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
1
9施?
一、
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古风》导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那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编、导及演出了一幕幕宏伟的、并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他的伟绩。 即第9课——《秦朝的统一》。 (课件显示课本标题;第9课、秦朝的统一)
二、
展示学习目标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 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三、
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自主学习
我们这节课的标题是“秦朝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围绕“统一”,了解两个大的问题:秦王如何“完成统一”,同时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显示课件:“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字样) 好,首先进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2
9 一、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
战国末年,秦国已经具备了扫除六国、统一天下的时机及条件,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秦国具备哪些统一天下的条件。
条件(课件显示)——根据时间情况,可以简略讲解 首先从秦国来看,商鞅变法是重点,它奠定了秦国雄厚实力的基础.变法后的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力量都得到了发展,从而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同时,秦国使用了正确的外交策略,在以前“连横”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远交近攻”的策略,即先打败及削弱靠它最近的国家,如韩国、魏国,而暂时对东部较远国家姿态友好,并用大量金钱财宝贿赂其豪臣,从内部对它们以瓦解. 其次,从六国及社会发展来看,六个国家不团结,被秦国各个击破.而在七雄争夺土地、人口的漫天战争中,人民忍受的是难以言说的痛苦和灾难。因此,渴望和平、统一,结束、割据是人民的心声,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那么,毫无疑问,灭六国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秦国的肩上.而此时,秦国的国君——嬴政确乃能肩负历史重任的一代英雄。
二、巩固统一(课件显示)
1.政治措施(课件显示)(15分钟) 秦王打下了江山,成为了统一的秦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内心喜悦啊,觉得自己创下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前所未有的伟业,于是,他要通过各种措施来证明他的伟大,他的崇高。
3
9(1)
皇帝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 首先,从称号着手。他觉
得称王已经不能显示他的威严了,他说:“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他召集大臣们商议. 那大家想想:秦王最终选择的是何称号?(让学生议一议,然后齐答) 是的,选择的是“皇帝”这个称号。为什么呢?因为秦王嬴政认为他“功高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把前人用过的最尊贵的称号“皇”和“帝”结合起来,号称“皇帝”,从此,便有了一个新词,一个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皇帝”,这个称号将最高统治者神化及圣化了,他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嬴政自称“始皇帝\",因为他不仅要自己当皇帝,而且要让他的子孙世世代代永远当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于千万世.伴随“皇帝”的产生,还有一些列的制度生成,如,皇帝自己称自己为“朕\",大臣们称皇帝为“陛下”,皇帝下命令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一点: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物将由他一人决定(这是皇帝制度的第一个方面,请在书上作下重点符号).
过渡:秦始皇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但全国的事这么多,皇帝一个人管得了吗?(学生回答:管不了)那怎么办呢? (生:找帮手) 是的,他必须要有自己的帮手,有自己的左膀右臂来辅助自己。那大家想想,他将在设置什么职务?或者你是秦
4
9始皇,你打算设置什么职务来管理国家的方方面面呢?(让学生讨论下,然后叫小组派出代表回答)
(2)行政制度的建立(显示课件) 经过考虑,秦始皇准备在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职位,我们简称他们为“三公”,看看他们分别管理什么?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他们都是秦朝的最高,都由皇帝任命,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他们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显示课件) 有人帮着始皇管理了,那还需要行政机构管理地方啊。围绕地方究竟应该实行什么制度,的朝臣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大家看看51页的小字部分,我找同学分角色朗读下(学生朗读)。 好,现在大家告诉老师,秦始皇选择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是的,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等。从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地方政权的性大大削弱了。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我们记住几个特别的“郡”:最北边的是“辽东郡\",最南边的是“象郡”,最西边的是“陇西郡”。而我们重庆当时属于“巴郡”,四川成都带属于“蜀郡\"。
5
9接下来,我们看看51页旁边有“议议”,问我们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那我们想想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分析整个国家行政机构的特点(对照课件):首先,皇帝有绝对的权力,也就是说,从决策到行政、军政、财政等大权,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他集国家的权力于一身。那么,这样一种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政权组织形式,我们把它叫做“主义”政体,它与民主政体相对立. 其次,地方在管理上性强不强啊?不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它都要严格服从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书上说了一句话: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并且,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命令。这个“绝对”就体现了自下而上的集权特征。所以,我们把这种地方受制于的管理叫“集权”。
所以,归纳起来,此时秦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便是:主义集权制。可以说,秦朝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主义集权国家。自秦开创后,我们历代封建王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政治,所以,它对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过渡:政治制度建立了,国家要正常运行,还需要有“资金”啊,于是赋税征收等提上了日程。
现在,大家将你们制作的或搜集的战国时期各国钱币拿出来,大家现在就相当于原各国子民了,我派一位“大臣\"到各地方来收税。 (情景设置:一学生以“大臣”的身份收上大家准备好的钱币,有刀币、布币、蚁鼻钱及半两钱等,然后上来汇报:
6
9“报告长官,各个地方的钱币都不一样,换算起来极为麻烦,您看,我们收税存在有极大困难。百姓们也常常因为钱币不一样,贸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而且下官还发现每个国家的度量衡也不一样,买卖和征税困难重重.下官觉得应该将这件事禀告皇上,将货币及度量衡统一,才能更好达到我们大秦国的统一.”师答:“此言即是,马上本官就禀告皇上.\")经研究决定,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出台.
2.经济措施(课件显示) (1)统一货币(课件展示)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都不尽相同。韩、赵、魏通行的是布币,齐、燕通行的是刀币,楚国通行的蚁鼻钱,秦国用的是外圆内方的秦半两.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人民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极为麻烦的现实问题,于是,统一货币势在必行.那么,那一种货币将成为统一国家的货币呢?当然是原来秦国使用的“秦半两\除了它是秦国曾经使用过的货币外,还有另外的原因,如它更便于携带,不会“脱颖而出”;另外,它外圆内方,符合中国人的观念。 (逐次投影战国时期货币图片,及展示同学们制作的货币。)
(2)统一度量衡(课件展示)
度量衡是指度制、量制、衡制的总称。度是指计量长度的器具,如“尺、丈”;量是指计量容量的器具,如“斗、升\";衡是指计量重量的器具,如“秤”,“秦陶量”就是一个计量容量
7
9的量器,“秦‘八斤’铜权”就是一个衡器。 而当时各诸侯国度量衡的标准都不一样。如战国时期有四把铜尺流传到了今天,我们发现,其中1尺最长的是23、1厘米,最短的是22、3厘米。那想想,如果你去不同的地方买布,能要到一样长度的布吗?
这里就有一个故事: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所以,统一度量衡很有必要。于是,秦始皇便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在全国使用。 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都是使“度同制”的体现。 过渡:接着,还有一样东西需要即时统一,那就是文字,它属于文化措施.
3。文化措施-—统一文字(课件显示)
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很大.请看屏幕上的“马\"和“安”字,书上53页也有,看看有多少种写法? 有七种写法。“马\"和“安\"字如此,别的字当然也如此。那大家想想:文字不统一,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吗?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吗?(学生答:看不懂,不利于交流)正因为这样,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请看屏幕,小篆很漂亮,写小篆就像画画一样,要写好,很慢、很难,于是,后来,一种更方便、更简洁的文字——隶书便慢慢流行开来。了解统一后的这两种字体便是。
8
9除了统一文字这方面的文化措施外,还有别的文化措施,如“焚书坑儒”,它将在下节课学习,所以这里就不详解了。下来之后,大家便思考下:统一货币、度量衡及文字有何作用.下节课我让同学起来谈谈,与大家一起分享。
那么,这节课的重点便是:秦的统一过程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方方面面措施及作用。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P12-14页.
通过这节课,我的讲课反馈总结反思如下: 一、学生能完成这些知识点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集权的史实。2.能识记统一的意义。
9
93。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掌握不好的有 1.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意外收获
能提出秦统一的原因并能解答一部分. 四、遗漏的知识
书上提到的长平之战几乎不看。 五、总结如下
1.学生的合作注重的是阅读和任务,没有进一步的思考。 2。学生的合作局限性在于知识面窄。
3.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引导不到位。对于突破本课难点统一做的不到位。
4.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重点知识落实不到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