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来源:测品娱乐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这学期通过王老师讲授的《中国武术文化赏析》,以及欣赏的几部关于武术的电影,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关于中华武术的知识,让我对中华武术文化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中华武术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

武德: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 “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 1 -

对待中国武术中的“德行”思想中的行为规范,伦理教条、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分为二”的态度。对待传统的“德”、“善”的内容应采取去劣存优,去弊存利的态度,继承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使“武德”成为教育习武者规范个人行为的正确而具体的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现代,我们提倡的武德,不能不摈弃那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大力宣传“武以德先”、“未曾习武先习德”、“短德者不得与之教,短德者不得与之学”的指导思想。

崇德尚武,发扬民族精神,是今天我们所提倡武德的基本原则,。武德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到现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意识,终于使尚武与尚德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崇德是尚武的前提,尚武是崇德的反映。通过崇德尚武,最终要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而武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即全面而又深刻的。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武术,在其发展的贯彻中,势必被赋予传统文化的内涵。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厚道德观念。

“做人有道德,习武讲武德”。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武德是中华武术的灵魂,崇尚武德是中华武术界优良的传统。古人云: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侠有义则正,武有德则成。

- 2 -

中华武术中重视武德的特点是极其显著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伦理本位思想是相互映照的。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发展过程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界向来强调“德”的作用。“末习武、先修德”,“未曾习武先学礼”是中华武术的传统,由于受到 “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及其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武德则表现出“爱国、守信、重义、有礼”等思想。因为在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仁义”思想,认为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以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技击时以制取对方为主,尽可能的避免伤人取命。而所谓以武会友,则更是讲究点到为止。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伦理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容,将不断地被加以更新和补充。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儒家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武术“德行”标准的构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对于我国古代极力提倡“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的文明思想来说,武术在某些方面创造了一种宽柔、含蓄的理想人格。在内提倡对人之德,对外施王者之态,也即“内圣外王”之道。

不论在内修德,在外练体,都讲究修“明高之人”的气魄和技艺。但理想的人格和技艺的统一,才是武术德行思想的完美体现。“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古代社会理想的品格从古到今影响了武术思想的形成。习武者在行为品格上提倡宽容大量,德艺并举。所以,古代的武术家们都曾将沿习旧礼、崇尚贤德、谦和含蓄、精忠报国、尊敬师长、爱憎分明、伸张正义、见义勇为等等视为习武者必须尊崇的德行标准。这些无疑对古今的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积极的意义。

脱胎于旧社会中的武术也存在许多陈旧的道德标准和具体的教条说教。如宗派思想,门派观念极容易形式“唯我独尊”和不讲原则的哥们义气,这是武术发展的不利因素和不良行为观念,应该加以摒弃。崇德扬善也即是崇其美德、扬其善行,继承精华,剔除糟粕,

- 3 -

这也将继续成为中国武术“德行”教育最基本的思想核心。

“重义轻利”是习武修身立德的重要原则。“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道德概念,“利”就是指物质利益,也泛指一般的利益。“义”和“利”构成中国哲学中一对主要的道德范畴,义利观是体现人的思想和行为善恶,美丑的主要标准。

“谦和含蓄”是习武者尊崇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谦和含蓄”是中华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种主要的道德品行,它往往表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宽容和美的关系准绳和人生态度。谦和、含蓄是中华民族一种优秀的、传统的基本道德修养。谦和含蓄观是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或对所面对的事件,所表明的一种思想品质特征。

“自强不息”是指人对待事业、对待人生追求的一种“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表现了人们在对事业追求中所做出的孜孜不倦的“穷尽所能”的勇气和努力。“自强不息”是武术德行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是习武者的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通过武功训练来达到磨练意志,提高技艺,培养胆力等素质,树立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勇气和胆略,从而形成习武者以此锻炼身心,树立远大志向的自强不息的优良思想品质。

“浩然之气”的提法是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中提出的,指一种无所愧作、无所畏惧的良好的道德精神状态,它也是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气”是综合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技法实践,融合传统文化思想,即道德、礼义思想,来达到“德教”的目的。

在武术道德的活动中,不仅有认识活动,情感活动,而且有意志活动。道德意志通常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通过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等表现出来的能动的实践精神。

- 4 -

武术的道德思想的约束力是从维护正常有序的社会道德生活的角度提出来的,带有非常广泛的思想涵义。道德意志要求人们从内到外,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行为都能从深刻的内容展现出道德活动的完美。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总之,武德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虽然不习武,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来说,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精神,学会崇尚武德,从中华武术文化的德中提取中华道德的精华,提升自身的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