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l1午第璺期 201 1年8月 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IC AND SOCIAL DE rELOPMENT VO L.9.No.8 AUG.201l 晚清重农思潮探析 朱理峰 [摘要]近代中国,由于封建社会内部的原因和西方列强的冲击,传统农业经济已陷入举步为艰的 境地。对此,许多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一系列振兴农业的理论措施,兴起了一股重农思潮。 [关键词]晚清;重农思潮;探析 [作者简介]朱理峰,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吉林 ̄-f.-136000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o8—0126—03 争后,中国农业作为半殖民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逐渐被卷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是甲午战争之后。 此时,各西方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完成第二次 工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飞跃的发展。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成为 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在西方经济的冲击下,中国 社会经济危机愈来愈重。为挽救民族危机,争取生 存发展,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发展工商,走富 国强兵之路的主张。一股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重 农思潮开始兴起。 一而中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却停滞不前,在中外贸 易关系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丝茶是我国对外 贸易中的主要输出物资,据统计,1867年丝茶占中 国商品出口总值的82.59%,1873年87.17%。由 于印度、锡兰、日本茶的竞争,日、意、法等国丝的竞 争到了1893年,中国丝茶出口额下降到48. 、重农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土地数量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 出。中国进入近代之初,全国耕地面积约15亿亩, 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全国耕地面积没有多大增加, 而近代的人口却增长很快,从乾隆十八年(1753) 年的1亿多,到咸丰元年(1851)年增至4 亿 l( 加 。人口数量成倍的增长,使本来就存在 的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尖锐。同时,水利长期失 31% 儿n“”。与此同时,中国的甜菜、糖、华棉等 曾在国际上颇有竞争力的商品,也“有一落千丈之 势”。主要产棉国美国、印度、埃及皆为华棉劲敌。 中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原因是 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农业经营 方式落后。当时的《申报》就曾指出,中国出口丝 茶日减,“皆因外洋亦讲求种桑育蚕,采茶培炒之 法,且有胜于中国者” J。盛宜怀也认为外国制茶 “悉用机器制造,价本既轻”,“中国产茶业户,则蹈 修,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滥伐等,使原有耕地质量普 遍下降,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 的相对过剩和耕地不足且质量下降,使中国传统农 业丧失了其发展的潜力,急需变革。 (二)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种植方法陈旧。农作 物产量低下。近代中国社会,全国广大农村所使用 常袭故,于种植、烘制各法未肯讲求”[ 1 。显 的农业生产工具,以犁、锄、镢、钯、镰为主,“所用 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 不能细;所用牛耕大车,蹇缓无力”[” 引-583)。很 然,要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 必须仿效西法,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经验,对中国 传统农业进行彻底的改良。 二、重农思潮的兴起和主要实践活动 (一)重农思潮的兴起。近代中国是屈辱的百 年。昔日的“天朝上国”在列强的船坚利炮之下威 多地区由于耕畜的缺乏,只能用人力代替畜力。农 业生产工具、技术的落后,导致农作物产量低下。 致使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有的甚至连勉强糊口 的水平都达不到。农民的贫苦严重摧残了农业经 济,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严重挑战。鸦片战 126 信扫地、颜面无存。如何摆脱侵略、富强国家就成 了先进人物思考的主要问题。中国近代有识之士 认识到要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市场化的新 型现代化农业,从而掀起了一股较浓厚的近代重农 思潮。 生任教。所开设课程都是与农业有关的近代自然 科学课程。农业学堂的开设,有利于农业专门人材 的培养,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近代新式农业的 转化。 第二,振兴农务,通过设立农会,办农报来讲求 农政。1896—1897年,张謇先后撰写了《农会议》 《农工商标本急策》等文,建议设立农会,广刊 农报,振兴农务,推广商力,实行“听民自便,官为 维护”的,其目的是为了农情的互通及农业改 良的统一筹划。1897~1898年间,他又呈递了《请 兴农会奏》等数折,再次呼吁各省效仿英美等国广 立农会,或者开办公司,或者筹集官款,兴办和推广 农政。1896年春,罗振玉等人在上海创办了近代 鸦片战争前后,在传统农本思想自我认识和改 造中,近代重农思想萌生滥觞。魏源初步提出了以 发展工商业为导向的重农思想。冯桂芬进一步改 造了传统农本思想,他所重视的已经不是自然经济 条件下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新型农业。这种主张不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 且表明近代的重农思想已经开始萌芽。以王韬等 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改造传统农业要吸收西方 农业文明的合理成分来为我所用,强调“农事日 盛”“皆非崇尚不为功”。这标志着近代重农思潮 在西方农业思想的冲击下开始兴起。 甲午战争失败的沉痛教训使梁启超从中认识 中国第一个探讨农业的民间组织——农务会,随后 到,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他在为《农学 报》作序的时候说:“劝商固之急图也,然闻之万国 商务赢绌之率,则恒视出口土货之多寡为差,工艺 不兴,而欲讲商务,土产不盛而欲振工艺,是犹割弃 臂胫而养指趾,虽有圣药,虽有胜药,终必溃 裂。”L5 他还批判片面仿效西方国家一味强调商业 而轻视农业生产的错误思想,指出西方国家在大力 又开设农报馆,聘请外人翻译欧美、13本的近代农 报农书来传播外国的农业知识。全国各地农会、农 务总会等纷纷成立,其在传播新的生产方式、技术、 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倡行科技兴农,通过派遣留学生,聘请外 国农教习,广译西方农书来振兴农业。陈炽在《庸 发展商业的同时仍将农业作为根本产业,“论者每 谓西人重商而贱农,非也”,“西人富民之道,仍以 农畜牧为本”。因此,他极力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 农业科技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张謇等人也指 出农业的基础作用。 由于众多有识之士的认识和呼吁,引起了社会 各界的积极响应,也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要求重 视和大力发展近代农业成为一项的经济。 1898年总理衙门两次颁布上谕昭告天下,宣称“农 务为富国要本,极宜振兴”,并且各地要“切实兴 办,不得空言”,并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 法”{6](Pano)。这些使重农兴农成为当时一股不可 书・农政》中指出,“农事有书,植物有学,进更化 分土质,审别精粗,故能百产蕃昌,亩收十倍”。他 主张吸取中西农学中的精华,合而为一。1901年7 月,张之洞、刘坤一在上奏中指出,必须大量翻译西 方农书,加强中外农学问的沟通,使民众知晓“物 性土宜之利弊,推广肥料之新法”。并针对读书人 所形成的“不为功名不读书”的传统心理因素,建 议采取“习农授官”的方法,给予愿赴日本农 务学堂习农者,视其学业等差,分别奖给不同的官 职,愿意赴欧美国家的,奖励更为优厚 】( 。拍)。 可见,此时国人在农业方面观念已发生了较大的转 变,向西方寻求发展中国农业的方法和道路的积极 性更加增强。 逆转的时代潮流。 (二)重农思潮的主要实践活动。重农思潮的 三、晚清重农思潮的评价 晚清重农思潮的核心内容是改良中国传统的 农业生产方式,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使中国农业 早日走向近代化。 (一)晚清重农思想与传统的农本思想不同。 倡导者和力行者顺应潮流,对农业改良提出了许多 行之有效的方案和举措,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提倡重农教育,开设农务学堂等普及大 众近代农业知识。清朝末年,在的倡导下,新 式农业学校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到1909年, 设有高等农业学堂5所,学生530人;中等农业学 堂31所,学生3226人,初等农业学堂有59所,学 生计2272人 ]‘丹 。截至1911年,全国开办的各 类农业学校和设有农科的实业学校达112所左 右 。这些农校大多聘请外籍教师,或中国留学 近代重农思想绝对不是对历史上重农抑商之故辙 的复归,而是新形势下,参照西方经济体系对农业 基础地位重新认识的产物。近代中国社会积贫积 弱,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商品充斥国内市 场,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国民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 127 战败的巨额赔款,土地贫瘠程度的加剧,频发的自 然灾害,农业产业的递减,农民的生存都成了严重 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忧国忧民之 士在探讨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的危机时,提出了工战 商战的思想,但实践证明没有农业的根基支持,最 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所以他们提出了发展农业的 重农思想。这种重农思想与传统重农思想的区别 在于,“传统农本思想重视的是封建性质的农 : , 维护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封建农业生产关系;近代 重农思想则注重发展资本主义农业,力图在农业中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借 以促进中国农业产生实质性的飞跃,转变为近代农 业”llo]。 (二)近代重农思想与维新思想、清末新政相 互促进发展。它们都发生在庚子前后这一动荡艰 难的时段中,都是甲午败后对国家变革模式的再 讨。以求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社 会实施了三十年,不但求强求富的目的在甲午战争 的炮声中化为乌有,得到的却是割地和巨额赔款, 这使得以张之洞、刘坤一等为代表的与时俱进的洋 务人士,和以康、梁为首的新知识阶层,还是以张謇 为代表的实业阶层,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曾经提倡 的救国和富强之路,产生并提出了重农思想,他们 都主张学习西方,进行农业改良,大力发展农业 生产。 (三)重农思想在某些方面成为农村现代化的 催化剂。农学教育宣传了农业科学知识,引进了一 批专门的技术技能和设备,促进了现代性因素向狄 村的渗透,农村开始接受现代文明;农会组织提高 了社会分化和自治程度,也将社会分工扩大,带动 128 了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一些农垦公司、农场 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开通了社会风 气,便重农的人日渐增多…J。 晚清重农思潮的兴起是中国社会特定历史环 境下的产物,由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它不 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但在一定程度 上突破了传统农本思想的藩篱,顺应了近代农业发 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z].北京:三联书 店.1957. [2]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册[z].北京: 中华书局,1962. [3]申报[N].保利说,光绪28年1O月13日. [4]朱毒朋.光绪朝东华录[z].北京:中华书局,1958. [5]农学报第一册[N].卷首. [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z].北京:中华书 局,1958. [7]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2. [8]王笛.清代开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J].中 国农史,1987,(1). [9]光绪政要[z].卷27. [1O]韩淑红,刘甲朋.略论中国近代重农思潮[J].现代财 经,2oo3,(5). [I1]赵泉民.论晚清的重农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2000, (6)。 [责任编辑: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