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类型及建设关键技术论述

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类型及建设关键技术论述

来源:测品娱乐
26 西部探矿工程 2015年第9期 并在非渗透性的盖层下形成一个储气层。含水层型储 气库的数量仅次于枯竭型油气藏储气库,目前全球有 数量超过80座的含水层型储气库,占全球地下储气库 总数的l5%左右,是满足季节性调峰和战略储备供气 的一种很好选择。 但含水层型储气库具有非常多的缺点:勘探和选 址难度较大,建库周期长,一般需要l5年及以上;钻井 工程量大,观测井所占比例比枯竭型储气库要多;垫层 地下储气库,特别对孔隙性差的地层和岩层的地区,岩 洞型储气库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地下储气库。但该类型 的储气库具有建库成本高、密封难度大的缺点。白20 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开展了岩洞型储气库的前 期研究工作。 (3)废弃矿井型储气库。废弃矿井型储气库是利 用符合储气条件的废弃矿井进行天然气的存储。由于 气比例非常高,一般占总储气容量的5O%~60%,这是 该类型的地下储气库具有密封性差、安全和环保性能 差等缺点,该类型的地下储气库在世界上分布非常少。 该类型储气库的显著特点;储气库建设工程量大、费用 投资高、运行费用高。含水层型储气库的垫层气比例 和含水岩层的渗透性密切相关。例如,在一年的注/采 天然气周期中,高渗透率(>493.45x10 Izm )储气层的 垫层气比例仅为45%,而低渗透率(<49.35x10。。gm )储 气层的垫层气比例可高达75%。表1给出了渗透率与 垫层气比例关系。由表1可以看出,渗透性越好,垫层 气比例就越小,储气库运行效率更高。 表1渗透率与垫层气比例关系 渗透率(10。。 m ) 垫层气比例(%) 493.5~986.9 5O~4O 197.4~493.5 65~55 49.35 75 1.2洞穴型地下储气库 洞穴型地下储气库主要包括盐穴型储气库、岩洞 型储气库和废弃矿井型储气库。 (1)盐穴型储气库。盐穴型储气库是利用水将地 下盐层的盐溶解,以此形成洞穴储存天然气。该类型 的地下储气库具有利用率高、注气时间短、垫层气用量 少和可将垫层气完全采出的优点。但从储气库库容量 来看,盐穴型储气库远远小于枯竭型油气藏储气库和 含水层型储气库的库容量。而且单位有效容积的成本 高,水溶盐造穴所需时间长,建库周期久。目前世界上 有盐穴型储气库约44座,占地下储气库总数的8%。建 造盐穴具有如下基本原则:只有当盐层中的不溶解物 质含量低于25%时才能采用浸溶(1each)法建造盐穴。 库址附近必须有充足的淡水或者轻度含盐的水;有适 于排放盐水的场所;浸溶过程可分为5~8个阶段,可能 延续几年;各盐穴的间距必须大于规定的距离。 (2)岩洞型储气库。岩洞型储气库是利用在地下 岩层中挖掘出一个封闭的空间来储存天然气。具有选 址方便(可以建在大多数的岩层中)、经济有效的一种 2地下储气库建设关键技术 2.1钻井技术 (1)钻井方式的选择。在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井 的钻井方式上,为了便于储气库集中管理、减少搬井次 数和节约储气库成本,主要采用丛式井组设计。在地 面布置井组,每个井组钻2~1O口注采井不等。新钻注 采井井间距应考虑井场面积、布井数量、安全生产以及 后期作业等因素,原则上不小于10m。例如,荷兰Norg 储气库采用的是丛式井的井场设计,其中一个井组完 钻10口注采井,井间距为10m。为了提高储气库井的 单井注采能力,储气库注采井应根据储气层的地质特 征,优先采用水平井或定向井与水平井的组合,其中原 则上水平段长度应大于500m。例如,德国B-E储气库 所钻的注采井中,最大水平位移为1514m。 (2)井身结构设计。注采井井身结构应满足储气 库长期周期性高强度注采及安全生产的需要,各层套 管下深应结合当前实际地层孔隙压力、坍塌压力、破裂 压力资料进行设计。为了提高储气库单井注采能力, 使储气库能满足季节调峰供气和应急供气的功能,宜 采用较大尺寸的井身结构,原则上生产套管的尺寸不 ,\、于(z3177 8mm (3)固井技术。在储气库井的建设中,固井技术是 重中之重,一方面储气库具有运行周期长、强注强采和 周期循环的特殊要求,这些给固井带来了严峻挑战;另 外,枯竭型油气藏由于经过多年的开采,地层压力势必 会大大减少,在固井注水泥时会带来压破地层的风险, 这些复杂地质特征给固井施工带来了困难。 为了满足储气库长期交变应力条件下对生产套管 强度的要求,应根据储气库运行压力按不同工况采用 等安全系数法进行设计和三轴应力校核。生产套管材 质应结合油气藏流体性质和外来气质进行选择。生产 套管及上一层技术套管应选用气密封螺纹,套管附件 机械参数、螺纹密封等性能应与套管相匹配。为保证 气密螺纹的气密性能,下套管作业应由专业队伍采用 2015年第9期 西部探矿工程 27 专用工具完成,生产套管应逐根进行螺纹气密性检测, 螺纹密封检测压力为储气库井口运行上限压力的1.1 倍。生产套管固井不使用分级箍,若封固段长应采用 国、前苏联等一些地下储气库比较发达的国家,从20世 尾管悬挂再回接方式固井。生产套管固井推荐使用套 管管外封隔器,配合固井措施提高防气窜能力。 生产尾管及盖层段固井应使用具有柔韧性的微 膨胀水泥体系。水泥浆游离液控制为0,滤失量控制 在50mL以内,沉降稳定性试验的水泥石柱上下密度 纪70年代开始,就如何减少储气库中的垫层气量、采用 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或压气机组废弃等代替天然 气作储气库垫层气,开展了广泛而大量的研究工作,并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采用惰性气体作垫层气,避免与 天然气发生混合是关键技术问题。法国和美国的解决 办法是在储气层外侧注入惰性气,而不是在整个储气 库均匀注入,这样惰性气体滞留在外侧,可实现隋性气 差应小于0.02g/cm。,水泥石气体渗透率应小于0.05x 10 Fm ,膨胀率0.03%~1.5%。①常规密度水泥石 24 ̄48h抗压强度应不小于14MPa,7d抗压强度应不小 于储气库井口运行上限压力的1.1倍,但原则上不小于 30MPa。②低密度水泥石24 ̄48h抗压强度应不小于 12MPa,7d抗压强度应不小于储气库井口运行上限压 力的1.1倍,但原则上不小于25MPa。各层套管固井水 泥浆均应返至地面,应在施工前对现场样品进行复核 实验。固井过程中应取水泥和水样品评价其性能。生 产套管固井应采用批混批注方式施工,水泥浆密度差 小于0.02g/cm。。水泥胶结质量检测应选择声幅/变密 度测井,生产套管及盖层段应增加超声波成像测井,测 井资料按照相应技术要求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包括第 一、二界面胶结程度和水泥充填率等内容,并对水泥环 封固质量及层间封隔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生产套管 固井质量胶结合格段长度不小于70%;对于封固盖层 的技术套管,盖层段固井质量连续优质水泥段不小于 25m,且胶结合格段长度不小于70%。生产套管应采用 清水介质进行试压,试压至井口运行上限压力的1.1 倍,但不能超出生产套管任一点的最小屈服压力值, 30min压降不大于0.5MPa为合格。 2.2注气/采气技术 (1)垫层气替换技术。地下储气库总容量中包括 工作气(活动气)和垫层气(残余气)两部分。垫层气的 主要作用是使储气库在一次抽气末期保持一定的压 力、提高气井产量、抑制地层水流动等。垫层气在储气 库中是不能抽出的气体,地下储气库的垫层气量少则 占储气量的15%,多则占75%。迄今为止在建库时都 采用注入天然气作垫层气,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地下储 气库的储气投资,还沉积了大量的“死资金”。以美国 为例,1987年美国地下储气库中总垫层气气量达1080x 10。m。。按天然气矿场平均每¥60/1000m。,当年垫层气 长期沉积的资金达64亿美元。 而采用CO 等惰性气体作为新建地下储气库的垫 层气可节约经济成本;对现有的储气库采用惰性气体 置换出天然气,则可以减少储气操作费用。因此,美 体作为垫层气维持库容容积和压力的功能。 (2)注气/采气工艺流程。一般情况下,地下储气 库注气、采气工艺流程见图2。 —__I天然气加压机 —.__ I地下储气库卜-. —一注气流程 —I叫天然气输配管网 采气流程—・- 一-1净化、调压装置卜- 图2地下储气库注气,采气工艺 注气工艺流程为:当上游长输管道供应的天然气 流量大于天然气输配管网的用户使用量时,多出的天 然气进入储气库工艺站场的加压机(一般为燃气加压 机)加压后,分别送各储气库储存,加压机出口设计压 力一般等于地下储气库设计压力。采气工艺流程为, 下游天然气输配管网用气高峰期,上游供应量不足或 出现事故时,将地下储气库储存的天然气经过净化、调 压处理后,送天然气输配管网,供用户使用,以弥补上 游供应量的不足。储气库工艺站场设置净化装置的作 用,是净化、分离一些随天然气带出的杂质、水分、轻烃 等物质,避免对管道输送产生不良影响。 3国内地下储气库展望 地下储气库在天然气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重 ], 因此,和企业都对此高度重视。依据国家总体战 略部署,中国将形成四大区域性联网协调的储气库群: 东北储气库群、华北储气库群、长江中下游储气库群和 珠江三角洲储气库群。展望2020年,国家将规划建设 地下储气库30座以上,可调峰总量达320x10 m。。随着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地下 储气库将在中国的油气消费、油气安全领域发挥更加 重要的作用,建库目标将从目前的调峰型向战略储备 型方向延伸及发展,建库技术水平也将在实践中不断 得到提高。 4结论与建议 (1)欲提高储气库新注采井的固井质量,主要从提 28 西部探矿工程 2015年第9;li ̄ 高顶替效率、提高水泥环密封性和防止气窜三方面制 定技术措施。 (2)生产套管采用气密扣加套管外封隔器的管柱 设计。采用悬挂加回接的固井工艺。悬挂段采用弹性 [3】范伟华,冯彬,刘世彬,等.相国寺储气库固井井筒密封完整 性技术【J1.断块油气田,2014,21(1):104—106. [4】谭茂波,何世明,范兴亮,等.相国寺地下储气库低压裂缝性 101. 地层钻井防漏堵漏技术 天然气工业,2014,34(1):97— 水泥浆体系,回接段采用防气窜水泥浆体系是提高水 泥环气密性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5】孙海芳.相国寺地下储气库钻井难点及技术对策『J1_钻采工 艺,2011,34(5):1-5. [6】罗东晓,赵勤.地下储气库技术的应用与展望fJ1.煤气与热 力,2008,28(7):卜3. 【1】赵常青,曾凡坤,刘世彬,等.相国寺储气库注采井固井技术 【7】谭羽非,展长虹,曹琳,等.用CO:作垫层气的混气机理及运 行控制的可行性『J】.天然气工业,2005,25(12):105—107. 2008,17(4):23—25. [J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2,35(2):65-69. 【2】刘坤,何娜,张毅,等.相国寺储气库注采气井的安全风险及 对策建议fJ1.天然气工业,2013,33(9):131—135. 【8】王艳.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的应用于发展 石油库与加油站, (上接第22页) 【2]侯字光.曲靖盆地古近一新近纪构造演化与生物气成藏的 关系fJ1.石油地质,2007,28(5):549—553. 192-197. 曲靖盆地生物气勘探目标以断阶带为主_g]。根据 岩相古地理展布,可以提出2个含气远景带: 【3】刘正明.曲靖盆地上新统地层系[J].云南地质,2002,21(2): 盆地的东侧,在北部高地与北部缓坡带间的过渡 区,有较丰富的烃源岩。而且茨营组第二段沉积时,北 部为无沉积的隆起带,可形成构造一岩性圈闭。 盆地西部的缓坡带与中部坳陷的过渡区带,为三 【4]于民凤,程日辉,那晓红.陆相盆地主要沉积微相的测井特 征『J1.世界地质,2005,24(2):1 82—1 87. 大学出版社,2002. 【5]孙家振,李兰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教程[M】.武汉:中国地质 【6]曾洪流.地震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 1. 岩相古地理工作协作组,1 990. 角洲前缘砂与湖相泥的接触带,具较好的生储组合,岩 性圈闭是有力的含气区带。 参考文献: 【7]余光明,魏沐潮,刘宝瑁.岩相古地理学教程[R].地质矿产部 【8]朱筱敏.沉积岩石学【M]一B京:石油_I二业出版社,2008. [1]李丕龙,等.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M].北京:石油工 业出版社,2003. 【9]陈汉军,叶泰然,郭伟,等.云南曲靖盆地浅层气藏地震储层 207-21 3. 预测及勘探前景分析IJI.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 1,32(2): (上接第24页) 井距,提高聚驱控制程度,根据砂体发育规模及三次采 油区相对较少,萨北纯油区一类油层注聚前含油饱和 度在54.7%--57.6%之间,而该区含油饱和度为5O.7%; 油开采特征,建议注采井距在100 ̄125m;二是优化三 次采油注人参数,由于区块砂体发育短小、平面矛盾 同时,在驱替过程中,由于区块砂体发育差,井距过大, 注采速度慢,油气有继续向构造高处运移趋势,本区块 油气向临近区块运移,导致本区块采出井效果更差。 如堪萨斯油田Ⅱ在1988年对6口井进行凝胶堵水,6口 井都取得了明显的降水效果,但增油效果不一样,处于 大,地下原油粘度相对较高,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建 议采用二元或三元复合驱,既提高驱替液粘度,同时降 考虑单斜构造格局,减少构造对开发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出版社,2000. 低油水界面张力;三是在井网部署及动态开发过程中 构造低位的3口井增油幅度较小,处于构造高位的3口 井增油幅度较大,认为处于构造较高的油井具有较大 的增油潜力,处于构造低位的油井剩余储量较少,增油 潜力有限。 【1]魏魁生.非海相层序地层学——以松辽盆地为例【M】.北京: 【2J李兴国.陆相储层沉积微相与微型构造fM].北京:石油丁业 5下步挖潜对策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要改善区块开发效果,进一步 挖掘剩余油,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缩小区块注采 [3】胡博仲,等.聚合物驱采油工程f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社.1995. [4】P.M.常,等.油田堵水调剖译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