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方法入門
正常的人生出來便懂得思考。不過,人雖有思考能力,但並非人人都曉得如何進行獨立思考。人云亦云,思路不清,都是由於缺乏獨立思考。要發展和培養出個人的獨立思考,關鍵在掌握一套有效的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可約略分為批判思考及創意思考兩大類。什麼是批判思考?古代希臘哲學家認為「什麼是真?」「什麼是善?」「什麼是美?」是哲學上最基本的三個問題。但,從思考方法學上來說,它們其實都不是最基本的。相對於上述的三個問題而言,「怎樣思考得正確?」是更為基本的一個問題。因為,要知道什麼是真的信念、善的行為和美的事物,即預設了我們對這些概念有所掌握,懂得如何分辨正確和錯誤的答案。而運用清晰及合理的思考去解答問題,正是批判思考的一個主要特徵。良好的批判思考能力,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和評估理據,明白理念之間的邏輯關係,以及有系統地處理問題。另外,基於思考和語言之間的密切關系,批判思考的改進,亦能幫助增強語言表達和理解的能力。
批判思考強調正確思考,而創意思考則著眼於創新意念。對於兩者的分別,我們可以通過下述的三個關鍵的問式來加以說明:
「X 是什麼意思?」(就此一問題而言,X 可以是指一個概念、一個句子或一個問題。) 「X 有什麼根據?」(就此一問題而言,X 可以是指一個斷言或理論。) 「就 X 而言,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可能性?」
要有效地進行思考,我們要懂得適當使用上述的三個問式。正確的思考必須清晰及合理,所以批判思考所著眼的是首兩個問式。但正確的思考未必一定有創新的意念。要創新,我們要考慮新的意念或處事方法,所以創意思考所著眼的是最後一個問式。在日常生活,遇到難題要解決時,這兩種思考就顯得格外重要。能夠恰當地運用以上三個問式,可算是思考方法的關鍵。
這三個問式看似簡單,但要靈活精確地應用卻不容易。例如要去判斷一個理論是否有根據,便可能涉及複雜的邏輯或科學方法。本網址的主要目的,便是介紹應用這三個問式的時候所需要用到的思考方法法則。這些思考方法法則的內容,我們可以這樣的劃分:
意義分析 - 思考方法的起點,其主要功能在於釐清語言的意思 演譯邏輯 - 檢查推論是否正確,理論是否一致的法則 科學方法 - 有關獲得經驗世界知識的推理方法和原則 決策思考 - 如何作出合理的決策和道德判斷 謬誤剖析 - 分析錯誤的思考方式,加以分類 創意策略 - 如何靈活思考,增強創意 對思考方法的一些誤解
正常的人能思考,但並非所有人都認為自已的思考應當改進。希望改進自已思考的,卻未必清楚知道甚麼才是正確的思考方法。有三類對思考方法的誤解尤其嚴重: 批鬥當思方
有些人以為,批判思考便是毫不留情地去批評和戰勝別人,於討論中咄咄逼人,死不罷休。這是對批判思考的應用有錯誤的理解。批判思考方法的內容是如何正確地思考,其中的原則並非只能用來批評別人。要改善自已的批判思考能力,我們亦應當經常反省自已思考上的過錯。此外,我們若要支持及增強別人的論證,以及合作分析及解決問題,亦必須應用批判思考。反之,對正確的論點猛加批評,其實反而是錯誤的思考。另外,雖然批判思考是有關如
何思考清晰及合理,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在所有場合所想所講的都要清晰合理。不同的社交情況有不同的功能和要求,拍拖的時候還要講述為何「我永遠愛你」不可能正確,恐怕是不懂得如何靈活運用批判思考 (若對方以為這樣才是浪漫的話則除外)。 錯誤當高深
亦有一些思考混亂的人 (可能遭別人批評得多的緣故),認為批判思考只是「低層次」的思考,是高深學問的枷鎖。因此,空泛含糊的說話,成為了「突破語言」的嘗試,而矛盾及錯誤的思考,則變成「超越邏輯」的壯舉。只可惜,有更多思考更加混亂的人,卻常常以為這一類的講法含有高深的哲理,以為能夠清楚言說的理論必定不值一晒。不過,這些強調「突破」和「超越」的講法,就像以為吃毒藥是「挑戰生理極限」一般愚蠢。 混亂當創意
有另外一種枷鎖論,則以為批判思考局限了創意思考的發展,創意講求靈感,不需要思考清晰合理。這個想法,其實是誤解了創意思考的性質。我們可以粗略地把創意分作藝術創意和認知性創意。前者運用於藝術創作,著重藝術意念或情感的表達。後者則以新的概念或理論去解決問題和探求知識。藝術創意與個人的美感、藝術觸覺和美術技能有關。這些條件的培養,與批判思考的訓練,兩者之間有何關係,這有待心理學的研究。但是良好的批判思考能力,卻是擁有認知性創意的一個必要條件。原因是,能夠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論只是認知創意的前半部。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能夠判別這些新的概念或理論是否正確,能否真正解決要處理的問題。若是不能,我們便要決定是否放棄這些概念和理論,或作出修改。在這些思考過程中要作出適當的判斷,當然少不了批判思考。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翻了牛頓有數百年歷史的理論,改變了近代物理學的發展。但愛因斯坦成功的其中一個關鍵,是他能夠應用好的批判思考,清楚地瞭解到當時物理學基礎的種種問題和局限。我們雖然並非一定要成為科學家,但現今的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迅速改變,成功的要素之一便是懂得分析資訊和利用知識,以及運用靈活的認知創意去配合不斷變遷的社會環境。批判思考非但沒有與此目的有衝突,更是於現代社會生存的一個必要技能。
-------------------------------------------------------------------------------- 試討論以下這段文字。當中提到的實驗,能否真的証明邏輯和經驗並不重要?
如果將一隻蜜蜂和一隻蒼蠅放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玻璃瓶平放,瓶底朝向較光的窗口,再打開瓶蓋,你猜會怎樣?何者會逃出生天?實驗證明,勤勞的蜜蜂會不斷地在瓶底找出口,直至力竭而死;而蒼蠅卻可以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從玻璃瓶口逃出。機智慧戰勝傳統教條蜜蜂之死,是因為被傳統智慧和邏輯所誤。牠們以為,「室」的出口必然是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因此只管拚命撞向瓶底,重複這種牠們認為合乎邏輯的行動。對牠們來說,自然界並無玻璃這種不能穿透的透明物體,因此牠們的智力愈高,愈重視邏輯和經驗,這種奇怪的障礙物就愈發不可理解。相反,智力較低的蒼蠅對邏輯毫不在意,只管四下亂飛,卻誤打誤撞地找到了出口,構成了一個智者消亡、頭腦簡單者卻得救的警世故事。這不單是一個寓言,而是美國一個著名的組織行為學者卡爾偉克的實驗。他總結這個實驗的教訓時指出,冒險、試錯、即興發揮、隨機應變以及迂迴前進,都有助應付瞬息萬變的世情。這樣的問題之所以緊迫,是因為模糊和不確定性,已成為當今企業管理的難題。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隨機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條式的智慧 22222良好的思考能力是一種技能。正如打網球一樣,技能的改進有賴知識、態度及實踐三方面的配合。 知識
要能夠打一手好的網球首先要知道網球的規例。思考方法也是一樣,要對思考方法的法則有所瞭解,例如明白基本的邏輯推理,科學方法等。 實踐
打網球光靠理論和好的態度並不足夠。成功的運動員除了依靠先天的條件外,亦要不斷的訓
練和實踐。要懂得恰當運用思考方法的法則,聽一兩個講座或讀幾本書並不足夠。我們必需長時間於日常生活中實踐所學的知識、參與高質素的討論和接觸好的媒介讀物。 態度
態度除了是肯定改進思考的重要性以外,也包括良好的學習態度,幫助我們從討論中發現自已的弱點,從而提升自已的能力。有些人以為,批判思考便是絕不認錯,四處批評。採取這個態度,只怕不但不會令自已改進,更很容易令自已沒有朋友。 要反省我們自已的態度是否恰當,可以看看你是否同意以下的句子:
別人與我意見不同的時候我會沒有耐性。 我通常不會承認我錯了。
我作決定的時候依賴直覺而非分析。 思考抽象的東西令我頭痛。 遇到困難我很快放棄。
我不喜歡閱讀資訊或分析性的刊物和電視節目。 我不關心不影響我的事情。
我不喜歡我的朋友批評我又或比我聰明。
若有任何句子反映你的性格,你要小心這會阻礙你思考能力的改進。 H02.1 Exercises
反省自已的性格和處事方式,看看有沒有地方可能阻礙自已思考能力的改進。
試分析自已思考的長處和弱點3333相信很多人都會同意教育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在不同方面的思考能力,例如創意和批判思考。但怎樣的教學方法,才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改善他們的思考方法呢?
思考是人類的心理活動之一。而認知科學,正是研究心理活動的科學。雖然認知科學的主要研究範圍並非教學方法,但它對於人類如何思考、學習,以及對批判思考某些特別部分之現象等等的研究都對如何改善批判思考的教學方法有一定的貢獻。從有關討論我們可以總結出六項主旨。
一、批判思考是困難的
認識到這一點或許是最重要的。雖然批判思考看似是一種很基本的技能,但實際上多數人都沒有具備良好的批判思考能力。並不是說他們完全不懂推理,問題是他們未曾清楚地理解過有關論據之基本概念,不知道怎麼樣的論據才能合理地支持他們的論點。
雖然人類不斷進化,可是我們的思考能力先天地只會發展到足夠保存生命的程度,所以人類不是生下來就懂得批判思考。相反,我們比較善於掌握簡單和熟悉的事物,而且時常只用直覺去判斷事情之真假。
批判思考所以困難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是一門高階技能(higher-order skill)。意即批判思考是建基於其它比較簡單、易學的技能上之一種複雜活動。假若對那些次一級的技能未有一定的掌握,那麼批判思考就不可能發生。
儘管已經完全掌握了其它次一級的技能,也必須懂得把它們正確地、前後一致的組織起來才能發揮批判思考的作用,因為批判思考並不是純粹不同知識或技能之拼湊。
以上三點說明了為什麼批判思考是困難的。因此,我們不要誤以為可以找到一種快捷、速成的方法去教授批判思考,不論使用如何先進的科技或者新穎的教學方式。它是需要我們終身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亦因為這個緣故,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永遠沒有所謂太過早或者太過遲開始。
二、不斷練習
凡要掌握或者提昇一種技能,都要經過許多的練習才能成功,而批判思考這一種能力當然也不例外。
因此,純粹對學生傳授批判思考的理論,或者讓學生多閱讀那些表現出良好批判思考能力的文章都不是最有效的教授方法。要改善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必須要令學生自己進行批判思考。
此外,批判思考的練習要能針對批判思考本身。若只著重對批判思考以外的科目進行批判思考,是不能有效地改善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所教授的內容和所提供的練習必須專為改善和提昇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三、逐步實踐
由於批判思考本質上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技能,學生可能對於如何把它應用到其它不同的技能上會感到困難。雖然我們不能要求他們一學會批判思考便懂得自然靈活地應用到各種情況上,但是可以透過不同程度的練習去逐步提昇這個能力。方法是先讓學生對某些特定的情況練習基本的批判思考,然後逐漸轉換不同的範疇,使他們瞭解自己正在和如何把批判思考運用於不同的情況上。
四、學習理論
去到某一個程度,批判思考能力的進步需要透過學習一些相關的理論,其中包括一些專用字詞。
對理論的認識能夠幫助我們對自己的思考有較深入的體察,讓我們更快、更容易辨別出正確的或錯誤的思考。這種洞察力的改善是自我審察和改正的基礎。正如之前所講,提昇批判思考能力需要非常多的練習,而當你越能體察什麼正在發生,越能有效地明白你正在做什麼以及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除此之外,對理論的掌握亦有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回應。因為所教授的內容一定是透過文字來傳達,如果對批判思考的專有字詞認識愈多,則師生之間在這方面的溝通和交流便愈有效。相反,對理論部分沒有足夠認識的學生會很難明白教師的指引或者作出適當的回應。到某一個程度之後,教師將無法繼續指導這一類學生。
上面曾經指出純粹或者過份側重批判思考理論的傳授是錯誤的,但須知在理論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能令學習和實踐變得更有效益,因為理論與實踐的適當配合是提昇和改善任何技能的要訣。
五、圖示論証結構
分析論証是批判思考之核心部份。不論是書寫抑或口述,論証都是透過一串串的文字表達出
來。但除了依照原本文字上的次序去表達論証外,其實還可以圖示論証。尤其當該論証之前提部份為複雜的層級結構時,圖示則能夠把其中之邏輯結構完全清楚地顯露出來。
論証結構圖可以按照不同的約定形式去表達,以下是其中一種(「ˉ」是用來表示在它上面的一個或一組陳述句為它下面的陳述句之論據的一種關係):
對於那些結構簡單的論証,圖示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但對於結構複雜的論証,圖示就變得非常有用。
使用論証結構圖去教授批判思考能夠比較快速地提昇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因為從學習的角度來看,論証結構圖比起一般的文字表達方式有以下之優點:
較容易明白其中之邏輯推理,因為學生只需將專注力集中在批判思考上面,不會受如何根據原文的表達形式去理解箇中推理所阻礙。
當學生明白到箇中之推理,便能較容易去探討更重要的問題(例如前提的意思是否清晰和有說服力,抑或再需要別的理據去支持)。
當論証根據嚴格的約定形式被圖示出來後,教師可以馬上從中得知學生所思考的是什麼,而學生亦都更容易理解老師的回應是針對那一部份和應該如何把錯誤改正過來。
簡言之,論証結構圖是一個能夠更清晰和有效地展示論証的方法,它令批判思考的主要運作變得更加直接,從而更快地提昇批判思考的能力。
既然論証結構圖這麼好,為何卻很少被使用呢?主要的原因是純粹文字上的表達做起來通常比用圖示較容易和省時。不過,隨著個人電腦的普遍使用,以及專門為圖示論証結構而設計的套裝電腦軟件之出現,這個情況開始有所改變。
六、信念保護
近年認知科學的一個發現,便是大部份人的思考在某些情況很容易會出現歪曲以及誤差,這些傾向一般叫做「認知上的偏差」 (cognitive biases and blindspots) 。不論它們的成因是什麼(在某程度上源於偶然的進化過程、腦袋所處於之共通的生長和適應模式、或者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它們都是人類認知上既普遍又不容易根除的特徵,時常在我們不知不覺間阻礙我們的正確認知。認識這些傾向,我們可以儘量消除或減低它們的影響。 其中一個影響深遠的認知偏差稱為「信念保護」 (belief preservation) 。這是指我們因對某些信念有所喜好和偏執以致客觀性受到影響。
當很多人強烈地相信一個概念(或者強烈地希望它為真)的時候,他們往往有以下的行為或想法:
只搜集那些能夠支持他們所相信的概念之論據,不搜集、避開、或不理會能夠否定該概念的論據。
判斷論據之優劣標準是它們肯定抑或否定他們所相信的概念。此舉令信念能夠左右他們對論據的評估,而不是透過對論據的評估去決定他們應該相信什麼。
面對壓倒性的相反論據,只要還可以找到一些正面的理據作支持(即使數量很少而且薄弱),他們仍然會堅持所相信的。
信念保護直接破壞理性思考的過程,因此一個理想的批判思考者必須認知到這個毛病,主動去察覺它對思考的惡性影響,並且採取彌補的策略。對治的方法有: 更著力去搜尋和留意那些與我們信念有所矛盾之論據。
在評估論據優劣的時候,要特別著重那些能夠推翻自己的論點之論據。
當論據逐漸証明我們的信念為錯誤的時候,我們要培養勇於重新改變自己的看法之意願。 這些方法與我們日常的思考習慣不一樣,所以不容易做到。但事實上它們能夠減低我們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