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题
1.资本 2.人力资本 3.价值增殖过程
4.剩余价值 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7.剩余价值率
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9.超额剩余价值
10.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1.剩余价值规律
12.简单协作 13.机器协作
14.业主制 15.合伙制 16.股份合作制
17.公司制 18.工资 19.奖金 20.津贴
2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概念题答案
1.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2.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特殊形态的非物质资本。
1
3.价值增殖过程: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4.剩余价值: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以及货物运输等;非生产劳动:指所有与创造物质财富无关的劳动。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形态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7.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即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
剩余劳动:工人为投资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体。
9.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10.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1.剩余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也都是扩大和增加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价值规律在社会生产牡丹和特征上的延伸与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目的性规律或特征性规律。
12.简单协作:许多劳动者在同一个生产过程和在同一投资者指挥监督下有组织地共同协作劳动的一种劳动形式。
13.机器协作:许多台同种的工具集合在一个工厂里,由同一个动力机产生动力,通过传统机构把它们带动起来生产同样产品的生产形式。
14.业主制:在这一企业中,出资人是企业财产的唯一所有者,同时又是企业经营者的一种小规模的企业组织。
15.合伙制: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并分享收益、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制度。
16.股份合作制: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企业制 度。
17.公司制:是随着大规模资本联合、协作生产而产生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明晰、以法人财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18.工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资
3
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主义工资是社会主义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其实质是按劳分配制度下归劳动者用于个人生活需要的必要劳动的转化形态。
19.奖金:是劳动力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其实质是对劳动者超额劳动支付的价值。
20.津贴:是对特殊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的额外劳动和对某种艰苦劳动的补偿。
2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指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来支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形式,是基本的工资形式,它包括计时职务等级工资制、计时技术等级工资制、计时岗位工资制。
计件工资是指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支付工资的形式,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实际买到的消费资料和劳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呈上升趋势。
判断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
4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4.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在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不是商品 。
7.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
9.生产劳动就是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
10.增殖是资本的基本职能,因此,公有制条件下的公有资本也要增殖带来剩余价值。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就是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12.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1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14.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15.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
5
生产的起点。
16.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并发生作用。
17.股份公司是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本身并不表明所有制的性质。
18.企业管理既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实现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属性。
19.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0.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判断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择题
1.从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⑴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转化为资本
6
⑵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⑶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必须能带来剩余价值
⑷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
⑸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
2.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
⑴资本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⑵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⑶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⑷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
⑸在流通中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
⑴前者以货币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
⑵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
7
⑶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
⑷前者的目地有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
⑸前者是先买后卖,后者是先卖后买
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⑴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价值
⑵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⑶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⑷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
⑸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
⑴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⑵不能低于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
⑶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8
⑷表现为维持劳动力自身和家属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及教育费用
⑸所包含的物质内容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在日益扩大提高
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
⑴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⑵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支配
⑷工人和资本家共同管理
⑸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强制性的
7.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是:
⑴ 劳动过程和公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⑵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⑶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⑷ 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9
⑸ 表现为公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8.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观点出发,生产劳动是指:
⑴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
⑵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
⑶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
⑷直接增殖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⑸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资产阶级的剥削活动
9.剩余价值:
⑴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⑵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
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⑷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是公有资本和公共财产的源泉
⑸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10
10.资本是:
⑴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⑵一个历史的范畴
⑶厂房、机器等生产资料
⑷表现为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
⑸支付雇佣工人工资的货币
11.资本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是:
⑴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⑵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
⑶不是物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⑷垫支性、增殖性和运动性
⑸资本的生命力在于运动
12.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办法有:
11
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⑵增加雇佣劳动者数量
⑶压低工人工资
⑷加强雇佣工人劳动强度
⑸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13.相对剩余价值是:
⑴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⑵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⑶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⑷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⑸劳动力价值提高的结果
1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12
⑵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一般基础
⑷绝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
⑸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
15.超额剩余价值是:
⑴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⑵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⑶本企业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⑷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
⑸由先进的机器设备创造的一种暂时的现象
1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⑴单个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结果
⑵一个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13
⑶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⑷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⑸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7.工资:
⑴一般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⑵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⑶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⑷是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
⑸主要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8.企业管理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指:
⑴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
⑵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⑶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
14
⑷具有实现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属性
⑸研究企业内生产力的合理组织问题
选择题答案
1、 ③ ④ ⑤ 2、① ② ④ ⑤ 3、② ④ ⑤ 4、① ② ③ ④
5、 ① ② ③ ④ ⑤ 6、① ③ ⑤ 7、① ③ ⑤ 8、③ ④
9、 ① ② ③ ④ ⑤ 10、① ② ④ ⑤ 11、① ③ ④ ⑤ 12、① ② ③ ④ ⑤
13、② ③ ④ 14、② ③ ⑤ 15、① ② ③ ④ 16、④ ⑤
17、① ② ③ ④ ⑤ 18、③ ④
辩析题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4.生产劳动就是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
15
5.在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过程中,人们所投入的一切劳动即是总体劳动。
6.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是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因此不变资本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辩析题答案
1.错误。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不仅在流通形式上有区别,而且作为货币只在一般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交换;作为资本的货币,目的是经过流通使预付货币的价值增值。货币只有当它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正确。剩余价值的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但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领域中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相结合而产生的。
3.正确。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能创造出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4.错误。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它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以及货物运输等)。
5.错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过程中,只有人们所投入的必要的、有效的共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总体劳动。
6.错误。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只是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通过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了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因此,不变资本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是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但本身不会发生价值增殖,所以,不是剩余价值的源
16
泉。
案例分析题
1.案例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居民由于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因此成为资本家。从其货币财富的来源看,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一些人通过自身劳动能力与智力的超常发挥。在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的条件下,取得了大量的超过他人的收入量,这些收入资本化后就变成了资本家。二是一些人通过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垄断性地取得大量的超过他人的收入,而成为资本家。三是一些人通过社会不允许的欺诈、阴谋盘算、巧取豪夺等不道德、不仁义的手段,占有或是剥夺了他人的财产而成为巨富的资本家。
案例问题:(1)什么是资本?资本有哪些特征与属性?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界限是什么?
(3)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上述现象的合理与否?
(4)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民营资本家他们的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剥削?
2.案例内容:
南昌市,2001年2月18日正式发布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其中包括经理、技术人员和工人等38种通用工种的劳动力价格。劳动部门是在调查了200多家企业,118个
17
工种和10万在岗职工工资情况以后,制定出此工资指导价的。这种指导价分别列出了各类工资的高、中、低三个档次不同的工资标准。由求职者与用工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商定。
案例问题: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上述做法是否必要?
3.案例内容:
2000年11月2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依据这个办法,在自己该拿多少钱的问题上,职工有了发言权。此办法适用于国内所有的企业,涵盖所有劳动者,并且劳资双方原则上每年协商一次。在此之前,为解决日益突发的劳资矛盾,许多企业就已经推行了工资协商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问题:(1)工资的本质及其社会主义工资是什么?
(2)你认为工资协商办法有那些优点?
案例分析题答案
1.答:(1)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一般共同属性:一是垫支性;二是运动性;三是增殖性。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资本的特殊性质。
(2)资本的数量界限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这时投资者才能成为资本家。资本家是拥有足够资本量,以至可以依据其资本额的直接收益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和扩大再生产或再投资需要的资本所有者。
18
(3)第一,如果通过自身的努力,积累起来了超过他人的资本,这种资本的形成途径就是合理的,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应当大力推崇这样的资本家形成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它是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力量之一。由这种资本去增值自身,只要增值过程中,没有暴力、没有阴谋盘算,其收益就是合理的。在上应该保护这些个人正常资本的形成,保护他们正常的资本收益权。
第二,对于那些通过占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形成的收入大大超过他人而成为资本家的人来说,通常情况下,他们的收入中也有他们的大量的体力与智力支出在内。但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形成的资本较大量的积累,并不是来自于资本所有者的劳动能力与智力,它不应该被资本所有者全部占有。实际上,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本身就是社会财富,它应当由社会的每个成员所共有,因此,对于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得到的超高收入,应当通过的途径对其进行必要的社会扣除。
第三,至于那些通过非正常途径取得超高收入而成为资本家者,由于收入的形成和资本的形成中,充满了不平等、不道德、不仁义,甚至于充满了残酷的掠夺与占有,它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也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相冲突。因此,对于这样的收入形成的资本应坚决取缔。
(4)承认和有效地保护个人对合法的私有财产的占有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能把私有财产同剥削关系完全等同。剥削是以不平等方式(非市场关系)支配和控制他人的剩余劳动。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强制的暴力和阴谋盘算而剥夺他人的生产资料、流通资料甚至于生活资料的行为,以及凭借由此形成的生产资料、流通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行为。二是资产所有者或资本使用者超出其所有权权益或使用权权益限定而无偿占有了他益的行为。
19
2.答:(1)由劳动部门指定工资指导价,可以为劳动力供求双方确定劳动报酬提供了较合理的市场参考依据,有利于正确确定工资标准,可以避免一些企业压低工人的工资,使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引导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2)但各地都制定工资指导价,由于各地的工资指导价不同,必将造成不平等竞争,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劳动力市场还不十分发达,特别是受到户籍等方面条件的,劳动力还没能实现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情况下,实行工资指导价,会减少就业机会,影响企业效率的提高和社会资源有效利用、以及生产者之间平等竞争原则的实现。
(4)工资制度放开市场化运作。由企业与劳动者按照市场规则谈判决定。劳动部门不断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并提供法律、就业、工资等信息服务。
3.答:(1)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工资是社会主义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其实质是按劳分配制度下归劳动者用于个人生活需要的必要劳动的转化形态。
(2)优点之一,工资协商是最实际的民主管理。劳动者通过支付劳动换取合理的工资报酬的权利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法治社会一项基本,在我们国家又是一项权利。劳动与报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报酬的合理性成为实现等价交换的惟一前提。工资是职工权益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因此,工资协商是带有全局性、核心性的“维权”工作。
20
优点之二,使劳动者、经营者和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企业不仅是老板的,也是工人的。没有企业的兴旺,就没有企业职工的富裕。工资协议通常是遵循一定的规则的。比如,职工的工资增长目标的实现要与企业全年利润指标的实现挂钩;经营者年薪的基数和倍数要与职工的工资增长指标的实现挂钩。这样不仅为职工工资增长提供了一个客观标准,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职工即使为了自己加薪。也不能不关心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经营者为了自己多拿钱,也得先考虑如何实现职工的加薪目标。
问答题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有何区别?
4.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
5.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6.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
7.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8.工资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性质与形式有何不同?
问答题答案
21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答:(1)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不等价物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没有接触,他们只是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之外增加价值量。
(3)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1)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但它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3)只有通过流通领域,资本家才能购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3.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有何区别?
答:(1)从一般劳动过程考察,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它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以及货物运输等);所有与创造物质财富无关的劳动都是非生产劳动。
22
(2)从商品生产过程考察,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个体劳动还是团体劳动、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只要所投入的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共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3)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一切为公有资本提供公有剩余价值或公有利润的劳动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劳动。
4.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
答:(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以生产资料形成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价值发生了增值,所以叫可变资本。
(3)意义:第一,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就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科学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5.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1)相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
23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3)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4)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6.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
答:(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发展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使得劳动者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发展到实际上隶属于资本。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是经常相互结合和互相补充的。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会主义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来满足扩大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7.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劳动不是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反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24
(2)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3)马克思在将劳动和劳动力加以区分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的工资理论。
8.工资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性质与形式有何不同?
答:(1)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2)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社会主义工资是社会主义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其实质是按劳分配制度下归劳动者用于个人生活需要的必要劳动的转化形态。现阶段,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是货币工资。农村集体经济采取的是联产计酬形式。
论述题
1.试述资本主义和初级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试述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商品性。
3.试述资本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4.试述公司制及其类型与特征。
25
5.试述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关系及其趋势。
6.“凡是直接生产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或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或生产劳动。”请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上述观点的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论述题答案
1. 试述资本主义和初级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1)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体现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与直接生产者无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
(3)在初级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成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凭借自己的劳动取得报酬的主人,由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形成公有利润或公共财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体现了劳动者之间共同利益的关系。
(4)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公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生产过程。
2.试述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商品性。
26
答:(1)在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是公有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并通过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受益来体现;另一方面,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劳动者在一定的期限内将自己的劳动力支配权转让给企业。这说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劳动力具有商品的属性。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劳动力的商品性但不是说劳动力就是商品,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个人效率和社会效率的提高。
3.试述资本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答:(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一般共同属性:一是垫支性;二是运动性;三是增殖性。
(3)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资本的特殊性质。
(4)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
(5)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起来的资本,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表现为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是由公有企业占用的能带来增殖的价值。资本增量中
27
的一部分作为利税上缴国家,其余部分转化为垫支资本,构成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源泉。因此,它反映着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4. 试述公司制及其类型与特征。
答:(1)公司制是随着大规模资本联合、协作生产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
(2)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是指不通过公开募集股份,也不发行股票,而由为数不多的股东集中组成的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4)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或由发起人认购一部分股份,其余部分由社会公开募集。股份公司是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本身并不表明所有制的性质。股份公司的性质决定于控股权的性质。
(5)公司制的特点:一是公司的资本来源广泛,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二是出资人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投资风险相对降低;三是公司拥有的法人财产权,保证了企业决策的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四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6)现代公司是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是企业制度的一种创新,比业主制和合伙制更为优越,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司制就是现代企业制度。
5.试述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关系及其趋势。
28
答:(1)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是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的反映。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供求关系、货币供应量与商品流通需要量等因数的影响,会使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之间产生差异。
(3)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总的来说,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呈曲折上升趋势。原因: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种类和数量扩大,从而引起实际工资的增长;二是工人阶级长期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的程度的减轻。
(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建立起货币工资与物价水平的变动关系,名义工资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以确保货币工资增长幅度大于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主动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均逐年有所提升。
6.“凡是直接生产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或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或生产劳动。”请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上述观点的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答;(1)上述观点正确,符合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关于总体劳动的基本理论。
(2)从一般劳动过程考察,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它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如包装、保管以及货物运输等);所有与创造物质财富无关的劳动都是非生产劳动。
29
(3)从商品生产过程考察,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个体劳动还是团体劳动、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只要所投入的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共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
(3)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否则是非生产劳动;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一切为公有资本提供公有剩余价值或公有利润的劳动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劳动。
计算题
1.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3)请写出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及公式。
2.某资本家纺织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生产棉纱10000千克。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5年;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6000元;雇佣工人50人,每月平均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0。5倍,除原
30
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1)每千克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4)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出哪些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结论?
计算题答案
1. 解:(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 = K + m 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 = W – K ,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 = (22.65元 – 14.90元)×1.88×30
= 7.75×1.88×30
= 437.10元
(2)m` = m / v = 437.10元÷32.24元 = 1,351.58%
31
,
答:(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
(2)剩余价值率是1,352.58%。
(3)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主要因素是剩余价值率和可变资本总量,公式:M = m`·v.
2. 解:(1)每日固定资产折旧费 = 60,000元÷(12×5)= 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 = 80×50 = 4,000元
每月总产值 = (1,000+16,000)C+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 = 25,000元÷10,000 = 2.5元
(2)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千克,
原料耗费为16,000元×(1+50%) = 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m = 33,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 = 2.5元×15,000斤 = 37,500元
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 = 37,500元 – 33,000元 = 4,500元
32
(3)本月的剩余价值率 =( 4,500 + 4,000)m÷4,000v = 212.5%
答:(1)每千克棉纱的社会价值是2.5元。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4,500元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212.5%
(4)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二是工人的一个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构成了工人的工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形成了剩余价值。
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四是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
五是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通过缩短本企业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