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可移动文物普查与博物馆藏品档案
的标准化建设
首都博物馆柳彤
[摘要]文物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藏品档案是认证文物身份的信息载体,现代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虽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但从国有文物藏品整体角度来看,完善藏品档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仍在不断探索中。本文通过对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分析,从制订颁布普查标准与规范,建立全国统一的可移动文物名录和藏品信息资源库,完善藏品各种附属信息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探讨文物普查工作对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所产生的促进作用。
藏品档案管理是博物馆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已普遍实现了藏品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文物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标志着博物馆在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的飞跃。但是,由于受资源、经费、专业人员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博物馆数字化发展不均衡。就全国范围内而言,普遍存在着藏品账目信息不完善、记录不规范等问题,缺乏一个标准统一的藏品档案信息登录公共平台,进而影响文物数据库建设的完整性。
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从宏观上改变了上述现状。通过制订颁布可移动文物普查标准与规范,为藏品档案登录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促进了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有助于文物藏品的保管、保护、研究和利用。同时,文物普查工作也促进了藏品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藏品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一、博物馆藏品档案标准化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收藏进博物馆,即成为博物馆的藏品,也是国家的文化财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第三十六条规定: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在文化部1986年颁
6
行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关于如何给藏品登账建档亦有明文规定,并特别指出“设专人负责管理,永久保存”。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标准化建设便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藏品档案是反映藏品全部情况的记录材料,由各种凭据、账册和卡片等组成。其中凭据包括原始单据、收据、借据、捐赠证明等;藏品账目主要包括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参考品登记账、复制品登记账、注销文物登记账等;卡片包括索引卡、库藏卡等。此外还有藏品编制目录、《藏品档案》册等。
(一)标准化的雏形期
我国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标准化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改进和完善,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19年由国家文物局印制了统一格式的《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图1),并颁发给全国博物馆,这可看做是最早的行业标准雏形。《总登记账》包括了每件藏品的基本信息,具体内容为:登记日期(年、月、日)、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年代、数量(包括件数、单位和实际数量)、尺寸(重量)、质地、完残情况、来源(含入馆日期)、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等栏目,并在账本扉页对表格内容的填写做了详细说明(图2)。从“填写说明”上看,当时对藏品登记的要求显得很笼统、粗浅。以“名称”为例,因缺乏规范性,在实际操作中导致藏品定名时有的过于简单,忽略了器物的重要特征,如窑口、纹饰等。此外,受社会发展和经济条件制约,没有将文物照片作为必
《机电兵船档案》2018年第3期
要的信息留存。这一缺憾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摄影器材的升级换代和彩色胶片的普及,才得以解决,在国家文物局为统计国有一级文物而编制的《藏品档案》格式中加入影像类信息。同时《藏品档案》除延续《总登记账》的内容外,还扩充了藏品的诸多附属信息。
图1
国家文物局19年印《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
(二)标准化的发展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法制观念的提高,文物博物行业也纳入了法治轨道。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发布实施,带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出
《机电兵船档案》2018年第3期
专题报道图2国家文物局19年印《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
填表说明
台。如文化部1986年发布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其中第登账,初步规范了藏品信息的填写格式;第九条编目、建档,提出“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档案,编制藏品分类目录和一级藏品目录。《一级藏品档案》和《一级藏品目录》的格式由文化部文物局规定。”并根据此条款于1991年印发了《藏品档案填写说明》。这是藏品档案实现标准化的重要规范性文件。以“藏品名称”为例,规定艺术类藏品定名分三部分,即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近现代文物定名,应注意用物主、事件、地点、用途等情节性来直接表述藏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如:隋(年代)展子虔(作者)游春图(内容特征)卷(通称);朱德(年代)在南昌(事件)时使用的驳壳(通称)。
1993年出版了国家文物局编纂的《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用以加强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工作。《手册》中设专门章节,讲述藏品的登记、编目和建档,并对藏品总登记账的每栏内容都做了详细注解,这也是对《藏品档案填写说明》的进一步解读。一直成为藏品保管人员的必读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于藏品管理成为趋势。《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为加强博物馆的现代化建设,各地博物馆可根据本馆经济及人才条件,逐步使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藏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级博物馆藏品档案的管理逐步向数字化模式发展,传统的手书账目
被编辑录入计算机中。为实现国有文物藏品信息网络化,国家文物局研发了《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并制定和补充完善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类文件,如2001年发布《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
7
《手册》专题报道2009年发布《文物藏品档案规范》《馆藏文物登录规范》等文本,从各方面加强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标准化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标准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有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真正实现全国博物馆藏品档案的统一标准化。其原因在于,我国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展缓慢,管理滞后,对藏品档案标准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此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物保护观念加强,博物馆事业方兴未艾,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不过,由于藏品资源、专项经费和专业人才等的不均衡发展,藏品档案的标准化建设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藏品档案的基础工作不扎实,手书账目不健全,记录格式不规范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4510家。总体来看,建立时间较早、藏品资源相对丰富的大型博物馆,均设有总账部门,藏品档案的基础工作较为完备,但也存在着因历史遗留问题造成藏品动态凭证遗失、藏品来源经过记述不详等问题。许多中小型博物馆囿于条件所限,藏品档案基础工作薄弱,账册卡不健全,存在藏品信息填写不完整、藏品的定名根据自身对文物的理解进行命名、年代不清晰、照片拍摄背景复杂导致不规范,三级品以下的文物藏品甚至没有整理档案等现状。
2.藏品管理数字化发展缓慢,数据库软件参差不齐,数字化标准不统一
近年来,博物馆之间的内部信息交换越来越频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共享博物馆藏品信息成为必然趋势。但由于资金投入和计算机人才建设不足,各博物馆现有的藏品数据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速度相对缓慢,导致博物馆数字化转化效率偏低。在藏品信息认定标准方面,由于标准出台时间相对较长,执行起来具有明显的跨度,其中一些标准相对滞后,很难真正有效地适应当代藏品管理信息的需求。现实中,各博物馆使用的藏品数据库系统软件形形色色,有的是国家文物局提供的“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有的则是本馆自行开发研制的藏品数据库软件。这些藏品标准间的横向关系并不紧密,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标准体系。此外,各个博物馆在对相应标准加以执行的过程中,通常由于馆内人员业务水平、管理藏品经验以及具体的培训经历
8
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其在藏品的定级、信息指标的认定、采集等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3.藏品档案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匮乏
文物藏品档案制作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匮乏。许多中小型博物馆,因藏品保管人员少,很难做到账物分开管理,导致对已发布的相关藏品管理方面的文件的条款知之不详,理解不透,没有按规范格式填写藏品信息,对发生变化的藏品,未做到及时更新档案。此外,因博物馆普遍缺乏既懂藏品档案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双料人才,往往造成藏品信息登录中出现专业性错误,影响研究人员对藏品的查询检索。
二、可移动文物普查对博物馆藏品档案标准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健全文物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编制国家珍贵文物名录。”根据《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我国于2012年10月到2016年12月,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全部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其目的在于摸清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文物保护体系,更好地发挥文物信息的价值和作用。为做好普查,国家文物局还建设了统一的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
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标准化建设,主要表现如下:
(一)促成了博物馆藏品档案的集中归纳和整理可移动文物普查是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由专业部门采用现代信息手段集中调查统计的方式,对国有文物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统计。各单位按照普查要求开展藏品清点,核定账、物对应,补充完善文物信息,健全藏品账目档案,依法向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使国有单位收藏文物建档备案真正落实落地。
首先,对原有已定级藏品信息进行核对、更新,将不完整的补充完整,对有疑问的,搜集原始记录资料,核实出处、来源和去向,将处理结果记入档案。例如:某件藏品因历史原因长期借调外馆展览,由于当时的借出凭证不规范,致使藏品的归属发生变化,一直未能收回,造成该藏品长期处于在账却未点到
《机电兵船档案》2018年第3期
实物状态。在这次普查中,通过核查,最终按照既定事实,根据《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办理注销手续后,将该藏品档案记录更改为注销文物。
其次,对尚未定级的旧藏文物、新征集文物,根据《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藏品档案规范》《馆藏文物登录规范》等文件,进行定级、编目、登记、建账。长期以来,各级博物馆的藏品都有已定级和未定级之分,因各种原因,对于未定级文物的建档工作一直处于零星运作或停滞状态。因此,文物普查在时间上推动了这项工作的进行。
(二)实现了文物信息登录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本次普查制定了国有可移动文物及收藏单位编码规范,并根据该规范对普查登录的文物和单位,统一配置永久性专有代码和分类编号,即建立“文物身份证”编码体系,进行标准化登记和管理。登录的每件文物赋予全国永久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作为文物属性验证、信息甄别和索引查询的识别标识。例如:南京博物院藏东晋象牙唾壶,它的普查编号为3201022180001000000013(22位);收藏单位代码为32010221800010。
普查制定了文物藏品登录规范,统一了文物藏品档案和登记卡,建立了十余项标准,文物定名、断代、计量、分类等十几个核心指标首次实现全国一体化。如前所述,各级博物馆在藏品基本信息登录方面普遍存在不规范的情况,此次普查,根据《普查工作手册》中的登录要求,文物基本信息包括收藏单位、总登记号、文物名称、级别、类别、年代、质地类别、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数量、入藏时间、来源等14项内容(图3),每项内容都有对应的录入标准。以文物名称为例,不同类别(如石刻、瓷器、玉器等)的器物录入标准不同,比如:
1.瓷器定名
以“年代”(有年款的写明)+“窑口”(如已知确切窑口)+“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瓷壶
示例2:宋磁州窑白釉黑彩人物故事长方瓷枕示例3:明成化斗彩高足瓷杯2.绘画定名
以“年代”+“作者”+“主要内容”+“形制”定名。
示例1: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示例2:明崇祯元年陈洪绶秋林啸傲图轴示例3:(作者名不详)宋人松溪泛舸图页
《机电兵船档案》2018年第3期
专题报道图3
文物信息采集界面
(三)完善了藏品的各种附属信息
本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除了14项文物基本信息以外,还设定了包括文物的基本情况、来源信息、考古发掘信息、流传经历、著录信息、鉴定信息、保管信息、损坏记录、修复记录、移动记录、展出信息等11项附录信息。这些附属信息实是对藏品档案进行全面梳理、调查、整理、研究的一次绝好机会。博物馆人员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对藏品保管信息进行梳理,并最终转化成数字资源,将对今后的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和业务研究工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物的影像信息是藏品档案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数码摄影技术出现前,胶片拍摄是保留文物影像的主要手段,但囿于专业摄影技术人才及设备的匮乏,文物照片质量参差不齐,且拍摄角度单一。此次普查以《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为参考,制定了详细的影像信息技术标准。比如文物图片类型包括“文物的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全景图、局部图、底部图等”;又如文物影像的基本技术要求:“文物间接数值化采集数码影像时,所用扫描设备的光学分辨率不小于600dpi”“文物直接数值化采集数码影像时,每帧不小于1000万像素”等。数码影像信息更直接地满足了藏品档案的检索需求,同时也使信息更新变得更便捷、更灵活。
(四)培养了专业的藏品档案管理人才
此次普查对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首先,组织规格高,覆盖面积大。由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全国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文物局。这一举措势必调动大批专业人员参与到文物藏品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中。
9
专题报道其次,详尽筹备,严谨实施。此次普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立各级普查机构,制订颁布可移动文物普查标准与规范,制定普查文物认定程序,编印普查工作手册;组建各级普查队伍,编印普查教材,开展各级普查培训;开发普查软件,建设普查信息管理平台和普查工作网站。这期间集中为各级文物收藏单位培训出一批骨干普查员,他们在回到原单位后,不仅充当了普查工作的指导者,还将成为藏品档案标准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图4)。第二阶段,在普查机构指导下,各文物收藏单位根据国家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文物测量、拍摄、信息数据资料采集和登记,并即时将文物信息通过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上报(图5)。第三阶段,整理、汇总普查数据、资料;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编制可移动文物普查档案及普查工作报告;公布普查成果。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统计,普查期间,全国累计举办培训班11741次,培训人员28万人次,全国新建重建档案的文物达10,415,363件/套,有69家单位新建立了藏品档案和账目。
图4
北京地区国有博物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骨干培训班
图5
首都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现场
总之,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博物馆工作人员参加各种普查工作培训、参与文物认定、流程执行以及藏品信息登录的实践操作工作,为博物馆培养了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熟悉业务工作流程、应用能力强,既具有信息意识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业务骨干。
三、结语10
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通过普查,各收藏单位摸清了家底;同时,一些长期被忽略、被遗忘的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藏品,得以重新被发现、被认定,从而丰富了馆藏文物的数量,补充了藏品档案的内容,提升了博物馆展览的品质。通过普查,促成了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建立纸质与数字档案相结合的国有可移动文物档案;同时,也为藏品档案的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统一规范的文物信息,保证了藏品的完整性、真实性,给研究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应用和参照资料,也为藏品的科学保管与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诚然,可移动文物普查促进了藏品档案的标准化建设,但这也只是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未来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普查成果,健全文物国家调查登记、认定、保护、管理和利用体系,实现文物资源管理利用的全流程动态监管,规范文物建档备案和库房管理等工作,确保文物安全。
(二)加强国有文物资源梳理整合,深化部门合作,促进各行业系统文物资源挖掘,促进普查成果利用,实现全国文物资源互通共享。
(三)在“互联网+”时代,继续建设和完善文物大数据体系。各收藏单位利用普查成果,开展联合研究,共同策划展览。促进各收藏单位之间开展馆际藏品交流,提高文物展示利用率。真正做到**
总所说的“让文物活起来”。
注释:
①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②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M],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233页③同②
④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修订版)[M],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第2页
⑤同④,第56页、第57页。
作者简介:柳彤,1991年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大学本科。现任首都博物馆藏品部文物保管员,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库房藏品管理、金银器物及古代钱币类文物研究。主要学术成果:《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信息化初探》《北京地区出土的霞帔坠与明代命服规制的对比研究》《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看辽南京地区的流通货币》《明代万通墓金执壶纹样新解》等。
(责任编辑
郭忠)
《机电兵船档案》2018年第3期
《清代御赐养老银牌与千叟宴》