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经济学习题和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和答案

来源:测品娱乐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宏观经济学创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部著作是( )。

A.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B.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C.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D.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通论》

2.为从国民收入中获取个人收入,不用减去下列哪一项( )。

A.社会保险基金 B.公债利息 C.公司所得税 D.公司未分配利润 3.总需求是( )。

A.对所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加上进口需求 B.对所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C.对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D.家庭和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和 4.国内生产总值是( )。

A.一个经济年中所生产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B.一个经济年中所生产的所有产品与劳务的价值 C.一个经济年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D.一个经济年中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5.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 A.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债券 B.通用汽车公司增加了500辆汽车的存货 C.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新机床 D.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另一条新装配线 6.下列说法中哪项不是GDP的特征?( ) A.它是用实物量测量的 B.它只测度最终产品

1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C.它只适应于给定时期 D.它没有计入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商品

7.如果你知道国内生产净值数字并想从它计算出个人可支配收入,你决不能( )。

A.扣除折旧 B.加上转移支付 C.扣除企业间接税 D.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 8.下面不属于国民收入部分的是( )。

A.租金收入 B.福利支付 C.工资 D.利息净额 9.国内生产总值是下列哪一项的市场价值?( )。 A.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B.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10.社会保障支付属于( )。

A.支出 B.转移支付 C.税收 D.消费 11.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

A.国内生产总值 B.个人收入 C.个人可支配收入 D.国民收入 12.在收入的均衡水平上( )。

A.非自愿的存货积累为零 B.产出等于总需求 C.GDP没有变动的趋势 D.上述各项都正确

13.如果钢铁、油漆、绝缘材料以及所有用来制造一个电烤炉的原料价值在计算GDP时都包括进去了,那么这种衡量方法( )。

A.因为各种原料都进入市场交易,故衡量正确 B.因为重复记帐导致过高衡量

C.因为各种原料都是生产者存货的一部分故没有影响 D.由于重复记帐导致过低衡量 14.下列应计入当年GDP的是( )。

A.购买 B.转移支付 C.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D.购买普通股票

二、判断题

2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1.为某公司修建专用机场而进行的支付为转移支付。( ) 2.居民户购买住房是一种消费支出,住房是一种耐用消费品。( ) 3.在任何情况下,个人储蓄的增加都会使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 4.总投资等于资本存量的增加。( )

5.如果两邻居相互为对方铲除门前积雪,并为此向对方付费,他们的行为对GDP将不会产生影响。( )

6.如果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那么投资和储蓄必然相等。( ) 7.折旧费用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 ) 8.宿营爱好者购买吉普车是消费的一部分。( )

9.煤炭被家庭用于取暖是最终产品,化工厂作为原料是中间产品。( ) 10.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应计入美国GNP,日本GDP。( )

三、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 4.存量 5.流量 6.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 7.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8.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9.转移支付 10.中间产品 11.最终产品 12.支出法

四、简答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2.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为什么只计算最终产品的支出而不计算对中间产品的支出?

3.哪些生产性活动无法衡量,从而不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之中? 4.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5%是否意味着生活费用也增加了5%?为什么? 5.简述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五、计算题

1.假设在一国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为4800,总投资为800,净投资为300,消费为3000,购买为960,预算盈余为30,试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净收入

2.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

3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商品名称 书本 面包(条) 菜豆(千克) 试求:

(1)1998年的名义GDP。 (2)1999年的名义GDP,

1998年 数量 100 200 500 价格 10美元 0.5美元 1美元 数量 110 200 450 1999年 价格 10美元 1.5美元 1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D 5A 6A 7A 8B 9C 10B 11C 12D 13B 14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

答案略

四、简答题

答案要点:1.国民生产总值(GNP)强调创造产值的要素提供者的归属(而不是地域的概念)。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资本输出,一国要素所有者可能因在海外拥有资产而取得收入。例如,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可以为一国投资者带来由海外汇回的利润收入,这种收入记入GNP中,但不记入该国的GDP中。

国内生产总值(GDP)则强调创造产值的要素提供者所处的地域的概念,位于一国之内的外国要素所有者通过提供要素服务所得的收入,包括在一国的GDP中,但不包括在该国的GNP中。

4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2.既计算最终产品又计算中间产品就会产生重复计算的结果。例如,计算了钢铁厂出售给汽车的钢材的价值,当汽车作为最终产品出售时又计算汽车的价值,这样钢材就被计算了两次,从而扩大了最终产品的价值。所以,在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中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或者计算在生产各阶段的增值,计算增值与计算最终产品价值的结果是相同的。

3.生产产品与劳务,但无法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经济活动包括非经济活动,地下经济的生产活动,以及非市场活动。第一项活动不进行申报是因为这些活动是非法的。第二项活动不进行申报是为了逃税或逃避管制。第三项活动不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也没有市场价格。所以,这些活动提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4.如果是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那么,消费物价指数上升5%并不一定意味着生活费用也上升了5%。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动使消费者用相对价格下降的物品去替代相对价格上升的物品,即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了替代效应。这就减少了消费物价指数价格上升对生活费用的影响。某些过去物品的不再使用和新物品的出现也使得消费物价指数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生活费用的变化。

5.两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I=S 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I+G = S+T I = S + (T-G) 四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I+G +(X-M) = S+T+K

I = S + (T-G)+ (M –X +Kr)

五、计算题

1.(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净投资)=4300

(2)净出口=GNP-(C+I+G)=40

(3)净收入=购买+预算盈余=990

2.(1)1998年的名义GDP=100×10+200×1+500×0.5=1450(美元) (2)1999年的名义GDP=110×10+200×1.5+450×1=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110

5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10+200×1+450×0.5=1525(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525-1450)/1450=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100

×10+200×1.5+500×1=1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850-1800)/1800=2.78%

6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购买支出乘数等于( )。

A.投资乘数 B.投资乘数的相反数 C.投资乘数减1 D.转移支付乘数 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指出( )。 A.消费和收入总是等量增加 B.随着消费增加,收入也会增加

C.增加的收入一部分总会被储蓄起来,不管收入是否满足人们的消费 D.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远远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3.如果支出乘数为8,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税收乘数为:( )。 A.6 B.8 C.7 D.5

4.按照平衡预算理论,购买的增加完全由税收的增加来支付,这将( )。 A.既不会导致通胀,也不会导致紧缩,因为它们的影响将正好相互抵消 B.将导致衰退,因为税收增加导致的收缩作用比购买导致的扩张作用大 C.将导致经济扩张,因为购买增加导致的扩张效果比税收增加导致的收缩效果大

D.以上均不正确

5.非意愿存货增加意味着总支出( )。

A.大于总需求,企业将增加产量 B.大于总需求,企业将减少产量 C.小于总需求,企业将增加产量 D.小于总需求,企业将减少产量 6.如果转移支付增加80亿美元,而MPS=0.3,则( )。 A.消费增加56亿美元 B.消费减少56亿美元 C.国民收入增加186.67亿美元 D.国民收入增加80亿美元 7.下列哪一种情况将引起边际消费倾向提高( )。 A.边际进口倾向提高 B.边际税率提高 C.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D.边际储蓄倾向下降

8.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那么支出乘数是( )。 A.0.8 B.1.25 C.4 D.5

7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9.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并且税收和支出同时增加1美元,则均衡的收入水平将( )。

A.保持不变 B.增加3美元 C.增加1美元 D.下降4美元

10.若个人收入为500美元,所得税为40美元,个人储蓄为50美元,那么个人可支配收入为( )。

A.500美元 B.480美元 C.470美元 D.510美元 1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则转移支付乘数为( )。 A. 5 B. -4 C. 4 D. 1

12.假设消费函数为C=160+0.75yd,T=80,I=100,G=200,则均衡收入为( )。 A. 1420 B. 1600 C. 800 D.1720 13.收入达到均衡水平时( )。

A.非意愿存货为零 B.总需求等于实际产出 C.GDP不会发生改变 D.以上说法均不准确 14.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那么消费曲线将是( )。

A.一条不通过原点的直线 B.一条相对于横轴向上凸的曲线 C. 一条相对于横轴向下凹的曲线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5.预算盈余等于:( )。 A.税收加上转移支付减去购买 B.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减去支出 C.税收加上转移支付加上支出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二、判断题

1.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斜率为正,那么边际储蓄倾向斜率为负。( ) 2.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1,而且社会产能无限,那么乘数为无穷大。( ) 3.平衡预算理论表明,支出和税收的相同增长不会对收入产生影响。( ) 4.若消费函数为C=0.85Y,则边际消费倾向是新增1美元收入中消费85美分。( )

5.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 ) 6.按照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当收入和支出同时按相同方向变动

8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同一个数额时,则国民收入不会变动。( )

7.居民户预期的未来收入越高,其现期消费支出就越多。( ) 8.一般来说,青年的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老年人。( ) 9.可支配收入为零时,居民户消费支出一定为零。( )

10.在任何情况下,个人的储蓄的增加都会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

三、名词解释

1.乘数 2.均衡产出 3.消费函数 4.边际消费倾向 5.边际储蓄倾向 6.平衡预算乘数 7.投资乘数 8.税收乘数

四、简答题

1.按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经济是否会自动实现均衡?

2.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中,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利息率的变动对此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当可支配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并不为零? 4.用图形说明两部门经济和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决定方法

5.在增加购买、增加转移支付以及减税三项财政工具中,为什么增加购买对国民收入的刺激效果最大?

五、计算题

1.在一个资源未充分就业的封闭经济里,其消费倾向为0.8,如其一方面课征10亿元的财产税,并将此税收用作采购,试问此一收一支,对经济的作用是否相互抵消?若不是,则对GDP的影响有多大?

2. 假设经济模型为Y=C+I+G,I=20+0.15Y,C=40+0.65Y,G=60 求:(1)Y.C.I的均衡值 (2)投资乘数 (3)平均消费倾向

3. 一个预期长期实际利率是3%的厂商正在考虑一个投资项目清单,每个项目需要花费100万美元,这些项目在回收期长短和回收数量上不同,第一个项目将在两年内回收120万美元;第二个项目将在三年内回收125万美元;第三个项目将在四年内回收130万美元。哪个项目值得投资?如果利率是5% ,答案有变化吗?(假定价格稳定)

4.假设经济模型为C=180+0.8(Y-T);I=190; G=250; T=150 求: (1)计算边际消费倾向MPC; (2)计算均衡的收入水平;

9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3)计算当Y=3000时,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额。

5.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i=50,购买性支出g=200,转移支付tr=62.5(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收t=250,求均衡收入。

六、论述题

1.乘数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同边际储蓄倾向不变的情况相比,如果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乘数将如何发生变化?

2.如果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等量增加税收,收入水平将发生什么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C 5B 6C 7D 8D 9C 10D 11C 12B 13D 14A 15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 10

三、名词解释

答案略

四、简答题

答案要点:

1.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由于流动性陷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预期利润递减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总需求总是不可能使劳动力达到充分就业水平。资本主义经济通常是在远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下运行的,同需求相比,经济的供给能力无限大。价格不会因生产规模的改变而变化。如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存货就会增加,生产者就会相应减少生产,直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当没有干预时,经济将趋于S=I所决定的均衡水平,但此时的均衡并非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

2.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中,收入水平是由需求决定的,当不考虑部门和对外部门时,需求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组成,由于投资需求被假定为是外生决定的,因此,利息率的变动对投资需求没有影响;而消费需求与利息率也无关,因而利息率的变动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10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3.消费支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保证生存必需的自发消费;另一部分是由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引致消费。当没有可支配收入时仍然有自发消费,因为没有这部分消费支出就无法生存了。在没有可支配收入时,这部分消费可能来源于过去的储蓄(即现在进行负储蓄),或者借款。这种情况在短期中是可能的,但在长期中没有可支配收入也就没有消费支出。

4.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决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c+i线和45度线相交,另一种方法是:i线与s线相交。图形参见教材13-8。

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的决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c+i+g线和45度线相交,另一种方法是:i+g线与s+t线相交。图形参见教材13-11。

5.因为购买乘数大于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以,增加购买对国民收入的刺激效果大于增加转移支付和减少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刺激效果。例如,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8的情况下,增加购买100万美元,将使国民收入增加500万美元,而转移支付增加100万美元或者税收减少100万美元,只能使国民收入增加400万美元。

五、计算题

1.=0.8,T=10,G=10 Y1=/(1-)T=40 Y2=1/(1-) G=50

Y=Y1+Y2=10,不能抵消,将使GDP增加10亿元。 2.(1)S=-40+0.35Y

∵C+I+G=C+S ∴20+0.15Y+60=-40+0.35Y ∴Y=600

C=40+0.65y=430 I=20+0.15Y=110 (2)k=1/(1-)=1/(1-0.65)=2.86 (3) APC=C/Y=430/600=0.716

3. 第一个项目两年内回收120万美元,实际利率是3%,其现值是120/1.03=113(万美元),大于100万美元,故值得投资。同理可得第二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是125/1.03=114(万美元),大于100万美元,也值得投资。第三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是125/1.03=115(万美元),也值得投资。如果预期利率是5%,则上面三个项目回收值的

43

2

11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现值分别是120/1.05=108.84(万美元),125/1.05=107.98(万美元),130/1.05=106.95(万美元)。因此,也都值得投资。

4.(1) MPC=0.8

(2) Y=C+I+G Y=180+0.8(Y-150)+190+250 Y=2500 (3) AD= C+I+G=180+0.8(3000-150) +190+250=2900

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额:Y-AD=3000-2900=100 5.y=c+i+g c=100+0.8(y-t+tr) y=100+0.8(y-250+62.5)+50+200 y=1000

234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假设增加的财政支出为G,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收入)的增加量也为G,即Y1=G。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需求是收入的函数,因而,根据式C=C +cY,消费需求的增加量C1=Y1=cG。消费需求的增加,意味着总需求出现第二轮的增加,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的增加量也将出现第二轮的增加,即Y2=C1=cY1=cG。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均衡产出的增加将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和均衡产出的第三轮增加。如果这一过程无限的进行下去,可以得到下表

(1)Y1=G

(2)Y2=C1=cY1=cG (3)Y3=C2=cY2=cG (4)Y4=C3=cY3=cG

„„

(n)Yn=Cn-1=cYn-1=cG

将收入的各轮增加加总,由于已假设边际消费倾向c小于1,n趋于无穷时,我们可得下式:

Y=Y1+Y2+Y3+Y4+„+Yn =G+cG+cG+ cG +„+cG

=G/(1-c)

2

3

n-1

n-132

2

12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由上式可知均衡产出的增量与导致均衡产出发生变化的开支的增量之比,即财政支出乘数k=Y/G=1/(1-c)。由于c=1-s,乘数也可以写成k=Y/G=1/s。即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从乘数公式可以看出,同边际储蓄倾向向不变的情况相比,如果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乘数将递减。

2.如果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等量增加税收,即采取平衡预算的财政:所增加的开支等于所增加的税收,即G=T,这种财政的经济的作用仍是扩张性的。从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出发,并考虑到在有税收的情况下,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为简单起见,令C=c(Y-T),我们有:

Y=E=C+I+G=c(Y-T)+I+G 求增量,可得: Y=cY-cG+G

因为,G=T,上式可改写为: Y=cY-cG+G 因而: k=Y/G=1

即开支的增加将导致收入的等量增加。

13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单项选择题

1.在IS-LM模型中,利率决定于( )。

A.储蓄和投资 B.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C.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关系 D.与货币供给有关的储蓄和投资 2.如果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元,将使IS曲线( )。 A.右移10亿元 B.左移10亿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3.按照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的说法,支出的增加会导致( )。 A.利率上升,会等量“挤出”私人支出 B.私人支出的增加比支出的增加更多 C.收入和就业增加

D.投资水平上升,因为企业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

4.如果一项仅用一年的资产的供给价格为3000元,预期收益为3500元,则资本的边际效率为( )。

A.12% B.9% C.83% D.17%

5.假定货币供应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6.下列哪种情况会引起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 A.增加购买 B.增加税收

C.减少转移支付 D.减少公共工程支出 7.下列哪种情况下,IS曲线会变得较为平缓( )。

A.边际消费倾向降低 B.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更敏感 C.税率增大 D.自发需求变小 8.M1意义上的货币供给包括( )。

A.通货和活期存款 B.纸币和铸币

14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C.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D.活期存款和货币近似物

9.如图所示,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潜在的国民收入为y*,如果既要实现充分就业,又要保持利率不变,应采取何种( )。

A.扩张性财政 B.扩张性货币

C.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和扩张性货币

D.同时采取紧缩性财政和紧缩性货币 y^ y* 10.下列哪种情况会导致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 A.公开市场卖出债券 B.降低贴现率 C.提高法定准备率 D.增加投资津贴

11.假定货币需求为L=ky – 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保持利率不变,则会使LM曲线( )。

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 k D.投资需求对利率更为敏感 12.税收的增加会导致( )。

A.I S曲线左移 B.I S曲线右移 C.LM曲线左移 D.LM曲线右移 13.货币需求的增加,会使( )。

A.LM曲线左移 B.LM曲线右移 C.I S曲线右移 D.I S曲线左移 14.如果同时出现货币收缩和开支扩大,通过IS-LM分析,则( )。 A.GDP和利率都会上升 B.利率会上升,但对GDP的影响则不明确 C.GDP会上升,但利率则会下降 D.GDP会下降,但对利率的影响不明确 15.对利率变动反应最敏感的是( )。

A.货币的交易需求 B.货币的谨慎需求

C.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货币需求的敏感程度相同 16.假设经济均衡时的均衡点落在IS曲线上,但在LM曲线右方,那么调节过程将是( )。

A.利率上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利率上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 C.利率下降,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 D.利率下降,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17.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

15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加时,会有(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18.投资1000元购买债券,一年后所得的利息收入为100元。期间一般物价水平 上涨了6%,则投资的实际收益率为( )。

A.10 % B.6 % C.4 % D.无法确定

19.一国的潜在产出水平主要是有三项因素决定的,下列因素中哪一个与潜在产 出水平无关。( )

A.货币供给量 B.充分就业水平 C.现有资本存量 D.生产率

20.IS与LM曲线的交点表示经济在短期所达到的均衡点,此时,( )。 A.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B.产品市场与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C.劳动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D.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二、判断题

1.决定投资的首要因素是利率。投资是利率的增函数。( ) 2.资本的边际效率可以理解为就是一个项目的预期投资收益率。( ) 3.IS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

4.储蓄增加,将使IS曲线向右移动。( )

5.凯恩斯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分析货币需求来考察其变化。( )

6.货币的需求动机中,交易动机需求与收入相关,投机动机需求与利率相关。( )

7.利率越高,有价证券的价格也越高。( )

8.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价格极高,人们会将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证券。( )

9.LM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这条线上的任一点都满足L=M。( )

16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10.LM曲线可以划分不同区域:水平区域为“凯恩斯区域”,此时货币无效;垂直区域为“古典区域”,此时货币有效。( )

11.货币需求变化会使LM曲线发生方向相同的变化,而货币供给变化则会使LM曲线发生方向相反的变化。( )

12.IS-LM模型旨在分析宏观经济的作用和效果。虽然模型本身有较大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分析的结果。( )

13.IS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LM不均衡会导致利率变动,最终会调整到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

14.能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收入也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收入。( )

15.如果IS和LM曲线同时右移,则收入会增加,而利率的变动会不确定。( )

三、名词解释

1.资本边际效率 2.产品市场均衡 3.I S曲线 4.货币需求 5.凯恩斯陷阱6.广义货币供给 7.L M曲线 8.凯恩斯区域 9.古典区域 10.IS-LM模型

四、简答题

1.如何评价一个项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2.如何利用四象限法推导IS曲线? 3.三部门经济中推导IS曲线的依据是什么? 4.简述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5.简述货币需求函数及其货币需求曲线。 6.描述LM曲线的三个区域。

7.用数学模型简单概括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五、计算题

1.已知 C=100+0.8 y d,I=150-600r,y d=y-t,t=0.25y,g=100,L1=0.2y,L2=50-200r,M=200,求:

(1)均衡收入和利率。 (2)财政赤字或盈余。

(3)当支出增加100后,预算是否平衡?

2.假设一台机器得初始价格是5000元,若这笔投资一年后将取得5450元收益,

17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试问:(1)如果现行利率为7%,这笔投资是否有利可图?净收益或净损失是多少?

(2)比较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

3.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 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均为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

(2)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3)若变为三部门经济,税收T=0.25y,支出G=100亿美元,货币需求为 L=0.2y-2r,实际货币供给为150亿美元,求IS和LM曲线及均衡利率和收入。

六、论述题

1.分析影响IS曲线变化的因素以及变化的方式。 2.分析影响LM曲线变化的因素以及变化的方式。

3.用IS-LM模型表示一般均衡点。当经济偏离一般均衡时,总产出和实际利率将如何决定?如何能恢复到一般均衡?

4.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建议。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D 5.A 6.A 7.B 8.A 9.C 10.B 1 1.C 12.A 13.A 14.B 15.C 16.B 17.A 1 8.C 19.A 20.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名词解释

答案略

四、简答题

答题要点:

18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1.比较投资收益率(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的大小。如果大于利率,则值得投资,否则就没有投资价值。

2.第一象限:利用投资需求曲线i=i(r),得到均衡的i与r; 第二象限:投资和储蓄均衡状态,即i=s;

第三象限:利用储蓄函数s=y-c(y),得到均衡的s和y,; 第四象限:得到IS曲线,即由均衡的(r,y)组合点的连线。 3.依据是三部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即i+g=s+t。

4.货币需求动机包括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进行正常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货币需求,主要决定与收入;谨慎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而持有部分货币的动机,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价证券购买的有利机会而需要的货币,取决于利率。

5.货币需求函数可描述为: L=L1+L2=L1(y)+L2(r)=ky-hr; 货币需求曲线见右图:

L L=L1+L2 r 6.LM曲线的三个区域:水平区域为凯恩斯区域,财政有效而货币无效; 垂直区域为古典区域,货币有效而财政无效;中间倾斜区域为正常区域。

7.(1)储蓄函数:s=s(y); (2)投资函数:i=i (y);

(3)产品市场均衡:i=s或i (r)=s (y); (4)货币需求函数:L=L1+L2=L1(y)+L2(r); (5)货币供给函数:m=m1+m2 ; (6)货币市场均衡:m= L 。

五、计算题

1.(1)由yd=0.75y ,y=c+i+g , 得IS曲线 y=875-1500r 由m=L1+L2 得LM曲线 y=750+100r 联立方程,得y=800, r=5% ; (2)t=0.25y=200,g=100,

19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则BS=t-g=100;

(3)g’=200,则IS曲线变为:y=1125-1500r 与LM曲线联立方程,得y=900, r=15% 则t=0.25y=225

故BS=t-g=225-200=25。

2.(1)一年后5450元收益的现值是5450 /(1+7%)=5093.45(元) 净收益=5093.45-5000= 93.45(元)

(2)MEC=(5450/5000)-1=1.09-1=9% MEC >现行利率7%,这笔投资是合理的。 3.(1)由i=s,得IS曲线为: y=1250-30r 由L=m,得LM曲线为:y=750+20r;

(2)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即IS和LM曲线相交的点, 联立方程,得y=950, r=10% ;

(3)三部门经济,有y=c+i+g, 得IS曲线 y=875-15r 由L=m 得LM曲线 y=750+10r 联立方程,得y=800, r=5%。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1)分析影响IS曲线斜率的因素及其变化情况。 (2)分析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及其移动方向。 2.(1)分析影响LM曲线斜率的因素及其变化情况。 (2)分析影响LM曲线移动的因素及其移动方向。

3.(1)用IS-LM模型表示一般均衡点,即IS和LM曲线的交点

(2)当经济偏离一般均衡时,非均衡的点会落在由IS和LM曲线所分割出的四个区域内,因而总产出和实际利率是不尽相同的,且又向均衡点调整的趋势

(3)应分别分析从四个不同的区域(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点移动的点的轨迹。 4.如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则应当实行扩大货币供给和增加税收的混合。扩大货币供给可使LM曲线右

20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移,导致利率r下降,刺激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税收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会减少,从而消费支出相应减少,这使IS曲线左移。(图略)

21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流动偏好陷阱中( )。

A.货币和财政都十分有效 B.货币和财政都无效 C.货币无效和财政有效 D.货币有效和财政无效 2.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LM曲线的移动将( )。

A.不增加收入,但降低利率 B.提高收入水平并降低利率 C.提高收入水平和利率 D.不增加投资,因而不增加收入 3.采纳下列哪些财政可将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 )。 A.确保货币供给不会增加过快或过慢 B.改变的支出水平和税收水平 C.运用财政赤字减缓经济衰退

D.采取能够在整个经济周期使联邦预算保持平衡的 4.当税收或转移支付有一定变化时,消费将( )。

A.变化相等的数量 B.保持稳定不变,如果可支配收入不变 C.变化幅度肯定比税或转移支付幅度小

D.变化的多少,要决定于由此而引起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边际消费倾向 5.在三部门经济中,当以下因素如何变动时,IS曲线会变得较为平缓( ) A.投资对利率的变动较为敏感 B.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C.税率较大 D.货币供给增加 6.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那么( )。

A.利率的变动对投资没有影响 B.投资的变动对计划的总支出没有影响 C.公开市场活动不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 D.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没有影响 7.减税将( )。

A.通过增加可支配收入而增加总支出 B.通过引起利率下降而增加总支出 C.通过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减少总支出 D.通过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减少总支出

22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8.如果同时出现货币收缩和开支扩大,通过IS-LM分析,则( )。 A.GDP和利率都有会上升 B.利率会上升,而对GDP的影响则不明确 C.GDP会上升,但利率则会下降 D.GDP会下降,但对利率的影响不明确 9.下列哪项不是调整总需求的财政手段( )。 A.改变购买水平 B.改变转移支付水平 C.改变税率 D.改变货币发行量 10.你认为下列哪些情况在衰退期是不会出现的( )。 A.企业减少对耐用设备的投资 B.股价下跌,劳务需求下降 C.税收收入增加 D.失业补偿支付增加 11.以下哪种因素不引起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 A.物价水平不变,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 B.物价水平不变,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 C.银行没有任何变动,但物价水平上升了 D.名义货币量同物价水平同比例增加

12.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不足,实施财政时,应( )。 A.增加财政支出 B.减少财政支出 C.减少转移支付 D.增加税收 13.如果人们预期利率还会上升时,他们( )。

A.将出售债券并持有货币 B.购买债券并减少货币持有量 C.期望债券价格保持不变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4.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也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

15.假定经济处于流动陷阱之中,乘数为4,投资增加了80亿元,由IS-LM模型推断出:( )。

A.收入增加将超过320亿元 B.收入将增加320亿元 C.收入增加将不到320亿元 D.收入不变

23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二、判断题

1.IS和LM曲线相交所决定的收入就是充分就业的收入。( )

2.在凯恩斯陷阱中,财政乘数等于支出乘数的原因是:此时利率不变,挤出效应为零。( )

3.财政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挤出效应的大小,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又取决于利率上升的多少。( )

4.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为零。( ) 5.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挤出效应为完全。( ) 6.挤出效应是扩张性财政所特有的。( )

7.“适应性”货币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保持利率不变来消除挤出效应的。( )

8.财政的时滞性主要体现在前期,而货币的时滞性主要体现在后期。( )

9.当IS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性货币不会引起利率上升,只会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 )

10.货币供给变动将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变动,即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变动将使LM曲线发生反方向变动,即货币需求增加,LM曲线左移。( )

11.挤出效应暗示,扩张的财政将比预料的在更大程度上刺激经济。( ) 12.如果LM曲线是完全垂直的,那么财政在增加就业方面是无效的。( ) 13.LM线描述货币市场上价格与数量的正比关系。( ) 14.改变转移支付是货币的主要工具之一。( )

15.货币供给量变动将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变动,即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右移。( )

三、名词解释

1.凯恩斯主义极端 2.古典主义极端 3.挤出效应 4.财政 5.货币 6.“适应性”货币

四、简答题

1.简述货币的局限性。

2.假定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24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1)用适应性货币保持利率不变;(2)货币供给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3.画图说明挤出效应。

4.如图所示,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潜在的国民收入为y*,要想实现充分就业,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应采取何种?

y^ y*

IS LM

5.试述财政及其工具。

6.简述财政和货币的四种组合,并说明它们在不同宏观经济形势下的应用。

五、计算题

1.假设货币需求为L=0.2y-10r,货币供给为200美元,C=60+0.8yd,t=100,i=150,g=100。试求:

(1)求IS曲线和LM曲线。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图形表示上述情况。

2.若充分就业收入yf=600,c=10+0.9yd,i=60,t=5+0.1y,g=35。求: (1)均衡收入。

(2)均衡消费.储蓄和税收。

(3)仅通过购买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应如何调整购买。 (4)若仅调整税收,税收应如何变动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六、论述题

1.试述下列每一种情况对IS或LM的斜率及货币效应有何影响: (1)投资缺乏利率敏感性。

25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2)货币需求缺乏利率敏感性。 (3)高税率。 (4)低边际消费倾向。 2.用IS-LM模型说明: (1)财政的“挤出效应”。 (2)在什么情况下,“挤出效应”为零? (3)在什么情况下,“挤出效应”为1?

(4)决定财政“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3.试述西方财政及其效果。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D 5A 6D 7A 8B 9D 10C 11D 12A 13A 14D 15B

二、判断题

1.×2.√3.√4.√5.×6.√7.√8.√9.√10.√ 11.× 12.√ 13.× 14.× 15.√

三、名词解释

1.凯恩斯主义极端:垂直的IS曲线与水平的LM相交,则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当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时,由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为无穷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因而货币完全无效而财政十分有效。

2.古典主义极端:水平的IS曲线与垂直的LM相交,则出现了古典主义极端情况,当出现了古典主义极端情况时,由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无限大,因而财政就完全无效而货币十分有效。

3挤出效应:支出挤占了私人支出,扩张性财政刺激经济的效果被大大削弱。

4.财政: 财政是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财政工具包括的公共工程支出.购买.转移支付和税收。

5.货币: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和国民收入。货币又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扩张性的货币就是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来降低利

26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率进而刺激投资和国民收入,紧缩性的货币则是相反的情况,在经济萧条时一般采取扩张性的货币,在通货膨胀时通常采取紧缩性的货币。

6.“适应性”货币:配合扩张性财政而采取的扩张性货币,其目的是保持利率不变,从而消除挤出效应,增大财政的实施效果。

四、简答题

答案要点:

1.简述货币的局限性。(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效果不明显。(2)如果没有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这一假设前提,货币的作用要打折扣。(3)外部时滞的影响。

2.第(1)种情况用适应性货币消除了挤出效应,因此效果会大于第(2)种情况。

3.画图说明挤出效应。

IS’ LM IS

LM’ ‘ r

y0 y1 y2

图中,y1y2为挤出效应。说明略

4.如图所示,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潜在的国民收入为y*,要想实现充分就业,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应采取何种?

y^ y*

IS’ IS

‘ ‘ LM LM’

采用适应性货币,使利率不变。 5.试述财政及其工具。

财政是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财政工具包括的公共工程支出,购买,转移支付和税收。

27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6.简述财政和货币的四种组合,并说明它们在不同宏观经济形势下的应用。

在经济萧条十分严重时,应该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和扩张性货币;在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时,应该同时采取紧缩性财政和紧缩性货币;在经济萧条不太严重时,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和紧缩性货币;在通货膨胀不太严重时,应该采取紧缩性财政和扩张性货币;

五、计算题

1.(1)IS曲线: y =1150, LM曲线: y= 1000+50r (2)均衡收入y=1150, 利息率r=3% I=150 (3)均衡收入y=1250 , 利息率r=5% I=150 (4)不存在挤出效应。

2.(1)y=c+i+g y=10+0.9(y-t)+60+35 y=529

(2)c=10+0.9×(529-5-0.1×529)=434 s= yd-c= 37.1 t=5+0.1×52.9=57.9 (3) 600yf=c+i+g+△g

600=10+0.9×(600-5-0.1×600)+60+25+0.9 △g=13.5 (4) yf=(+(y-t-△t)+i+g

600=10+0.9×(600-5-0.1×600-△t)+60+35 △t=-19 应该采取减税措施,应多减税19,才能达到充分就业。

六、论述题

1. 答案要点:

(1)投资缺乏利率敏感性,则IS曲线越陡峭,斜率越大,货币效果越小,尤其当d=0时,货币完全无效;

(2)货币缺乏利率敏感性,则LM曲线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当h=0时,LM垂直,这时货币效果越强。

(3)税率越高,则IS曲线的斜率陡峭,斜率越大,货币效果越小。 (4)边际消费倾向越低,则IS曲线斜率越大,IS陡峭,货币效果越小。 2. 答案要点:

(1)支出增加,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下降,这就是挤出效应。

28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2)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挤出效应为0。 (3)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挤出效应为1。

(4)决定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包括Ki.K.h.d四个因素。 3. 答案要点: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工具。

(3)逆经济风向而采取的扩张性财政和紧缩性财政。 (4) 凯恩斯主义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

(5) 财政效果的大小与挤出效应有关,具体来说又与,r,d,h等因素有关。

29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国人口为2000万,就业人数为9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那么,该国的失业率为( )。

A.10% B.5% C.11% D.8% 2.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的原因是( )。

A.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提高 B.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C.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上升 D.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 )。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B.稳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 D.预算盈余

4.在经济过热时,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应该( )。 A.减少财政支出 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财政支出 D.减少税收 5.银行的紧缩性货币引起了( )。

A.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上升 B.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下降 C.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上升 D.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下降 6.所得税率增加将会导致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

A.旨在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B.可以稳定收入,但会导致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D.可以取代财政

8.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社会还存在( )。 A.非自愿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30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9.当超额储备率为多少时,货币创造乘数达到最大( )。

A.等于法定准备金率 B.为负数 C.等于零 D.趋近于无穷大 10.降低贴现率的( )。

A.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愿望 B.给经济活动降温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 D.通常导致政债券价格的下跌 11.经济萧条时,银行采用的货币包括( )。 A.卖出有价证券 B.降低贴现率,放松帖现条件 C.提高法定准备率 D.减少税收 12.判断财政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依据是( )。 A.现实的盈余或赤字 B.充分就业的盈余或赤字

C.个人所得税 D.充分就业经济中内在稳定器对通胀的影响 13.贷款利率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14.扩张性财政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债务 15.商业银行者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二、判断题

1.实际货币需求增加将引起利率上升。( ) 2.凯恩斯认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

3.如果银行希望降低利率,那么,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证券。( ) 4.货币供给量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 5.在宏观经济均衡时就意味着实现了充分就业。( )

6.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中,菲利蒲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是不存在的。( )

7.只有不存在任何失业时,经济才实现了充分就业。( )

8.货币供给变动对利率的影响有时滞,但它对投资的影响是迅速的。( )

31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9.对于经济中的波动,凯恩斯主义者很愿意用财政和货币来稳定;货币主义并不提倡用财政、货币来稳定,他们宁肯采用单一的货币规则。( )

10.强力货币实质上是商业银行储备与流通中的货币之和。( )

11.货币对付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比对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更为有效。( )

12.失业率的计算是用失业工人的数量除以就业工人的数量。( ) 13.凯恩斯的需求管理对付一切类型的通货膨胀都是有效的。 ( ) 14.公开市场业务是最重要的一种货币工具。( ) 15.商业银行存储在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是不计息的。( )

三、名词解释

1.功能财政 2.自动稳定器 3.充分就业 4.时滞 5.公开市场业务 6.紧缩性缺口 7.膨胀性缺口8.贴现、贴现率、贴现 9.法定准备率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时滞性?试比较财政和货币的时滞性的区别。 2.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

3.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它能否取代财政? 4.预算平衡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什么区别? 5.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那些因素有关? 6.试比较货币创造乘数和货币乘数。

7.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货币工具有什么特点?

8.什么是法定准备金,这一制度对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具有什么作用?

五、计算题

1.假定某国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0.8,边际税率t=0.25,如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最终能否消灭赤字?

2.假定只有活期存款,有存款准备金要求,比率为10%,人们持有的通货总量是活期存款的40%,求:

(1)如果强力货币等于100亿,M1为多少?

(2)如果强力货币增加500亿,活期存款将增加多少?

32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3.假设M1的流通速度取决于名义利率,V=5+100R(其中V为货币流通速度,R为利率), 利用剑桥方程(GNP = V·Md )解答以下问题:

(1)求货币需求函数。

(2)假定货币当局制定的货币供给的目标为2000亿美元,目前的GNP为18000亿美元,求均衡利率。

(3)计算均衡利率下的货币流通速度。

(4)由于产品和劳务值增加,当GNP增加到20000亿美元时,预测均衡利率和货币流通速度。

4.假设居民将收入的10%用于储蓄,目前所得税率为25%,投资需求为600亿美元,贸易赤字为25亿美元,当前的开支为每年2700亿美元,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10600亿美元,试计算当前的赤字额,充分就业时的赤字额。比较说明当前预算是扩张性的还是收缩性的?

5.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为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银行买进10亿美元债券(存款准备率仍为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六、论述题

1.试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蒲斯曲线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如何表明了他们对于宏观经济的不同态度?

2.参看下图,回答问题:

LM (1)在a点时,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处于什么状态? IS (2)如果采用财政进行调节,如何实现均衡?

a 用图说明。 (3)如果采用货币进行调节,如何实现均

衡?用图说明。

3、试述四大宏观经济目标。

33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4、试述货币及其工具。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D 4.A 5.D 6.A 7.A 8.A 9.C 10.A 11.B 12.B 13.B 14.A 15.D

二、判断题

1.√2.√3.×4.√5.×6.√7.×8.×9.√10.√ 11.√12.×13.×14√15.√

三、名词解释

答案略

四、简答题

答案要点:

1.所谓时滞性指的是一项从作出决定到实际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财政与货币都有时滞性。具体来说又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实施时滞。

财政的时滞性主要表现在前期,货币的时滞性主要表现在后期。 2.在采取财政时,根据经济状况和各种的特点机动地决定所采取的措施。一般来说,在哪种经济形势时采取哪种是有规律的。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应该是松(easy)的,指减税.扩大财政支出等;在经济繁荣时,应该是紧(tight)的,指增税.减少财政支出等。

3.某些财政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内在的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职能。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其自动变化同进行需求管理的意图相吻合,起到了缓和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主要包括税收的自动变化.福利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它们是稳定经济的第一道防线。但这种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只能减轻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并不能改变萧条或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只能对财政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取代财政。因此,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必须依靠酌情采用财政和货币。

4.预算平衡思想是凯恩斯主义产生以前的财政思想,这种思想认为,维持预算的平衡是健全的财政的基础,主张实现年度的平衡预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的财政思想,认为财政支出应该服从维持经济稳定.尤其是服从实现从分就业的需要,应该

34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放弃传统的财政收支平衡的信条。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整个经济的稳定,需要有赤字就有赤字,需要有盈余就有盈余,不要因为害怕赤字的增加而妨碍扩张性财政的执行。

5.所谓货币创造乘数,指的是银行新增加(减少)一笔原始货币供给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减少)的倍数。货币创造乘数有多大,或者说高能货币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并不取决于其自身,而是取决于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的漏出比率,我们把这三个量分别称为银行的行为参数.商业银行的行为参数与公众的行为参数。

6.货币乘数指的是在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用微分的形式应该写作dy/dm。因为按照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有的落脚点都在国民收入上,一项是否有效,或者效果有多大,就要看其对国民收入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有多大;而货币创造乘数指的是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能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化多少,即基础货币H(高能货币)能“创造”出多少货币M,其比值应该是M/H。

7.指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调节利息率进而调节国民收入。公开市场就是金融市场,如果想要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刺激经济,就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这意味着将货币投放到市场当中;反之,如果想要通过减少货币供给量来抑制经济,就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这意味着货币的回笼。公开市场业务是最重要的一项货币工具,其优点表现在连续性.灵活性和准确性三个方面,而且其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央行手中。

8.所谓法定准备金指的是商业银行必须把所吸取存款中的一部分以准备金的形式保存起来,其意义有三:一是为了应付客户随时取款的需要,二是为了确保银行的信誉与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三是有利于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

五、计算题

1.结论是: 刚好消灭赤字。

分析如下:已知G-T=75,Kg = 2.5, 因此,△g ↓= 200,△y↓=500, △t↓=500×0.25=125,因此,此时的预算情况是:(G-200)- (T-125) = (G-T) –75 =75-75=0

2. M/H = (Cu + D)/ (Cu + RD) = (0.4D+D)/ (0.4D+0.1D) = 2.8 (1)M1 = 2.8×100 = 280亿

(2)H = 0.5D , D = 2H △D = 2△H = 1000亿

35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所以活期存款增加1000亿。

本题中, H表示基础货币;Cu表示通货, D表示活期存款 3.(1)根据剑桥方程:GNP = V·Md 因此,货币需求函数为:Md = GNP/(1+500R) (2) Md = MS 因此,均衡利率R = 4% (3)V = 5+100R =9 (4)R=5%, V=10

4.G=2700, t=0.25, I=600, M-X=25, S= 0.075Y 由公式 I+G=S+T+(X-M)

得:25+0.075Y+0.25Y = 600+2700

Y = 10077 T = 0.25Y = 2520

T –G =-180, 即当前赤字为180亿美元

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10600,T= 0.25Y =2650, T-G = -50, 即充分就业时赤 字额为50亿美元。由此可知,当前是扩张性的。

5.(1)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于是,货币供给M=1000+400/0.12=4333(亿美元)

(2)当准备金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0.2=2000(亿美元),现金仍是1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000+2000=3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333亿美元。

(3)银行买进10亿美元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 加△M=10×

1=83.3(亿美元)。 0.12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1)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是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菲利普斯在1958年提出来的,他根据英国在

1861-1957年间的统计资料得出结论,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高;反之,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低。

36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2)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看法。

凯恩斯主义认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从而宏观经济都是有效的;货币主义认为,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宏观经济是有效的;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宏观经济是无效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垂线,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均不存在,宏观经济是全盘无效的。

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实际涉及到国家是否应该干预经济这个重大问题。由于凯恩斯主义属于国家干预主义,在上主张国家用宏观经济调节经济,因此,他们承认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同属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这样,他们都否认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尽管货币主义承认短期中的这种关系,但仍反对利用这种关系。

2.答案要点:

(1) a点在IS曲线的右方,所以,在产品市场上有超额产品供给; a点在LM曲线的右方,所以,在货币市场上有超额货币需求;

a点既不在IS曲线上,也不在LM曲线上,因此,两个市场都处于失衡状态。 (2)用财政的调节过程是:

增加支出,使IS右移为IS’,这时a点在IS曲线上,实现了产品市场均衡。同时,IS右移使收入增加,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实现货币市场均衡。

(3)用货币的调节过程同理。

3.经济是国家或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或措施。经济与经济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既定目标服务,实现的目标不同,采用的经济便应有所不同。通常认为,宏观经济目标有以下四个: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4. 所谓货币指的是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和国民收入。货币又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扩张性的货币就是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来降低利率进而刺激投资和国民收入,紧缩性的货币则是相反的情况,在经济萧条时一般采取扩张象的货币,在通货膨胀时通常采取紧缩性的货币。

37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货币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以及法定准备率。

38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单项选择题

1.价格水平上升时,会产生以下效应(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 B. 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 D. 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左移 2.在既定的劳动需求函数中( )。 A.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减少 B.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增加

C.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率增加时,劳动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率增加时,劳动需求减少

3.假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线,减税将会( )。 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 C.提高实际产出不影响价格水平 D.对于价格和产出无影响 4.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总需求曲线会更加平缓?( ) A.投资支出对于利率变化比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C.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D.货币供给量较大

5.当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函数是400-2N时,产品的价格水平是2,每单位劳动的成本是4,求劳动需求量( )。

A.20 B.199 C.99 D.80

6.如果投资对于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LM曲线的移动将 ( )。

A.不增加收入,降低利率 B.增加收入,降低利率 C.增加收入,提高利率 D.增加投资,增加收入 7.税收的增加将使 ( )。 A.IS曲线向左移动 B.IS曲线向右移动

C.IS曲线无影响 D.与投资增加对于IS曲线的影响一致 8给定一个正在上升的价格水平,庇古效应将使 ( )。 A.LM曲线右移 B.LM曲线左移 C.IS曲线左移 D.IS曲线右移

39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二、判断题

1.当利率下降时,对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量增加。( ) 2.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升,总需求减少。( )

3.如果决定增加它对物品与劳务的支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 4.物价水平上升和总财产减少都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 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短期总供给会增加。( ) 6.如果资本存量增加,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 ) 7.如果工资下降,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 ) 8.宏观经济均衡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水平高于充分就业的情况是可能的。( ) 9.技术水平发生重大变化时,物价水平会上升。( )

10.任何一种使得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向移动的因素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

三、名词解释

1.总供给曲线 2.总需求曲线 3.潜在产量 4.劳动需求曲线 5.古典主义总供给曲线 6.工资刚性 7.AD-AS模型 8.货币幻觉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进行宏观的财政和货币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 2.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3.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五、计算题

设总供给函数为yS=2000+P,总需求函数为yD=2400-P, (1)求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 ,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 ,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 ,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属于何种类型?

40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六、论述题

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A 5.B 6.A 7.A 8.C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

1.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所谓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2.总需求曲线: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于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3.潜在产量:所谓潜在产量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的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潜在就业量是指一个社会在现有的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工作时达到的就业量。

4.劳动需求曲线:描述劳动需求量与工资之间依存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时向右下倾斜的。

5.古典主义总供给曲线:在古典主义情形下,总供给曲线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是垂直的。不论价格水平如何,经济中的全体厂商的供给量为yf 。

6.工资刚性:这是凯恩斯模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假定条件,即:工人会对于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但是却会在货币幻觉的情况下接受实际工资的下降,由此得出短期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7.AD-AS模型:这是在考虑价格要素情况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与价格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分析均衡产量与价格在不同的条件和下的效果。

41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8.货币幻觉:指经济社会中的个体只看到货币的票面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这是一种短期效应。

四、简答题

答案要点:

1.财政是指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货币是指货币当局即银行通过银行图形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无论财政还是货币,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宏观经济,所以称为需求管理。

2.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到。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变化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取所需的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

古典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五、计算题

(1) 由yS=yD得 2000+P=2400-P 于是 P=200, yS=yD=2200 即得供求均衡点

(2)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yD=2160-P 于是, 由yS=yD 有2000+P=2160-P P=80, yS=yD=208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42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3)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yD=20-P 于是, 由yS=yD 有2000+P=20-P P=320, yS=yD=232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向左平移10%后的总供给方程为: yS=1800+ P 于是, 由yS=yD有 1800+P=2400-P P=300 yS=yD=210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5)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型。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事物。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总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同时,还可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运用宏观经济干预经济的结果。

43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单项选择题

1.假定经济正遭受通货膨胀,可以由下列哪一种方法部分地或全部地消除( )。 A.增加购买 B.减少个人收入税

C.以同样数量减少购买和税收 D.增加同样数量的购买和税收 2.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在短期与长期都不存在的根据是( )。

A.完全预期 B.静态预期 C.适应性预期 D.理性预期 3.通货是指:( )

A.纸币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B.纸币和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 C.纸币和铸币 D.纸币.铸币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4.在以下四种情况中,可称为通货膨胀的是:( ) A.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持续了一个星期之后又下降了 B.物价总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年

C.一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年 D.一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二年 5.生活费用指数是指:( )

A.消费物价指数 B. 批发物价指数 C.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 D.都不是

6.可以称为爬行的(或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情况是指:( ) A.通货膨胀在10%以上,并且有加剧的趋势 B.通货膨胀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C.在数年之内,通货膨胀一直保持在2-3%的水平 D.通货膨胀在10%以上

7.凯恩斯所说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发生的条件是:( ) A.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总需求仍然在增加 B.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总需求并不增加 C.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总需求仍然在增加

44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D.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但总需求并不增加

8.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有利于:( ) A.债务人 B. 债权人 C. 工人 D.无法判断 9.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的办法是:( ) A.减少货币供给量 B. 降低失业率 C.提高失业率 D.提高货币供给量

二、判断题

1.如果经济中通货膨胀率不可预期地下降了,那么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失。( )

2.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人均收入增长率必定也高。( )

3.通货膨胀提高了金融资产的名义价值,但是没有改变它们的实际价值。( ) 4.货币对付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比对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更为有效。( ) 5.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中,菲利蒲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

膨胀率的关系是不存在的。( )

6.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

7.无论是根据消费物价指数,还是根据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所计算出的通货膨胀率都是完全一致的。( )

8.凯恩斯认为,引起总需求过度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的过量发行。( ) 9.经济学家认为,引起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的根源都在于经济中的垄断。( )

三、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3.结构性通货膨胀 4.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5.菲利浦斯曲线

四、简答题

1.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2. 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3. 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4. 试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关系。

45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5. 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五、计算题

1.若某一经济的价格水平1984年为107.9,1985年为111.5,1986年为114.5。问1985年和1986年通货膨胀率各是多少?若人们对1987年的通货膨胀率预期是按前两年的通货膨胀率的算术平均来形成,设1987年的名义利率为6%,问该年的实际利率为多少?

2.设某经济某一时期有1.9亿成年人,其中1.2亿人有工作,0.1亿人在寻找工作,0.45亿人没有工作但也没在找工作。试求:

(1)劳动力人数;(2)劳动参与率;(3)失业率。

六、论述题

1.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

2.试述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B 5A 6C 7A 8 A 9C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三、名词解释

答案略

四、简答题

答案要点:

1.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增强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增加就业信息,协助劳动者家庭搬家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使劳动力市场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训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一些。

46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2.不能。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所以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3.自然失业率就是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有:(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年和妇女的自然失业率高,而这些人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2)的影响。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3)技术进步因素。技术进步使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而被淘汰出来。(4)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如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与迅速性,职业介绍与指导的完善与否,都会影响到自然失业率的变化。

4.总供给曲线揭示的是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解释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虽然表面上所揭示的关系不同,但在本质上都表示同样的宏观经济思想,仅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由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5.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这种通货膨胀被认为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图形参见教材图18-4。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上涨。例如,图中总需求曲线从AD3提高到AD4时,他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总产量并没有增加,仍然为yf,但是价格水平已经从P3上涨到P4。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五、计算题

1.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π

1985

=

P1985P1984111.5107.9×100%=×100%=3.34%

P1984107.9e

同理可得:π1986=2.69% 198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π

1987

=

π1985π19863.34%2.69%==3.015% 2247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1987年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6%-3.015%=2.985% 2.(1)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2+0.1=1.3(亿) (2)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1.3×100%=×100%=68.4%

1.9可工作年龄人口数 (3)失业率=

失业者0.1×100%=×100%=7.69%

1.3劳动者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通货膨胀的概念

(2)通货膨胀的起因:需求拉动;成本推进;供求混合推动;结构性原因 2.答案要点: (1)通货膨胀的概念

(2)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48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绝对优势理论是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C.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D.比较优势理论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2.如果生产一台计算机所需要的劳动在美国为100小时,在日本为90小时;生产 一吨小麦所需劳动在美国为120小时,在日本为80小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日本在生产计算机上拥有绝对优势 B.日本在生产计算机上拥有相对优势 C.日本绝对优势中的比较优势为生产小麦 D.美国绝对劣势中的比较优势为生产计算机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世界贸易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

B.欧洲联盟是建立在欧洲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之上的 C.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D.以上说法均正确

4.能够体现世界贸易组织宗旨的原则是( )。 A. 非歧视性原则 B.降低和最终取消贸易壁垒的原则 C.磋商调节原则 D.以上都正确。 5.金本位制的优点是( )。

A. 汇率固定,消除了汇率波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 B.该体系中的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承担干预外汇的义务

C.银行通过扩张性货币引起国内价格水平上涨的做法予以 D.以上全部正确。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早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自然禀赋决定的

49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B.在现代世界经济中,一国通过设法获得资源能够产生比较优势

C.规模经济理论可以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新趋势

D.以上均不正确。

二、判断题

1.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

2.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产生产品的比较优势。( )

3.国民待遇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市场的开放。( ) 4.世界贸易组织是隶属于联合国的国际性贸易组织,负责处理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和协定。( )

5.金本位制的优点之一就是消除了因汇率波动造成的不确定性。( ) 6.汇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影响着国内商品与国外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而且还影响着一国的国际收支。( )

三、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 3.最惠国待遇 4.国民待遇 5.汇率 6.金本位制 7.倾销

四、简答题

1.简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2.简述国际贸易。 3.简述金本位制的优缺点。 4.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

五、论述题

1.试述比较优势理论。 2.试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D 6.D

50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二、判断题

1.× 2. √ 3.√ 4.× 5.√ 6.√

三、名词解释

答案略

四、简答题

答案要点:

1.赫克歇尔和俄林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阐述贸易的基础。他们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中的某些局限性,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生产率和生产成本。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2.进口的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对产品进口水平所设定的一系列措施。进口的最主要的工具有两个: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鼓励出口的贸易:一国(或地区)对产品出口水平所设定的一系列措施。为了刺激出口最常见的做法是对出口进行补贴,另一项则是倾销。就宏观经济分析而言,国际贸易的意义在于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

3.优点:汇率固定,消除了汇率波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该体系中的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承担干预外汇的义务;银行通过扩张性货币引起国内价格水平上涨的做法予以。缺点:了货币对付失业等问题的能力;只有当黄金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稳定的,将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做法才能确保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当各国经济增长时,除非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黄金,否则银行无法增加其持有的国际储备;金本位制给了主要的黄金产出国通过出售黄金来影响世界宏观经济状况的巨大的能力。

4.非歧视性原则;降低和最终取消贸易壁垒的原则;磋商调节原则。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

1.该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

51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地解释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原因。

2.非歧视性原则,各缔约国贸易一视同仁.对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一律平等。非歧视性原则通过最惠国条款和国民待遇来实现。

降低和最终取消贸易壁垒的原则。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精神是要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发展。但面对各国的现实只能采取逐步和局部降低贸易壁垒的办法。对于关税,总的原则是只能降低不能提高,缔约国之间通过谈判达成的关税减让不能单方面任意取消,或通过别的方式来取代减让的关税。对进口数量的,总协定原则上规定要取消。

磋商调节原则。关贸总协定强调缔约国之间通过磋商调节,而非报复制裁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的原则,并规定了具体的程序和办法。

52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经济衰退时期( )。

A.税收减少,支出减少 B.税收减少,支出增加 C.税收增加,支出减少 D.税收增加,支出增加 2.下列哪些项不是经济周期的阶段( )。 A.萧条 B.复苏 C.繁荣 D.通货膨胀 3.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 )。 A.提高投资产出比率 B.建立高度发达的税收机制 C.削减就业人数 D.增加人口

4.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 )。 A.增加和减少 B.上升和下降 C.扩张和收缩 D.萧条和繁荣 5.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 )。 A.上升 B.下降 C.增加 D.减少 6.基钦周期长度平均为( )个月左右。 A.50 B.40 C.30 D.20

7.在经济增长的源泉模型Y=A·f (K, L)中,A表示( )。 A.资本 B.劳动 C.创新 D.技术进步 8.经济周期的中心是:( )。 A.价格的波动 B.利率的波动 C.国民收入的波动 D.消费的波动 9.经济周期中的两个主要阶段是:( )。

A.繁荣和萧条 B.萧条和复苏 C.繁荣和衰退 D.繁荣和复苏 10.经济周期中繁荣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 A.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 B.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等于正常水平 C.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 D.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或等于正常水平

53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11.中周期的每一个周期为:( )。

A.8~10年 B.10~12年 C.12~14年 D.14~16年

二、判断题

1.在经济周期收缩阶段,失业率上升。( )

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水平的长期的波浪式的运动。( ) 3.康得拉季耶夫周期是中周期。( ) 4.基钦周期是短周期。( )

5.圣诞节前市场活动的繁荣不能称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 6.朱格拉周期是中周期。( )

7.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 8.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 9.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 ) 10.繁荣的最高点是顶峰。( )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周期 2.经济增长 3.朱格拉周期 4.康得拉季耶夫周期 5.基钦周期

四、简答题

1.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丹尼森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经济周期的类型有哪些?

4.经济周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五、计算题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 Y=f(k)=2k-0.5k ,人均储蓄率为0.3,人口增长率为0.03,求:

(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 (2)与黄金律相对应的人均资本量。

2

54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第二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C 5C 6B 7D 8C 9 A 10 A 11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名词解释

答案略

四、简答题

答案要点:

1.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质”的概念。

2.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

(1)劳动;(2)资本存量;(3)资源配置状况;(4)规模经济;(5)知识进步。 3.答案略 4.答案略

5.从增长率的分解式:GY=GA+αGL+βGK

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 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五、计算题

(1)经济均衡增长时,sf(k)=nk 代入数值得:0.3(2k-0.5k)=0.03k 有:k=3.8

(2)由题意,有:f(k)=n

于是:2-k=0.03,k=1.97 即为与黄金律相对应的稳态的人均资本量。

2

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