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优秀医生逃离公立医院

优秀医生逃离公立医院

来源:测品娱乐
在全市范围内的管理服务网络,有助于为上海编制一张更大、更牢固的公共卫生安 全网。上海卫生计生委作为全行业主管部门,将要管的是“公共大卫生”,从“办医院” 转变为“管医院”,并加强制定宏观卫生和计划生育发展的规划与,优化配 置、利用服务资源,切实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解决职能的“错位”和“缺位”问题。 优秀医生逃离公立医院 周卫赵良美雷磊 【编者按】2013年6月15日下午,跟往常一样,于莺在医院洗完澡,换上急诊科 的蓝色制服,开始了她在协和医院的最后一个夜班。 查房前,她在办公室跟同事轻松地聊天,但一旁的电话仍然响个不停,有向她请 教的一线医生,也有向她告别的同事。这个被誉为“急诊科女超人”的女医生长达12 年的公立医院生涯在次日就结束了。一周前,她在微博上向210万粉丝公开了决 定——离开协和。 “不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评判体系玩了。”她说,“我玩不过。”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多里,和于莺一样感觉心力难支的同行还有更多。仅2011 年一年,上海某公立三甲医院就有20名医生辞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曾一年内有10 名医生辞职。2012年,协和肾内科主治医师朱岩和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的“出走” 成为震动医疗界的大事。 2013年这股潮流继续发酵。1月,自称在“公立医院海洋里泡了20年”的上 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强,同样选择了“上岸”。5个月后,于莺加 入了这一行列。同时,她还获悉这样一个事实:更多同行正在考虑这个问题。 “炮灰’’ 于莺所在的“急诊科”在协和左侧小巷的尽头,但如今,这里已无法名符其 实——不仅仅是紧急医疗之用,还被迫成为门诊的延伸。“航母式的‘医联体’让一些 大型医院成为航母。”于莺说,“这最终会让一线大夫尤其是急诊科医生成为炮灰。” 北京协和医院是北京乃至中国最著名的医院,它位于这个城市的市中心,与天 安门相距不到三公里,每年仅门诊就接待的三百多万病患将这里挤成中国“看病难” 的重灾区。 项健康调查显示,98g的三甲医院医生抱怨他们每天接诊的是在地方医院就 可以解决的小病。而于莺所在的急诊室,由于不限号,则成为公立医院“巨无霸”效应 最直观的承受者。 6月14日的协和医院急诊科如往常一样拥挤忙乱。挂号大厅里,因脑血栓而失 语的老太太在持续哭叫,一旁是虚弱的病人扶着墙对着垃圾桶在呕吐;候诊区内,输 一《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3年第13期 17 液的病人蜷缩着;抢救室外的家属等候区则被街边小吃的油腻味填满,家属带着被 子和行李沿墙坐成一排。 在急诊室,医生要承受更多的误解。有一位患者全身疼痛,看过几次门诊都显示 没事,转急诊后也查不出问题,患者向于莺投诉:你们这样草菅人命信不信我拍个照 上微博? 还有一次,急诊来了母子俩,要看痤疮,于莺说急诊看不了痤疮,那妇女开始破 口大骂,还“问候”了于莺的母亲。 由于不堪重负,协和医院在2011年完成了扩建,总面积由22万平方米增至49 万平方米,手术床位增加870张。尽管扩建后的日均门诊增至7800人次,但是仍然 一号难求。’ “公立医院注重病人数量和住院量,而国际趋势是病房在缩减。公立医院处于垄 断地位,没有压力,他们把本该用于设备投入的钱更多花在扩张上,跟医改‘三甲医 院到社区’的方向背道而驰。”原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强说。 超负荷的大型三甲医院的另一面,却是停滞不前的社区医疗,即使是在深圳这 种发达的经济特区,基层医疗投入不足,往往留不住人才,而百姓对其也“路近心 远”。 “现在社区基本没有好的全科医生,对全科医生的培训也都停留在层面形式。” 朱岩对记者说。 赶不走的公费医疗者 于莺小时候想当一名货车司机,但后来当了医生。她想像美剧《豪斯医生》的主 角一样,医术高超、嫉恶如仇。 “在我的理想中,公立医院是真正为老百姓看病的,要把特需医疗完全剥离。”于 莺曾这么认为,但她很快意识到现实的复杂。 协和医院的官网显示,在该院新增后总计1855张的床位中,急诊科床位占36 张,儿科占40张,而特需病房占149张,是前者总和的近两倍。 协和医院永远没有空位。新患者进不来,旧患者不肯走。于莺告诉记者,曾经有 位公费医疗患者住了三年,经协和起诉后,“病人”才最终离院。 “急诊医生很多时候要用70%的精力应对家属的沟通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有 30%的精力考虑如何治疗病人就已经很好了。”在北京急救中心急诊和CCU(冠心病 监护病房)工作十多年后,张晓东无奈递交辞呈。 2008年以后,协和医院急诊科已有12名医生辞职,但不仅仅是因为医患关系, 还有僵化的医生评判体系。其中SCI论文是跻身专家资格的必要途径。 在协和医院工作9年期间,朱岩将30%的时间花在写论文上,与花70%一80%精力 的医生相比,朱岩的科研成绩属于中等偏下。 “在公立医院系统,影响力不是取决于你对病人的影响,而是你在学术圈的地 位。这些对我来说很虚,我更喜欢给病人看病。”朱岩说。 一18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3年第13期 在张晓东看来,急诊注重考核临床工作能力,过度强调这个指标没有意义。她建 议国家应该出台一种标准,不同科室区分对待。 开药也要服从上级 2012年末,在301医院当了一年半住院医师后,李陶从这个声名显赫的地方辞 职了。如果他愿意慢慢熬,那么几年后,他就可以定科,开始一步步向的金字塔 顶端攀登。 ‘ 尽管301医院的药费较同等医院高,但是李陶并没有从医院收益中分得一杯 羹。他每月薪水总计不足3000元,大部分时候要靠父母接济。 “医生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应该有的体现,制度逼着医生为了养家而去收红包和 回扣,法律不允许,但是制度是默许的。”于莺对记者说。 于莺坦言,她自己也收过红包,但是都是患者出院后,出于感激送给她的,而她 在患者康复前坚决不收红包。有一次,有位92岁的黄疸老奶奶要做手术,家属在电 梯里死死按住于莺要塞红包。情急之下,她捂住胸口大喊:“我没穿内衣!”才逃脱。 而真正令李陶难以接受的,是所在医院下级必须对上级绝对服从。尽管不是党 员,但他每周必须参加政治学>-7,给病人开药时,也必须开上级指定的牌子。这一切, 令他反感和不适。 “药厂会赞助医院的学术活动,以及捐赠科研基金,所以要给病人开他们牌子的 药。”李陶说。有一次,在开药问题上,他与上级发生了小小的争执。他认为开几十块 钱的药就可以,而上级认为要开更好的药,最后,他只能“服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朱恒鹏指出,目前全国平均药品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45%, 是世界上药占比重最高的国家。改变之路还很艰难。 “这都是过去欠下的债。”他说。 自由执业.I必经之路 3月底,张强用微信公共账号推送了题为“上岸第一季”的文章,分享走出公立 医院的心得。 加入了一家有外资背景的医疗中心后,现在的张强已经告别了流水线式的问诊 方式:每天看6个门诊,一天最多做三例手术,仅为在公立医院时工作量的一半,机 构收益还能分成。 “在这里,所有的都是为医生服务,我现在有自己的秘书。”张强笑着说,“2012年 也是外资高端医院发展的爆发期,他们要从社会上网罗一批临床水平优秀、有一定 市场号召力的医生。现在是体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黄金时间到了。” 离开协和医院这棵大树后,朱岩在深giI创办了一家医疗连锁诊所,现在,第五家 即将开业。从上海三甲医院妇产科辞职加入朱岩团队的马蕾说:“我只想做个为患者 负责的好医生,而现在我找到了平台。” 朱岩的前同事也向他表达过离开的想法,“但他们一没勇气,二没机会”。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3年第13期 19 加入朱岩的诊所后,李陶不用再按照上级的指示开药,他们沿用模式,实行 预约制,对常规病实行380元的打包收费。 偶尔,习惯了人头攒动的挂号大厅的患儿父母也会问他:你们这儿这么空,没有 人气啊,是不是不能保证质量? “国际上的公立医院是负责基本医疗,其他则交给私立医院和诊所。等到中国的 民营医院积累到一定数量,社会也会有一定的信心。”张强说。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逐渐回归之后,提供的便是基本医疗服务,这会倒逼各种人 才的重新市场价值定位。”广东省卫生厅副廖新波对记者说。 “医生自由执业是中国医改的必经之路。公立医院人才流失,看似流失,却是流 动,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来说一定是好事,这与医改的大方向和国际潮流是合拍 的。”廖新波说。 建言医生自由执业:从中医开始打破医改困境 胥会云 【编者按】推动中医药发展,在全国各地都开始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举措。比 如,在《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物目录(2013年版)》中,纳入中成药638种,较 2010年版增加171种,增幅达36.62%,并首次将97种医院中药民族药制剂纳入报 销范围。 山东临沂市近期也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中,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要比使用其他治疗的提高lO%g/,上,对住 院病人采取针灸治疗的报销90%。在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对使用中医药 治疗的门诊慢性病和住院参保人员,其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至少提高5%。 与此同时,一直在致力于推动中医药改革,走中医特色的医改道路的甘肃省,也 出了新招:对全省民间中医组织开展资格准入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乡村医生执业 证书。 按照规定,凡是自学中医多年,或经过家传或跟师学习,掌握中医一门或多门技 术,在当地民间行医,群众反映效果良好者,符合一定的条件,均可报名参加考试。甘 肃省卫生厅称,此举是为了发挥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作 用.解决他们的执业资格问题。 振兴中医药的背后,隐含的语境则是:中医药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过 程中,事实上已经被边缘化了。 近日举行的第四期卫生上海圆桌会议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王长松说,许多综合性医院里,中医只有门诊,没有病房。有病房的也举 步维艰。即使发展最好的中医院,也难以名副其实地姓“中”,各大中医院都在引进西 20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o13年第1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