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L1 UNIVERSITY 第12卷第2期2013年2月 VoJ.12 No.2 Feb. 2013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3.02.015 团体依恋在大学生孤独感干预中的应用 韦耀阳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团体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以及该对象所属的团体和团体成员,在情感上产生的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心理状 态。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将团体依恋应用于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干预中 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团体依恋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有四个步骤,即确定具体目标,形成团体依恋小组,运用一 定的团体辅导技术进行实施,评估与终结。 [关键词]团体依恋;孤独感;大学生;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345(2013)02—0062—04 Application of Groups Attachment in the Intervention of Loneliness in CoHege Students WEI Yao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Hubei 435002,China) 【Abstract]Group attachment refers to that there's a kind of emotional interac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embers of community.In recent years,sense of loneliness affects the mental health among students.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echanism of loneliness,group attachment content,and application methods of group attachment interventions in loneli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group attachment in loneliness intervention application has four steps,including the identiifcation of specific objectives,formation of groups attachment group,the use of a certain group counseling techniques for implementation,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J group attachment;loneliness;college students;group counseling 一、大学生孤独感概述 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 重视,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适应社会 和应激能力上显得脆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 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 的情感。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 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 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 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 会的变迁,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重重困 难和压力下,他们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绪问 题,孤独感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一个较为 突出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大 学新生进入学校两周后,75%的人表示他们自从开 化人的孤独感,久而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 格失常[2]。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是指大学生自我心理 缺少同他人思想、感情以至语言的交流,从而在内 学就一直遭受孤独心理困扰,超过40%的人表示他 们的孤独程度处于中等或严重状态。国内学者孟晋 在2002年调查的533名大学生中,分别有28.7%和 心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既与其个人特点或人格有关, 17.1%的大学生实际处于高于一般人的情绪孤立和 社交孤立状况中,处于严重情绪孤立和社交孤立状 况的大学生分别占13.3%和3.9%。而相对应地,有 也有其家庭教育方式上的根源,此外,大学校园环 境和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导致一些大 学生产生孤独感[引。 13.5%和7.3%的大学生体验到高于一般人的情绪孤 独和社交孤独㈩。可以说,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 62 团体依恋是个体对团体的一种心理上的依赖, 团体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帮助个体缓解孤独,找到 总第110期 韦耀阳团体依恋在大学生孤独感干预中的应用 第12卷 归属感和确定感。团体依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团体 心理辅导中。团体心理辅导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孤独 感问题有较好的效果,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帮助大 学生形成良好的团体依恋氛围,对于大学生孤独感 干预会有积极的作用。 二、团体依恋在孤独感调节中的价值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都存在着与他人产生亲 密联系的需要,相互依赖、相互支持,从而为个人提 供安全与保护,可以说,人类这种对陪伴的需要有 其生物进化的根源,建立情感联系有利于种族的生 存与繁衍。依恋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个体长久 持续的情感联系。依恋情感是个体早期生活中对他 的抚养人形成的一种情感连接,是婴儿社会性发展 的开端[ 。张春兴认为:“依恋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 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即为 此意”[5。婴儿自出生后通过同母亲或者抚养人的 5]社会性交往而逐渐形成对他们在情感上的依附,这 种依附让他们慢慢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学会跟父 母或者抚养人的交往。在一定的交往环境下,个体 不仅形成了对某个个体的依恋,而且在同许多人的 交往中,养成了对这个团体的情感连结,因此,个体 对某一对象形成一定程度的依恋后,就有可能对 该对象的所属团体形成依恋,这就产生了团体依 恋[6]。团体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以及该对象所 属的团体和团体成员,在情感上产生的一种相互影 响和相互依赖的心理状态[ 。这种依恋关系为个体 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亲密感和连续性。 随着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其所属的社会团体对 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团 体包括家庭、社会团体和学校班级等等。社会认同 理论认为,对团体在情感和认知上的认同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思想感受和社会行为。团体依恋 反映了个体对某一社会团体喜欢或不喜欢的整体 感受,是一种相对稳定而且持久的情感连结。Smith 等提出个体对其所属社会团体能够发展出一种心 理表征,个体对团体的情感连结分为两种:成员模 型和团体模型。前者指的是个体评价自身是否为团 体中一个积极有用的成员;后者则反映团体对个体 持积极接纳或消极拒绝的态度 ]。Smith等定义了团 体依恋(group attachment)的因子结构:团体依恋焦 虑和团体依恋回避。研究表明,高团体依恋焦虑的 个体认为自己作为团体成员是没有价值的,会担心 被团体拒绝和疏远,也会更积极地讨好组织领导和 其他成员;相反,低团体依恋焦虑的个体较少表现 出对团体接纳的焦虑和渴求。高团体依恋回避的个 体认为和团体走得太近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是不愉 快的事情,他们往往在团体中特立独行,且避免与 团体的接触;低团体依恋回避的个体则认同和团体 亲近的行为,并主动寻求在团体活动中出现l8]。由 此可见,无论何种程度的团体依恋对个体的社会化 和心理健康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体如果能够形 成一定程度的团体依恋就可以避免孤独感的产生, 学会在团队中找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从而提高自身 的心理健康水平。 袁立新和张积家探讨了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 际问题、孤独感的关系。掩盖不完美、害怕暴露不完 美与人际问题、孤独感正相关显著;呈现完美形象 与人际问题相关不显著,与孤独感负相关显著;人 际问题与孤独感正相关显著。孤独感并不仅与个人 社交网络大小有关,更重要的是,当其认为实际交 往水平与自己交往的渴望存在差距时,就会引起孤 独感。因此,人际问题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个 人人际关系的质量,是影响孤独感的极重要的变 量。由路径分析发现,呈现完美形象既直接影响孤 独感,同时也通过影响人际问题间接影响孤独感; 掩盖不完美、害怕暴露不完美则只能完全通过人际 问题的中介间接影响孤独感。这说明,完美主义既 可能直接影响孤独感,也可能透过人际问题的中介 间接影响孤独感。在完美主义与孤独感之间,人际 问题起中介作用 。将团体依恋应用于大学生孤独 感问题的干预,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在一个团队中,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合 作,进行各种各样社会交往,他们在良好的交往氛 围中,形成了具有一定归属感的团体依恋。团体成 员在充满接纳和支持的氛围中,他们的观点和情感 在一起进行碰撞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理解,增强 问题解决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并利用团体的“互动 性”,促进自身心理需要的满足和现实关系的建立, 改善和调节大学生孤独、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促 韶 总第110期社会科学 进其自我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团体依恋在大学生孤独感干预中的 具体应用 虽然有关团体依恋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不多,但 仍给我们许多启示。团体是由为达成特定目标和任 务,而结合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 成,其彼此间具有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在一个团 体中,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能够把一个个个 体连接在一起,团队的力量和氛围能够帮助个体成 员形成一定的心理安全感和确定感,他们在完成任 务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形成了心理上的 情感连接。大学生孤独感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但是 孤独的最主要原因跟他们的交往问题有关系。因 此,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让他们在与人交 往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团队的良好互动效果,是 缓解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有效途径。团体依恋对大 学生孤独感的干预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一)确定团体目标 大学生孤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交往 技能的缺乏,导致自我封闭,因而他们大多数时间 “宅”在宿舍里[10]。确定团体目标前,领导者应该广 泛收集各种资料,为拟定团体目标做准备。可以通 过个别面谈、查访、信函方式等方法,事先征询预备 成员的意见与看法,如他们参加团体的意愿、参与 团体的动机以及他们帮助团体达到目标的能力。针 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特点,通过团体辅导中的社交技 能训练,训练大学生自我接纳和彼此接纳,使他们 掌握交往技能,增进心理健康,培养与他人相处及 合作的能力,加深自我了解,提高自信心,加强团体 的归属感及凝聚力等。 (二)形成团体依恋小组 根据确立的团体目标,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招 募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 中,领导者要为参加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氛围,创造 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环境,让小组成员反省 自己,深化认识,重建生活的希望,同时也成为他人 的社会支持力量。人们内心的困扰均源于人际关系 的冲突,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利用团体的动力去化 解。大学生的孤独感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和 64 大理学院学报 谐造成的。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团体的互动去 修正这些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团体依恋小组将使成 员在社会上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特征完整地呈现在 团体中,通过团体密集地讨论此时此地的感受,每 个人都会从中体验、感悟和学习,并将所学应用到 实际生活中去。在团体辅导中,个体不但可以通过 成员之间的反馈,清晰而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人际关 系模式,而且能够切身感受到团体动力所传递给个 体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帮助个体更深入地认识自 己,并促使他们改变的源动力。 (三)实施程序 首先,通过自我介绍,如姓名、年龄、性格特点、 个人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以及其他个人资料,使团 体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在进行自我介绍时,可以采 用团体辅导中常用的“叠罗汉”游戏,帮助来访者学 会在短期内认识团体成员,记住团体成员的个人信 息,教会他们怎么样与陌生人进行交往,逐渐让他 们学会融入这个团体。 其次,创设一种安全的团体氛围,为团体成员 提供“安全基地”,重塑其安全依恋模式。团体提供 检视现实人际互动模式的机会,并以“此时此地”为 核心,使成员意识到他们是如何形成这种特定的行 为交往模式,以及这些特有的交往模式是如何作用 于他们的现实生活的。成员被接纳、被聆听,在信息 的传递中感受到团体的凝聚力。比如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剧大 赛”“心理健康普查周”“心理关爱季”和“自我关爱 日”等活动,来鼓励孤独的大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 “心灵囚牢”,积极融入学校集体生活中,和同学们 一起过丰富多彩、和谐自然的生活。班主任应该发 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建 立活泼向上的班级氛围,让他们在积极良好的班级 环境中感受到被关爱。在和谐的班级环境中,通过 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大学生们相互交流,互相了 解,多方沟通,从而使大家能够找到一种归属感,增 强班级凝聚力,进一步消除孤独感。 第三,通过自我开放技术来表达自己的孤独感 受,运用情景模拟、心理剧、认知矫正等方法了解孤 独感产生的源头,消除不合理的信念。在初步的互 相了解和安全的团体氛围条件下,团体成员解除了 总第110期 韦耀阳团体依恋在大学生孤独感干预中的应用 第12卷 防御心理,可以真诚地向其他成员讲述自己生活中 最感困惑、最烦恼的问题,甚至一些长期压抑的感 受,以此减轻心理压力,获取情绪支持,减缓孤独情 绪,同时学会倾听,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宽 容和支持他人,营造与他人和谐的关系,进一步提 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在彼此的交流中,发现他人也 会体验到孤独,从而改变那种别人活得很轻松而自 己的一切很糟糕的消极观念,让他们可以在团体中 通过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与别 人的交往模式,团体辅导强调此时此地的自我觉察 与感受,帮助个体消除内心盲点,达到个人全方位 的心灵成长,从根本上修复和改善自己在社会人际 关系中的沟通互动模式,转变认知障碍,建立人际 交往的合理信念,进而减缓孤独。 第四,借助有效的应对方式(人际关系)应对孤 独感。应对方式是依恋维度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 心理咨询师借助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力量,帮助大 学生进行人际关系训练,比如运用空椅法、自我表 露技术和直接指导技术等让有能力的成员做示范, 同时,让孤独感强烈并且交往技能缺乏的大学生逐 步模仿,了解自己在交往方面的认知缺陷,并且尝 试去克服,去学会加入到团队中。在“团体”这样一 个虚拟的社会环境中去打破自己的模式,学习新的 人与人互动的技巧,建立新的人际模式。通过在团 体中不断地自我成长,团体成员可以对人际关系更 为敏锐且更能表达自己的感觉,变得可以少被琐事 困扰;更能有意义地面对未来;变得更能承受风险, 可以接受新的观念与经验,提高内心的舒适感和幸 福感。 (四)评估与终结阶段 在一个具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团队中,大学生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学会人际交往,掌握交往 技能,在团队中找到了归属感,形成了相互影响的 依恋关系,逐渐摆脱孤独感。在团队心理辅导活动 结束后,心理咨询师可以对成员进行一定的心理测 量。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和UCLA孤独量表对 参加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进行再次测试,注意两 次测试一定要有一定的间隔,同时在团体辅导结束 后的测量一定要及时,通过团体测验,来比较大学 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孤独感状况的前后差异,对心 理干预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采用个别咨询和 自我报告法,了解团体成员在人际交往训练活动过 程中,获得的关于应对孤独的技巧的掌握程度,并 灵活地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人际交往问题,建 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缓减孤独感的能力。 最近几年,孤独感问题愈受人们的重视。孤独 感的团体咨询发展很快,其中团体依恋对大学生孤 独感的干预,主要是通过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和中 介变量(人际关系)来实现。目前,关于团体依恋的 研究还很少,大多都是来自国外或者我国、香 港等地学者的研究,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团体依 恋在具体应用中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必将受到社会 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 2002,10(2):113—116. [2]韦耀阳.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 学报,2010,19(6):150—152. [3]韦耀阳周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 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4):99—101. [4]刘立新,杨小燕.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教育与职 业,2006(18):140—142. [5]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61. [6]Fraley R C,Shaver P R.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TheoreticalDevelopments,Emerging Controversie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J 3.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0,4(2):132—154. [7]韦耀阳,蔡太生,王昭昭.团体依恋及其在团体咨询中的 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3):42—44. [8]Smith E R,Murphy J,Coats S.Attachment to groups:theory and measurement[J).Journal of Persona1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7:94—110. [9]袁立新,张积家.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际问题、孤独感的 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378—380. [10]杨社娥,何玉桃,辛庆敏,等.对大学新生学业成就、人际 关系归因的初步探讨EJ3.大理学院学报,2010,9(7): 89-9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20l1B134) [收稿日期]2012—08—30 [修回日期]2012—10—07 [作者简介]韦耀阳,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充 (责任编辑杨朝霞)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