.42%和0.25%。所以,在马克思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还是较小的,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还是在一定的初始阶段,人和自然还是在较宽松的环境下相处的。

但是,尽管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的破坏还是轻微的,马克思已经看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迫性,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其对自然的认识在不断加强,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更适合自己生活的改造和征服,人类利用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开始逐渐的对自然进行有目的的控制。这时,为了自己更适宜的生活,人类开始变得积极应对自然。在“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

世界” 的理念冲击下,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界的物质索取。人类在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同时,人为的有意无意的改变自然界自己应有的发展航道,开始把人的意愿渗入到了自然界的自身链条中,驱使自然界去迎合人类利益的方向而发展。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作用是人的本质的反映,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释放。马克思对于人对自然的积极改造是肯定的,因为人要生存就必须为自己创造条件,同时,人类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通过劳动实践确立的,而劳动就必须把自然作为对象。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一点,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不管进行到何种程度,我们都是要依靠自然的,要建立自然和人的和谐。要保持这种和谐,人类在对自然开发、改造的同时,不能只“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改造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健康存在和持续发展。

2 工业文明的影响初步显现

18世纪60年代产业以来,由于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工业时代所带来的人类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在它200多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比过去一切世纪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还要多。

资料显示:“社会生产力在原始社会中大约每万年提高1%-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大约每百年提高4%,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以后每年

可以提高大约3%;社会生产的产品:从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初的一万年中,增长了约2倍左右,而从1600年到1900年的300年间,就增长了2.2倍。”但是,人类在取得不断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含有自己的反面,一方面产生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对近代工业文明的弊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养护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马克思对爱尔兰在1845到1847年发生的饥荒时指出:“局部的饥荒常常发生,而 1846年的马铃薯病害更引起全面的饥荒,数以百万计的人饿死。马铃薯病变是地力耗竭的结果,是英国统治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近代工业文明的实践发展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的关系和观念,“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敬的观念和见解被消除了。” 近代工业文明促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对自然观念的改变。以往的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变成了以利益为核心的对自然的盘剥利用关系,改变了对自然的崇拜,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的征服统治关系,改变了以往的自然理念。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

个巨大进步,但生态问题已开始显露,对自然界的损害已见端倪。十九世纪的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还是初期性的,但马克思对环境污染的情况已经十分关注,促使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一步研究,对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处进行了探索,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和背景形成并不断丰富的。 3 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以前那种人对自然的敬畏,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自然的开发与征服。人类由最初的棍棒、石器等原始的天然工具到简单的铁器以至于机器的发明使用,人类的生产手段不断加强提高,生产方式不断改进。从原始的农业到畜牧业,进而发展到工业,步步见证了人类的发展轨迹,同时也步步显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工具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揭开了近代工业的序幕,由于工具机的出现,带动了瓦特的蒸汽机的改进,从而引起工业领域的机器大变革。火车、轮船的出现更加速了工业的发展,蒸汽不仅在陆路交通工具方面引起了,而且使水路交通工具具有了新的面貌。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各个工业部门的兴起与发展,新的产业不断涌现。煤炭、钢铁、机器、化工等产业都相应的进行了部门的改造并发展起来。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恩格斯认为:“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进入19世纪40年代,以电力和自动化为基础的两次工业更加速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英美两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伴随着生产资料部门的快速增长,英美两国实现了由以轻纺工业为主的轻型产业结构向以制造业为主的重型产业结构升级。” 但是在人类对自然改造不断提高的同时,人类的欲望也在不断的增加,人类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现实,而是加剧了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向自然开战成为当时的时代强音,自然开始成为人类任意征服改造的对象,生态问题便开始更加明显的显露出来。 参考文献

[1]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6] 蔡普民.科学发展观的人学审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7.

[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