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策略——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策略——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

来源:测品娱乐
THEME FORUM

Urban Waterfront Space Plann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策略——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

文 \\ 章灿钢 \\ Zhang Cangang \\ 浦东新区环境保护和市容卫生管理局摘要: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最具价值和开发潜力的空间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对繁荣城市经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有着重要影响,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向人性化城市、文化城市、绿色城市转型的契机。在新形势下研究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文明内涵,进一步满足文明社会人民生活的需要,对提升城市生态安全与服务功能具有现实意义。在简要分析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经验和意义的基础上,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探索遵循城市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空间开发规划策略。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生态文明;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1.009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级阶段要实现城市生态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达到最佳状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文明内涵,进一步满足文明社会人民生活的需要,对提升城市生态安全与服务功能具有现实意义。

[3]

本文在简要分析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经验和意义的基础上,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探索了遵循城市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空间开发规划策略。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有着巨大开发潜力,对于解决城市空间匮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起着积极作用。[2]在新形势下研究

一、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意义

城市滨水空间大多位于城市的繁华区、开发区或贯穿整个城市,滨水地区的发展,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它的建设演变关乎城市的兴衰。

(一)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国际经验国际上,城市滨水空间经历工业化时代的繁荣兴盛,给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入

后工业时代后,20世纪60至80年代,一些位于城区内的港区因不再适用于港口生产而遭到了废弃。70至90年代,这些滨水区域掀起了再开发的热潮。这股浪潮由北美到西欧再席卷非洲、东亚,同时,国外许多学者开始了对滨水区开发与港口——海岸带关系的研究。总结各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策略,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以港口和工业活动为导向,重振港区的工业和商业功能;二是以商业、游憩等开发为导向,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彻底的改造。伦敦道克兰

专题论坛 | | 4848

THEME FORUM

滨水区、日本横滨港未来21区(Minato Mirai21)的再开发属于第二类,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其他地区岸线资源优化利用提供了成功经验。

[4]

意义,不仅仅只表现在滨水本身,更多的是以其为缩影反映出的城市风貌、历史以及与地域自然特色和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契合关系。随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无论是功能、用地结构的调整,还是环境的更新改造、特色景观的塑造,滨水空间的开发都极大地带动了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城市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滨水地区也逐渐成为城市核心区域。

(二)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最具价值和开发潜力的空间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对繁荣城市经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有着重要影响,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向人性化城市、文化城市、绿色城市转型的契机。由此可见,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

二、黄浦江东岸滨江带的发展历史及演变

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黄浦江在工业时代创造了现代城市发展史上的辉煌。两岸地区密集分布的码头、工厂、仓库推动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江海枢纽港和制造业基地。

[5]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全球化趋势下的城市经济转型加速了两岸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航运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的发展趋势则推动了黄浦江两岸港口空间布局的改变,浦江两岸功能重塑和综合开发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小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世博园区的建设,为浦江东岸空间优化利用和功能提升树立了榜样;港口外迁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黄浦江沿岸地区的更新改造带来了新的契机。

100多年来,这条黄金水道一直履行着工业生产、运输、仓储、交通等城市功能,为上海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到了新的发展时代,工业时代建设的码头、仓库陈旧落后,水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令人担忧,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难以匹配;岸线利用的能级较低,大部分浦江沿岸是一派脏、乱、差的景象,与“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相去甚远。

三、黄浦江东岸滨江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

黄浦江东岸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段拥有约21km长的连续岸线,虽然具备充实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基础,拥有极具吸引力与空间活力的焦点区域,但也面临很多挑战。

(一)空间断点多,缺乏连续的滨水步道系统滨江区域被众多建筑、公共设施和自然河道等阻断,缺乏连续顺畅的滨水步道系统。浦江东岸滨江原本多为工业园区,封闭的工厂阻断了滨水道路;码头、轮渡等公共建筑在方便船舶进出的同时,造成滨水区域的断裂;自然河道与运河河口由于未曾架设人行桥梁,需要游客绕行至市政桥梁通过。

(二)缺乏适合人体尺度、环境舒适的滨水空间浦江东岸的滨江公共空间大多由原有工厂、码头搬迁后腾出,工厂园区往往尺度较大,缺乏良好的景观设计和空间布置,不符合人性化要求。这些过于空旷、平坦的场地,给人以无趣与不安全感,无法提供良好的空间体验。[6-8]

(三)可达性较差,缺乏有效的交通系统衔接

虽然东岸周边腹地有广泛的地铁、公交和轮渡服务,但是滨江区域的公共交通资源分布不均,地铁站点均位于腹地,地面公交呈现“北多南少”的局面,水上轮渡的使用率不高。可达性不足降低了人们前往的意愿,滨水空间也难以成为人们聚集的有活力的场所。(四)功能单一,缺乏具有文化特质的活力空间

沿线功能单一,景观单调,缺乏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以及个性特征。建成的部分公园绿地缺乏特色,不能体现东岸文化和特质,公共活动不足,难以激发公共空间活力。由于缺乏必要的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人们较难长时间驻足其间。专题论坛 | | 49

THEME FORUM

四、黄浦江东岸空间优化提升的规划与实践

随着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到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进程,抓住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机遇,对浦江东岸进行优化利用和再开发逐步成为社会共识。通过规划设计,实现空间上的连续贯通和功能优化,提升环境品质,重塑空间活力,使之真正成为城市生活的“客厅”,成为属于人民的滨江。

黄浦江东岸空间优化利用与再开发的核心是转换岸线资源的功能,从原来的以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为主,转换到以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为主,实现由生产功能向综合服务功能的全面转型。既考虑经济增长的需求,又遵从生态的优化、文化的延续、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需求。

黄浦江浦东东岸滨江开放空间的贯通设计以“城市生活与滨江空间交织互动”为核心理念,打造文化、生态、运动、产业的滨水集聚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打开封闭江岸,创造活力滨水开放空间,着力回归自然、修复环境,延续城市文脉,营造城市特色;引领城市向人性化、文化传承、绿色生态方面转型,逐步打造成为国际化、特色化、多元化的世界级滨水开放空间。

(一)总体目标

一是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沿江产业集聚带;二是初步形成集旅游、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功能体系;三是初步形成交通便捷、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四是初步取得生态环境修复与公共环境提升成效;五是初步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新景观和新地标。

具体做法上:构建“一带、多点、多楔”的滨江绿地空间结构(“一带”指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的滨江绿化带,“多点”指滨江绿带上重要绿化、广场节点,“多楔”指多条连接滨江与腹地的楔状绿地)。打开封闭的江岸,连通滨江断点和堵点,改

善滨水可达性、亲水性,让人们近水、见水、亲水。同时,通过提升城市生活环境品质,建设便捷智慧的公共服务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市民活动,使浦江东岸成为富有活力、开放连贯的公共活动岸线。

(二)五大核心策略

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和实践紧密围绕资源禀赋和总体目标,遵循“铺绿、穿线、镶嵌、覆盖、点亮”五个核心策略。

1.铺绿策略——建立满足多样性的生态空间体系浦江东岸公共空间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重构以自然为本底,构建亲水怡人的绿色岸线,融入地区生态格局。浦江两岸拥有相对优越的自然资源,湿地、绿地、公园等多种绿化形式分布在沿江各区域。东岸的贯通设计以“自然东岸”作为原则之一,发挥其绿色生态资源优势,整合沿江植被覆盖区域,打造绿色岸线。利用水上走廊等方式串联步道网络,既不过多影响自然环境,又让游客更加亲近自然,让滨江空间更加亲水宜人。东岸的整体设计利用水系和道路植栽连通腹地绿色环境,融入当地水网和自然绿地网络,构建水绿交融的生态格局,成为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界面和节点,真正实现江岸与城市的环境改善和永续发展(图1)。

充分尊重浦江自然形成的湿地、林地系统,结合防汛堤的改造,利用河口、桥下等空间形成生态锚固点,建立满足生物需要的多样生态空间体系,形成向城市腹地渗透的水绿交融的生态环境。铺绿策略整体侧重三个方面的打造:

(1)江岸纵向立体铺绿,形成低线生态湿地、中线江滩疏林、高线绿坝森林的整体格局。

(2)横向蓝绿交织成网,与河流蓝色廊道、重要滨江绿地廊道紧密结合,向城市腹地渗透。

(3)生态节点增效,在重要的生态节点如世博、前滩、三林等地区强化整体生态环境,形成两百万棵树的城市级森林生态效应。

2.穿线策略——打造五线联动、三线先行的线性空间

对行为与速度进行重新组织,“慢行三线”(低线亲水漫步道、中线林间跑步道、高线堤上骑行道)与水上游览线、预留空轨线共同成为东岸滨江的“五线谱”,统

专题论坛 | | 5050

图1 黄浦江东岸的城市级生态格局

领全线的多重滨江体验。“慢行三线”特色鲜明,联通南北,嵌入未来腹地公共空间慢行网络;水上游览线讲究水陆联通,沟通两岸,让市民游客畅意感受两岸风貌;预留的空轨线路作为慢行系统的特色补充,保证整体空间的开放通达。滨江的步道网络以相对统一的绿化种植(表1)和功能设计(表2),将21km岸线整合起来;与沿线的公共空间节点相结合,既是便于市民在滨江自在漫步的主干道,也是可以在此驻足休憩、游玩、聚集交往的公共空间。

当遇到自然河道、桥墩、轮渡码头等固定障碍物阻挡时,慢行道部分采用水上栈道、架空慢行道等形式跨越,共建成15座“云桥”(表3),保障畅行安全与连续,使断点变为亮点。曾经的死结被解开,阻断滨江的封闭建筑通过功能转换、打开围墙、拆除等多种方式使步道畅通;曾

THEME FORUM

表1 东岸滨江慢行系统设计原则和绿化类别

通行方式设计原则绿化类别低线亲水设在高桩平台,落叶观花乔木/常绿观漫步道标高落在5m左右花乔木+地被/草坪中线林间原则沿防汛墙安排,跑步道标高落在7m左右常绿乔木+观花灌木+地被高线堤上穿梭在绿化林间,常绿高大乔木/观叶高大骑行道标高落在9m左右乔木+宿根花卉/地被表2 东岸滨江“五线联动”通行方式的功能设计与使用人群

通行方式宽度功能使用人群低线亲水慢漫步道>6m行进速度小于5km/h亲水近岸,观景休闲休闲人群行中线林间行进速度小于10km/h系跑步道>3m游憩与跑步活动人群统高线堤上行进速度小于20km/h骑行道>4m休闲慢骑健身人群水上游览线—浦江游览,水陆联通观光人群预留空轨线—设计时速50km/h新能源交通通勤人群表3 东岸滨江15处断点的“云桥”贯通情况

断点类型贯通方式及优点主要点位  设置7座慢行景观桥  洋泾港慢行桥/梁,桥梁线形流畅自然,与张家浜慢行桥/白莲自然河道断点周边环境有机融合,既连通泾慢行桥/倪家浜慢了公共空间断点,又具有较行桥/川杨河慢行桥/强的艺术性。三林北港慢行桥/三林塘港慢行桥  建设5座跨线桥梁,跨线桥与原有轮渡建筑的二层  民生路轮渡桥/轮渡站与取空间“无缝衔接”,在提供其昌栈轮渡桥/泰同水口断点流畅的漫步体验的同时,形栈轮渡桥/小陆家嘴成了独特的公共空间“观景水厂连廊世博栈桥平台”。  通过调整用地性质,拆  杨浦大桥下物流“两桥一隧”除堵点建筑,将滨江岸线留仓库拆除/南浦大桥区域堵点给公共绿地,形成有特色的堵点建筑拆除/上中滨水空间。路隧道堵点建筑拆除经的断口被接上,河道出入口架起桥梁,接通河岸。浦江东岸贯通工程累计拆除影响贯通的建(构)筑物80 000余m2

、腾出270 000m2

公共空间。

3.镶嵌策略——聚焦人文设施和工业遗迹的保护

浦江东岸是城市近代文脉传承、现代发

专题论坛 | | 51

THEME FORUM

展见证与当代景观地标,更是人们重拾城市记忆、感受城市魅力的最佳场所。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注重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的衔接,加强历史建筑、工业遗存的修缮利用和功能再植,在历史文脉的基石上重新装载新的滨江文化,加强旅游产业与历史风貌、创意文化的联动发展。浦江东岸贯通工程共修缮、保留10处工业遗存和人文设施(表4),结合传统产业遗址遗存的改造和再利用,引入艺术机构、传媒总部、创意书店等,培育游艇、马术比赛等新兴文化消费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4.覆盖策略——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设施

重塑便民亲民的活力滨江空间,以布局均衡为原则,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设置便民基础服务设施(表5)。建立完善表6 东岸滨江主题区段

名称起止位置杨浦大桥—浦东南路表4 东岸滨江工业遗迹和人文设施保留改造及规划情况

类型建筑名称民生艺术港(原民生码头)保护等级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功能艺术文化展示馆(规划保留改造)餐饮工业遗迹展示餐饮、书吧、教育(规划保留改造)文化、艺术、演艺艺术文化展示馆工业遗迹展示滨江景观滨江大道4088号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江海南关验货场旧址)耀华玻璃窑工业遗存歇浦路8号(原亚细亚火油栈)船厂1862(原上海船厂)艺仓美术馆(原老白渡煤仓)上海外轮修理厂的船坞由隆花园住宅文化遗存张家浜旁保留建筑浦江一号建筑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历史古迹表5 东岸滨江服务设施设置标准

分类景观家具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设施座椅、灯具亭、廊、广场公共厕所、游客服务点、便利店等灯塔、望江驿、观景塔等设置间距100m300m500m主要功能休憩运动、交往便民服务便民服务、休憩驻点景观标志物运动公里记数牌特色构筑物1000m主要特色  依托丰富的产业建筑和历史遗存,重点体现城市文化和记忆  紧邻陆家嘴建筑群,发挥城市名片、世界级CBD、旅游胜地优势,深度挖掘商业、生态湿地等资源  相邻众多居住小区,包含煤仓、廊架等工业遗存和大片工厂、堆栈。依托腹地生活功能,重点打造煤仓艺术长廊和生活休闲广场  依托世博会期间建成的场馆建筑和公园绿地,结合大规模 节事活动和文化庆典,着重进行文化提升  自然生态基础条件优越,邻近东方体育中心和在建的前滩国际商务区,融合良好自然生态基础和腹地生活片区,形成面向家庭和市民的生态休闲地重要建筑/公园绿地歇浦路8号/民生艺术港/船厂1862/新华月亮湾/杨浦大桥滨江绿地/洋泾绿地/源深路港口广场陆家嘴北滨江绿地/丰和路节点广场/观鸟湿地浅滩/陆家嘴南滨江绿地/由隆花园住宅/浦东美术馆艺仓美术馆/东昌绿地/北栈绿地/中栈绿地/船坞绿地/南栈绿地世博公园/白莲泾公园/后滩公园/耀华绿地/世博庆典广场前滩国际友城公园/休闲公园/上中路绿地/三林滨江绿地文化长廊段多彩画廊段浦东南路—东昌路艺术生活段东昌路—白莲泾创意博览段白莲泾—川杨河生态休闲段川杨河—徐浦大桥专题论坛 | | 5252

THEME FORUM

慢行系统,补充相关配套设施;

[9-10]

合理布局各类休憩广能单一,相反,开放的公共空间带来多元的人群和多元的公共活动。突出东岸岸线悠长与其本身的自然禀赋,按照“三凹三凸”整合与展示岸线特色,突出区段自然与文化、历史特色,打造不同的主题与目的地,共打造5个主题区段(表6),展示黄浦江东岸公共开放空间独一无二的魅力,共同构成浦江东岸空间新乐章。

场、市民活动空间,为多样活动的开展提供舒适宜人的场地。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同时,适量新增具有特色的服务设施,与象征东岸地区的特色构筑物相结合,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景观标识。通过景观手段优化现状市政设施,协调环境视觉效果。鼓励市民步行出行,实现黄浦江沿江便捷、人性的出行环境。

5.点亮策略——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题区段

统一的慢行步道和景观标识并不意味着滨江空间的功

五、结论

黄浦江东岸的中心区位、滨水环境和历史风貌是区域再开发的潜力所在,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对浦东东岸滨江岸线进行统一规划,充分挖掘陆家嘴、世博园区、前滩三大滨江区域的区位优势和人文底蕴,对滨江公共空间结构进行重塑,对生态环境进行重构,对历史人文价值进行挖掘和塑造,实现了绿色公共开放空间的贯通,充分展现了浦东形象展示和市民尽情亲水的资源价值,推进了岸线与腹地间、不同区段岸线间的紧密联动和错位发展,让黄浦江东岸重现活力,形成了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滨江公共活动空间。

从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的案例可以看出,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多功能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钱敏蕾,李响,徐艺扬,等.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

指标体系构建——以上海市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5,54(4):3-397.

[2]金广君.日本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概述[J].城市规划,

1994 (4):45-49.[3]王祥荣,谢玉静,蔡元镔,等.特大型城市上海生态化转型发

展的路径与重点举措[J].上海城市规划,2015(3):76-81.[4]张洪梅.哈尔滨市松北区涵碧滨水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D].东北农业大学,2017.[5]邓立丽.黄浦江市区岸线利用特征及功能提升研究[D].华

东师范大学,2006.

[6]杨伊萌.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探索与实践――以黄浦江东

岸滨江开放贯通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2):46-51.

[7]黄浦江东岸开发公司、陆家嘴管委会.打

通滨江岸线造福于民——关于浦东黄浦江沿岸公共空间贯通与统筹开发机制创新的建议[J].浦东开发,2015(11):13.

[8]邵玫.串起散落的“珍珠”打通上海滨江

岸线[J].沪港经济,2014(6):46-49.

[9]邹美.世博滨江绿地慢行通道的规划策略

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8(1):166-167.[10]黄斌全.公众游憩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公共

空间规划设计——以上海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空间贯通为例[C]//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设计.东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

■责任编辑:王明洲专题论坛 | | 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