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测品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邺都大总持寺及北齐密教信仰

邺都大总持寺及北齐密教信仰

来源:测品娱乐
邺都大总持寺及北齐密教信仰 郭济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要:以实物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确认邺城大总持寺。通过对其所处位置、寺塔样式和多院分布等因素 的分析,综合判断该寺殊胜地位、杂密信仰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传承。推论大总持寺显、密兼修,并解释其形成 的社会、政治原因。 关键词:大总持寺;位置;密教信仰 中图分类号:K87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14)02—0031—05 一、邺下佛教概况 院,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显示,其年代为北朝后 东魏迁都邺城,40万军民僧俗随迁。伴随丝 期。根据遗迹、遗物和文献记载综合判断,该佛寺 路西域胡商的驼队,西去取经和东来传道并行,佛 即为北齐大总持寺。佛寺位于邺南城朱明门外大 教在邺下充分发展,逐渐玄学化并在魏齐之际达 街东侧,平面近正方形,坐北朝南,周以方形围壕, 臻顶峰。从响堂山、小南海等地石窟,及历年出土 壕沟宽5~6米、深约3米,边长约450米,四面 诸多铜、石佛教造像,约略可想见当时邺下佛教盛 开门。占地近20万平方米,据一坊之地。建筑群 况。江南重义理,上承魏晋传统,北地尚禅修,下 落东西对称分布,南北中轴线上主院前塔后 开隋唐之宗派。邺中佛学兼收并蓄,法华、华严、 殿 J,佛塔两侧各有方形别院。别院布置为 净土诸宗于此发轫。 大殿外有围廊式僧房并与大殿联以行廊,北部发 东魏北齐,皇室、勋贵、社邑、家族竞相建寺。 现水池、路土、灰坑等遗迹,推测有园林设施。总 《续高僧传・释靖嵩》“邺下(三县)大寺略计四 体具有多院落的结构和前塔后殿或一塔三佛殿格 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习相距二百有余,在众 式布局。 常听出过一万”。从史志碑文可辑出魏齐邺下寺 《续高僧传》卷十六《齐邺西龙山云门寺释僧 院名称45个。近年在香菜营、栗新庄、习文、西太 稠传》:“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 平、东太平、上流、板屯、河图、义城、张彭城、赵彭 阳,为构精舍,名云门寺……敕乃以方五里为定。 城、公界、边庄、西灵芝、北吴庄等地发现铜石佛造 《邺中记》载:“后魏兴和二年,以魏文昌殿名加为 像,均在邺京城区范围,推测与寺院相关。邺下的 寺号,寺僧二百余,常官供给斋食。”方五里,僧籍 庵庙、道观、祆寺、神祠、名人陵园及池苑等一起, 二三百口,为此时最高级别寺院规格。该寺院中 成为市民文化活动、娱乐休闲去处。建德三年 央大道东侧的位置、边长四里的规模、四面开门的 (574年),北周武帝诏令废佛,官方推倒寺塔、砸 形制符合皇家立寺标准。《法苑珠林》谓:“高齐 毁佛像、焚烧佛经。三年后,周灭齐,声势扩及邺 六君二十八载,皇家立寺四十三所”。国家大寺 城,邺地佛寺尽毁。 散布在两京及诸州,以邺下为最。《续高僧传》卷 二、寺院考古和大总持寺位置 二十五:“高齐武平五年夏,以石窟山寺僧往者 近年邺城考古队发掘了城南赵彭城西南寺 稀,遂减庄严、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百余僧为 [收稿日期]2014—03—21 [作者简介]郭济桥,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邺城考古和瓷窑考古。 32 殷都学刊 2014正 一番。”除这五所大寺以外,从文献仍可辑出敕建 合水寺、云门寺、碘谷寺、大宝林寺等官寺散布京 师。合水寺、云门寺、碘谷寺在邺城西南郊外山 区,石窟山寺为西北郊北响堂石窟,大兴圣寺、大 宝林寺在北城铜雀台附近。定国寺为东魏所立, 在北城前代御史台处。《太平寰宇记》引《后魏 书》云:“高丞相以南台为定国寺,作砖浮图极 高。” 大庄严寺、大总持寺位于在邺城郭城内东南 方位。近年于邺南城东南砖厂出土一方隋代墓 志,东距发掘寺院约一坊距离:“(赵觊)大业九年 岁次癸酉十月辛未朔十五日乙酉,与夫人樊氏合 葬于明堂园东,庄严寺之所 J。”可推定大庄严寺 在明堂园东侧城东南方位,和文献记载相同。 《北史》卷五十一:“高归彦密奏高岳造城南大宅, 僭拟为永巷,但无阙耳。高洋使高归彦就宅赐以 鸩。天保九年(558年)十二月,敕以其城南宅为 庄严寺。”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太原雨血。武 成帝敕造国家大寺以厌胜、禳凶。《北齐书》卷七 记载其年五月,“诏以城南双堂闰位之苑,迥造大 总持寺”。大总持寺在城南双堂附近,建造时间 晚于大庄严寺5年,迁邺以后国家屯储空地30年 才兴建,勘探园林是“明堂园”西侧储备用地的苑 囿遗迹,建寺后继续沿用。又有记载双堂位于在 城东。《北齐书》卷三,高澄遇刺“时太原公洋在 城东双堂,入而讨贼”。所以双堂应该在城东南 位置较为便宜,符合记述的具体语境。另《邺都 宫室志》:“仰观堂,在城内,当殿阙东南,兴和元 年与城同筑。”依此,双堂地即南有明堂,北有仰 观堂之谓。这样,邺城启夏门外大街两侧,大庄严 寺和大总持寺以仰观堂一明堂园为轴线东西分 布,同属邺县辖地。综合赵觊墓和大庄严寺、大庄 严寺和明堂关系、双堂附苑和大总持寺、仰观堂和 明堂记载,可判断该考古发掘寺院,即为北齐历史 上的大总持寺。大总持寺与洛阳永宁寺、长安大 兴善寺,位置相同,规模相近,地位相等,次第成为 北朝、隋唐京城显赫至尊的首寺。 三、金刚宝座塔复原和“大总持”寺得名 根据考古发掘,全寺以佛塔最为显著,位于中 央偏南位置。佛塔可以从地位、技术、形制等几个 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源流演化。塔基夯土分地表 以下基槽和地表以上台基两部分。基槽正方形, 边长45米,深6米,底部以鹅卵石层和纯土层交 替夯筑。台基平面正方形,边长约30米。塔心柱 上下贯通,舍利函位于刹柱础石下方 J。佛塔与 洛阳永宁寺塔、长安大庄严寺塔在时代上前后衔 接,材质、柱网结构、建造技术等相仿。其土木混 作的风格,与南方、日本等全木结构有所区别。 寺塔为金刚宝座式塔。基槽平面四隅发现4 处夯土方坑(见下图),开挖于基槽夯土之中,平 面近方形,边长3米,深约1.5米,底部由两层砖 石混杂层和纯土交替夯筑。这样,寺塔可复原为 中间大塔,并四小塔环绕的金刚宝座塔样式 。 以佛舍利及其覆大塔为中心,环绕成曼陀罗义理 的彰显空间,是早期密教传人的实物资料。《华 严经・入法界品》载佛在“菩提场中初成正觉,道 场无量妙宝庄严,金刚座上的毗卢遮那佛万德圆 满”。《大唐西域记》卷八:“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 座……金刚所成,周百余步。”以“金刚地”指喻坚 固平稳,大总持寺塔以深广土石夯筑基础对应金 刚宝座,后代宝座逐渐高出地表,演变成为现在常 见形状。 “总持”是梵语“陀罗尼”意译,为密教核心概 念,金刚宝座式塔也属密教元素,恰与此合,更证 此寺为大总持寺。大总持寺及金刚寺等寺名均来 源于修习、信仰之密典。“陀罗尼”意指“持善不 失,持恶不生,具备众德”。《维摩经・佛国品》: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更 直指咒语。《历代三宝记》卷五载三国时译《大总 持神咒经》,是“大总持”第一次成为专名;《开元 释教录》卷六载北齐邺都居士万天懿译《尊胜菩 萨所问一切诸法入无量门陀罗尼经》,正是和大 总持寺有密切关联。除邺中大总持寺外,隋大兴 城大禅定道场入唐也后改额大总持寺,《开元释 教录》卷八载其寺大德智通“于总持门特所留 意”,传译秘典,建坛弘密,密僧慧睿也驻锡长安 大总持寺,可证隋及唐初大总持寺亦为密教寺院。 日本禅寺曹洞宗大本山总持寺前身亦为密宗律 寺。密术在邺城传承有自,后赵时邺都佛图澄即 是密咒大师,北魏邺地云门黄花寺密教元素浓厚, 北齐洛阳嵩岳寺来邺地稠禅师,更受金刚神力加 持得密法,禅、密兼修 J,任云门寺大寺主。邺地 的禅、密间张力在后赵至北齐,其外显载体和修持 方法紧密结合。密教在汉地与禅教等融汇,重构 了道教禳凶、房中术、星占、符咒、幻术、武术和气 功等内容。 第2期 郭济桥:邺都大总持寺及北齐密教信仰 33 02TJ1YFN  n T2F 塔基夯 土基槽 ⅢT3P T5 二二】 02JYN TlE T21P../’ 1I3E 4E TSB 02Jy TID < 承 I瓤 T2D l∞f l ‘  ̄iT4D : 一 j TSI] J 盗 02JYN I - ‘一 IrlC ~ T2C ’ T3|L 、T4C 、 TSC 口柚 02JYN TlB T2B T3B T4B 夯± 方坑J \ TSB 涮柱础石r乐础石 搬、 \ Q。。。。。 米 大总持寺塔基平。面图 金刚宝座塔造型,仿自印度佛陀伽耶寺塔融 汇中国传统楼阁而成,一般于方地中心建大塔,四 隅各设一小塔。今存正定广惠寺花塔、昆明妙湛 保留有夯土材质塔林遗迹。 塔身雕宝塔、塔周刻四面佛、平面八棱形塔、 四门四阶方塔是金刚宝座塔的简化模式或嬗变形 寺塔、北京五塔寺塔等。可分三种类型,佛陀耶寺 五塔型、宝箧印塔五塔型和塔林多塔型。大总持 态,同时反映了涅檗思想和曼陀罗世界空间意识。 北魏嵩岳寺塔身雕刻四面宝箧印塔,西安大雁塔 寺塔,属于前种型别。北朝隋唐鲜见高台式金刚 宝座,平地起大塔高耸,四隅小塔随附。存世 石塔有山西崇福寺曹天度北魏天安元年塔、五台 四门楣线刻四方佛。前引嵩岳寺塔外,高句丽密 教中心金刚寺塔也是平面八棱形。四门四阶方塔 在邺西石窟多见、另如散布阿育王塔及法门寺舍 山南禅寺北魏塔、云冈石窟第6窟中心柱上层转 利塔等。以曼陀罗空间布置的道场在北朝隋、初 角处佛塔等 ]。隋唐继续发展,《大唐西域记》在 叙述佛陀耶寺五塔后提及山西南有五塔;广惠寺 唐多见,显示出曼陀罗宗教修持功用。除以上四 种寺塔以外,方形基坛、以殿堂围绕大塔、繁复人 花塔,周廊上起塔,属后代演变式别。宝箧印塔型 在敦煌莫高窟北周四--/\窟西壁壁画有具体形 象,为河北鹿泉市极乐寺模本。塔林型在隋唐多 物造像均属发展中的密教成分。方形殿堂有临西 县北朝方形佛殿基址 ,西安青龙寺方形灌顶坛 等;洛阳永宁寺布局即以塔为中心,三门及佛殿四 见。《续高僧传》卷二十六《隋京师静觉寺释法 周》:“韩州修寂寺有砖塔四枚,形状高伟,各有四 塔镇以隅”。另外在高昌故国、交河故城等地仍 面对称分布,和魏晋时期寺院以“堂阁周回”塔为 中心一脉相承;邺西覆钵式塔形窟,三壁三龛及禅 修者与中心塔柱构成曼陀罗空间。成都万佛寺出 殷都学刊 土单体造像人物众多,繁复至无以复加;山东临朐 明道寺出土的北朝造像,将显、密两类佛经之佛、 菩萨、弟子等多像雕刻于一体 ;邺地之大螺髻 七身像也显示了其显、密结合背景。北朝密教曼 陀罗世界,表现为显、密融合,物象化的形式略有 别于盛唐法门寺复杂的立体曼陀罗道场。这种布 局,影响到后代教麻扎等建筑。分析佛教 布局、经典、仪轨、造像等,可知北朝的密教信仰极 其活跃,至盛唐终成正果。密教传承,特重身授, 以致密学后来成为绝学而今对其认识不足,许多 习见的资料需要重新理解和解释。 四、多院分布与华严一密教 大总持寺可分为一塔三殿布局和多院落分布 两种特征元素,属早期以塔为中心向晚期以佛殿 为中心寺院的过渡形态,标志着从对印度、中亚的 简单模仿发展为中国化的分宗立派。从多类型并 存的系统实在角度,大总持寺处于以前殿后室和 一塔三殿平行发展时期;从佛学思想的文化整合 角度,大总持寺处于法华、华严、密教加大分化,显 示为多院落分布逐渐展开阶段;从艺术符号表现 观念角度,寺塔渐趋偏离了中心位置,主尊崇拜多 元化,多种题材组合并现。 考察一塔三殿式布局,是北朝后期大寺多见 样式。南朝河东寺、长沙寺、北魏嵩岳寺,均属这 种形态。与北魏联系密切的高句丽,其清岩里寺、 上五里寺、土城里寺、定陵寺和金刚寺,也同大总 持寺布局相近。其后新罗的皇居寺、百济军守里 寺 、日本飞鸟寺等深受影响。隋唐长安青龙寺 塔东分院方堂更有密教灌顶坛性质。受舍宅为寺 影响,多院落伽蓝和前殿后室逐渐普及。部分中 小寺院安置讲室、禅堂,如《洛阳伽蓝记》建中寺 “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室”。围廊和隔墙省 并、佛殿后设讲室、别院建塔殿等均为一塔三殿之 形变。同时期流行的三壁三龛式塔庙窟是一塔三 殿型寺院的缩影,自北魏后期至隋及初唐,在云 冈、龙门、天龙山、响堂山、莫高窟等多见。三殿 “品”字形布置来源于传统的四合院文化,应用于 宫庙始自魏晋太极殿和东西堂,洛阳闾阖门、邺城 双联阙式朱明门均为其发展演化,是王权趋于一 极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塔三殿正是西来佛塔、三 圣信仰、法报应身三位一体和三殿“品”字布置相 结合的产物,为隋唐继承并影响海外。 多院落分布适应了佛教的中国化。大总持寺 除密教元素外,华严的属性突出。《续高僧传》卷 八:“释慧顺,姓崔,齐人侍中崔光之弟也……讲 十地、地持、华严、维摩……为国都,年七十有二, 终于邺下之总持寺”。释慧顺是山东清河崔氏, 沙门都统并大总持寺大寺主,秉承地论宗南 道传统。地论学的流传直接导致北方华严学的盛 行,相州地论宗南道人唐即融入华严宗。《十地 经论》是《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论述转识成 智的十个层次和阶位,是华严类经籍关于菩萨行 果的核心内容。《地持经》内容广说菩萨修行之 方便法门,总说菩萨道十法。其时华严信仰及艺 术形式从青齐地区返哺邺都,带动了其文化演进, 邺地北齐起卢舍那单体石雕渐多,邺西石窟及刻 经也出现华严范畴。 依据《容斋随笔》及日本《本阿弥行状记》记 载,大总持寺布局更接近早期华严宗和密宗寺院 格局。尽管北朝晚期中国化的分宗立派远不如唐 代发达,但各种学派和所宗的经典、仪轨已经有了 一定分别,修习的手段也渐至多元。具体到邺京 大总持寺,总体属于兼具密教元素的华严寺院。 华严和密教分院共处,显密同修,更可推证分院三 殿供奉毗卢遮那佛及过去七佛和弥勒等情状。盛 唐以前的密教,杂密的经典、图像多和显教结合出 现¨ ,前引临朐明道寺《法华经》、《大方等陀罗 尼经》并刻即为典型代表。法华、华严和禅密在 般若类基础上发展而来,在邺城尚未严格分化宗 派,密教和小、大乘禅法一起完善了法华、华严等 在禅定、仪式、咒语等方面的内容,在十六国北朝 时期佛教艺术中占据特殊地位。台密圆仁大师 《金刚顶经疏》判教:“以三乘教为显,一乘教为 密,则法华、华严皆为密教。”三宗理一分殊,圆融 无尽,以性觉为特色相即相人。在邺地法华类、华 严类艺术相继兴盛,密教类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多 被发现。法华、华严和密教艺术的重新体认,可解 构对北朝佛教的传统认识。以长时段视角,中世 显、密结合,以大乘为宗;近世禅、密二分,尚即身 成佛,持外在修行方式之两极。 大总持寺和大庄严寺被后代模仿。邺京大总 持寺仅16年、大庄严寺21年即寿终。作为整体 意象,他们在隋唐大兴城、长安城重新焕发了活 力。隋文帝自立法号“总持”,独孤后为“庄严”, 大兴城西南并立大禅定寺和禅定寺,各为夫妇二 人福田,入唐改额大总持寺、大庄严寺。其中大禅 定寺(大总持寺)沿袭邺京传统,在盛唐以前仍为 密教中心。《两京新记》卷三:“仁寿三年(603)为 第2期 郭济桥:邺都大总持寺及北齐密教信仰 佛寺发掘[N].中国文物报,2012—02—24. 35 献后立为禅定寺……建木浮图,高三百卅尺,周匝 百廿步……武德六年(623)改为庄严寺。”又“(隋 [2]邺城考古队.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遗 炀帝为其父建大禅定寺)制度与庄严同,亦有木 浮图,高下与东浮图不异,武德元年改为总持 寺。”《续高僧传》卷二四《慧乘传》载:“至(大业) 八年(612),帝在东都,于西京,奉为二皇双建两 塔,七层木浮图。又敕送舍利瘗于塔所。”考古发 址的勘探与发掘[J].考古,2010,(7):31—42. [3]王福生等.邺城碑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1:26—27. [4]何利群.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考古学研究[J]. 石窟寺研究,2010:180—194. [5]严耀中.汉传密教[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6— 23. 现长安大总持寺塔边长30米,符合“周匝百廿 步”记载¨ ,与邺京大总持寺塔大小等同,寺院 面积仿佛。相似的密教背景、同级别的规格、相同 的相对位置和建造顺序、相等的规模、相当的双寺 双塔、同样瘗埋舍利,此同构或者是隋、唐两代对 邺京大总持寺、大庄严寺情景的美好追忆。中世 前段,君权、贵族权保持平衡,霸府、权臣把持朝 政,边地挑战中原。君臣、胡汉、母子、兄弟、夫妇 分庭抗礼。这种直接矛盾,导致中心权威分散,多 重例示为主辅都城、宫省骈列、两妻同置、双身信 仰、显密兼修等殊状。大总持寺和大庄严寺双寺 双塔在北齐、隋唐相沿正是对这种社会形态和政 治运行方式的完美诠释。 [参考文献] [1]邺城考古队.201 1年度河北临漳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 [6]李裕群.五台山南禅寺旧藏北魏金刚宝座石塔[J].文 物,2008,(4):82—89. [7]郭济桥.河北邢台发掘一处北朝寺庙遗址[N].中国 文物报,2004—9—24. [8]张总.石刻中的新发现与新解读[A].荣新江.中外关 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05—224. [9]李华东.佛教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分期及各时期寺刹的 特点[J].建筑学报,2009,S1:120—124. [10]刘建军.《大方等陀罗尼经》的“十二梦王”石刻图像 [J].文物,2007,(10):88—93. [11]韩保全.大庄严寺[J].文博,2006,(2):15—17. [责任编辑: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cepb.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