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基础理论主观题

中医基础理论主观题

来源:测品娱乐
中医基础理论主观题

名词解释

1. 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2.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11.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12. 孙络:人体脉络的分支,即脉络中细小部分。 13. 经别:是十二经别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别出的,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里表两经并加强与脏腑联系的另一经脉系统。它是包括在十二经脉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1.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2.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4.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5.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相生关系。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6. 五行相乘:乘,是指以强凌弱。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制另一行克制太过。 7. 相晦: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反克。

8. 藏相: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9. 天葵:是人体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故作“天癸”。

10. 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所以称“精血同源”。

范围以内的经脉,故称其为“别行的正经” 14. 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5.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

16. 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和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17. 淤血: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18. 正气:人体抗邪的能力,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的能力 19. 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

20. 气虚: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如精神萎顿、倦怠、四肢无力、自汗、易于感冒等。 21. 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 22. 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23.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问答题

1. 试述阴阳学说在指导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阳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具体为阳偏胜――热者寒之,阴偏胜――寒者热之

1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具体为阴偏衰――阳病治阴,阳偏衰――阴病治阳

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主(2)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者为阳;沉降者为阴。

2. 五行学说是如何说明五脏生理特性及相互关系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五脏的五行归属,不仅阐明了五脏的功能特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既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脏配五行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肾(水)之精能化血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阳热能温运脾阳助运化;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上充于肺;肺(金)清肃下输水津于肾,以助肾水。这就是以五行相生来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另一方面,肺(金)气清肃下行可以抑制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温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以五行相克来说明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3. 根据五行学说确立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具体治疗方法有那些?

一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之间的关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控制疾病的传变。二是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4. 何谓肺主治节?肺主治节的生理意义

治节,即治理和调节。指肺主呼吸,有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肺的宣发与肃降,有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作用。

有节奏呼吸,二是治理调节全身的气机;三是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四是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5. 何谓肝主疏泄,肝主疏泄体现在哪些方面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所谓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实际上主要是指肝脏对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畅气机(2). 通利气血水(3). 促进脾胃的运化(4). 调畅情志。此外,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亦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6. 试从生理病理方面阐述肺与肾的联系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反之,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因此,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至尿少,甚则水肿;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等症。

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相互资生的,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所以肺阴虚可损及肾阴。反之,肾阴虚亦不能上滋肺阴。

7. 试从生理病理方面阐述肝与肾的联系

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

2

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之为“精血同源”。在病理上,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

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的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8. 血液运行与哪几个脏有关?为什么

血液正常的循行,与心、肝、肺、脾关系密切。心主血脉,为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肺主宣发和朝会百脉,肝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的统血和肝的藏血,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

9. 水液代谢与哪些脏腑有关?为什么

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是起着主要的调节平衡作用的。

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即是《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的“为胃行其津液”脾胃是通过经脉,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则将津液“上输于肺”。这两个方面统属于脾的“散精”功能。

肺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作用,又称作“通调水道”,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通过代谢化为汗液而排出体外。此外,肺在呼气中也排出了大量的水分。可见,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重要的作用。 肾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肾对津液的主宰作用,主要表现在肾所藏的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是气化作用的原动力。因而胃的“游溢精气”,脾的“骸精”、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分清别浊”都需要依靠肾的蒸腾气化作用而实现。全身的津液,最后亦都要通过肾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使“清者”蒸腾上升,从而向全身布散,“浊者”

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尿液排泄量的多少,实际上是调节着全身津液的代谢平衡。 10.

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气与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气属于阳,血属于阴。《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简要地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差别,但是,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11.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4)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12.

试述淤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其临床表现归纳起来则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可形成症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块状。在望诊方面,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曲张等征象。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13.

试述疾病寒热变化与阴阳失调的关系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邪

3

正之间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由于不同地区,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 人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变化的内在根据,其中阴阳偏盛、偏衰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表现出来。一般说来,邪正盛衰是病证虚实性质的机理,阴阳失调是病证寒热性质的机理,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相互结合,互为羽翼。 14.

何谓反治?反治法有几种?举例说明 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热因热用:例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就是热因热用的范例。

寒因寒用:例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脉沉,很似寒证,但有壮热心烦,口渴而喜冷饮,小便短赤等,因为热盛是其本质,故须用寒凉药治其真热,而假象方能消失。这就叫“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例如脾虚病人,常出现脘腹胀满、时胀时减,不拒按,纳呆,舌质谈,脉虚无力,且并无水湿、食积留滞等征象可循,故以健脾益气治之,脾气健运,则腹胀自消。

通因通用:如瘀血所致的崩漏活血祛瘀的方法。 15.

何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举例说明 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度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因为春夏季节,所温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脏理疏松开泄,故即使患外感风寒,也不宣过用辛温发散药,以免耗伤元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此时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所以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这就是治疗用药必须因时制宜的道理。

化也就不尽相同。如外感风寒证,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解表的药量较重,常用麻桂,东南温热地区,患者大都腠理松疏,故用辛温解表药量较轻,且多用荆防。这就是治疗用药必须因地制宜的道理。

因人制宜,是根据人年龄、性别、体质和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在年龄方面,由于不同年龄的生理状和气血盈亏不同,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治虚证宜补,即使有实邪要攻邪的也要慎重,用药量应比青壮年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小儿病,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轻。在性别方面,男女各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妇女有经、带、胎、产等情况,治疗用药应加以考虑。如妊娠期不能用峻下,破血、滑利、走向伤胎药等。体质有强弱与宗热之偏,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湿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就座务阳之药。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