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植物生物学模拟试题集答案

植物生物学模拟试题集答案

来源:测品娱乐
《植物生物学》试卷(一)参

一、1.配子,孢子,孢子; 2.栓内,木栓;3.海带,紫菜等; 4. 细菌,藻蓝;

5.切向,横向,径向;6. 根压,蒸腾拉力;7.种皮,胚,胚乳; 8.横向,径向;

9.银杏,水杉等; 10.真花,假花;11.有丝,减数;12.环境饰变,突变,遗传重组;13.细胞,核。 二、1.X; 2.X; 3.V; 4.X; 5.V; 三、1.B ; 2.D ;.3 A; 4.B; 5.C; 四、珠孔,内珠被,外珠被, 珠心, 合 点, 珠柄,卵细胞,助细胞,反足细胞,极核(细胞) 五、1.生根— 固定—保存- 冲洗3次 --解离— 冲洗— 染色— —装片— —观察

250C 卡诺尔 70%酒精 1N盐酸600C 卡宝品红 轻轻敲 24小时 4-6分钟

2.1)植物有机养分靠韧皮部来运输,水分和无机靠木质部来运输。

2)韧皮部存在树干的表面树皮中。

3)在老树中,靠近中心的部位的木质部由于不透和被侵填,已变成死的组织,失去运输功能,只有外围的木质部才有运输功能。

4)树干空心不影响大树正常的运输,所以能正常生长。 3.1) 在生活史中有名显世代交替,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占劣势

2)雌、生殖器官为多细胞雄

3)受精离不开水 4)合子萌发形成胚 5)孢子萌发经过原丝体阶段

4.1).有种子形成,为繁殖提供保证。 2).有花粉管形成,摆脱对水的依赖。 3).孢子体发达,有发达的根茎叶。

4).叶针状、鳞片状,气孔下馅,角质层发达。 5.1).原 因:由于维管形成层活动的结果。 2)维管形成层来源:维管束内的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 3).活 动:维管形成层形成以后,开始活动,向

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由于产生的次生木质部不断加在维管形成层内,维管

1

形成层形层不断外移,结果使茎不断增粗。 六、1. 根:吸收,固着(固定) 营养器官 茎:输导,支持。 叶:光合,蒸腾。 花 :产生雌雄配子。 生殖器管 果实:产生种子。

种子:形成胚和胚乳,萌发形成幼苗。 2. 1).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细胞)融合的过程。 2).过程:

花粉—柱头—花粉管—花柱—珠孔—胚囊—花粉管端壁溶解

雄配子体 营养细胞 生殖细胞 精子 精子

卵细胞———合子——胚 雌配子体 助细胞

细胞(极核)——受精极核——胚乳 反足细胞

3).意义: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可能产生新的变异;为胚发育提供三倍体的胚乳,使后代生命力更强。 七、1、 相同点 不 同 点 传粉 花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1.有花粉管的形成;2.有种子产生;3.有发达的 根 茎 叶. 胚珠 结构 裸露 分化比较精细,管胞、筛胞 直达胚珠 大小孢子叶形成球果 颈卵器 受精 有颈卵器 单受精

无颈卵器 双受精 不裸露 分化精细出现导管,筛管 不直达胚珠 有真正的花 2.

根 茎 表 皮 有根毛,吸收作用 无气孔, 外壁角质化程度低 有表皮毛,保护作用 有气孔, 有角质层,有蜡纸 外皮层有厚角的组织,含叶绿体 内皮层上无凯氏带或不明显 7.临界日长:诱导SDP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LDP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时数。

8.细胞分化: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9. 世代交替:二倍体的孢子体阶段(或无性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阶段(或有性世代),在生活史中有规则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10.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春化作用。 二、1.亚种、变种、变型

2.临界日长、诱导周期数、光的性质

3.高纬度——北极或南极起源说、低纬度——热带或亚热带起源说

4.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碳同化 5.直生胚珠、横生胚珠、弯生胚珠、倒生胚珠 6.百合、葱、洋葱、蒜、韭菜、金针菜(黄花菜)、萱草、卷丹、石柏(芦笋)、玉竹、玉簪、郁金香 7.生殖力、生活力

三、1.× 2.× 3.× 4. √ 5. × 6.× 7.√ 8. × 9. √ 10. √ 四、1.d 2.C 3.C 4.B 5. c 6.a 五、1.(1) 双子叶植物的种类很多,但其茎的结构都有共同的规律,在横切面上,可以看到表皮、皮层、中柱三个部分。

表皮位于幼茎的最外方,通常由一层细胞组成。表皮细胞为初生保护组织,细胞的外壁角化,形成角质膜,表皮上有少数气孔分布,有的植物还分化出表皮毛覆盖于外表。

皮层位于表皮与中柱之间,绝大部分由薄壁细胞组成。

在表皮的内方,常有成束或成片的厚角组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幼茎的支持作用,厚角细胞和薄壁细胞中常含有叶绿体,故幼茎多呈绿色。有些植物茎的皮层中有分泌腔(如棉花、向日葵)、乳汁管(如甘薯)或其它分泌结构;有些植物茎中的细胞则有只含晶体和单宁(如花生、桃);有的木本植物茎的皮层内往往有石细胞群的分布。

通常幼茎皮层的最内层细胞的细胞壁不像根中具有特殊的增厚结构,一般不形成内皮层。有些植物茎皮层的最内层细胞,富含淀粉粒,而被称为淀粉鞘。中柱(也称维管柱)是皮层以内的中轴部分,它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等组成,中柱起源于原形成层,髓和髓射线起源基本分生组织。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由外至内明显地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三个部分。

2

皮 层 有栓质化外皮层 内皮层上有凯氏带 维 管 柱 有中柱鞘 无中柱鞘 初生木质部与初生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韧皮部相间排列 部相对(内外)排列 初生木质部外始式初生木质部内始式发育 发育 有髓或无髓 有髓 八. 银杏 Ginkgo Biloba L

属名 种加词 定名人

改正:银杏 Ginkgo biloba L. 九、1.常绿

2.叶2-3-5针一束………………… 松 属 2.叶单生

3. 叶脱落时有叶痕………………..冷杉属 3. 叶脱落时有叶枕……………….云杉属 1.落叶,叶簇生

4.叶线形 ……………………..落叶松属 4.叶条形……………………….. 银杉属

《植物生物学》试卷(二)参

一、1.无融合生殖:不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的融合,也能直接发育成胚的现象。

2.合点:珠心基部,珠被、珠心和珠柄连合的部位。 3.同种植物在不同分布区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所形成的遗传类群。

4.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维管形成层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所产生的次生木质部,称为生长轮,一年只有一个生长轮即为年轮。

5.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6.有些植物既具有进步的性状,也具有较原始的性状,这种性状进化速率不同的现象被称为异速进化或镶嵌进化。

表皮包围在成熟区的最外方,常由一层细胞组成,由原表皮发育而来,细胞的长轴与根的纵轴平行。

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与角质膜均薄,适宜水和溶质渗透通过,部分细胞的细胞壁还向外突出形成根毛,以扩大吸收面积。

皮层位于表皮与中柱之间,它是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的多层薄壁组织细胞组成,有些植物的皮层最外一层或数层细胞形状较小,排列紧密,称为外皮层,当根毛枯死表皮脱落时,外皮层细胞壁栓化起暂时性保护作用。皮层最内方的一层细胞叫内皮层其细胞排列紧密,各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横壁有带状的木化和栓化加厚区域,称为凯氏带。内皮层的这种特殊结构阻断了皮层与中柱间的胞间隙、细胞壁等质外体运输途径,进入中柱的溶质只能通过原生质体,使根的吸收有选择性。

中柱是皮层以内的中轴部分,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来,可分为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薄壁细胞四个部分,少数植物还有髓。

(2) 油菜属于双子叶植物,水稻属于单子叶禾本科植物 禾本科植物的茎有明显的节与节间的区分,大多数种类的植物节间部分萎缩,形成中空的秆,但也有一些禾本科植物茎为实心的结构。禾本科植物茎的共同特点是维管束散生分布,没有皮层和中柱的界限,由表皮、基本组织、机械组织和维管束四个部分组成。 表皮由长细胞、短细胞和气孔器有规律地排列而成。禾本科植物表皮上的气孔结构特殊,由一对哑铃形的保卫细胞构成,保卫细胞的侧面还有一对副卫细胞。 基本组织主要由薄壁细胞组成。水稻茎内的薄壁细胞解体,形成中空的髓腔。紧接着表皮内侧的基本组织中,常有几层厚壁细胞存在。水稻茎中的厚壁细胞连成一环,形成坚强的机械组织,其发育的程度与抗倒伏性的强弱有较大的关系。

许管束分散在基本组织中。水稻维管束大体上排列为内、外二环。外环的维管束较小,位于茎的边缘,大部分埋藏在机械组织中;内环的维管束较大,周围为基本组织所包围,节间中空,形成髓腔。 2.雄蕊是由雄蕊原基发育而来的,经顶端生长和原基上部有限的边缘生长后,原基迅速伸长,上部逐渐增粗,不久即分化出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发育初期,结构简单,外层为一层原表皮,内侧为一群基本分生组织,不久,由于花药四个角隅处较快,花药呈四棱形。以后在四棱处的原表皮下面分化出多列体积较大、核亦大、胞质浓、径向壁较长、能力较强

3

的孢原细胞,内层为初生造孢细胞。初生造孢细胞经几次有丝后,形成花粉母细胞,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形成4个单倍体的小孢子,最初4个小孢子包于共同的胼胝质壁中,后来四分体的胼胝质壁分解,小孢子分离。 3.(1)茎的伸长

生长素和GA可促进茎的伸长。矮壮素(CCC)、多效唑(PP333)、缩节安(Pix)则抑制GA的合成。 (2)顶端优势(apical dominance)

生长素是产生顶端优势的主要原因。CTK可消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GA有加强顶端优势的作用。人工合成的整形素(morphactin)、青鲜素(MH)可抑制顶端优势。 (3)维管组织的分化

生长素可诱导薄壁细胞分化出维管组织。糖的存在会影响生长素对维管组织的调节作用。CTK与木质部的发生有关。赤霉素对维管组织的分化也有作用,当赤霉素/生长素比值高时,有利于韧皮部分化,反之有利于木质部分化。 (4)根和芽的分化

生长素能诱导不定根的形成。IAA或NAA(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物质)处理植物插条,生根多而快。愈伤组织培养中,生长素类物质有利于愈伤组织中根的分化,CTK则有利于形成芽。 (5)乙烯对生长的影响

乙烯有抑制或促进生长的作用。乙烯对一些半水生植物有诱导茎伸长的作用。

4.光照强度是影响叶片的另一重要因素,许多植物的光合作用适应于在强光下进行,而不能忍受隐蔽,这类植物称为阳地(生)植物。有些植物的光合作用适应于在较弱的光照下进行,这类植物称为阴地植物。 阳叶和阴叶的结构特点:阳叶指阳地植物的叶,结构倾向于旱生结构的特点。阴叶指阴地植物的叶,这类植物适应于在较弱的光照下生活,强光下不易生长。

阳生叶:叶片厚,小,角质膜厚,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发达,叶肉细胞间隙小。

阴生叶:叶片薄,大,角质膜薄,机械组织不发达,无栅栏组织的分化,叶肉细胞间隙大。 5.(1)具有真正的花

开花过程是被子植物的一个显著特征。被子植物的花由花被 (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部分组成。花被的出现,一方面加强了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增强了传粉效率,以达到异花传粉的目的。

(2)被子植物具有果实 被子植物开花后,经传粉受精,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也跟着长大,发育成果实,有时花萼、花托甚至花序轴也一起发育成果实。只有被子植物才具有真正的果实。果实出现具有双重意义:在种子成熟前起保护作用;种子成熟后,则以各种方式帮助种子散布,或是对种子继续加以保护。 (3)具有双受精现象 双受精作用的结果,最显著的是产生了经过受精的三倍体的胚乳,这和裸子植物的胚乳是单倍体的未经受精的雌配子体是完全不同的。被子植物的胚是在新型的胚乳供给营养的条件下萌发的,这无疑对增强新植物体生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被子植物的双受精是推动其种类的繁衍,并最终取代裸子植物的真正原因。 (4)孢子体高度发达 在形态结构上,被子植物组织分化细致,生理机能效率高。组织分工细,表现在有70余种类型。输导组织的木质部中,一般都具有导管、薄壁组织和纤维。导管和纤维都是由管胞发展和分化而来,这种机能上的分工需要促进了专司导水的导管和专司支持作用的纤维等的产生。韧皮部有筛管和伴胞,输导组织的完善使体内物质运输效率大大提高。被子植物可以支持和适应总面积更大的叶,增强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大量的花、果实、种子来繁荣它们的种族。

被子植物的体态与裸子植物相比具有很明显的多

被子植物能大量繁育种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被子植物具有多种传粉方式,包括风媒、虫媒、鸟媒、蝙蝠和水媒等。为了吸引动物传粉者,被子植物发展出了艳丽的花朵、强烈的气味(芬芳的或者是不愉快的)、蜜腺、花盘等,动物在花间寻找和获取花蜜(一种糖溶液,是富能食物)时,会无意间将沾到体上的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帮助了植物的繁殖。昆虫是被子植物的主要传粉者,昆虫种类的演化和发展与被子植物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彼此间的相互适应,促进了共同的演化。

被子植物具有上述特征,表明它比其它各类群的植物所拥有的器官和功能要完善得多,代表了植物界最高的演化水平,它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高度地适应地球上极悬殊的气候环境,因而至中生代的中期,被子植物便逐步地取得成功,无论在种数和构成植被的重要性方面,都超过了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在植物界树立了无与伦比的地位。

《植物生物学》试卷(三)参

一、1.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2.生长素,细胞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3.次生木质部,次生韧皮部,增;4..种皮,胚,胚乳;5. .根冠区,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毛区);

6.横向,经向(垂周),切向(平周);7.

样性。木本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藤本是多年生的,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8.吸收,有常绿,也有落叶的;草本植物有一年生或二年生的,固着,支持,运输 也有多年生的。

(5)配子体进一步退化 在种子植物这条发展路线中,其配子体伴随着孢子体的不断发展和分化而趋向于简化。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体不但是寄生的,而且进一步简化。它们的雄雌配子体分别简化为成熟的花粉粒和成熟的胚囊,这是对陆生生活的高度适应,是进化的表现。

(6)被子植物适应性强 可以生活于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它们主要是陆生的,但在平原、高山、沙漠、盐碱地……都可以生长;有不少种类是水生的;少数种类生活在海中,在其它维管植物中还没有发现海产的。

(7)在营养方式方面,被子植物主要是自养 也有行其它营养方式的,如寄生、半寄生、腐生,还有的被子植物与细菌或真菌形成共生关系,如豆科和兰科植物等。

(8)传粉方式的多样化 传粉方式的多样化是促成

4

二、1.X; 2. V,3.V ,4.X, 5.V , 三、1.B.2.B,3.C,4.A,5.D

四、1.机械组织(中柱鞘),2.筛板3.空腔(胞间道)

4.筛管、伴胞(韧皮部), 5.木质部(导管) 五、1. 导管 筛管 存在部位 木质部 韧皮部 死细胞 活细胞 性 质 端壁结构 一个大孔 有筛板 运输无机物 运输有机物 2、内膜,外膜,基粒,基粒片层(基粒间膜),基质。 光合作用的积累有机物质的细胞器 3. 卵细胞1个

7个细胞8个核 助细胞2个 反助细胞3个 细胞1个(2核)

功能 4.为什么说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 蕨类植物比苔藓进化表现在:有根、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组织。

比裸子植物原始表现在:没有种子形成,靠孢子繁殖;没有花粉管形成,不能摆脱对水的依赖;没有发达的根茎叶,只是不定根和根状茎。

六、1 1).原因:由于维管形成层活动的结果。 2).维管形成层,维管束内的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 3).活动:维管形成层形层以后,开始活动,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由于产生的次生木质部不断加在维管形成层内,维管形成层形层不断外移,结果使茎不断增粗。

2.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群。 裸子植物特征:胚珠裸露;结构分化比较精细,管胞、筛胞;传粉直达胚珠;不形成果实;有颈卵器;有多胚现象,单受精

被子植物特征:分化精细出现导管,筛管;具有雌蕊结构,形成果实;有真正的花;双受精。 七. 1. 表皮 叶肉 叶脉 2. 维管射线 来 源 射线原始细胞、次生 出生 3 表 皮 皮 层 无气孔, 外壁角质化程度低 有栓质化外皮层 内皮层上有凯氏带 根 有根毛,吸收作用 有气孔, 有角质层,有蜡纸 外皮层有厚角的组织,含叶绿体 内皮层上无凯氏带或不明显 维 管 柱 初生木质部外始式初生木质部内始式发育 发育 有髓或无髓 有髓 八.紫段tilia Amurensis Rupr.

属名 种加词 定名人 改正 Ailia amurensis Rupr. 九、1花直立 2.花小,花被片无毛……渥 丹

2.花大,花被片有毛……毛 百 合

1花下垂 3.叶互生,叶披针形……….大花卷丹 3.叶轮生. 4.茎生叶1轮……. 轮叶百合

4.茎生叶2-3轮…竹叶百合

《植物生物学》试题(六)参

一、1.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或超微结构。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由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这两个光系统启动的,两个光系统由电子传递链连接起来。连接两个光反应的排列紧密而互相衔接的电子传递物质称为光合链。

3.叶痕中的点状突起是枝条与叶柄间的维管束断离后留下的痕迹,称为叶迹。

4.构成基粒的类囊体部分,称为基粒片层。 5.植物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不仅为生长分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同时还能产生代谢中间产物、贮藏物质和废物等,这些统称为后含物。

6.持续的细胞,从一次结束到下一次完成为止的整个过程,称为细胞周期。

7.同一物种中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形状、大小、基因序列相同的染色体。

8.细胞在一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主动结束其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理性死亡,是

双子叶植物叶 胞 单子叶植物叶 上表皮中无运动细上表皮中有运动细胞 有栅栏组织与海绵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组织分化 有维管束鞘 织分化 无维管束鞘 位臵 维管束内 间 茎 有表皮毛,保护作用 长度 不等长 等长 固定 数 量 不固定 髓涉嫌 基本分生组织 维管束基因程序性活动的结果。

9.在叶片与叶鞘相接处的腹面,有膜状的突出物,叫做叶舌,它可防止水分、昆虫和病菌孢子落入叶鞘内。 10.光照减弱时,光合速率随之降低,当光照减弱到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时,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二、1.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 2.根压、蒸腾拉力 3.多糖、蛋白质

4.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成熟区)

5

有中柱鞘 韧皮部相间排列 无中柱鞘 部相对(内外)排列 初生木质部与初生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5.液泡,糊粉粒,圆球体

6.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薄壁细胞 7.过氧化物酶体、乙醛酸循环体

8.保护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

9.导管、管胞;筛管、伴胞 10.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

三、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1. (1)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矿化作用 A.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过程与条件:CO2+H2O CH2O+ O2

宇宙作用:有机物合成;光能转化成化学能;释放O2 B. 矿化作用 过程与条件:

死的有机物 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作用:无机物为绿色植物利用;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2) 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 植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植物地面上的枝叶和地下的根系,改变局部生境。 植物的光合作用向周围环境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水分蒸腾可调节大气中的湿度和温度;根系的分泌物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和土壤的理化性质。 (4) 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在土壤中生长的根系有利于水土保持。

森林作用: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防止水、旱、风、沙灾害,有利于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 2. (1) 物质交换;(2) 细胞识别; (3) 信号传递;

(4) 纤维素的合成和微纤丝的组装等。 3. 细胞类型 细胞次数 染色体数目变化

DNA分子数变化 同源染色体行为 可能发生的变异 2n→4n→2n 不联会、无四分体形成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n→4n→2n→n 联会后形成四分体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减数和受精作有丝使生物用使上下代生物之在个体发育中亲间保持染色体数目生物学意义 代细胞与子代细的恒定,减数胞之间维持遗传时发生的高频率的性状的稳定。 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4. (1)土壤温度 一定范围内,根系吸收矿质元素随土壤温度的增高而增加。温度主要影响根系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主动吸收;温度也影响酶的活性、膜的透性和原生质的胶体状况,进而影响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

(2)通气状况 土壤通气状况与呼吸作用有关,而根系吸收矿质元素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因此,通常情况下,O2增加,CO2降低,有利于根系吸收矿质元素。 (3)介质的酸碱度 由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当介质pH值低于蛋白质等电点时,蛋白质带正电荷,根系易于从外界溶液中吸收阴离子;反之,易于吸收阳离子。另外,土壤溶液pH值能影响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可利用性,如Fe3+在偏碱土壤条件下容易形成不溶性化合物。

(4)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一种离子的存在可能会促进或降低另一种离子的吸收。 5. 光合作用包括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碳同化三个相互联系的步骤,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光化学反应,通过它把光能转变为电能。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则指电能转变为ATP和NADPH(合称同化力)这两种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化学能是通过碳同化过程完成的。碳同化有三条途径:C3途径、C4途径和CAM途径。根据碳同化途径的不同,把植物分为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但C3途径是所有的植物所共有的、碳同化的主要形式,其固定CO2的酶是RuBPCase,既可在

6

有丝 体细胞 复制一次一次 2n→4n→2n 减数 原始生殖细胞 复制一次二次 2n→n→2n→n 叶绿体内合成淀粉,也可通过叶绿体被膜上的运转器,以丙糖磷酸形式运出叶绿体,在细胞质中合成蔗糖。C4途径和CAM途径都不过是CO2固定方式不同,最后都要在植物体内再次把CO2释放出来,参与C3途径合成淀粉等。C4途径和CAM途径固定CO2的酶都是PEPCase,其对CO2的亲和力大于RuBPCase,C4途径起着CO2泵的作用;CAM途径的特点是夜间气孔开放,吸收并固定CO2形成苹果酸,昼间气孔关闭,利用夜间形成的苹果酸脱羧所释放的CO2,通过C3途径形成糖。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 《植物生物学》试卷(七)参

一、1.结构,功能;2.有丝,减数,无丝;3.银杏等,水杉等;4.蒸腾,光合; 5.下;6.根冠区,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毛区); 7.叶柄,叶片。托叶;8.次生木质部。次生韧皮部,增;9.蓝,细;10.根压,蒸腾拉力:12.种皮,胚,胚乳;13.海带,紫菜等; 14.花被,雄蕊(群),雌蕊(群):15.裸子,被子; 16显域植被(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跨带植被);17.轮生,互生,簇生;

二、1.V , 2. V,3.V ,4.X, 5.X , 三、1.C.2.A,3.A,4.B,5.C 四、不开 开 不开 开 开 不开 不开 开

五、1.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标准是什么?

1).在完全缺乏该元素时,植物不能正常生长、生殖、完成生活史。

2).该种元素是特异的,不能不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3).该种重元素作用是直接的。

2.植物在垂直地带性分布上,海拔由低到高分布植物群落类型有哪些?

(热带雨林)——阔叶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 3. 1).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2).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3).有一定的分布区 4).同中间杂交可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4. 1).糖酵解: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2).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3).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乙酰CO-A分解成CO2和H2O

4).电子传递,生成ATP 六、1.植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1).向性运动:向地性,向光性,向触性和向水性。 2)感性运动:感夜性,感震性

2.植物茎如何进行次生生长的(增粗)? 1).原因:由于维管形成层活动的结果。 2).维管形成层,维管束内的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 3).活动:维管形成层形层以后,开始活动,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由于产生的次生木质部不断加在维管形成层内,维管形成层形层不

7

断外移,结果使茎不断增粗。

3.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自然灾害和历史因素。

七、1.比较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叶结构的不同。 双子叶植物叶 单子叶植物叶 表皮 叶肉 叶脉 上表皮中无运动细上表皮中有运动细胞 胞 有栅栏组织与海绵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组织分化 有维管束鞘 织分化 无维管束鞘 2.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7分) 细胞染色体 细胞细胞细胞增核 原核细胞 真核细有 无 1个环状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2个以上线状较大 有 DNA与蛋白质结合 大小 骨架 殖 较小 无 无丝 有丝 胞 3.比较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生活史的不同。(10分) 生 活 史 区 别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孢子体占劣势,配子体占优势, 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 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占劣势, 孢子体,配子体均能生活 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占劣势,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 八、紫段tilia Amurensis Rupr. 属名 种加词 定名人 改正 Ailia amurensis Rupr. 九、1花直立

2.花小,花被片无毛„„„„„„„„. 渥 丹 2.花大,花被片有毛„„„„„„. „„毛 百 合 1花下垂

3.叶互生,叶披针形„„„„.大花卷丹 3.叶轮生.

4.茎生叶1轮„„„„.. 轮叶百合 4.茎生叶2-3轮„„„„竹叶百合

《植物生物学》试卷(十二)答案

一、名词解释(21%)

1、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春化作用。 2、外起源:植物的叶和腋芽起源于芽的外层细胞的起源方式。3、循环光合磷酸化:当NADP不足时,PSⅠ中P700被激发的电子经电子传递体传递,产生ATP后

仍然回到P700的磷酸化过程。4、原分生组织:在植物根和茎尖来源于胚性细胞,具有强烈能力的细胞群。5、心皮:植物雌蕊的结构单位,是具有繁殖作用的变态叶。6、异配生殖:大小和运动能力不同的两个配子的结合,大配子为雌配子,小配子为雄配子。 7、后含物:植物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不仅为生长分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同时还能产生代谢中间产物、贮藏物质和废物等,这些统称为后含物。 二、填空题(15%)

1、细菌。2、光能,电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3、1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1个细胞,3个反足细胞 4、中柱鞘,内 5、银杏、水杉

三、选择题(15%) 1、B 2、C 3、B 4、A 5、C 6、B 7、C 8、C 9、B 10、A 11、A 12、B 13、C 14、D 15、A 四、判断题(9%,用“√”,“x”表示)

1、x 2、√ 3、√ 4、x 5、√ 6、√ 7、√ 8、x 9、x 五、简答题(20%)

1、简述小孢子的发生过程。

雄蕊是由雄蕊原基发育而来的,经顶端生长和原基上部有限的边缘生长后,原基迅速伸长,上部逐渐增粗,不久即分化出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发育初期,结构简单,外层为一层原表皮,内侧为一群基本分生组织,不久,由于花药四个角隅处较快,花药呈四棱形。以后在四棱处的原表皮下面分化出多列体积较大、核亦大、胞质浓、径向壁较长、能力较强的孢原细胞,内层为初生造孢细胞。初生造孢细胞经几次有丝后,形成花粉母细胞,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形成4个单倍体的小孢子,最初4个小孢子包于共同的胼胝质壁中,后来四分体的胼胝质壁分解,小孢子分离。

产物 第一个产物为3C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 一个产物为4C化合物(草酰乙酸) 有一层结构 维管束结构 有两层结构 4、根尖分几个区?试述各区的细胞特点及各区的功能。

(1)根冠:几层薄壁细胞构成,分泌黏液,保护分生区,并有平衡石,使根向地性生长。

(2)分生区: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小,细胞核大,具有强烈的能力。

(3)伸长区:细胞纵向伸长,并开始分化,使根纵向生长。

(4)成熟区:细胞停止生长,形成根的初生结构,具有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5、简述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胞间层:位于相邻细胞之间,主要物质是果胶。 初生壁:由纤维素、果胶、蛋白质等物质构成, 次生壁:细胞停止生长后,积累在初生壁内方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构成。 六、问答题(20%)

1、 植物茎是如何进行次生生长的(增粗)?(10分)

(1)原因:由于维管形成层活动的结果。

(2)维管形成层,维管束内的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 (3)活动:维管形成层形层以后,开始活动,向内产

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由于产生的次生木质部不断加在维管形成层内,维管形成层形层不断外移,结果使茎不断增粗。

2、什么是双受精,试述的双受精过程及生物学意义。

(10分)

(1)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细胞)融合的过程。

(2)过程:花粉—柱头—花粉管—花柱—珠孔—胚囊—花粉管端壁溶解,释放精子 2、如何区别旱生植物与水生植物的叶片?

雄配子体 营养细胞 旱生植物叶片小,角质膜厚,表皮毛和蜡被比较

生殖细胞 精子 发达,有明显的栅栏组织,有的有复表皮(夹竹桃),

精子 有的气孔下陷(松叶),甚至形成气孔窝(夹竹桃),

卵细胞———合子——胚 有的有储水组织(花生、猪毛菜等)。

雌配子体 助细胞 水生植物可以直接从环境获得水分和溶解于水的

细胞(极核)——受精极核——物质,但不易得到充分的光照和良好的通气,其叶片

胚乳 的结构特点为:机械组织、保护组织退化,角质膜薄

反足细胞 或无,叶片薄或丝状细裂。

(3)意义: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可能产生新的变叶肉细胞层少,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

异;为胚发育提供三倍体的胚乳,使后代生命力更强。 通气组织发达。

3、比较C3植物与C4植物的区别。

《植物生物学》试卷(十四)答案

C3植物 C4植物 光合C3途径,光合作用的C4途径,光合作用的第一、名词解释(2*5=10分)

1.纹孔:在初生纹孔场处,只有胞间层和初生壁隔开;

8

无次生壁较薄的区域称为纹孔。(在初生纹孔场处,次生壁形成时留下的孔。) 2.周皮:为次生保护组织;木栓形成层向内产生栓内层,向外产生木栓层合称周皮。

3.叶脉:贯穿于叶肉中的维管束;起输导、支持作 4.心皮:具有生殖能力的变态业;是构成雌蕊的变态 5.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 二、1.叶绿体(质体),线立体; 2.有丝,减数,

花 :产生雌雄配子。

生殖器管 果实:产生种子。

种子:形成胚、胚乳,萌发形成幼苗。 八、列表比较比下列各题(20分)

1.比较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特征的异同点(10分) 相同点 不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1.有花粉管的形成;2.有种子产生;3.有发达的 根 茎 叶. 胚珠 裸露 结构 分化比较精细,管胞、筛胞 传粉 直达胚珠 花 颈卵器 大小孢子叶形成球果 有颈卵器 不裸露 分化精细出现导管,筛管 不直达胚珠 有真正的花 无颈卵器 双受精 茎 有表皮毛,保护作用 有气孔, 有角质层,有蜡纸 外皮层有厚角组织,含叶绿体 内皮层上无凯氏带或不明显 维 管 柱 有中柱鞘 无中柱鞘 初生木质部与初生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韧皮部相间排列 部相对(内外)排列 初生木质部外始式初生木质部内始式发育 发育 有髓或无髓 《植物生物学》试卷(十五)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外胚乳 有些植物的珠心组织随种子的发育而增大, 形成一种类似胚乳的贮藏组织,称外胚乳。例如藜科、石竹科植物。

2.早材 在温带的生长季初期(即春季),气候温和,雨水充沛, 适宜于植物形成层的活动,所产生的次生木质部一般较多,其中的导管和管胞直径较大而壁较薄,这部分木材称早材或春材。早材质地较疏松,颜色较浅。

3.羽状三出复叶 小叶三枚,顶端小叶柄长,两侧小叶柄短, 这种复叶叫羽状三出复叶。

4.细胞器 细胞器是细胞内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

9

无丝。 3.工程,融合(工程),开发利用,新领域; 4.种皮,胚,胚乳;5.细胞,核,沼生目;6.叶片,叶柄; 同 7.对,互,轮 三、1. × , 2 ×, .3. √ , 4. ×, 5. √ 点 四、1.B , 2. D, 3. A, 4.B, 5.C, 6.B, 7.C, 8.C, 9.B, 10. A

六、1. 1)了解植物,认识植物,利用植物;

2)认识植物,改造植物,再利用植物; 3)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2.为什么老树树干空心后仍能成活?(3分)

1)植物有机养分靠韧皮部来运输,水分和无机靠木质部来运输。

2)韧皮部存在树干的表面树皮中。

3)在老树中,靠近中心的部位的木质部由于不透和被侵填,已变成死的组织,失去运输功能,只有外围的木质部才有运输功能。

4)树干空心不影响大树正常的运输,所以能正常生长。

3.为什么说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4分)

1).有种子形成,为繁殖提供保证。

2).有花粉管形成,摆脱对水的依赖。 3).孢子体发达,有发达的根茎叶。 4).叶针状、鳞片状,气孔下馅,角质层发达。 4.试述用大蒜根尖压片观察细胞有丝的操作过程,指出关键环节。(6分)

过 程: 生根— —固定— —保存- --解离— — 染色— —装片— —观察

关键环节:选择固定时间;解离时间;染色时间。 5.成熟的雌配子体内包括哪些结构?(4分) 卵细胞1个;助细胞2个;细胞1个(极核2个);反足细胞3个。 七、问答题(20分) 1.

根:吸收,固着(固定)

营养器官 茎:输导,支持。 叶:光合,蒸腾。

受精 单受精 表 皮 皮 层 无气孔, 外壁角质化程度低 有栓质化外皮层 内皮层上有凯氏带 根 有根毛,吸收作用 2.比较双子叶植物茎和根初生结构区别(10分)

有髓 的亚细胞结构。如叶绿体, 线粒体等。

5.同功器官 凡来源不同,但功能、形态相同或相似, 这样的变态器官称同功器官。例如茎剌与叶剌,块根与块茎。

6.多胚现象 有些植物的种子里含有两个以上的胚,这叫多胚现象。 多胚的出现可由合子产生,也可由多个卵细胞受精而产生。

7.无融合生殖 有些植物可不经过雌雄配子的融合而产生有胚的种子, 这种现象称为无融合生殖。它包括三种类型,即孤雌生殖,无配子生殖和无孢子生殖。 8.接合生殖 绿藻门接合藻纲特有的有性生殖现象。成熟期的藻体相互靠近, 对应部分细胞壁形成突起并接合,接合部分的壁融合后形成接合管,同时接合管两端原生质浓缩形成配子,由一方流入另一方细胞内融合为合子。在适宜条件下,壁消失放出合子,合子萌发产生新藻体。上述过程称接合生殖。

9.真果与假果 仅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称为真果,如桃、杏的果实。 有些植物的果实,除子房外,还有花的其它部分(如花托、花被等)参与发育,和子房一起形成果实,这种果实称为假果,如梨。 10.载色体 载色体又叫色素体,是藻类植物色素物质载体, 能进行光合作用。

二、1.- 2.- 3.- 4.+ 5.- 6.+ 7.- 8.+ 9. + 10.+

三、1.气孔密度、气孔指数 2.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 3.管胞、筛胞、管胞 4.藻状菌、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 5.界、门、纲、目、科、属、种

6.有限、无限 7.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偶线期、双线期

8.表皮、纤维层、中层、绒毡层、中层、绒毡层、纤维层 9.外始式、内始式 10.林奈 11.叶、茎、根 12.聚药雄蕊、瘦果(连萼瘦果) 13.粗糙型、光滑型、叶绿体、有色体(杂色体)、白色体 14.线粒体

雄蕊,角果。(2分) 唇形科的特征为:茎四棱,叶对生,唇形花冠,二强雄蕊,四个小坚果。(2)

2.答: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2个精子分别融合的过程,称双受精。 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现象。(15分) 双受精的生物学意义为: (1)精、卵细胞融合成合子,恢复了植物原有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1.5分) (2)精、卵融合形成具双重遗传性的合子,合子发育成的植物体可能形成一些新的变异,后代生活力和适应性加强。 (1.5分) (3)受精极核发育成的胚乳是三倍体,也同样兼有父、母本的遗传特性,更利于种子发育成幼苗。 (1.5分)

3.答案要点: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自新生代以来, 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其原因是被子植物主要有如下五大特点: (1)具有真正的

花;(1.5分) (2)具雌蕊;(1.5分) (3)具双受精现象;(1分) (4)孢子体高度发达;(1分) (5)配子体进一步退化。(1分)

4. 答:有丝与减数的主要区别是:(1)有丝是真核细胞最普遍的形式,而减数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1.5分) (2)有丝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的相等,而减数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的一半; (2分) (3)一次有丝只一次,产生二个子细胞,而减数由两次连续的来完成,故形成四个子细胞(称四分体)。(1.5分) (4)减数过程中,有染色体配对、交换、同源染色体分离等现象,而有丝过程中无此现象。(2分)

四、1.C 2.C 3.A 4.B 5.A 6.B 7.D 8.B 9.A 10.D 五、1.菊科 2.蝶形花科(豆科) 3.兰科 4.禾本科 5.莎草科 6.蔷薇科 7.报春花科 8.茄科

六、绘制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含髓部)轮廓图,。 1.表皮 3.皮层薄壁细胞 4.内皮层5.中桂鞘 6.初生木质部7.初生韧皮部 8.髓 七、问答

1.答:十字花科的特征为:草本,花冠十字形,四强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