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柏拉图的公民德育思想探讨

柏拉图的公民德育思想探讨

来源:测品娱乐
柏拉图的公民德育思想探讨

作者: 聂笃雄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8期

收稿日期:2012-05-17

作者简介:聂笃雄(1972-),男,湖南隆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聂笃雄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马列部,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柏拉图非常重视公民的道德教育,这与他的理论体系的建构密切相关。他认为道德具有可教性,学习即是回忆;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公民的节制、勇敢、智慧和正义四种美德。为了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柏拉图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关键词:德育;道德的可教性;德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B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8-0163-03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雅典创办阿卡德米学园,潜心学术研究、教书育人达四十多年之久,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其中有人类导师之称的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批学生中的佼佼者。柏拉图教研实践活动,为西方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其代表作《理想国》一书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经两千多年大浪淘沙,至今依然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因此,分析柏拉图的德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柏拉图对道德教育非常看重

柏拉图之所以重视社会道德教育,是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密切相关。

柏拉图生活在古希腊城邦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长达而是多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严重地伤害了雅典的民主政体。面对城邦分崩离析的混乱局面,柏拉图深感忧虑。他指出:“我们的城邦已经不依照传统的原则和法制行事了,而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标准又极为困难。再说,法律和习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败坏着,结果是,我虽然曾经满腔热忱地希望参加政治生活,但这些混乱的状况却使我晕头转向。”[1]面对社会的变故,柏拉图一直不停地思考着如何改进这种状况。他认为,唯有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力,他才能教导我们分辨出何者是正义,何者是非正义,城邦社会才能造就政治清明的局面。哲学家治国的重要任务是对公民进行教育,柏拉图指出,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是一件当政者应该注意的一件大家常说的所谓大事[2]。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城邦就会出现良性循环的局面,“国家一旦很好地动起来,就会象轮子转动一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前进。因为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的进步,象其他动物一样。”[2]

柏拉图重视道德教育,还与古代政治哲学的基本特征息息相关。历代学者一般认为《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哲学名著,主要内容是论证正义的有关思想的。古代政治哲学思想家一般认为,人类过社会生活的根本目的是成就社会成员的德行,正因为如此,古代政治哲学与伦理学具有统一性,两者都是追求“善”的学问,前者是关于集体之善的学问,后者关于个体之善的学问,

“在道德和政治之间,除方便的区分外,没有区别。公正的法则,对阶层和城邦跟对个人是一样的。不过我们必须补充说,这些法则首先是个人道德的法则;政治建立在伦理学上,而不是伦理学建立在政治上。”[3]“古老的政治学说同技术,即同使用技术熟练地制作产品和扎扎实实地完成客观任务毫无关系。政治学的目的最终永远是培养性格;它采用的方法是教育学的方法,而不是技术手段。”[4]正因为如此,在《理想国》这一部政治哲学名著中,柏拉图花很大精力来讨论教育问题,《理想国》被后来的学者所推崇为教育学名著。著名思想家卢梭指出:“如果你想知道公众的教育是怎么一回事,就请你读一下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著作,并不象那些仅凭书名判断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讲政治的书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象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5]

二道德的可教性:学习即是回忆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灵里面孕含着与世界本原相一致的原则,主张在心灵里寻找这些原则,然后按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同时他又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主张,认为美德即是内在于心灵的原则,是过好生活、做善事的艺术。“认识你自己”与“美德即知识”是两条前后一致、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实质上就是对自己德性的认识。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知道一件事是善事,但是又不去实施这件事,这恰恰说明他并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他并没有掌握关于这件事的知识。反之,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又不去施行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进而主张“无人有意做恶”这一断言。

面对“美德即知识”这一主张苏格拉底陷入了一个两难之中处境,因为与他对话的美诺提出:“一个人既不能试着去发现他知道的东西,也不能试着去发现他不知道的东西。他不会去寻找他已经知道了的东西,因为他既然知道,就没有必要再去探索;他也不会去寻找他不知道的东西,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寻找什么。”[6]

柏拉图通过“理念论”与“灵魂回忆说”解决了这个两难问题。苏格拉底提出在心灵中寻找规定外部世界的内在原则,但他并没有明确地规定心灵所能认识的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他只是把心灵的内在原则伦理化,致力于探讨德性的定义。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柏拉图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为他的方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他的理念论不但确定了心灵的内在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而且解释了为什么如此的原因。他的基本观点是:理念型相是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确定的知识;灵魂属于永恒的理念序列,否则它就不可能预先具有潜在的、有待揭示的知识……他的理念论综合了本原论和认识论、灵魂观和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学说,是希腊哲学第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

系。”[7]柏拉图指出,苏格拉底的心灵原则即是理念,理念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永恒存在,所谓认识就是关于理念与理念世界的认识,而且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达到这种知识。那么理性如何才能达到对理念的真正知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利用毕达哥拉斯学派“灵魂不死”与“灵魂转世”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理论的。在《斐德罗篇》中,柏拉图通过神话故事来说明灵魂如何与人的肉体结合的。宙斯率领诸神赴宴,次等的神和灵魂跟随在后面。由于道德崎岖,不完善的灵魂折断了翅膀,不能上到天上的理念领域。“载神的车马要上升很容易,因为诸神的驭手保持着马车的平衡,神马也很听使唤。但对其他马车来说则很困难,因为他们的马是顽劣的,若是驭手不能很好地驾驭,这些劣马就会拉着马车降到地面上来。”[8]这些灵魂“于是它们困顿于下界扰攘中,彼此争前,时而互相践踏,时而互相碰撞,结果闹得纷纷乱闯,汗流浃背。由于驭手的,许多灵魂受了伤,羽翼受损。”[8]跌落于人间的灵魂只好依附肉体并把之作为暂居之处、,人这种由灵魂与肉体组合而成的生灵,由于灵魂在前世未从天庭跌落人间以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所以包含着天赋的知识,灵魂依附肉体之后,由于灵魂受到肉体的污染,它忘记了曾经观照到的理念,只有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回忆曾经见过的理念,因而学习的过程即是回忆。“既然灵魂是不朽的,重生过多次,已经在这里和世界各地见过所有事物,那么它已经学会了这些事物。如果灵魂能把关于美德的知识,以及其他曾经拥有过的

知识回忆起来,那么我们没有必要对此感到惊讶。一切自然物都是同类的,灵魂已经学会一切事物,所以当人回忆起某种知识的时候,用日常语言说,他学了一种知识的时候,那么没有理由说他不能发现其他所有知识,只要他持之以恒地探索,从不懈怠,因为探索和学习实际上不是别的,而只不过是回忆罢了。”[6]

三柏拉图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中有四种 美德:即节制、勇敢、智慧和正义,这四种美德也是柏拉图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关于节制的美德。其一,节制的含义。节制是指“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2]其二,节制是生产者阶层必备的美德。生产者有了这种美德才能安心于生产,为国家的和谐发展做贡献。同时,这个等级特别需要节制,与这个阶层人们的素质密切相关。“这个美德是有普遍性的;不过它特别适合于第三等级,因为第三等级不像别的等级那样,自身内没有存在着绝对调协,而是首先应当促其调协的。”[9]其三,节制美德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城邦中的公民,包括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具有了节制这种美德,国家就变得团结一致,和谐安定。“节制有如和谐,其力量周遍到全体,能使得柔弱的人和坚强的人,不论理智高下、力气大小、人数多寡、财产,以及其他方面情形如何不同,都要一起调协起来向着同一目标,并且要彼此相互一致。”[9]其四,节制不仅是第三等级生产劳动者的美德,同时也是城邦中所有阶层包括统治者应该具有的美德。“对于一般人来讲,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服从统治者,对于统治者来讲,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控制饮食等肉体上快乐的欲望。”[2]“这一美德不像智慧和勇敢只限于一部分人(一等级),而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共同分享的谐和,是一切人应具的美德。”[9]

关于勇敢的美德。其一,勇敢的含义。勇敢是指“对于正当的合理的意见的坚持,对于有威力的伟大的东西的畏惧,是不为情欲,享受所动摇的坚定精神。和这个美德相适应的是战士等级。”[9]其二,勇敢美德是保卫者应该具备的美德。柏拉图认为,对于保卫者,重要的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高昂的斗志。他指出:“你有没有注意到,昂扬的精神意气,是何等不可抗拒不可战胜吗?只要有了它,就可以无所畏惧,所向无敌吗?……在心灵上他们应该意气奋发,这也是很明白清楚的。……他们还应该对自己人温和,对敌人凶狠。否则,用不着敌人来消灭,他们自己就先消灭自己了。”[2]

关于智慧的美德。其一,关于智慧的含义。智慧指具有一般普遍性的知识。智慧“并不是因为它具有关于个别业务的一般的杂多知识,这乃是群众所特有的,如炼铁耕地等知识(简言之,技术和财政方面的知识),而是真正的知识,那对内对外能够最好地知道普遍原则、能够统筹全局的领袖和统治者的知识,这种知识真正说来只是绝小部分人所具有的。”[9]其二,智慧是统治者这一等级所特有的美德。智慧“这种识见在有谋略的(统治者)这一等级得到实现。”[9]因为它是一种关于善的理念的知识,是一种普遍性的原则,含义非常丰富。首先,智慧意味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意味着统治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当统治者“被放在苦和乐中考验的时候,他们必须证明自己是爱国的,必须证明无论是遭到困难还是恐怖或是其他任何变故时都不改变自己的爱国心。”[2]其次,智慧意味着统治者应该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真正的爱知者应该从小起就一直是追求全部真理的。”[2]最后,智慧也意味着正义。

关于正义的美德。柏拉图认为社会起源于人们之间的经济需要,城邦国家需要三种职能才能让人们过上完善的共同生活,即生产职能、保卫职能和管理职能,与三种职能相对应,城邦国家需要三种特定职业的人,即生产者、保卫者和统治者才能有效运转。柏拉图指出,在城邦国家中,当生产者具有节制的美德,保卫者具有勇敢的美德,统治者具有智慧的美德时,那么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这个国家也就具有了正义的美德。“当城邦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时,城邦被认为是正义的”[2]。正义的德性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具有正义

美德的人,灵魂才能安定、和谐。柏拉图认为国家是大写的人,人的灵魂也具有三种成分:欲望、激情与理智。正如国家的正义意味着组成国家的三种成分各司其职,同样个人灵魂的正义也意味着它的三种成分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正义的心灵正义的人生活得好,不正义的人生活得坏……正义者是快乐的,不正义者是痛苦的。”[2]其二,正义这种美德是其它三种存在和继续存在的基础。“正义这一概念是全体的基础、理念,而这全体本身有着有机的分化,每一部分只是全体中的一个环节,而全体又通过部分而取得存在。 所以各个等级和特质都只是全体中的一些环节。”[9]

四柏拉图德育之方法分析

柏拉图认为,道德教育是维系理想国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柏拉图然后提出了保持国家的方法。这方法就是教育、文化。”[9]黑格尔认为任何共同体都是建构在风俗、礼教的基础上,而风俗、礼教是共同体成员的伦理行为和意志的体现,因此,要使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意志与他们在共同体中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使命相一致,那么对共同体成员进行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正因为如此,柏拉图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方法。

其一,柏拉图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现了因人施教的原则。他特别重视统治者与保卫者的教育。柏拉图“要把这种风俗礼教直接在个人中间培养起来,首先是并且特别是在监护人之中培养起来。既然监护人有责任培养这种风俗礼教,所以必须特别注重对于他们的教育。其次就须注重对于战士们的教育。至于对工商业阶层的教育,国家并不很关心。”[9]

其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柏拉图德育教育的重要思想。柏拉图指出,要“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2]柏拉图指出,“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优美高尚的故事。”[2]等到被教育者到了二十岁左右时,要进行一次挑选,凡是在体育训练、战争演习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少年应该被挑选出来,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柏拉图认为在知识教育方面,首先要学习算术,算术认为是一门把灵魂引向真理的学问,算术“这个学科看来应包括在我们所寻求的学科之中. 由于军人必须学会它,以便统帅他的;哲学家也应当学会它,因为他们必须脱离可变世界,把握真理,否则他们便永久地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计算者。”[2]然后学习几何学知识,几何学知识事关安营扎寨、行军列队等军事活动。天文学是柏拉图规定的第三门功课,天文学对于农事、航海有用,对行军作战也有帮助。经过十年的艰苦学习,等到教育者三十岁时再进行第二次挑选,选拔那些优秀者,学习辩证法。经过五年的哲学学习,受教育者不在依靠感官和知觉,而是通过辩证法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善的理念。“当一个人企图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以求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并且一直坚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质时,他就达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顶峰了,正如我们比喻中的那个人达到可见世界的顶峰一样。”[2]

除此以外,柏拉图的道德教育还有寓教于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总之柏拉图的道德教育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4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 (英)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谢随知,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4] (德)哈贝马斯.理论与实践[M].郭官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 (法)卢梭.爱弥儿( 上卷) [M] 李平沤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6]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 赵敦华.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8]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2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责任编校 许中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