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数论的内容 … … … … …3 2.实变函数论的特点 … … … … …4 3.学习实变函数论的方法 … … … … …5 4.本教材的特色处理之处 … … … … …5
第一章 集合论
§1.1 集合概念与运算 … … … … 6 §1.2 集合的势、可数集与不可数集 … 13 习 题 … … … 25
第二章 点 集
§2.1 R空间 … … … … 26 §2.2 几类特殊点和集 … … … …30 §2.3 有限覆盖定理与隔离性定理 … …35 §2.4 开集的构造及其体积 … …38 习 题 … … … …45
第三章 测度论
§3.1 Lebesgue外测度定义及其性质… … 46 §3.2 可测集的定义及其性质… … … … 48 §3.3 可测集的构造 … … … … 55 习 题 … … … … 59
第四章 可测函数
§4.1 可测函数定义及其性质… … … …59 §4.2 可测函数的结构 … … … … 63 §4.3 可测函数列的依测度收敛… … …70 习 题
n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第五章 Lebesgues积分理论
§5.1 Lebesgue积分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77 §5.2 Lebesgue积分的极限定理 … … 84 §5.3 (L)积分的计算 … … 88 §5.4 Fubini定理 … … … … 93 习 题 … … … … 98
第六章 积分与微分
§6.1 单调函数与有界变差函数 … … … 101 §6.2 绝对连续函数 … … … … 106 §6.3 微分与积分 … … … … 108 习 题 … … … …112 附 录
1.不可测集 … … … … 113 2.一般集合的抽象测度和抽象积分… … … 115 3.单调函数的可微性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绪 论
1.实变函数论的内容
顾名思义,实变函数论即讨论以实数为变量的函数,这样的内容早在中学都已学过,中学学的函数概念都是以实数为变量的函数,大学的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都是研究的以实数为变量的函数,那么实函还有哪些可学呢?简单地说:实函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恰当的改造积分定义使得更多的函数可积。
何以说明现有的积分范围小了呢?因为
0 x为无理数时1 x为有理数时D(x)=
这样形式极为简单的函数都不可积, 所以我们认为积分范围狭窄。
如何改造积分定义来达到拓广积分范围的目的呢?让我们先剖析一下造成这一缺陷的根本原因在何处,只有先找准病根,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由数学分析知:对任意分划T:a=x0<x1<x2<......<xn=b, 由于任意一个正长度区间内既有有理数又有无理数,所以恒有:
S(T,D)-s(T,D)≡1-0=1
如果分划不是这样呆板,这样苛刻地要求一定要分成区间的话,还是有可能满足大小和之差
任意小的。比如,只要允许将有理数分在一起,将无理数分在一起,那么大小和之差就等于零了。这就是问题的着眼点,首先让分化概念更加广泛,更加灵活,
从而可将函数值接近的分在一起以保证大小和之差任意小。即
D:E=i1E[yi1f i1n[y-y ii1]mE[y i1maxmaxf 章内容)。那么哪些函数才能保证形如E[yi1f S(D,f)=然后规定 i1nymE[y ii1f 鉴于人们在研究可测函数时发现:可测函数的本质特征是正、负部函数的下方图形均为可测集。结合Riemann积分的几何意义,使我们自然想到:与其说测度推广了定义域的长度(面积、体积)概念后使得我们作大、小和更加灵活多样,以达推广积分的目的,不如说由于定义域与实数域的乘积空间的面积(体积)概念的推广,使得大量的象Dinichni函数那样图形极其不规则的下方图形可以求面积(体积)了,从而拓宽了可积范围。于是我们在本教材中采取直接规定其测度之差为积分值(如果差存在的话)的办法,该定义简单、明了、直观。既有效地避免了分划、大(小)和、确界概念的繁琐,又成功地回避了先在测度有限,函数有界条件下讨论积分性质,然后推广到测度无限,函数无界的一般情形的重复、哆嗦。 2.实变函数论的特点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实变函数论》内容单纯,学习起来应该简单,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各届同学都叫困难。原因在何处呢?原因在于高度抽象,理论性强。 抽象到什么程度呢?仅据两例说明之: 一是“似是而非”。 例1:若许多同学站成一列,且男女生交叉排列,任意两个男生中间有女生,任意两个女生中间有男生,在其中任取一个片段,男女生的个数无非有三种可能:或男女生一样多或男生多一个或女生多一个,也就是说在任一片段中男女生个数至多相差一个。直线上的有理数、无理数表面看来很类似,任意两个有理数中间有无理数,任意两个无理数中间有有理数,在其中任取一节线段,有理数、无理数的个数似乎无非只有三种可能:或有理数、无理数一样多或有理数多一个或无理数多一个,也就是说在任一片段中有理数、无理数个数至多相差一个。但严密的逻辑推理告诉我们: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有理数比无理数少得多。少到什么程度?有理数相对无理数而言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即无理数居然与实数一样多。 二是“似非而是” 例2:有理数在直线上密密麻麻,自然数在直线上稀稀拉拉,如果以前有人说自然数与有理数一样多的话,没人敢承认, 而《实变函数论》通过严密论证该结论无可非议。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理论性强是由于实变函数论的内容结构所决定的,因它只做一件事:恰当的改造积分定义使得更多的函数可积。这就使得实变函数论的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在作理论上的准备,很少有应用、例题的原因。 3.学习实变函数论的方法 针对实变函数论的特点,学习它应有本门课程独特的方法。 由于实变函数论高度抽象,对于每一个尚未证明的结论都应持谨慎态度,不能简单类比后就盲目承认和否定,必须严格论证或举出反例,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例1、例2类似的错误;对于每一个已经证明的结论不仅仅是记住,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证明,想象其合理的直观意义。只有理解其证明才能借鉴其方法,同时也只有想象其合理的直观意义,才能有开阔的思路,即严密与直观二者不可偏废。 4.本教材几点特色处理 ①在过去“区间体积”概念和“开集构造”理论基础上,引入了开集体积概念,为简化测度定义奠定了基础。 ②用mE=inf {|G||G开且GE}取代mE=inf { ***|Ii1i|| Ii1iE}不仅使测度概念形式上 得到简化、直观化,更重要的是使得诸如mI=|I|等一系列命题的证明过程得到大大简化。 ③将大部分教材留到讲Fubini定理时才讲的乘积空间的测度,提前到紧接着测度的概念和性质讲,以保证在讲可测函数时能证明可测函数的下方图形可测,从而最终保证直接用非负可测函数下方图形的测度规定其积分值。 ④直接用正、负部函数下方图形的测度之差规定积分值,不仅使得积分概念简单、直观、明了,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使得诸如并集积分等于各集积分求和、Levi定理等一系列命题的证明过程得到大大简化。 ⑤在本教材中不依赖Riemann积分定义,直接从Lebesgue积分定义出发证明计算积分的重要工具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为将来实现Lebesgue积分取代Riemann积分的大趋势作必要的准备。同时也面对现在学生确实学了Riemann积分的事实,研究了Riemann积分和广义Riemann积分与Lebesgue积分关系。 ⑥将“不含端点的区间为开区间,包含所有端点的区间为闭区间”一般化为“不含边界点的集合为开集,包含所有边界点的集合为闭集”,从而使概念直观化,学生易于理解其实质,开集与闭集的对偶性等定理证明被简化、思路直观化。 如在引入依测度收敛时,先讲“改造积分定义的目的一是为了扩展可积范围,二是为了使得操作更方便。对(R)积分而言, 积分与极限交换顺序需要一个苛刻的条件:‘fn(x)在E上一致收敛于f(x)’。从集合论的角度讲:‘fn(x)在E上一致收敛于f(x)’是指 σ>0,ョN0>0,当n>N0时, ⑦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数学创新思维方法的挖掘和点拨。在此举仅部分例子说明之。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E[|fn(x)-f(x)|≥σ]=φ,之所以我们认为‘一致收敛’条件苛刻,就在于它要求E[|fn(x)-f(x)|≥σ]从某项以后永远为空集。能否改成允许不空,甚至允许为正测度集,但必须满足mE[|fn(x)-f(x)|≥σ]→0(n→+∞)呢? 这就导致了依测度收敛这个新概念的产生”。展示了数学创新过程中一些重要的新概念引入之思维方法。 n处处n又如在引入叶果落夫定理时,通过实例f(x)=x0于01,却不一致收敛出发究其原因是 自变量越靠近0越收敛速度慢,只有更慢没有最慢,从而不可能一致收敛。但不难看出,只要挖去一个以1为右端点的小区间(1-δ,1)后就有收敛最慢点x=1-δ了,从而可以保证一致收敛了。著名的数学家叶果落夫(ЕгОРОВ)发现任何可测函数都有类似结果,这就是著名的叶果落夫定理。展示了数学中一些重要结果的发现来源于常见简单离子的启发,即将特例抽象化、一般化后就会得出重要的带普遍性的结果。 再如对Lebesgue积分定义,先在绪论中指出Riemann积分的弊病,分析了产生弊病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此弊病的方法,即对Lebesgue改造积分定义的思路概括性作了介绍,当我们在第五章通过几何意义直接定义Lebesgue积分时,唯恐掩盖Lebesgue原始创新思路,及时指出“mG(n,E)便 n2n1是f在分划T:E= nk1E下的小和s(f,T kn),即Efd= xlimnmG (n,E)=ns(f,Tn)。这与定义(R) lim积分的分割、求和、取极限三大步骤基本相似;区别仅在于(R)积分直接将定义域分成区间,(L)积分可能是通过将值域分成区间后反过来将定义域分成有限个不一定是区间的集合。”不仅是达前后呼应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数学新体系形成过程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克服障碍解决问题、最后完善方法、简化思路”数学创新过程。 n本章先介绍R中的距离、极限、邻域、区间及其体积等基本概念,然后定义了内点、聚点、外点、边界点、开集、闭集等特殊点和集,并讨论了开集与闭集的性质及其构造。最后介绍了聚点原理、有限覆盖定理、距离可达定理、隔离性定理。 §2.1 R空间 数学分析中的极限概念是以距离为基础的,由此可见,距离是一相当重要的概念,在高等代数中已对R规定过距离,且有以下三种: 设x=(ξ1,ξ2,...,ξn),y=(η1,η2,...,ηn)∈R nnn d1(x,y)=[ 2i1n(ξi-ηi)] 212 d(x,y)=1in|ξi-ηi| max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d(x,y)= 3i1n|ξi-ηi| 距离的定义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对抽象的集合也可以规定距离,但必须满足常识性的两点基本要求:距离不能为负,两边之和不小于第三边。用公理化形式表述如下: 定义2.1.1 设X是一非空集合,且存在d:X×X→[0,∞)满足 1) d(x,y)≥0,且d(x,y)=0 <=> x=y (正定性) 2) d(x,y)≤d(x,z)+d(y,z) (三角不等式) 则称(X,d)为度量空间或距离空间,X中的元素称为点,d(x,y)为点x,y之间的距离。 注2.1.1 “往返距离相等”的基本要求,也隐含在上述定义之中了。 事实上,d(x,y)≤d(x,x)+d(y,x)=d(y,x),同理d(y,x)≤d(x,y),故d(x,y)=d(y,x) 上述R按所规定的三种距离都分别成为距离空间(高代已验证过满足1),2))。 n 例2.1.1 ={(ξ1,ξ2,...,ξi,...)| 12n2i1n2i<+按d(x,y)=[ i1(ξi-ηi) ]] 成为距离空 2122间.其中x=(ξ,ξ,...,ξ,...),y=(η,η,...,η,...)∈ 12满足1)显然,对2)只须验证对任意的x=(ξ1,ξ2,...,ξn,...),y=(η1,η2,...,ηn,...),z=(ζ1,ζ2,...,ζn,...)有 [ i1(ξi-ηi) ]≤ [ n212i1 (ξi-ηi) ]+ [ 212i1 (ξi-ηi) ] 212事实上,由R中的三角不等式: [ i1n (ξi-ηi) ]≤ [ 212i1n (ξi-ηi) ]+ [ 212i1n (ξi-ηi) ] 212令n→+∞即得所证不等式。 max例2.1.2 C[a,b]按d(x,y)=atb|x(t)-y(t)|成为距离空间。容易验证它满足距离条件1)、2)。 有了距离概念就可以仿照数学分析定义数列极限那样定义点列极限了。 定义2.1.2 设P∈R (m=1,2,3,...),如果 mnm lim d(Pm,P0)=0,则称点列{Pm}收敛于P0, lim记为m Pm=P0,或 Pm→P0 (m→+∞),即对任意ε>0,存在N,当m>N时有:d(Pm,P0)<ε. 在距离空间(R,d1)中Pm→P0 (m→+∞)<=>xmk→x0k(m→+∞),k=1,2,...,n, n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其中Pm=(xm1,xm2,...,xmn),P0=(x01,x02,...,x0n). 同样可以利用邻域来描述极限,为此,先引入邻域概念。. 定义2.1.3 称集合{P|d(P,P0)<δ}为P0的δ邻域,并记为 U(P0,δ)。P0称为邻域的中心,δ称为邻域的半径。在不需要特别指出是什么样的半径时,也简称为P0的邻域,并记为U(P0)。 在R (n=1,2,3)中,v距离按d1定义时,所谓以P0为中心,δ为半径的邻域分别是P0为中点、 2δ为长度的开区间;P0为圆心、δ为半径的开圆;P0为球心,δ为半径的开球。但距离按d2定义时,所谓以P0为中心,δ为半径的邻域分别是P0为中点、 2δ为长度的开区间,P0为正方形中心、2δ为边长的开正方形,P0为正方体中心,2δ为边长的开正方体。 不难看出:点列{Pm}收敛于P0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任意ε>0,存在N,当m>N时有:Pm∈U(P0)。 容易验证邻域具有下面的基本性质: 1) p∈U(P); 2) 对于U(P1)和U(P2), 如果存在P∈U1(P)∩U2 (P) 则存在U3(P) U1(P)∩U2 (P); 3) 对于Q∈U(P),存在U(Q)U(P); 4) 对于Q≠P,存在U(Q)和U(P)满足U(Q)∩U(P)=ф n 定义2.1.4 两个非空的点集A、B间的距离定义为 pA,qB d(A,B)= infd(P,Q) 如果A、B中至少有一个是空集,则规定d(A,B)=0;若B={x},则记d(A,B)=d(A,x)。 显然,若A∩B≠ф,则d(A,B)=0。 定义2.1.5 一个非空的点集E的直径定义为: supδ(E)= p,qEd(P,Q)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当E=ф时,规定δ(ф)=0。显然,δ(E)=0<=>E至多只有一个元素。 若δ(E)<+∞,则称E为有界集。 定义2.1.6 称{(x1,x2,...,xn)|xi∈Ai,i=1,2,...,n}为集合Ai的直积,记为A1×A2×...×An或 i1nAi。 定义2.1.6 若I= ni1nIi,其中Ii= R中的区间;如果所有Ii都是开(闭、左开右闭、左闭右开)区间,则称I是开(闭、左开右闭、左闭右开)区间。如果所有的I i都是直线上的有界区间,则称I是R中的有界区间;如果至少有一个Ii是直线上的无界区间,则称I是R中的无界区间。 注2.1.2 R中的有界区间即矩形,R中的区间即长方体,因此R中的区间有时也称为“长方体”。 显然,E为有界集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界区间IE或E为有界集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界邻域 E0U(x0,δ) 23nnn定义2.1.7 I= i1nIi,其中Ii= |I|= i1n(b-a)为区间I的“体积”,即|I|= iii1n|Ii|。当然,这里须约定0×∞=∞×0=0,当a≠0 时,a×∞=∞×a=∞。 注2.1.3 R中的区间体积即区间的长度,R中的区间体积即矩形面积=长×宽,R中的区间体积即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因此规定R中的区间体积=n个边长的乘积,既是合理的又是自然的。 §2.2 几类特殊点和集 本节试图抓住直线上的开区间、闭区间及其点的基本性质,予以一般化。 对 ER,我们可以通过看是否有x的完整邻域含于E中将R中点x分为三类: nnn123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a. U(x,)满足U(x,)Eb. U(x,)满足U(x,)E,U(x,)CEc. U(x,)满足U(x,)CE 0 定义2.2.1 我们称a类点为E的内点,记其全体为E;b类点为E的边界点,记其全体为E;c类点为E的外点。 显然外点全体为(CE),R=E∪E∪(CE) 0n00 (图2.2.1) 如图2.2.1所示:M1是E的内点,M2、M3、M4、M5是E的边界点,M6是E的外点。 注2.2.1:E 的边界点既有可能属于E(如M2、M3、M5),又有可能不属于E(如M4)。 注2.2.2:E 的边界与CE的边界相同,即E=(CE) 注2.2.3:不受“[a,b]的边界只有a,b两点 ”这个具体结论的直观约束而得出错误的一般结论:“E的边界E相对集合E而言只是很少一部分”。事实上,直线上的有理数全体的边界是整个实数集。 nn 对 E R,我们也可以通过看x的邻域含E中点的多少将R中点x分为三类: e. 对0,U(x,)E{x}f. U(x,)满足U(x,)E{x }g. U(x,)满足U(x,)E (显然此类点即外点) 定义2.2.2 我们称e类点为E的聚点(或极限点),记其全体为E',并称为E的导集;f 类点为E的孤立点,显然其全体为E-E'。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即R=E'∪(E- E')∪(CE) 在图2.2.1中,M1、M2、M3、M4是E的极限点,M5是E的孤立点。 按第一种分类法的内点,是第二种分类法的聚点,按第一种分类法的边界点,按第二种分类 n0法既有可能是聚点如M2、M3、M4,又有可能是孤立点如M5。同样按第二种分类法的孤立点,是第一种分类法的边界点,按第二种分类法的聚点,按第一种分类法既有可能是内点M1,又有可能是边界点M2、M3、M4。对外点而言,两类分类方法所指的概念是完全一致的。 “极限点”中的“极限”二字体现在何处,“聚点”中的“聚”字体现在哪里呢?下述两个定理将对此作出解释。 定理2.2.9: x∈E'<=>ョ互异点列xn∈E,xn≠x,且xn→x(n→+∞) 1证明 “=>”因为x∈E',所以对δn=min{n,d(x,xn1)},存在xn∈U(x,δn)∩E-{x},显然 xn∈E互异,xn≠x,且xn→x(n→+∞)。 “<=”若ョxn∈E,且xn≠x,但xn→x(n→+∞),则对任意δ>0,存在N,当n>N时,xn∈U(x,δ)∩E-{x},故x∈E'。 证毕 即之所以称x为E的“极限点”的原因是:x可以表成E中一串异于x的点列xn的极限。 定理2.2.10: x∈E'<=> δ>0,U(x,δ)∩E为无限集。 证明 “<=”显然。 “=>”因为x∈E',所以ョxn∈E,且xn≠x,但xn→x(n→+∞),则对任意δ>0,存在N,当n>N时,xn∈U(x,δ)∩E-{x},故U(x,δ)∩E为无限集。 证毕 即之所以称x为E的“聚点”的原因是:在x 的任意一个小邻域内都“聚集”着E的无限多个点。 定义2.2.3 若对 δ>0,U(x,δ)∩E≠ф,则称x为E的接触点。接触点全体记为E,并称E为E的闭包。 __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显然,E=E∪E=E'∪{x|x为E的孤立点}=E'∪E 0_ =E'∪E=E∪E=c(cE) 0 在数学分析中要看一个区间是开或闭,只须看它是否将作为边界的两个端点包含在内,对于R中一般的集合是开或闭也以是否包含边界集作为判断依据,于是我们给出如下定义。 定义2.2.4 若E∩E=φ,则称E为开集;若EE,则称E为闭集。 例2.2.1:直线上的开区间,平面上的开圆盘皆为开集,直线上的闭区间,平面上的闭圆盘皆为闭集。(a,b]既不是开集,又不是闭集。全直线既是开集又是闭集。 定理2.2.1 1) E为开集<=>EE 0n 2) E为闭集<=>E'E 证明 1)“=>”因为E开,所以E∩E=φ,故EE 0 “<=”因为EE,所以E∩E=φ,故E为开集。 0 2) “=>”因为E为闭集,所以E E,而E'E∪EE,从而E'E ; “<=”若E'E,则E E'∪{x|x为E的孤立点}E,故E是闭集。 定理2.2.2 对 ER,E为开集。 n0 证明 对 x∈E,ョδ>0,U(x,δ)E,对y∈U(x,δ),ョδ1=δ-d(x,y)>0,对 0 z∈U(y,δ1),d(x,z)≤d(x,y)+d(y,z)<δ,即Z ∈U(x,δ) E,即y∈E0,从而U(x,δ) E0,即 0000E (E),故E是开集。 定理2.2.3:(开集与闭集的对偶性) 1)若E为开集,则CE为闭集;2)若E 为闭集,则CE为开集。 证明 1) 因为E是开集,所以E∩E=ф,则E=CE CE,故CE是闭集。 2) 因为E是闭集,所以E E,而E=CE,CE∩CE=ф,故CE是开集。 证毕 定理2.2.4 1)R、φ是开集 n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2)任意有限个开集之交是开集 3)任意多个开集之并是开集 证明:1)、3)显然 2)设E为开集(i=1,2,3,...,n),对任意x∈i1Ei,则x为每一个Ei的内点,即存在δi满 inminiiiii1E,即x为i1E的内点,故i1Ei为开集。足U(x,δ)E,令δ= 1inδ,则U(x,δ) innn若 i1nE=ф,则i1Ei也是开集。 in 证毕 注2.2.4:不仅R中开集具有以上三性质,一般距离空间也有此性质,在拓扑空间中以上三性质则是描述开集概念的三公理。 定理2.2.5: 1) R、φ是闭集 2) 任意有限个闭集之并是闭集 3) 任意多个闭集之交是闭集 证明: 1) 显然 nn 2)要证i1E是闭集,只须证Ci1E是开集,而ci1E=i1cEi iiinnnn因为E是闭集,所以由定理2.2.3知cE是开集, iii1ncE是开集,故i1Ei是闭集。 in 3)同理可证。 证毕 因为E、(CE)开,所以E=C[E∪(CE)]闭集。 0000 定理2.2.6: 对任意集合E,E是闭集。 证明:由E=C[(CE)]即得。 定理2.2.7:E为闭集<=>E=E 证明 __0_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由定理2.2.6即得。 “=>”因为E是闭集,所以EE,即E=E∪E=E . 证毕 定义2.2.5 若EE',则称E为自密集;若E'=E则称E为完备集。 显然,自密集即是没有孤立点的集合,完备集即是没有孤立点的闭集。 定理2.2.8 对 ER,E'为闭集。 n_ 证明 只须证G=C(E')是开集,事实上:对 x∈C(E')=G,即xE',则ョδ>0满足 U(x,δ)∩E'-{x}=ф,对 y∈U(x,δ)(y≠x),ョ δ1=min{δ-d(x,y),d(x,y)}>0,U(y,δ1)U(x,δ)满足U(y,δ)∩E'-{y}=ф,即yE',所以y∈CE'=G,即U(x,δ) G,故G是开集,从而E'为闭集。 证毕 §2.3 有限覆盖定理与隔离性定理 是否每一个集合都有极限点呢? 定理2.3.1 (Weierstrass聚点原理) 设E为R中有界无限集,则E'≠ф。 证明 取互异点列M=(x,x,...,x)∈E,由于E有界,所以{Mk|k=1,2,...}有界,从 kk1k2knn而{x|k=1,2,...,...}是有界集, 由数学分析中已证明的直线上的聚点原理知:ョx及x的子列x→x。这时M满足第一个坐标收敛,对于第二个坐标x可能不收敛,但有界,由直线上 kik101k1ki101ki2的聚点原理知:ョx及x的子列x→x,则Mki满足第一、第二坐标收敛。此过程继续作下去,第n次找到的子列MM0为E中的聚点。 证毕 推论2.3.1 有界点列必有收敛子列。 作为聚点原理的应用,可以证明著名的Borel有限覆盖定理和距离可达定理。 m02ki2ki202便满足所有坐标都收敛,即M m →M。其中M=(x,x,...,x),即 0001020n 定理2.3.2 (Borel有限覆盖定理) 设开集族{U|α∈I}是一有界闭集F的覆盖,即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FIU则在此开集族中存在有限个开集{U|i=1,2,...,n}同样覆盖F,即 F i1U iin 引理2.3.1 (Lindloff可列覆盖定理):设开集族{U|α∈I}(这里I至少为可数集)是R n中一有界闭集F的覆盖,即FIU,则存在其中的可数个开集同样覆盖F,即F i1U i 证明 对任意x∈F,存在Ux满足x∈Ux,而对Ux存在有理坐标点px, 及半径rx满足x∈U(px,rx) Ux(事实上,>0,U(x,) Ux,取有理坐标点px∈U(x,3),23< rx<3即可),由定理1.2.6知:{U(px,rx)|px,rx∈Q,x∈F}全体为至多可数集。从而可以简记为Ui,由U(px,rx) 的选取方法可知:存在相应的Ui满足Ui Ui, 于是 F i1Ui i1Ui 定理2.3.2的证明:即在已知 F i1Ui 的条件下证存在n满足 Fi1nUi 若不然,则对任意n,存在x满足x∈F-nni1nUi,由聚点原理知存在x0及xni满足 xni→x0 (ni→∞),又因为F是闭集所以x0∈F,从而存在Ui0满足x0∈Ui0, 于是存在M,当ni>M时有xni∈Ui0;另一方面,对任意ni>i0,xniUi0, 矛盾。 定理2.3.3 (距离可达定理)设A、B为互不相交的非空闭集,且至少有一个有界,则存在x0∈A,y0∈B使得d(x0,y0)=d(A,B)>0。 证明 由集合距离的定义知:存在xn∈A,yn∈B使得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d(A,B)<d(xn,yn)<d(A,B)+xni→x0∈A,因为 1n,不妨假定A有界由聚点原理知存在x0及xni满足 1d(x0,yni)<d(x0,xni)+d(xni,yni)<d(x0,xni)+d(A,B)+ni, 所以这时{yni}有界,又由聚点原理知存在y0及ynij满足ynij→y0, 于是存在x0∈A,y0∈B使得d(x0,y0)d(A,B),d(x0,y0)=d(A,B)。 推论2.3.2 设A为非空闭集,则对 x∈R,ョx0∈A满足d(x,A)=d(x,x0). n 证明 若x∈A,取x0=x∈A即可。若x∈A,令B={x}有界闭,由定理2 .3.3即得。 n 定义2.3.1 设A、BR,若存在开集U1,U2满足U1∩U2=ф,且AU1,BU2,则称A、B是可隔离的。 定理2.3.4 (隔离性定理) A、B是可隔离的<=>A∩B=ф, A∩B=ф. 证明 “=>”反证:若不然,不妨假定ョx∈A∩B,由于A、B 是可隔离的,所以存在开集 0____U1,U2满足U1∩U2=ф,且AU1,B U2,由x0∈B得x0∈U2,而x0∈A,则存在点列xn∈AU1满足xn→x0,因为U2开,所以ョN 当n>N时 xn∈U2与U1∩U2=ф相矛盾,故 ____A∩B=ф,同理A∩B=ф。 “<=”因为A∩B=ф,A∩B=ф,所以由推论2.3.2知:对 x∈A有d(x, B)>0,y∈B ____有d(A,y)>0,于是令r=d(x, B),ry=d(A ,y),U1=xAxryrxU(x,2),U2=yBU(y,2)即可。 显然U1,U2是开集,且AU1,BU2 剩下的只须证:U1∩U2=ф。若不然,ョz∈U1∩U2, rx0ry0则ョx0∈A,y0∈B d(z,x0)<2,d(z,y0)<2,不妨设 r。=max{r。,r。},则r。=d(x,B) xxy_x0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d(x0,y0)≤d(x0,z)+d(z,y0)<rx。,矛盾。 推论2.3.3 若A、B均为闭集,且A∩B=φ,则ョ开集U1,U2满足U1∩U2=φ,且AU1,BU2。 推论2.3.4 若d(A,B)>0,则ョ开集U1,U2满足 U1∩U2=φ,且AU1,BU2。 §2.4 开集的构造及其体积 开区间是开集,开集不一定是开区间,但开集与开区间有着密切联系。 定义2.4.1 设G为直线上的开集,如果(a,b) G,且a,bG,则称(a, b)为G的构成区间。这里a,b可以为±∞。 定理2.4.1 设G为直线上的非空开集,则G 可表为至多可数个互不相交的构成区间的并。反过来,若非空开集G已表为至多可数个互不相交的开区间的并, 则这些区间为G的构成区间。 证明 1 G 的任意两个构成区间要么互不相交,要么完全重合。事实上,若(a1,b1)与(a2,b2)为G的两个不同的构成区间,不妨设a1<a2,则必然有b1≤a2,否则,a1<a2<b1,即a2∈(a1,b1)G,另一方面,(a2,b2)是构成区间,则a2G,矛盾。 2 对任意x∈G,由开集的定义知:存在(α,β)满足x∈(α,β) G, 并将α尽可能往左移,移到第一次出现α令αβ xxx00G为止,将β尽可能往右移,移到第一次出现β xxG为止(即 x=inf{α|x∈(α,β) G} β=sup{β|x∈(α,β) G})便得到构成区间(α , )。 事实上,对任意y满足α x<y<x,存在α满足α xx≤α<y<x<β,且(α,β) G, x故y∈G,同理对任意满足x<y<β不妨假定α xx有y∈G,即(α x,β x)G。还可证α x,β xG,若不然, x∈G,则存在δ>0,(α x-δ,α x+δ) G,于是(α-δ,β) G,这与α 的 定义相矛盾,故α G,同理β xG。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3 G= xG(α 0x,β x) 由1知:构成区间至多可数,从而 0 G= iI(αi,βi)(I至多可数) 4 0G= iI (αi,βi)(I至多可数), 且(αi,βi)互不相交,则αi,βi∈G若不然,则存在α i0∈G,那么必存(α i1,β i1)满足α i0∈(α i1,β i1), 这与已知它们互不相交矛盾。 定理2.4.2 直线上闭集或是全直线或是从直线上挖去至多可数个互不相交的开区间后剩下的集。 我们将所挖去的开区间称为该闭集的余区间。 由于直线上闭集的孤立点,就是二余区间的公共端点。于是有: 定理2.4.3 直线上的完备集或是全直线或是从直线上挖去至多可数个互不相交的、且无公共端点的开区间后剩下的集。 例2.4.1 Cantor G0,P0集是按下述方法作出的集合。 第一步:将[0,1]三等分,挖去中间一个开区间,剩下两个闭区间; 第二步:将第一步所剩两个区间各自三等分,并分别挖去各自的中间一个开区间,剩下4个闭区间; ... ... ... ... 第n步: 将第n-1步所剩2剩下2个闭区间; ... ... ... 各步挖区的所有区间之并记为G0,最后剩下的集合记为P0. nn1区间各自三等分,并分别挖去各自的中间一个开区间, 显然,G0是开集,P0是闭集。一方面,由于G0中各区间相互无共同端点,且与(-∞,0), 1n(1,+∞)也无共同端点,即P0无任何孤立点,故P0是完备集。由于第n 次所剩区间长度为3→0,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故P0不可能含有任何内点。 关于P0不含有内点,在直觉上容易接受。但P0无孤立点,却难于被初学者理解.不少人的直觉是:“随着挖的次数增多,剩下的集合越来越零散,最后将只剩一些孤零零的区间端点”。为此,我们从集合势的角度展示:P0集是C势集, 远远不止仅有G0中可数个构成区间的端点。 定理2.4.4 P0是C势集。 证明 (1)P0集是三进制[0,1]中那些可以不用数字1表示的数全体( 事实上,第一次挖去的区间正是第一位小数必须出现数字1的小数全体,第二次挖去的区间正是第二位小数必须出现数字1的小数全体,第n次挖去的区间正是第n 位小数必须出现数字1的小数全体,这里0.1因可通过表成数字2的无限循环小数0.2222.....即可回避用数字1,而被保留下来,其他数同理)。也就是说:P0集中的数用三进制表示时具有如下形式:x=0.a1a2...an...其中an要么为0,要么为2。 (2) 令f:x=0.a1a2...an...→y=0.b1b2...bn... 其中 bn= an00 1 an2, 则f是三进制表示的P0集与二进制表示的[0,1]之间的一一对应, 即P0集势为C。 证毕 对于二维及其空间的情形,有下述一般性的结论: 定理2.4.5 设非空开集GR,则G可以表成可数个互不相交的左开右闭的半 n开半闭区间之并。 证明 为了叙述方便,以n=2的情形为例予以说明。设G为R中的开集,作2族平行线 2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kkx=+(2),y=m+(2),k=1,2,...;μ,=1,3...,2k-1),令 11kkkkI,m,,,k={(x,y)|+2<x≤+2,m+2<y≤m+2= 由于G是开集,对任意x∈G,ョInx,mx,kx,x,vx (以下简记为Ix)满足 x∈IG,则xGIx=G,其中Ix,Ix'要么互不相交,要么一个包含另一个,在一个包含另一个的情形,去掉范围小者留下范围大者,即得可数个互不相交的左开右闭的区间。故 x i1Ixi=G 证毕 注2.4.1 分解成左开右闭的区间时一定是可数个不可能是有限个,且分解不唯一。 定义2.4.2 若开集G=i1Ii,其中Ii为互不相交的左开右闭区间,则称|G|= i1|Ii|为G的“体积”。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值得注意的是:要定义合理,必须要|G|有确定意义。必须证明“尽管G的分解不唯一,但分解后的区间长度之和是一常数”,即须在证明下述引理和定理后方能承认其定义。 引理2.4.1 设I是R中的有界区间,I=i1Ii,其中Ii为互不相交的左开右 n闭区间,则|I|= i1|Ii| 证明 1) 对任意n,ョM及有限个互不相交的区间H满足 I-(i1Ii)=(j1Hj) jnm于是|I|- i1n|I|= ij1m|H|≤|I|,故 ji1|Ii|≤|I|。 2) 对任意ε>0,添加有限个包含I的边界的左开右闭区间Ki (i=1,2,...m)满足 j1m_|Ki|<2,同时将每一个区间Ii适当扩宽范围为包含Ii闭包Ii的开区间Ji,且|Ji|≤|Ii| +2i1,最后将Ki和Ji拉通统一编号为Wj,则I _j1Wj而I有界闭,则由有限覆盖定理 _知: _ョn满足Ij1mWj,则 |I|≤ j1m|W|≤ jj1|W|≤ ji1|Ii|+, 由ε的任意性知|I|≤ i1|Ii| 综合1)、2)即得所证结论。 证毕 定理2.4.6 若开集G=i1I=i1Hj,其中{Ii}、{Hj}各自为互不相交的左开 i右闭区间族,则 i1|I|= ij1|Hj|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证明 因为对任意的i,j,Ii∩Hj要么为ф,要么为互不相交的左开又闭的区间,且Ii= i1[Ii∩Hj],于是 i1|I|= ii1j1|I∩H|= ijj1i1|I∩H|= ijj1|Hj| 证毕 例2.4.2 求Cantor G0集的长度为|G0|。 解 G集的构成区间为(,),(,),(,),…,…所以 01323192979|G|=1×()+2×()+...+2 013132n1×()+... =1。 13n 第三章 测度论 本章先介绍集合的外测度定义与性质,然后引入可测集的定义、讨论可测集的性质,最后研究了可测集的构造。其目的在于为改造积分定义时对分割、求和所涉及的不太规则集合求相应的“长度”、“面积”、“体积”。 §3.1 Lebesgue外测度定义及其性质 我们在微积分中碰到的函数,都是定义在区间上的,那里的积分,需涉及区间及其子区间的长度,如 baf(x)d= xklim0k1nf(ξ k)|Δ k| k其中Δ=[xk1,xk],λ=max|Δ|需涉及[a,b]与[xk1,xk]的长度。 n 因更多的函数往往只定义在一个R中的一般集合上,研究f在E上的积分,必然涉及一般集合E及其子集的“长度”或“体积”。再说, 即使是定义在区间上的函数,如果作分划是将函数值接近的分在一起,就必然遇到求不太规则集合的“长度”或“体积”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开集的“长度”或“体积”概念。因此,需要将现有的区间“长度”或“体积”概念推广到较为一般的集合上去,这就产生了Lebesgue测度理论。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定义3.1.1 对任意集合E,称mE=inf{|G||G开,且GE}为E的Lebesgue *外测度。 此定义的基本思想是:对较为规则的集合如区间、开集就规定其“体积”为外测度(此事实将在定理3.1.1的4)和推论3.2.3中得到严格论证),对于不规则的集合E,试图用盖住E的开集G的“体积”取而代之。然而盖住E的开集G 多种多样,其体积也大小不一,但不应比E的“体积”小。取哪一个最好呢? 当然是最小者较为合理。由于对无限个数而言,最小值不一定可达,于是取下确界最安全。 定理3.1.1 任意集合的外测度均满足: 1)非负性 mE≥0 2)单调性 若AB,则mA≥mB *** 3)次可加性 m *i1E≤ ii1mEi *** 4)若d(A,B)>0,则m(A∪B)=mA+mB 5)区间I的外测度满足 mI=|I| 证明:1)非负性、2)单调性显然。 3)证次可加性,对任意ε>0及i存在开集GiEi |G i**|≤m *E i+ 2i 而显然 i1Gii1Ei m *i1E≤ ii1|G|≤ ii1mEi+ε,由ε的任意性。 *知结论成立。 4)只须证当d(A,B)>0时,mA+mB≤m(A∪B)。事实上,ョ开集G(A∪B)满足|G|≤m(A∪B)+ε,由推论2.3.3知:ョ开集U1,U2满足U1∩U2=ф,且AU1,BU2,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令G1=G∩U1,G2=G∩U2,则G1∩G2=ф。又因为mA+mB≤|G1|+|G2|≤|G|≤m(A∪B)+ε,由ε的任意性知: mA+mB≤m(A∪B) 5)证 mI=|I| ******** 无论I是开区间、闭区间,任意开集GI,定有|I|≤|G|,故|I|≤mI。 另一方面, **对任意ε>0存在开区间G=II,满足|I|≤|I|+ε,故mI≤|I|,从而mI=|I|。 §3.2 可测集的定义及其性质 由定理3.1.1的4)可知:外测度确为“体积”概念的推广。非常令人遗憾的是: 外测度对一些集合而言无法满足可加性,即人们可构造这样一族互不相交的集合Si(i=1,2,...,N)满足 m[足可加性。 *i1NS]<n1`mSn,于是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探索可以在什么范围内满 nN* 定义3.2.1 若对任意T有mT=m(T∩E)+m(T∩CE),则称E为Lebesgue 可测集。简称E可测。并称mE为E的测度,简记为mE。 直观地讲:可测集E是具有良好分割性能的集合,它将任意一个集合分成两部分,一 c****部分在E内即T∩E,另一部分在E外即T∩E,两部分外测度之和恒等于总体T的外测度。显然,这是为了满足测度可加性而作出的重要。 定理3.2.1 E可测<=>对任意AE,BE有m(A∪B)=mA+mB 证明 “=>”因为E可测,所以对任意AE,BE令T=A∪B,则 T∩E=A,T∩CE=B,故mT=m(T∩E)+m(T∩CE),即 m(A∪B)=mA+mB “<=”因为对任意AE,BE有m(A∪B)=mA+mB,所以对任意T,令A=T∩EE,B c*********cc***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T∩CEE,则由已知得 m(A∪B)=mA+mB 即mT=m(T∩E)+m(T∩CE)。 定理3.2.2 E可测<=>CE可测。 证明 因为C(CE)=E,于是 E可测<=>mT=m[T∩E]+m[T∩(CE)] <=>mT=m[T∩C(CE)]+m[T∩(CE)] <=>mT=m[T∩(CE)]+m[T∩C(CE)] <=>CE可测。 证毕 定理3.2.3 设S1、S2均可测,则S1∪S2也可测。如果S1∩S2=φ,则 m[T∩(S1∪S2)]=m(T∩S1)+m(T∩S2) 特别地m(S1∪S2)=mS1+mS2 证明 如图3.2.1所示,对任意的集合T, 令A=T∩[S1-S2],B=T∩[S2∩S1], ***************c*** (图3.2.1)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C=T∩[S2-S1],D=T-S1-S2,则 mT=m[A∪B∪C∪D] =m[A∪B]+m[C∪D] (因为S1可测) =m[A∪B]+mC+mD (因为S2可测) =m[A∪B∪C] +mD (因为S1可测) =m{T∩[S1∪S2]}+ m{T∩C[S1∪S2]} 故S1∪S ************2可测。如果S1∩S *2=φ,则T∩S1S1,T∩S *2CS1,由S1可测 知: m[T∩(S1∪S2)]=m(T∩S1)+m(T∩S2) 令T=R,则m(S1∪S2)=mS1+mS2 n推论3.2.1 设S (i=1,2,...,n)均可测,则i1Si也可测。如果 inSi∩Sj=φ(i,j=1,2,...,n;i≠j),则 m *[T∩( i1nS i)]= i1nm(T∩Si) 正是此定理及其推论说明了:可测集的测度是真正“体积”概念的推广。 定理3.2.4 若S1,S2均为可测集,则交集S1∩S2也是可测集。 证明 只须证[S1∩S2]是可测集,而[S1∩S2]= S1∪S2 由定理3.2.2知:S1和S2均为可测集,由定理3.1.3知:S1∪S2可测。 cccccccc* 证毕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推论3.2.2 若Si(i=1,2,..,n)均为可测集,则交集j1S2也是可测集。 推论3.2.3 若S1,S2均为可测集,则差集S1-S2也是可测集;如果S1S2,且mS2<+∞,则m*[T∩(S1-S2)]=m*(T∩S1)-m*(T∩S2)。 证明 因为S1-S2=S1∩CS2,由定理3.2.2和定理3.2.4得S1-S2可测, 且m[T∩S1]=m[T∩(S1-S2)]+m[T∩S2],移项即得 m[T∩(S1-S2)]=m(T∩S1)-m(T∩S2) 证毕 注3.2.1 其条件mS2<+∞在于保证m[T∩S2]<+∞,从而确保移项可实施。 *******n 定理3.2.5 (可列可加性)若S,S,...,S,...是一列可测集,则S=n1Sn12n也是可测集,若S1,S2,...,Sn,...是一列互不相交的可测集, 则对任意的T有 m[T∩特别地 *n1S]=n1`m (T∩Sn) n* m[ n1S]=n1`mSn n 证明 1)假定S1, S2,...,Sn,...互不相交, 要证S可测,只须证对任意的T有 mT≥m[T∩ **i1S]+m{T∩[i1Si]} i*c因为对任意有限数n有mT=m[T∩i1S]+m{T∩[i1Si]} i**n*nc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 i1nm[T∩S]+m{T∩[n1Si]} i**c令n→∞得mT≥ *i1m[T∩S]+m{T∩[i1Si]} i**c由次可加性得mT≥m[T∩ **i1S]+m{T∩[ i*i1S]},即s= ici1Si可测, m*[T∩ n1S]≥m[T∩ n*mn1S]=n1m(T∩Sn), nm*令m→∞,得m*[T∩ n1S]≥n1m(T∩Sn), n*结合次可加性得 m[T∩ *n1S]=n1m(T∩Sn), n*特别地令T=S时得m[n1S]=n1mSn n 2)若S1,S2,...,Sn,...可能相交时,考虑 S=n1S=n1[Sn-Sn1-...-S1],而[Sn-Sn1-...-S1]互不相交, n由1)知S可测。 证毕 注3.2.2 由本定理可以看出, 区别可数无限与不可数无限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测度的可加性只对至多可数个集合而言成立,否则会导致“任意集合皆可测且测度均为0”的荒谬结果。 事实上,如果对任意多个集合而言都具有可加性,则对任意集合E有: E= xE{x}可测,且mE=xEm{x}=0。 定理3.2.6 若E1,E2,...,En,...是一列可测集,则交集 E=n1En是可测集.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证明 与定理3.2.4证明理由相同。 定理3.2.7 (外极限定理)设{En}是一列可测集,且E1E2...,En,...令E lim=n1En=nEn, 则对任意T有 m(T∩E)=n m(T∩En) 证明 令Sn=En-En1(这里E0=ф),则Sn可测且互不相交,由定理3.1.5得 *lim*m[T∩ lim*nn1(S)]=n1m*(T∩Sn) n= ni1m[T∩(Ei-Ei1)] *= limn m **nn1[T∩(Ei-Ei1)] =nm(T∩En), 显然 lim n1S= nn1E=E,即m(T∩E)=nm(T∩En) n*lim* 证毕 En, 定理3.2.8 (内极限定理)设{En}是一列可测集,且E1E2...,... 令 E= n1E= nlimnE, 则对任意mT<+∞有 m(T∩E)=nm(T∩En) n**lim* 证明 因E1E2,..., En,...所以E1-E1E1-E2,...,E1-E,... 则由外极限定理得m[T∩(E-E)]=nm[T∩(E1-En)],即m (T∩E1)-m(T∩E) n*1lim***=m(T∩E)-nm(T∩En), 1*lim*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故m(T∩E)=nm(T∩En) 证毕 ***lim* 注3.2. 3 条件mT<+∞在于保证m(T∩En)<+∞(其实只须将条件削弱为 m*(T∩En0)<+∞就足以保证结论成立),从而可用推论3.1. 3,故此条件不能随意去掉,见反例如下: 例3.2.1 En=[n,+∞],T=(-∞,+∞),m(T∩En)=+∞,但 E=ф,故m(T∩E)=0≠nm(T∩En)=+∞。 定理3.2.9 若mE=0,则E可测。 证明 对任意T ,mT≤m(T∩E)+m(T∩CE)=0+m(T∩CE)≤mT 故mT=m(T∩E)+m(T∩CE),即E可测。 证毕 推论3.2.4 一切可数集皆可测,且测度为0。 证明 E={x1,x2,。..,xn,...},由外测度定义知:对任意n m{xn}=0,所以单元素集{xn}可测,由可列可加性知:E可测,且测度为0。 证毕 定理3.2.10 区间I为可测集,且mI=|I|。 ***lim**********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11证明 对任意ε=n>0存在InI,满足|In|>|I|-n,且 I1I2...,In...,d(In,CI)>0, 任意T, mT≥m[(T∩In)∪(T∩CI)]=m(T∩In)+m(T∩CI) 又因为m(T∩I)≤m(T∩In)+m[T∩(I-In)], m(T∩I)-m(T∩In) ≤m[T∩(I-In)] ≤|(I-In)|→0 所以m(T∩In)→m(T∩I) (n→+∞) 故 mT≥m(T∩I)+m(T∩CI) 即I为可测集。 证毕 推论3.2.5 一切开集、闭集均为可测集;且当G为开集时,mG=|G|。 例3.2.1 求Cantor G0,P0集的测度。 解 mG0=|G0|=1,mP0=m[0,1]-mG0=1-1=0。 此例说明:除了可数集一定测度为0以外,C势集也有可能测度为0。 §3.3 可测集的构造 定义3.3.1 若E可以表成至多可列个闭集之并,则称E为F型集; 若E可以表成至多可列个开集之交,则称E为G型集; 若E 可以看成由区间出发经至多可列次交并余差运算的结果,则称 E 为Borel集。 由开集与闭集的对偶性可直接得到F型集与G型集的对偶性:F为 F型集<=>CF是G型集,G为 G型集<=>CG是F型集。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证明留作习题。 推论3.3.1: 一切F集、G集、Borel集均为可测集。 反过来,可测集不一定是F集、G集、Borel集但与这些集合非常接近, 下述三个定理将给出具体描述。 定理3.3.1 以下三命题是等价的 1) E可测 2) 对任意ε>0存在开集G满足GE,且m(G-E)<ε。 * 3) 存在G集G0满足G0E,且m(G0-E)=0。 * 证明:1)=>2)因为E可测,若mE<+∞,对由外测度定义知,对任意ε>0存在开 *集GE满足mG<mE+ε,即m(G-E)<ε;若mE=+∞,则存在En满足mEn<+∞,且E=n1En, nnnn对任意ε>0存在开集OE满足mO<mE+2,令G=n1On, n则开集GE,从而m(G-E)≤n1m (On-En)<n1**2n=ε. 11*nnn0 2)=>3) 对任意ε=n存在开集G满足GE,且m(G-E)<n,令G=n1Gn则1***G0为G集,且G0满足G0E,且m(G0-E)<m(Gn-E)<n→0,故m(G0-E)=0。 * 3)=>1) 因为存在G集G0满足G0E,且m(G0-E)=0,所以G0-E可测,从而E =G0-(G0-E) 可测。 证毕 c 利用E与E可测的等价性,开集与闭集、G集与 F的对偶性不难得到下述定理: 定理3.3.2 以下三命题是等价的 1) E可测 2) 对任意ε>0存在闭集F满足EF,且m(E-F)<ε。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3) 存在F集F0满足EF0,且m(E-F0)=0。 * 证明留给读者。 将定理3.3.1与定理3.3.2相结合即得: 定理3.3.3 以下三命题是等价的 1) E可测 2)对任意ε>0存在开集G,闭集F满足FEG,且m(G-F)<ε。 3)存在G集G0,F集满足F0EG0,且m(G0-F0)=0。 定理3.3.4 若AR,BR,且均可测,则A×B={(a,b)|a∈A,b∈B} Rp×Rq为可测集,且m(A×B)=mA×mB pqpqpq 证明 1)若区间I1R,I2R,则显然I1×I2为R×R中的区间,从而可测。 且|I1×I2|=|I1|×|I2|。 2)若开集GR,OR,则显然G×O为R×R中的开集,从而可测。 pqpqG= n1G,O=n1On,其中Gn,On分别为R、R中的左开右闭的互不相交的区间,则 npqGn×Om为R×R中的左开右闭的互不相交的区间,且 pqG×O= n1G× nm1O= mn1 m1(Gn×Om),于是 m(G×O)=n1m1(mGn×mOm) =( n1mG)×(m1mOm)=mG×mO n 3) 对一般可测集,且mA<+∞,mB<+∞,AR,BR,则对任意 ε>0,存在开集GA、GB,闭集FA、FA满足FAAGA,且 m(GA-FA)<ε,FBBGB,且m(GB-FB)<ε,即存在开集 pq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GA×GB,闭集FA×FB满足FA×FBA×BGA×GB,且 [GA×GB-FA×FB][(GA-FA)×GB][FA×(GB-FB)] [(GA-FA)×GB][GA×(GB-FB)] 这里[GA×GB-FA×FB]、[(GA-FA)×GB][GA×(GB-FB)]、(GA-FA)、(GB-FB)均为开集。 m(GA×GB-FA×FB)≤m[(GA-FA)×GB]+m[GA×(GB-FB)] 00 <ε×(mB+ε)+(mA+ε)×ε=()由ε的任意性和定理3.3.3的2〕知:A×B可测。而 m(A×B)≤m(GA×GB)=mGA×mGB≤(mA+ε)(mB+ε), 由ε的任意性知m(A×B)≤mA×mB。同理,因为A×BFA×FB,所以 m(A×B)≥m(FA×FB)≥m[(GA×GB)]-() =mGA×mGB-()≥mA×mB-(), 由ε的任意性知m(A×B)≥mA×mB,故m(A×B)=mA×mB。 4) 当mA、mB至少有一个无限时,A= n1A,B=n1Bn,其中 nmAn<+∞,mBn<+∞,仿2)即可证明结论成立。 证毕 第四章 可测函数 本章先介绍可测函数定义及其等价描述、简单性质,然后讨论可测函数与简单函数、连续函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引入依测度收敛概念,并研究依测度收敛与几乎处处收敛、一致收敛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入可测函数概念的目的是探讨哪些函数才有可能按新思路改造积分定义,引入依测度收敛概念的目的在于为新积分号下取极限时,削弱“一致收敛”这个苛刻条件作铺垫。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4.1 可测函数定义及其性质 先作一下特别申明,今后凡提到的函数都是允许函数值取+∞,-∞的实函数;±∞也称为广义实数,通常的实数称为有限实数. 函数值都是有限实数的函数称为有限函数;若ョM>0,对任意x∈E,有|f(x)|≤M,则称f为E上的有界函数;显然有界函数是有限函数,反之则不然。 关于包括±∞在内的实数运算作如下规定: sup+∞= xR1{x}, -∞=xR{x}, -∞<a<+∞ ninf1其中a为有限实数,从而对于上(下)方无界的单调增(减)数列{ a}总存在极限,且nan=+∞ (-∞) 对于任何有限实数a, a+(±∞)=(±∞)+a=(±∞)-a=a-(∞)=±∞ (±∞)+(±∞)=±∞,a/(±∞)=0,0×(±∞)=(±∞)×0=0 对任何有限实数a>0 (<0) a×(±∞)=(±∞)×a=(±∞)/a=(±∞) (∞) (±∞)×(±∞)=+∞,(±∞)×(∞)=-∞ lim 反之(±∞)-(±∞),(±∞)+(∞),(±∞)/( ∞),(±∞)/(±∞),(±∞)/0,a/0,都认为无意义。 以上规定除了0×(±∞)=(±∞)×0=0与数学分析中0,∞作为变化趋势无穷小、无穷大时,0×(±∞)、(±∞)×0为不定型表面看来不一致以外,其余规定均与数学分析中的相应结果完全统一。那么这不一致的地方是否有欠妥之处呢?其实没有,因为这里的0是数,而不仅仅是一个变化趋势为0的无穷小量,如果要将此0 看成无穷小量,那么只有认为对任意n, α n=0,当β nn+∞,则α nβ nn0。 =0由于建立Lebesgue积分的思路是:作分划时将函数值接近的分在一起,这就涉及求形如 E[a≤fE[a≤f所以只须研究哪些函数能保证形如E[f≥a]的集合可测。 定义4.1.1 设f定义在可测集E上的函数,若对任意的实数a有 E[f≥a]可测,则称f在E上Lebesgue可测,简称f在E上可测。 定理4.1.1 设f定义在可测集E上的函数,则以下四命题等价 1) f在E上可测(对任意的实数a有E[f≥a]可测) 的集合都可测。由于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