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合理利己主义倾向

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合理利己主义倾向

来源:测品娱乐
第35卷第7期 2 0 1 5年7月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35,No.7 Ju1.2015 文章编号:2095—4654(2015)07—0089—03 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合理利己主义倾向 刘 捷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亚里士多德对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行为做出了类别上的划分,他认为友爱具有三种基本 性质:快乐的友爱、实用的友爱和善的友爱,这三种性质具有利己主义中的心理利己主义以及伦 理利己主义的思想上的倾向。同时他提出对“自爱”应有的正确理解,对“自爱”加设条件使其不 会陷入极端的利己思想。并且“自爱”的行为应该能够产生利己利他的效果。经过对亚里士多 德友爱论内容与利己主义思想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的思想具有一定程度 的合理利已主义倾向。 关键词:友爱论;合理利己主义;思想倾向 中图分类号:B502.233 一文献标识码:A 、友爱论的内容 再追求快乐,而追求实用。”因为这种友爱并不是 由“善”或者“爱”触发,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 人而跟本不适合于过共同生活,因为在共同生活 中他们互相之间有时不会愉快。既然他们的整个 吸引力只在于期望对方会带来好处,所以,一旦不 (一)友爱的三种性质 1.快乐的友爱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当中,亚里士多德提出, 最接近善的友爱是快乐的友爱。快乐的友爱是因 为对方身上有令自己快乐的地方而产生的友爱, 他们都在共同相处中得到快乐,并且在快乐的友 爱中的双方会比较慷慨,不会斤斤计较,因为他们 都有共同的目的,就是得到快乐。这种友爱大多 会出现在青年人身上因为“青年人的友爱反而是 以快乐为目标的,因为他们受情绪控制,生活注重 快乐,而且注重当下。”虽然快乐的友爱也是因为 互相有很多共同的地方能够从同类处获得快乐而 相互吸引,但是能够获得快乐的方式很多,所以亚 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友爱“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 能从友谊中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他们就根本不 再来往了。”所以这种友爱难以持久。 3.善的友爱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友爱合乎人的德性,是 人的正确的行为,最正确的友爱。而其他两种友 爱是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产生的,要么是因为对 方令自己快乐而希望对方更好,或者是因为对方 对自己有用,才对对方好。而善的友爱中一个人 是因为对方自身的德性而希望他好,它是两个人 因为彼此的善或优点的原因而互相吸引,没有别 的原因。 友爱也随带来快乐的东西而改变。” 2.实用的友爱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友爱只会在两个具有高 贵德性的人之间产生。是因为双方都具有德性, 互相都因为对方自身的原因而希望对方好。因为 实用的友爱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友爱,是因 为对方会对自己有用处才会和对方来往。这种友 爱与快乐的友爱的目的一样都不是“爱”,快乐的 友爱的目的是得到快乐,而实用的友爱的目的是 能够利用对方。亚里士多德认为“基于有用的友 双方都具有相似德性,所以两个人互相信任,所以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善的友爱会更加持久不易变 质。 (二)自爱 爱有其存在于老年人当中,因为这个年纪的人不 收稿日期:2015—03—20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第35卷 古往今来推崇的道德伦理中,利己并不被看 作高尚的行为,而利他才是高尚的。但是若仔细 分析利他行为,最终会回到利己上去。一个处处 为人着想、乐于帮助别人、从不考虑自己利他道德 行动极其频繁的人,表面上他是非利己的,但是这 只是表面。客观上分析,利他道德行动会给行动 者带来好的声誉,人们总是喜欢和声誉好的人交 流,所以对于行动者来说,利他的道德行动是对他 自身有好处的。从更长远的角度去看,他眼前在 做表面上利他不利己的行为,但是因为他建立起 了良好的声誉,当他遇到困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 也会有人因为这个人的良好的声誉去帮助他,所 以利他行动依然是利己的。若分析利他道德行动 者的心理,他表面上在做损害自己物质利益或者 健康利益的事情,若他依然坚持做下去,一定说明 他通过利他行动得到了某种满足。比如精神上的 满足,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得到自我肯定,产生 的一种满足感。所以归根结底促使行动者去做利 他行动的动力,根本上就是利己性。很难想像一 个人在做某种事情的时候,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 灵魂或者肉体都受到痛苦,他却依然能坚持下去, 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而亚里士多德所提出 的友爱的三种性质以及对“自爱”的理解,虽然是 利己的,但是并不是损人的,并且是有可能利他 的。所以友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己主义 思想倾向的,但是也是合理的利己主义思想倾向。 二、友爱论的合理利己主义倾向 (一)关于友爱的三种性质的合理利己主义倾 向 1.“快乐的友爱”的合理利己主义倾向 快乐的友爱,行为目的是获得快乐。亚里士 多德认为“这种友爱,一旦朋友有所变故,就容易 消逝。因为伙伴中的一方不再带来快乐。”所以这 种友爱很显然带有目的性,并且这种目的性跟利 己有关,一旦不能达到利己的目的,这种友爱便会 停止,但是往往因为能过获得快乐而进行友爱行 为的双方一般都会为了能够持续的获得快乐而自 觉的互相谦让与友善(虽然这并不被认为是种义 务),所以这种友爱虽然带有利己的性质,但是也 有利他的成分所在。这种友爱强调了个人的利益 追求,并且否认了对别人的善行是一种义务,并且 这种行为并没有造成别人的利益的损害,所以这 种友爱符合对伦理利己主义的定义,可视为规范 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由“心理利己主义”和“伦理利己主 义”两部分组成。心理利己主义是利己主义的人 性理论的部分。心理利己主义认为每个人只追求 自己的利益的行为是人的本性决定的,所以人的 本性是利己的。在人们的行为生活中,人的所有 行为都是围绕利己这一主题而开展的,并且利己 应该是人的行为的唯一原因和目的。伦理利己主 义是利己主义的规范理论部分,是将利己主义合 理化的关键部分。伦理利己主义的作用是规范人 们在进行以利己为目的行为时,对其行为进行规 范。伦理学的功能便是研究人类行为的正确性与 规范性,所以这部分关于利己主义的理论被称为 伦理利己主义,又被称为规范利己主义。这种拥 有人性理论和规范理论的利己主义即是合理利己 主义。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快乐的友爱符合这种 经过规范的利己主义,亦属于合理利己主义思想。 2.“实用的友爱”的合理利己主义倾向 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实用的友爱”,其目的 单纯,只是为了获得利益、认为对方对自己有用而 进行“友爱”行为。那么,这种友爱的行为同“快乐 的友爱”相类似。也就是说,当无法满足利益时, 对于对方来讲丧失了实用性,这种友爱行为就会 终止。由此看来,这种友爱显然是带有一定功利 主义倾向的。 功利主义也认为利已是人的本性,认为“趋利 避害”是每个人的本能。功利主义并不仅仅是为 谋求利益而不择手段,功利主义者认为,功利的目 的是为了将个人与社会或者个人与更多的人利益 得到满足,从而将功利主义的利己性推向到利他 性上,而不是只图个人利益。亚里士多德所归纳 的“实用的友爱”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这种观点。因 为功利主义所具有的的合理性,可将其视为合理 利己主义的一部分。 3.“善的友爱”的合理利己主义倾向 虽然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看来并不如善 的友爱那般高尚,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排斥这 两种友爱,它们是社会上的普遍的现象。亚里士 多德认为善的友爱做为最高尚的友爱,包含了快 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在善的友爱中人们同样 可以获得快乐,和益处。但是善的友爱的目的并 不是获得快乐和益处,它不是有目的的,而是出于 “善”而发生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友爱并不是从个人角度 考虑,而是因对方的德性而产生吸引,因对方本身 第7期 刘 捷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合理利己主义倾向 91 的原因而产生的友爱,对于双方而言均属于个人 行为。那么在这种友爱中的双方应该互相都没有 欲求和索取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那么认为。 他认为友爱只会产生于两个德性相差不大的人之 间,如果一方德性过高,而另一个人相对过低,那 么他们便不会产生友爱。所以如果一对已经建立 起善的友爱的两个人,其中一个的德性成长起来 并超越另一个人,那么他们的友谊也会结束。没 有人会希望自己的友谊结束,所以,即使是善的友 爱,人们也不会希望朋友的德行变得高于自己太 多。这就体现了即使是由“善”出发的友爱,同样 也是索取的。这种从“善”出发的友爱,虽然主观 上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利益,但是客观分析看来,亦 有规范利己主义思想的倾向。 (二)关于“自爱”的合理利己主义倾向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该自爱,一切爱都由自 爱出发推及其他。并且也承认人们最喜爱的莫过 于对自身有益的东西。西方哲学家认为一个人的 道德行动,应该合乎理性,而合乎理性的标准有一 种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合乎理性的道德行动应 该是符合行动者的利益。亚里士多德具有一定的 科学精神,也就是有自设条件的意识。他认为只 有高尚的人才有资格自爱,因为高尚的人在自爱 的过程中会去做利己利他的事情,这种利己利他 的行为不仅不会被批判为自私的行为,反而会被 认为是值得赞扬的行为。而品行卑劣的人,自爱 的结果就是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 益,所以品性卑劣的人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资 格自爱。这种思想同样具有合理利己主义的人性 论部分,亚里士多德很清楚的认识到人们的“自 爱”是一种需求和本能。伦理学并不能完全适用 于所有关于人的行为活动,伦理学更多的是在论 证人的行为的正确性、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对“自 爱”所加设的条件,将其利己主义思想的纯粹利己 思想的成分很小,反而使其利己思想更加合理化, 这种因为自爱而进行的利己利他的行为显然是符 合合理利己主义思想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对“自 爱”的理解亦具有一定的合理利己主义倾向。 三、亚里士多德友爱论评价 亚里士多德在友爱论中所提出的“善的友爱” 有着内部的矛盾。因为他所提出的“善的友爱”亚 里士多德主观认为是一种由“善”出发,没有任何 利己性,只关乎对方的一种友爱,并且认为这种友 爱是高尚的。但是仔细分析亚里士多德对这种有 爱的描述却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反的结论,即使 是善的友爱也同样具有利己动机。他虽然分析了 友爱的性质,但是并没有对友爱的本质做出解释。 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进行分析,无论是善的友爱、 快乐的友爱,还是实用的友爱,这三种友爱都有一 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通过友爱人们会得到一些益 处。虽然善的友爱的主观目的并不是获得益处, 但是客观上确实是通过友爱获得了益处。 而亚里士多德不仅对“友爱”进行赞赏,同时 又对人“自爱”的需求加以重视。两者之间似乎形 成了一种矛盾,容易令人产生疑惑,让人容易理解 为自爱更加重要或者自爱是人的根本动机,而友 爱只是一种为达到自爱而进行的一种手段。但是 亚里士多德对“自爱”所设定的“高尚”的条件又使 “自爱”与“友爱”可以共存,而不使“自爱”变成卑 劣的行为,同样也可以是“高尚”的。虽然亚里士 多德并没有给所谓“善的友爱”以及“友爱”的本质 进行描述,但是其友爱论的体系较为完善,大部分 思想都有其体系,对后世进行伦理学的研究起到 了启发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安庆.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导 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 [3]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亚里士多 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郑州:河 南人民出版社,2000. [5]罗斯.亚里士多德[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7. [6]陈燕.史蒂文・卢坡尔.伦理学导论[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