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问题讲座观后感
乌克兰冲突事件的始末
2014年1月19日基辅曾发生反,在乌克兰反者2月16日撤离他们占领的基辅市大楼以及几个州的办公楼后,乌克兰总宣布议会2014年1月29日通过的大赦法自2014年3月17日起生效,而且不再追究者的刑事责任。就在国内局势逐渐好转的情况下,基辅再次发生更严重的。
2014年2月17日俄罗斯许诺乌克兰2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后几小时,乌克兰见证了自2004年以来最惨烈的一天。本周,乌克兰议会将根据反对派的要求,对修改和成立新内阁的决定进行投票。
2014年3月16日,辛菲罗波尔第九中学投票站,投票委员会分发公投票。当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举行全民公投,以决定该共和国留在乌克兰还是加入俄罗斯。
乌克兰军2014年4月15日到16日,武装人员携俄罗斯国旗到斯拉维扬斯克,出动坦克、装甲运兵车和直升机,在东部顿涅茨克州发起军事行动,清剿亲俄武装人员。一些参与“反恐行动”的乌克兰已临阵倒戈,投到亲俄武装阵营。这一编队至少有10辆坦克。它们从克拉马托尔斯克市开过,车辆上插着俄罗斯国旗。
冲突的原因
(1)和解时机正在流失
就在者与在基辅广场爆发最血腥冲突的前一天,其实是运动持续两个多月来,基辅最为平静的一天。官方与示威者此前达成赦免协议,示威者撤出大部分场所,甚至有人松了口气,乐观表示乌克兰占领市的运动到此结束了。然而,18日驱赶仍然聚集在广场路障后的者时,车辆受阻,与者发生冲突。防爆、催泪瓦斯、声和喧嚣是当晚的基辅最真实的写照。基辅市已发布公告决定于19日当天关闭市内所有地铁,理由是受到恐怖主义威胁。同时,基辅市内的学校与幼儿园全部停课,也呼吁企业家出于安全考虑,暂停一切商业活动。
(2)外部势力推波助澜
在乌克兰局势的背后,俄罗斯、欧盟和美国角力的阴影不时浮现。杨成指出,以俄罗斯为一方、以欧盟和美国为另一方在台前幕后的角逐博弈已成为乌克兰局势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西方的推波助澜,俄罗斯的进退两难和亚努科维奇的左顾右盼导致了乌克兰紧张局势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表征。
其实,后的乌克兰对外一直在调整,但始终奉行着融入欧洲为目标,保障利益和振兴民族经济为极轴、大国关系作为支点的全面外交战略。但由于苏联的历史联盟和地缘因素,乌克兰对俄罗斯仍然存在安全和能源依赖,而俄罗斯非常看重乌克兰在未来欧亚联盟地缘格局中的关键作用,一直不愿放手。
乌克兰事件的启示
启示一:政治断裂带易引发大国政治的悲剧。
乌克兰作为欧洲第二大国家,为何“左右为难”?正如地壳板块连接处常常爆发地震
一样,洲际板块交接处和文明断裂带,也常常导致政治地震爆发。乌克兰就不幸坐落在天主教与东正教文明的交界处,乌克兰西部大多数居民为天主教徒,东部大部分居民信奉俄罗斯东正教,经济危机引发文明的冲突,导致国家处于破产和边缘,为大国插手提供了可能,并最终以自身悲剧引发大国政治的悲剧。
启示二:政治危机源于经济危机,经济高度对外依存是软肋。
近年来,西方在一些国家推动政权更迭屡屡得手,并有蔓延之势。此次,西方为避免刺激俄罗斯,未用“乌克兰之春”或“橙色”等口号,但实质无异。乌克兰国内经济困难,处于债务违约及破产边缘,为外部操控提供了可能。西方利用了乌克兰不想过于依赖俄罗斯的倾向,推动乌克兰变局。
启示三:西方对历史的错误解读,是动荡的诱因。
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让西方得意忘形,美国更是得出结论说“历史的终结”,新保守主义、新帝国论一度甚嚣尘上,结果导致美国陷入阿富汗、伊拉克泥潭十余年而难以自拔。欧盟也乘势大规模扩张,光2004年一年就吸纳10个国家,迄今消化不良。这些都是对冷战结束的错误解读在作怪。将历史的偶然性赋予必然性意义,往往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
乌克兰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能源进口结构可能获得优化。能源进口来源依赖中东,运输通道依赖马六甲海峡,这是当前中国面临的制约因素。如果能扩大能源的东北通道和西北通道供给,无疑将会让中国的能源保障更加安全。现在的局势正在促成这个目标。欧洲东扩进程与对
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了。美国已经开始讨论将其天然气出口到欧洲,以应对俄罗斯手中的能源牌。虽然白宫表示,即便美国批准向欧洲供气,也得等到2015年底才能输出,但俄罗斯必须未雨绸缪,考虑开辟新的能源出口通道。从地缘经济和市场容量看,中国是承接的首选。
第二,中国对俄罗斯投资迎来机会。截至2012年底的数据表明,累计对俄投资较多的国家前三位依次是塞浦路斯(767.4亿美元)、荷兰(614.9亿美元)、卢森堡(427.4亿美元)。中国(279.2亿美元)排第4位。中俄经济互补性强。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业和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对方所需要的。与近年来俄乌关系越来越僵相反,中俄关系日渐热络。乌克兰局势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损害需要修复,外资撤离后留下的真空需要填补,加上俄罗斯原来就存在的外资需求,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都意味着机会可能来了。
第三,军工产业或获益。乌克兰曾经是前苏联重要的军工基地,在世界军工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局势持续动荡乃至“脱俄入欧”,其航空航天、造船及动力技术可能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