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柏拉图洞穴说

柏拉图洞穴说

来源:测品娱乐


摘要:结合“柏拉图的洞穴说”,回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反思教育的本真状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是教师必须坚定我们的教学信念;二是学生主体性、自觉性的唤醒。

关键词:本真,光明,黑暗,主体性,善和恶

教学中的“柏拉图洞穴说”

柏拉图在“太阳”的比喻和“四线段”比喻之后,又以“洞穴”比喻说明了他的学说的现实意义。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出生时起就被铁链锁在固定地点,犹如囚徒,甚至连脖子也被锁住,不能回头或环顾,只能面壁直视眼前的场景。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面对的洞壁上,形成多元的、变动着的影像。囚徒们的一生都犹如在看皮影戏,他们不能相互观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也不能回头看到造成影像的原因,他们都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像就是真实的事物,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仿佛这些影像就是真实的人、动物和植物。

囚徒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他们并不感到悲惨,也没有挣脱锁链的念头。但是,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他移动脚步,回过头来,生平第一次看到炫目的光亮,火光会使他感到刺眼的痛楚,使他看不清原先已经习以为常的影像。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终于能够分清影像和雕像,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影像是火造成的投影。他不顾刺目的疼痛,逼近火光,走向洞口。后来有人把他从陡峭的洞口拉出洞外。当他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真实事物时,再次眼花缭乱,甚于初见火光时所受的痛苦。他只能慢慢适应阳光的照耀,先看阴影,再看水中映像,进而看事物本身,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和星辰,最后直接观察太阳,知道太阳是岁月和季节的原因,主宰着世间万物。

1

至此,柏拉图讲述的是一个囚徒的历程,但这个故事却有一个悲壮的结局。

这个了的囚徒,当他回想往事时,他在庆幸自己的的同时,怜悯他的囚徒同胞。这些囚徒中最有智慧者,充其量不过是敏于发现倏忽即逝的影像、善于记住它们出现的惯例、正确推测将出现的影像的可怜虫。知道事物的人不会向往洞穴中的荣誉和奖赏,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宁愿在外面作贫困的主人,也不愿回到洞穴里当高级囚徒。但是,为了他的同胞,这个了的囚徒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洞穴里。他的失败却是不可避免的。他从光明处来到黑暗处,已不能适应晃动的影像。别人会因为他看不清影像而嘲笑他,说他在外面弄坏了眼睛不合算。没有人相信他在外面看到的东西,他不得不在法庭和其他场合与他们争论幻觉和真理、偶像和原型的区分,因此激起众怒,恨不得把他处死。他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却经历过真正的幸福,值得赞扬,因为他失败的原因是光明不能适应黑暗。它的同胞因为黑暗不能适应光明而未获得,则是可悲的。

这是柏拉图借囚徒失败的故事比喻苏格拉底的悲剧。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存在着“柏拉图的洞穴说”。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真实的世界和虚幻的世界;二是禁锢与自由;三是个体与众人;四是被的囚徒与未的囚徒;五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斗争。在这里我只选择其中的两个来说。

其一,被的囚徒之所以能走出黑暗,就是因为他敢于接受光明,敢于承受和冲破从黑暗到光明的刺痛。

在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孩子们的成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长期传统的教育和考试是唯一评判教学质量的标准下,孩子们长期固守的习惯植构了他的种种陋习和错误的思维判断方式,但他从不认为是错误的,好比洞穴里的黑暗影像!直到有一天,他接触到了新鲜事物,接触到了同一事物的本真状态,他却难以接受——比如,

2

我们的新型教学理念、新型课堂要求和目标。这时他宁愿回到原来的被灌输模式,因为这样他不用思考,不用面对纷繁杂乱的世界。但这不是教育的本真状态。

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要在教书的过程中,“灌输”给他一种正确的人生理念,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积极进取精神。正如西方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应该说,发掘人本性中的求知欲,这才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面对这样的困境,不仅仅是教师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更需要我们的学子们能经受住这段转变过程中的痛苦。在此转变中,唯有坚韧与意志才可以褪除固有的偏见,接受光明的洗礼。

其二,了的囚徒的同胞因为黑暗不能适应光明而未获得,不值得可悲叹。因为能不能被,能不能从黑暗中逃出,关键还得靠本身内在力量的爆发。一个人的行为关键是受他意识的支配,那么这个意识需要他的心灵或者说是他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他内心对光明和理想有坚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他必须能承受和冲破这个转变过程中的痛苦!但我们的学生是缺乏毅力的,是缺乏真正的主体性的。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我认为根本原因还在“囚徒”本身。

对此,我提出两个建议:

一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即光明的火把必须传下去。

教师的课堂教育是塑造学生特性的最直接方式。但教师的课堂并不是孤立的。它首先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教育系统的支持。这也是一个学校得以发展的必须。领导的支持具

3

体表现就是校规、校法的制定。对学生不仅要奖励,更要对学生的详细行为给予明确的规定,每一违规行为都对应有相应的处罚程序和惩办措施。比如:抽烟被抓住两次则停课一周。这是为保证课堂教学提供的校纪、校规的制度保障。

同时,家庭也是学校教育的间接参与者。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辅助。家庭要做的也是配合学校教育,配合学校制度的执行。这里主要是指“法既出,必同一!”这也是古语所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所在!学校没有威严,学生不知道学校是什么;学校没有威严,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学校干什么;学校没有威严,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学校应该如何做!总之,学校必须树立威严,神圣的科学殿堂的形象。否则学生在校园内形不成一种浓厚的你追我赶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风气!

作为教师本人必须坚持终生学习,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你才可能接触最新的知识和理念,避免自身的堕落。否则,你将不再会有流出任何新鲜血液的可能性。

那么教师学习什么?一是专业知识;二是道德礼仪知识;三是古籍、历史、传记文学等知识;四是培养自己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的情操。这只是我的构想,我只能说我们应该尽量去充实自己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生命!

二是,学校必须对学生有一个套严格的管理程序和机制。

在这里,我想先谈谈学生为什么敢顶撞老师,为什么会上课了仍然不进教室,为什么上课了公然玩手机等等。这个问题背后实际上是学生意识里根本没有学校、教师、课堂、纪律的概念。换句话说,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他对自己没有定位,没有限定,所以他内心没有围墙,他的行为无所顾忌,他的言辞无所畏惧!为什么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最智慧的人,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需要学习,需要求知,需要

4

奋斗。因此,苏格拉底留下了“认识你自己”的至理名言。

自由来源于对法律的认识和实践。学生的无知直接导致了他们思想、行为和言语的混乱。那么我们要做的就必须是教给他们什么是学校?什么是老师?你自己是谁?什么是课堂?什么是纪律?什么是奖励?什么是惩罚?

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自己”。怎么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呢?我认为严格的奖惩制度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谁的重要途径。没有恶,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善;没有善,人们的行为也无所谓恶。善恶相克,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恶的行为的严厉惩罚,也就是对善的最好的宣扬。惩恶可以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善,更重要的是知道善的神圣和崇高,唤起人们对至真、至美、至善崇高境界的追求和实践!

当然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学生本身。囚徒能否被,关键还得靠自己。一个学校教育的发展,关键还得靠学生主体自觉性的发挥!我们不仅要从道德上给予他善的教育,同时也要从制度上规范他的行为。

那么严格的管理程序和机制,就是对学生合理行为塑造的制度保障。因为对恶的惩治是对善的最好的奖励。法律比道德更具有公正和使人敬畏的威严!没有约束,哪来公共的自由?普遍必然的法律规章制度就是公共自由的保证!对少数违规行为的惩戒,就是对学校文明、学校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的最好建设!

最后,我想再提出一点希望:我们的改革要更彻底一些,我们的教育要更坚定一些,社会和再多给一些支持和帮助!因为任何一次实践,他的成功与否都需要时间的支持,尤其是教育的改革,他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所以请我们都不要灰心,不要放弃传送智慧的火炬!

5

参考文献:

[1]俞吾金 《对“创造教育”的前提性反思》 [J] 《中国教育报》2000年11月15日第003版

[2]郑金洲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源 《浅析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7.5

[4]冯建军 《生命与教育》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柏拉图 《理想国》 [M] 商务印书馆,2009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