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概论课程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年 级 2010级
学 院 工程技术学院 专 业 交通运输 学 号 04103109 姓 名 邵立岩 任课教师 余蕾
完成时间 2011.5.1 成 绩
论 文 评 语 评阅教师签字: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内容摘要: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 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大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要查寻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猛增,各高校图书馆都感到压力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在因特网上,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到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校园网大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的相关,知道学校的重大安排,大家普遍所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体阵地,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建设信息化校园,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随着高校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成功整合,一条将大学生和社会二者紧密相连的信息通道得以建立。今天,借助校园网,大学生既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学校的学术动态、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老师和学校领导。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联结,大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尽知天下大事。大学生渴望更多地关心国家、了解社会,网络无疑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理想的大门。
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文华作为无形的资产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达到“文化增值”的作用,也显示了文化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信心。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知识的权威的从众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便于大学生产生协同学习的观念。 协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学习。利用互联网所构成的协同学习环境,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不受地域的,好比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实现指定内容的有效学习.同时网络还可以使教育者和学生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通过网络大学生还可以向教育者提出问题,寻求辅导与解答。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就业方面,过去大学生毕业为找到一份比较称心如意的工作,往往疲于“赶场”,到处参加人才交流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现在他们只要通过上网就可以查阅到不少有用的信息,采取发Email 的方式或者事先与单位取得联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行动的盲目性。既减少了经济损失,又节省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作用
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是随着网络电脑不断地深入到千家万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疾病。一份对在校 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有75%的被调查者有网络成瘾的倾向。美国心理学会曾对469名长时间上网的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网民中有6%的人患有网络中毒症。而对于身心发展均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个性形成、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改变大学生的人生之路。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迅速攀升,网络成瘾症的危害性应该引起
人们足够的重视。
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有骗子、小偷,泛滥着色情、盗窃、诈骗等。大学生若沉湎于这些黄色的信息垃圾中,给其心身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轻者耽误学习,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项调查表明,在被抽取的三千名中国大中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可见“网络黄潮”、“色情文化”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极大的摧残。此外,网络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非法盗取情报、散步谣言或恶意诽谤等。目前,有些大学生利用电子邮件敲诈富豪的事件以见报端。防范信息污染已成为国家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人际淡化。 网络文化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进入了“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淡化,与现实中的生活也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究其原因是经济利益所致。在金钱的驱使下,网络运营商所传播的内容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局面。统计数据表明,在网络上传播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即便是一些门户性网站,为了提高其站点的点击率,也大量采用暧昧性、诱惑性内容,大胆地打出“擦边球”。而在高考所造成的巨大压力之后,大学生们心理上长期处于的压抑和被监管状态忽然遇到了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于是青年人本身所具有的猎奇、叛逆等心理特征就会被充分暴露出来,所以他们不仅很难避开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而且无法做到对网络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相反,他们往往成为其不良信息的主要消费者、受害者,甚至成为积极的传播者、制造者。 三.建议
1.提高信息识别能力。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往往并不难,难的是分析信息的价值,有效地利用信息。由于网络社会大学生接受着不同主体经不同的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道德意识,其中既有精华性的内容,也有糟粕性的内容,有的糟粕性的内容还经过了一定的变换、加工,极有欺骗性,使大学生不易辨别。再者由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接受变得多角度,信息摄取行为愈加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不再简单按照传统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他们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选择并转化为自己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这当中难免良莠不分。针对这种情况,各级组织、学校要用开放的心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使大学生在各种知识、信息、社会思潮的互相碰撞、比较中提高识别、选择信息的能力。
2.正确认识、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网络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看待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面对即将来临的信息时代,人们如何恰当地利用网络,使用网络资源?这些都是正确的网络观所要告诉人们的。大学生是
我国现在和未来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和开发者,学校、社会都要承担起正确的网络观的教育任务,在网络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及时地解决,才能促进网络的发展和优势的发挥。目前高校和一些网络公司、网络经销商,都具有其他社会团体所没有的硬件条件和人力资源,应该经常性地组织有关网络的讲座、竞赛、征文、讨论等活动,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在学生、教师中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只有让人们树立了正确的网络观,真正解决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才有可能。
3.完善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管理。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网络法律法规或相应的管理、技术对策是空白的。在最近召开的第3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互联网内容服务管理办法(草案)》,这对于防止有害信息危害社会,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运用网络科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网络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力度,依靠技术手段,严格审查上息特别是政治类信息,一旦发现网上电子公告牌(BBS)和电子邮件(E—mail)中有有害信息,就要及时解除、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形成有效的网络信息“把关人”。 四.如何面对网络的影响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包罗万象。这是它明显不同于虚拟网络的一方面。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在于过分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相应地,关于责任、义务和生计等现实理性思维的话题往往很少被涉及。但是,大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除却感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视觉来审视。而互联网恰恰忽视了为这方面提供锻炼的机会。这种忽视导致了大学生个体思维空间发展片面化,结果使其丧失了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本质的精神。另外,网络信息的快捷和大容量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多地消费现成的网络快餐便会造成思维的被动和僵化。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或者被动的接受,或者人云亦云。可以说他们根本没有主动消化和品味思考的习惯,也就更谈不上自己有所见地了。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许许多多的科技发明一样,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可以说,网络文化常常是大众在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当代大学生理所应当“取网之精华,去网之糟粕”,率先树立起良好的互联网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邬焕庆,吕诺.新华社,2005-1-16.
龚鹏,黄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对策探讨.党史文苑,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