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的大气污染监测浅谈
作者:王丽宁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4期
王丽宁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 611830)
摘 要:固体废弃物的填埋是处理固体垃圾的一种很普遍的方式,垃圾填埋处上方的空气因垃圾的降解产生的气体而出现严重的污染,对于垃圾填埋处的空气进行大气污染监测也是很有必要的。气体污染的流动性强,对于它的监测一般会采取布点原则、采样时间和频率、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等这一套方案。
关键词:流动性 气体污染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a)-0141-01
固体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工业拉废物、医疗固体废物和农业固废等,这些废弃物在填埋过程中,填体内释放出来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再经填体表面散发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填埋场的大气环境监测显得极其重要了,通过大气环境监测来具体了解垃圾填埋处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种类,然后才能根据具体气体类型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最好能够在处理污染的同时达到废物的充分利用[1]。
1 固体废物的危害与填埋处理
固体废弃物在垃圾填埋场处的堆放和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或能转化为有毒有害气体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通过各种途径对大气造成污染。垃圾填埋场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粉尘和气体污染物两类。固体废弃物填埋处产生大气污染的种类主要是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氮气、氧气、甲醛、氨气、硫化氢、含硫化物等。这些产生的气体有些是属于严重污染大气的气体有害有毒气体,有的是属于二次污染的气体[1]。
近些年国外对空气微生物的集中污染源,垃圾堆肥处理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等的空气微生物研究日趋增多,国内也开始了垃圾填埋场空气微生物的有关研究。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的填埋有好氧式、半好氧式、厌氧式。厌氧式填埋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是固体废弃物的卫生填埋方法,大多采用是采用这种厌氧式填埋。
垃圾填埋场处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我们可以进行收集后处理,防止造成大气污染。收集到的气体还可以用作直接燃烧、发电。直接燃烧:加工处理的填埋气,可直接供给工业及温室用户,其中沼气的热效最高。发电:填埋气体收集及发电系统由填埋气收集、燃烧和发电系统组成。武汉市二妃山垃圾处理填埋场的气体发电项目,在2004年开始安装沼气井和收集管道,目前已经累计处理生活垃圾140万t。
2 垃圾填埋场的气体监测
对于垃圾填埋场的气体存在的这么做危害以及资源的利用。垃圾填埋场的气体监测就显得很重要了。根据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范围,分为两类监测:一是大气环境监测,二是大气污染源监测。填埋场的气体监测分为:采样布点方式的确立、大气污染监测的样品的采样、大气污染监测的监测项目与分析。对于污染源监测可以直接采样然后进行分析监测。
2.1 布点方式的确定
垃圾填埋场的气体是以垃圾填埋场为源头向四周扩散的。对于其污染随区域和气象变化的影响比较严重,主要有不同区域、气温、风和雨的影响。针对这些,布点方式主要有风向布点、同心圆布点、矩阵布点、扇形布点、网络布点、废气排放口散点布点、填埋气体收集管道直接布点、区域布点法等。其中以风向布点最为普遍。同心圆布点法主要是用于平原地带,能全面的采样。对于少部分的小型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小,且远离人口密集地,可采用矩形布点法。采用扇形布点法是在当垃圾填埋场有三面为高山阻隔,或全年主风向较为稳定时。这些都是属于比较常规的布点法。
2.2 采样方式
我国主要依靠人工采样。而且确定采样频率和时间是很重要,合适的采样频率和取样时间能以较少的监测次数掌握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而采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直接采样:被测污染物浓度较高或被测分析方法的灵敏度较高。多种气体报警检测仪采样法:将待测空气抽入仪器,被测气体经红外传感器或者电化学传感器,仪器能在一定范围内测出被测气体的浓度,并对超过设定浓度范围给予报警。还有大气采样器、真空瓶/采气袋、TSP大气采样器。
2.3 监测处理分析
因为垃圾处理场产生的废气种类多。对于不同的气体采取的分析处理方法。分析方法有仪器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分析方法如气象色谱法,非分散红外法,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比色法,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纳氏试剂比色法,多种气体报警检测仪测量法等。
3 展望
固体垃圾填埋场是一个大面积的污染源。而且固体废弃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断增加,垃圾填埋的处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都会产生气体。采用气体监测分析产生的气体,然后加以利用,为废物废气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和指导。因此,固体垃圾填埋场的大气污染监测也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1] 廖琳琳.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大气污染监测方法探讨[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8,21(1):5~10.
[2] 廖琳琳.浅议现代垃圾填埋场的大气污染及监测分析方法[J].中国环境监测, 2009,25(1)82~87.
[3] 周巍.关于垃圾填埋气体的收集利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2.
[4] 梁英梅,张立秋,王跃超,等.垃圾填埋场空气微生物污染及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5):1073~1077.
[5] 杨春梅,蒋文,王晓曦.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的治理.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