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感于课堂教学之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情感教育就是语文教育的得法教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切乎义。”它告诉人们:语言、语声、语义可以通向情感,情感可以接触心灵。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么样进行情感教育呢?
巧设导语,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比如我在教《背影》时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得到。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用情来感染学生,整个课堂成为一个浓郁的情感世界。促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让幼小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让学生充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将自己的感情与文本中的小女孩的情感紧密地连结起来,仿佛自己就是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忍受着刺骨的寒风和饥饿的煎熬,渴望着美好生活的到来。感同身受,才能更深切地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在教与学中,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而起伏。
运用教材中的形象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烈火烧身而壮烈牺牲。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邱少云这一严守纪律的光辉形象。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1、当敌人拿出“火力警戒”,投掷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的情景是怎样的?2、“我”作为邱少云的战友,内心活动是怎样的?3、这时,邱少云同志是怎样做的?启发学生从词语、句子生发开去,通过阅读、描述、想象当时情景。这样,使“邱少云忍受烈火煎熬,严守纪律”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学生脑海中。形象可以帮助儿童展开想象,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以“形象感染”为突破口,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总之,情感是知识转化行为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动情,才能在求知、练能、开发智力中渗透德育,寓抽象道理于直观形象的教学之中,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