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正在形成的课程或教学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这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哪种功能( )。
A.需要评估 B.课程诊断与修订 C.课程比较与选择 D.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
【解析】B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大体可以分为:需要评估、课程诊断与修订、课程比较与选择、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成效的判断。课程诊断与修订即通过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或教学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可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故选项B正确。
2.下列不属于形成性评价特征的是( )。 A.既定性 B.过程性 C.探索性 D.灵活性
【解析】A人们概括出形成性评价的特征是过程性、探索性、灵活性,不包括既定性。故选项A正确。
3.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第一代评价的本质特点是( )。 A.描述 B.评定 C.测验 D.价值判断
【解析】C第一代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其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而选项A中的“描述”属于第二代评价的特点;选项D中的“价值判断”则属于第三代评价的特点;选项B中的“评定”表述不准确。故选项C正确。
4.第二代评价兴起于( )。 A.19世纪初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30年代
【解析】D 第二代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随“八年研究”而兴起的,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故选项D正确。
5.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是( )。 A.拉尔夫·泰勒 B.斯太克 C.古巴 D.林肯 【解析】A目标取向的评价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兴起以后在课程与教学领域间接支配地位的,其主要代表是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以及布卢姆等人。故选
项A正确。
6.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下列哪种思想的影响( )。 A.科技理性 B.工具理性 C.实践理性 D.理性
【解析】C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而选项A、B中的“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属于目标取向的评价本质上的追求;选项D中的“理性”支配的是主体取向的评价。故选项C正确。
7.泰勒在“八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解析】B目标达成模式即泰勒在“八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评价模式,它是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故选项B正确。
8.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达成模式 B.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解析】D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而选项A中的“差别模式”是由普罗沃斯于1969年提出的;选项B中的“目标达成模式”是由泰勒提出的;选项C中的“外貌模式”是由斯太克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故选项D正确。
9.评价应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这种评价模式是( )。
A.回应模式 B.过程模式 C.目标游离模式 D.目标达成模式
【解析】A回应模式即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故选项A正确。
10.在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中,被许多专家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是( )。
A.差别模式 B.回应模式
C.目标达成模式 D.行为模式
【解析】B回应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对评价的进一步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评价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故选项B正确。
11.提出差别模式的是( )。
A.斯太克 B.古巴和林肯 C.普罗沃斯 D.泰勒
【解析】C差别模式是由普罗沃斯于1969年提出的。故选项C正确。 12.主体取向的评价受( )所支配。 A.实践理性 B.科技理性 C.工具理性 D.理性
【解析】D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而选项A中的“实践理性”所支配的是过程取向的评价;选项B、C中的“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所支配的目标取向的评价。故选项D正确。
13.从方法角度来看,评价可以分为( )。 A.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C.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 D.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解析】D 从方法的角度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两类,一类为量的评价,另一类为质的评价。故选项D正确。
14.“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这属于第几代评价的基本特点(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评价
【解析】C第三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而选项A中的“第一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选项B中的“第二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选项D中的“评价”的基本特点是: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故选项C正确。
15.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反映了第几代评价的中心思想内容(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评价 【解析】D古巴和林肯在对前三代评价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所谓的“评价”。评价的中心思想是,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故选项D正确。
16.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施行的评价被称为( )。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本位评价 C.内在评价 D.形成性评价
【解析】A总结性评价就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选项B中的“目标本位评价”是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选项C中的“内在评价”则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而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选项D中的“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故选项A正确。
17. 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上述内容体现了第几代评价的特点(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评价
【解析】B第二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的教可操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故选项B正确。
18.在教材中所介绍的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中,“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是( )。
A.目标达成模式 B.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解析】D 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 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古巴和林肯进一步指出,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故选项D正确。
二、简答题
19.简述回应模式的含义及其价值。 【解析】
(1)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
(2)回应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对评价的进一步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评价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其理由主要有二:首先,这种模式不再单纯从理论出发, 而是从关心评价结果的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其次,回应模式回答了所有其他模式希望回答的问题,包括目标达成的程度、决策、判断等。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
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总之,它代表了评价发展的方向。因此,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20.简述主体取向的评价。 【解析】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
这种评价取向认为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情境的“内部人员”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而不是被动的供“外部人员”评价的对象;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方法。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三、论述题
21.结合所学知识,试论述为何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解析】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
回应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对评价的进一步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评价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其理由主要有二;首先,这种模式单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关心评价结果的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其次,回应模式回答了所有其他模式希望回答的问题,包括目标达成的程度、决策、判断等。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总之,它代表了评价发展的方向。因此,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四、材料分析题 22.材料:
古巴和林肯曾就评价的过程开出了这样一份程序单:
第一步,在评价开始时,各有关方面订立协议,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步,做好深入现场获得信息的安排; 第三步,确定优先协商的问题; 第四步,协商; 第五步,形成报告。
问题通过材料判断古巴和林肯的这份程序单反映了第几代评价的基本思想,这一代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并结合材料分析其基本特点。
【解析】
(1)材料中古巴和林肯的这份程序单反映了评价的基本思想。 (2)评价的中心思想是,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
(3)评价的基本特点是: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