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学团队评审标准

教学团队评审标准

来源:测品娱乐
教 学 团 队 评 审 标 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 审 标 准 ⒈ 团队 基础 与 结构 (20分) 1-1 团队 建设基础 (10分) 1-2 团队结构 (10分) 2-1 学术地位 (3分) 2-2 学术成果 (6分) ⒉ 团队 ①团队带头人长期致力于团队课程建设并做出重要贡献,熟悉本带头 2-3 学科专业及课程体系的教育教学改革趋势,或主持过省级以上有人 课程建设与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项目; (15分) 授课 ②承担团队核心课程主讲任务,坚持每学年在本校为本科生讲授 (3分) 专业课一门以上,教学效果优秀; ①团队建设单位与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组织机构建设紧密结合,设置合理; ②以系列课程或专业搭建的团队建设平台,符合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 ③团队具有多年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高; ④团队教风建设成效明显,教书育人氛围好,整体教学效果优良。 ①团队具有良好的梯队结构,老、中、青结合,可持续发展趋势好; ②团队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合理,规模适度; ③团队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高,达到50%以上; ④团队成员整体素质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①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职称,具有较强的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能力; ②近五年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形成独有建树的学术思想,为本学科发展做出较突出的贡献。 ①近五年主持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或精品课程,取得的成果在同领域学科专业内影响力较大; ②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过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或教材奖; ③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获得的其它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数。 ③具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称号。 ①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师德奖励2-4 称号,或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 品德与能力 ②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指导本团队的教(3分) 学改革和教学梯队建设,一般应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 3. 团队教学 工作(30①团队成员讲授的课程形成体系,便于开展教学研究与合作; 3-1 符合团队建设目标要求; 课程体系 ②课程体系科学、完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反映行业现状、(7分) 追踪学科(专业)前沿。 分) ①有教材编写规划和鼓励教材研究的、措施; 3-2 ②近五年承担过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任务,教材出版层次高。自教材建设 编教材特色鲜明,使用效果好; (6分) ③编写的教材获得过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①团队教师主持过省级示范性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实验教3-3 学示范中心等项目建设; 教学 ②教学改革成果显着,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二等成果 奖以上奖励次数多; (7分) ③近七年来团队承担的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多、经费多、项目来源级别高。 ①团队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实践,团队支持和鼓励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措施具体有力; 3. ②教学改革特色鲜明,特色点符合团队建设目标,如团队设置特3-4 团队教学 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实验教学或实践教学改革 工作(30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特色 分) ③教学改革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或提高课程的教(5分) 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④有教学改革成果推广和应用机制,应用推广的适用性强、范围大、效果好。 ①教学改革论文反映出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有创新; 3-5 ②本团队公开发表的教学改革论文(着)数量多、质量高; 教学改革 ③论文主题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或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论文(5分) 段改革等; ①团队有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包括国内外进修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等方4-1 培养中青年面的计划科学、措施得力; 4.团队 ②团队建设具有可持续性,青年教师培养成效显着; 教师 梯队培养(7分) ③具备吸引外来教师进修学习的学科(专业)或课程优势,有接与 4-2 (15分) 建设目标和计划 (8分) 5.团队科5-1 研与教研 科研情况 (20分) (10分) 发展规划 受教师进修学习的管理规定、办法,效果好。 ①团队建设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具有辐射带动作用;②团队今年的建设计划内容具体、详实,可行性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符合国家教学团队建设内容要求,如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培育教改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 ①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多、经费多、项目来源级别高; 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多,水平高, 有一定数量的SCI收载论文。 ①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的有效机制,包括组织机构与人员等,为5-2 科研转化教学提供了制度保障。 科研与教学 ②科研成果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应用,如研究型选修课程、专题课、的结合(10学术论坛等; 分) ③科研促进教学作用明显,人才培养效果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