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活着》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

来源:测品娱乐
WENHUAYANJIU文化研究103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

毛学文

(桂林市卫生学校

广西

桂林

541002)

[摘要]余华在《活着》中通过福贵一家的生存困境表达了人生即苦的观念,但同时在死亡中赋予了“活着”的信

念,即在苦难中复活了人,重新发现了人生困境中许多温暖的善良的人性,他用忍耐和亲情给予人“活着”的精神力量,表现了他生之坚韧和生之乐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意识人生困境余华早期的作品以暴力、血腥、死亡及其虚无为显著特征,进而凸现世界的荒诞和人性的丑恶,探索人类生存的某种真实面。九十年代以后,余华小说的主题虽仍是展现人类孤独和苦难,然而这里的苦难在形式上显生存困境的死亡、

现出了新的艺术风貌,在内容上体现出了新的内容,他笔下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令人绝望的无情世界。本文通过余华对生存困境的展示来阐明生之苦,用人性中的善良和真诚来复活人,通过亲情及对苦难的忍耐来获取“活着”的精神力量,探讨《活着》中的生命意识,从而认知作家的人生价值取向。一、生之苦———生存困境的展示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人物生存困境,不再是他前期小说呈现出的那种由暴力、血腥、杀戮、欺骗和阴谋等造成的黑暗世界,取而代之的是直接通过现实和历史来表现,即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日常生活的坎坷描述中展现人的生存分别是战乱不断的时期;艰难与死亡。小说的背景设置,

荒谬的大跃进炼钢时代;天天都有人饿死的三年饥荒时期以及黑白颠倒、混乱不堪的“”时期。这是一个极端化了的生存困境。小说的主人公徐福贵及其周围的人们,就是在这种变幻不定的社会现实场景中“活”着的,他们是被命运俘虏的人,在生之苦中艰难前行。福贵一系列不幸的经历似乎昭示着余华对宿命力量存在的首肯,在他的笔下,人就如同命运之神手中牵动着的木偶,不管怎样挣扎都逃不脱命运的安排。人在命运面前是软弱和为力的。福贵在面对命运的不公时,他分明有过反抗的行为,只是他的力量太弱小,根本比不过命运的精巧安排对他的残害和玩弄。面对命运的安排,福贵选择的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他的责任,现实给予他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可以说,福贵一生的遭遇也反映了余华对生之苦中隐藏着的宿命观的无奈态度。

苦难具有恒在性与普遍性。人,不管在哪个国度,不管有着善意还是恶欲,都无法改变苦难,苦难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苦难的宿命。既然人类的命运是苦难,那么,余华更乐于表现的是人类承担苦难的品性,这才是余华对苦难叙述的用心所在。对苦难叙述不是余华的目的,承担能力才是余华《活着》这部作品执着的表达。二、善良与真诚———人性光辉体现

余华在《活着》中展现人生之苦的同时,也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了在生存困境中体现出的人性光辉———善良与真诚。

余华对日常生活中许多温暖人性的重新发现,表现了他对生命中善和真的敬畏。他说:“作家必须保持始终如一的诚实,必须在写作过程里集中他所有的美德,必须和他现实中

作家可以谎话连篇,可以满不在的所有恶习分开。在现实中,

乎,可以自私,可以无聊和沾沾自喜,可是在写作中,作家必须是真诚的,是严肃认真的,同时又是通情达理和满怀同情和怜悯之心,只有这样,作家的智慧才能够在漫长的长篇小

[1]

说写作中不受任何伤害。”余华在这里对作家的基本品质进

“善良”与“真诚”伦理的行了自我设定,也表明他在写作中对召唤,肯定了善良与真诚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这正如余华在致上海贝斯塔斯曼会的会员的信中说的一样,“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会‘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和肉。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相反,我希望你读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

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借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它举重若轻的保护着

[2]我们的心情,在艰难的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由此可见,

肯定了人性的善与真,即是对恶的扬弃,余华早期对生活的绝望、厌世的处世态度到《活着》中已消解,呈现的是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与希望乐观情绪。

余华对人性的善与真的肯定,既是看到了善与真对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关键所在,更是看到了善与真对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我们民族的人们不管遇到多大的苦难,都不失其善良、真诚的本性,他们总是对伤害他们的人或事表现出一种宽容态度,才赢得了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和谐环境。人性中的善良与真诚,不管放置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会是照亮人类生存空间不灭的光辉。

三、忍耐与亲情———活着的精神力量

《活着》讲述的虽是死亡,但阐明的却是生(活着)。但依靠什么而活着?个体凭什么在苦难中活下去?余华在个体受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物自身独有的力量,感受到了命运的诡秘和无助,感受到了生命在受难过程中的特殊温情,从而确立了个人在苦难中救赎的精神力量———人自身内在的忍耐力和亲情的支持。

《活着》的精神力量首先表现在忍耐。余华自己说过福贵是“这辈子见过的最有理由说他‘活着’的一个人”。他让福贵历尽了苦难,面对着亲人的一个个的死亡,直到最后孑然一身,这里面的惨烈并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但他却为福贵找到了一条承受苦难的途径———忍耐。福贵的一生是一部苦难史,他经历了人世间最悲惨的事———亲人一次次

【黑龙江史志2009.21(总第214期)】

104

地在自己面前死去。他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死去的理由,但他在“活着”这一看似简单的要求中,却又包含仍然活着。但是,

着生命中许多复杂的人生寓言,用余华自己的话说,活着就是要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我认为每个人。“《活着》还讲都应该高兴地,愉快地去尝试克服,度过它”述了人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难……《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本身而活《活着》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

[3]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这所有的

四、结束语

《活着》是余华转型之后的一部力作,小说主人公福贵所持守的面对苦难人生而活着的态度绝不仅仅是一个农民的个人生存体验,它表达的是人类普遍性的面对悲剧的态度。它教人如何承受生命中的苦难,如何在困境中理解人性,如何存活在这世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活着》就是一部人生寓言,它是余华对生命过程的一种艺术阐释。九十年代以后,“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余华的创作理念发生了变迁,他说: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创作转型之后的余华,更注重对世界客观真理的揭示及对人类生存经验的启示。《活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透过《活这部小说来认知作家的人生价值取向,它的意义还在于着》

揭示了人生即苦的客观真理。苦难是恒在的,不管是个人、民族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历程。小说主人公福贵的苦难命运正是人类命运的一个缩影,福贵的“活着”让我们领悟到了人类的坚韧、勇敢、忍耐、善良等生命存在本质的含义。

参考文献:

[1]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作家,1998,(8).

[2]邱明淑.为尘沙打磨的灵魂———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第19卷[J].涪陵师范学院报,2003,(2).

[3]余华.活着:韩文版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4]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J].当代作家评论,2004,(6).

作者简介:毛学文(1981—),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市卫生学校助理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一切,都指向了“忍耐”二字。

其次体现在亲情。福贵对苦难的忍受并不是孤立无助的,而是建立在强大的伦理亲情之上的。每个人对苦难命运的接受,都是一场自我身心的全面较量和抗争。福贵也是这样。在他那漫长的回忆中,每一次亲情的凸现,都使他备受感《活动;每一次亲人的死亡,又使他变得更加地坚强。亲情是着》中的主旋律,虽然福贵一次又一又一次地经历着苦难,但家一家三代之间的浓浓亲情却始终贯穿其中。无论是父母、珍、女儿、儿子、女婿,都是非常善解人意、非常懂得亲情可贵的人。这种亲人间的伦理温情,成为了支撑福贵活下去的精“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正是余神基点。

[4]

华《活着》中的核心寓意。

在余华的生命观里,忍耐是人的一种意志的铸炼,而亲逐情则是人的情感支柱。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苦难生活中,渐形成了超于常态的忍耐力。这种忍耐力,使得人们在重重生存困境中,仍然能够存活下来,发展下去。人们在与苦难的对抗过程中,也更加意识到伦理亲情的力量,从而把它作为自己在暴风雨中的温情港湾。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同样也是苦难重重的历程,人们正是依靠自身的忍耐力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爱、支持、信任,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创造了人类史上一次次的辉煌。

(接102页)境,也会使企业家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法律面前,不敢越雷池一步。反之,倘若制度不健全、和司法、没有一套公平公正的规则,使企业家去“潜规则”,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危遵循企业竞争中所谓的

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终,不仅不能有效的保护企业家的利益和健康的人格,而且还会危及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危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加快政治改提高立法质量的同时,提高执法革的步伐,在加强立法工作、水平,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同时又要加强普法宣传和普法教育,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提高企业家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企业家能真正的知法、懂法,且在市场行为中能有法可依。只有将道德建设和法制约束两者完美的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企业家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

四、必须加强广大人民和网络、新闻等大众媒体的对企业家的监督作用

大众传媒如电视、报刊、网络等具有传播快、影响大、揭露深刻等特点,能直接面向群众和社会,迅速、广泛、及时的传播各种有效的信息,成为了企业家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监督渠道。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大众信息传播网络,并且能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通过网络和新闻的调查和揭发,使消费者很快的了解到相关

参考文献:

[1]邓向阳.对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3,(1).[2]东秀萍.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田克勤.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4]刘义康.加强民营企业家道德建设初探[J].新长征,2004,(12).作者简介:黄美云(1976—)女,江西新干人,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聂应德(1958—)男,四川岭水人,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从事研究政治学理论研究。

利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的信息,从而减少了很多损失。所以,量,加强网络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有助于规范企业家行为,促使他们注意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的优点,弘扬主旋律,占领主战场,并利用媒体宣传的辐射吸引力、感召力、穿透力,使企业家思想道德达到“润物细力、

无声”的效果,来不断提高企业家的素质。

企业家的思想道德建设任重道远,加强对企业家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性,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在全社会形成树立良好企业竞争的氛围,为企业家的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