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分析的重要意义
郑礼(201242015026)
[摘要] 中国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带来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目录
1.十年来的伟大建设成就 1.1国民经济建设 1.2民主发展建设 1.3文化建设
1.4小康社会建设 1.5国际影响力提高 1.6世界格局改变 1.7党的建设
2.的历史契机 3.的价值契机
3.1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3.2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3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总结
1、十年来的伟大建设成就。 1.1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活力全面迸发。国有经济通过改革重组和布局调整,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鼓励、支持和引导下健康发展,补充作用充分发挥,经济贡献不断扩大,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历史性转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乡结构和城乡关系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推动了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科学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国民经济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2民主发展建设
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最富活力的时期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重要决策事前进行政治协商成为制度,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写入党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确立代表制民主与基层直接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建设路径,积极推行城乡社区直选,基层群众自治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不断丰富。 1.3文化建设
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日益发挥出兴国之魂的强大力量。文化改革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取得突破性、历史性进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相互融合日益加深,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4小康社会建设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是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的时期突出表现在: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极大努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千万。医药卫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制度已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持续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5国际影响力提高
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是中国优势在国际比较中集中彰显的时期突出表现在:我们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西方经济深陷困境、全球经济普遍疲软、我国经济下行压力
增大的情况下,党、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迅速出台并不断完善稳增长的一揽子措施,我国经济率先回升向好,并向内生自主增长方向转变,成为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器,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1.6世界格局改变
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展道路吸引力增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时期?突出表现在: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和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1.7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实现历史性进步的时期?突出表现在: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概括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它们郑重写入党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 2的历史契机
10年前,500多名外国记者采访中国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5年前,700多名外国记者参与报道中国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世界正怀着巨大的热情和期待瞩目北京,聚焦中国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从今年年初开始,各国媒体关于中国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就逐渐升温,相关评论和分析层出不穷。中国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日期正式公布后,这一消息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重头新闻。
各国媒体为什么如此高度关注中国党全国代表大会?这首先是因为在中国党的领导下,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读懂当代中国,须从读懂中国党开始。聚焦中国党,就是聚焦中国道路,聚焦中国的创造力。实际上,即使是对中国了解不多的外国记者,也知道只有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党,只有认认真真地观察中国党全国代表大会,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应对发展进程中巨大挑战的清晰思路,更加真切地感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
1978年,《华尔街日报》一名叫罗伊斯特的记者来到广州,他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来华的美国记者之一。在《中国牌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基于自己的观察,他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中国党人“是完全讲求实际的”。
6年前,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如此断言:“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因为那一年召开了中国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3年前,在中国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全体会议不乏创造历史的例子”。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对中国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崛起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新。中国党作为领导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
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党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开放性,获得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褒奖。
中国党全国代表大会,让中国党的形象更加丰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善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为民造福;开明开放,和平民主„„中国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承载新希望,书写新篇章。
3.的价值契机
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3.1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报告提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三个方面的倡导,体现了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后,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这次在报告的文化强国建设中专门提出,令人眼前一亮。比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虽然只是四个词,却兼容并包。 3.2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回望30多年前,改革开放给“板结化”的社会以松动的空间,激发出社会的巨大活力,也正是以此为始,一个又一个传奇在中国大地不断生长。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 3.3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统领,并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全部和始终。
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的根本前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说的阶段,现在就要做起来 4.总结
中国人民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民族大团结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要坚信,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定能够和全国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一定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